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片的抒情 乐章 下半片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忆往昔峥嵘岁 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将无形的不平凡的岁 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 伟画面。可以说,《沁园春·长沙》的崇高美,是以情为经线, 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 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前 进的信心和力量。 (选自《毛泽东诗词鉴赏》,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有 删节) 、《采桑子·重阳》赏析(周振甫) 上片“人生易老天难老”,这句从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的 “天若有情天亦老”句转变过来,引出天是无情天难老的意思, 毛泽东在1949年4月里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里,引 了李贺这句话:“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没有 提到“人生易老”,为什么在20年前的1929年提到“人生易 老”呢?原来毛泽东在领导1949年的革命时,一切都很顺利 没有“人生易老”的感觉。在1929年领导革命,即在龙岩召 开的红四军第七次党代表大会上,他的意见不被多数同志所接 受,他未能当选为前委委员,离开了红四军的领导岗位,因而 感到要把红四军领导到正确的革命路线上来,是非常紧迫的任 务,要说服同志接受自己的正确意见,进行思想改造,才能开 展革命。因而产生“人生易老”的感觉,觉得这个革命工作的 紧迫感。在这年12月,毛主席已经说服了不同意见的同志 在红军第四军第九次党的代表大会上作的决议:《关于纠正党 内的错误思想》,列举“关于单纯的军事观点”“关于极端民 主化”等,主要的当是“关于单纯的军事观点”,如:①认为 军事政治二者是对立的;②认为红军的任务只是单纯地打仗 的:③把政治工作机关隶属于军事工作机关;④忽视宣传队的 重要性等等。这些错误思想不纠正,会影响革命。因而使他离
g1 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片的抒情 乐章。 下半片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忆往昔峥嵘岁 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将无形的不平凡的岁 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 伟画面。可以说,《沁园春·长沙》的崇高美,是以情为经线, 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 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前 进的信心和力量。 (选自《毛泽东诗词鉴赏》,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0 年版。有 删节) 二、《采桑子·重阳》赏析(周振甫) 上片“人生易老天难老”,这句从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的 “天若有情天亦老”句转变过来,引出天是无情天难老的意思, 毛泽东在 1949 年 4 月里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里,引 了李贺这句话:“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没有 提到“人生易老”,为什么在 20 年前的 1929 年提到“人生易 老”呢?原来毛泽东在领导 1949 年的革命时,一切都很顺利, 没有“人生易老”的感觉。在 1929 年领导革命,即在龙岩召 开的红四军第七次党代表大会上,他的意见不被多数同志所接 受,他未能当选为前委委员,离开了红四军的领导岗位,因而 感到要把红四军领导到正确的革命路线上来,是非常紧迫的任 务,要说服同志接受自己的正确意见,进行思想改造,才能开 展革命。因而产生“人生易老”的感觉,觉得这个革命工作的 紧迫感。在这年 12 月,毛主席已经说服了不同意见的同志, 在红军第四军第九次党的代表大会上作的决议:《关于纠正党 内的错误思想》,列举“关于单纯的军事观点”“关于极端民 主化”等,主要的当是“关于单纯的军事观点”,如:①认为 军事政治二者是对立的;②认为红军的任务只是单纯地打仗 的;③把政治工作机关隶属于军事工作机关;④忽视宣传队的 重要性等等。这些错误思想不纠正,会影响革命。因而使他离
开了红四军的领导岗位,产生了“人生易老”的感觉。但他的 革命精神还是昂扬的,所以说:“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 黄花分外香。”年年有个重阳节,今天又是重阳节,看到上杭 野外的黄花竞开,感到战地黄花分外香。重阳是赏菊花的节日。 所以欣赏野外的黄菊花。上杭是红四军战胜攻取的地方,在这 句里既有重阳赏菊的情趣,更有庆贺胜利的意味。这也说明毛 泽东虽然离开了红四军的领导岗位,对革命胜利的感情还是很 热烈的 下片:“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 里霜。”下片联系上片,上片写“战地黄花分外香”,联系重 阳节赏菊,联系“战地”的革命胜利。所以说秋光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这里使人想起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 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这就是“不似春光,胜似春光”了。 《秋词》又说:“山明水净夜来霜”,山怎样明?黄庭坚《登 快阁》“木落千山天远大”,秋天叶落以后山明天远大,就感 寥廓江天万里霜”,写出秋天开阔的景象。 这首词,上片暗用“天若有情天亦老”而加以变化,说成“天 难老”,这是变化的引用格,配上“人生易老”作映衬,衬出 要加紧从事革命的意义。叠用“重阳”是复叠格。在这个复叠 里,含有“今又重阳”,与从前的重阳不同,不同在“战地” 赏菊的庆祝胜利,含有进一步的层递格。下片的“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也是复叠格及层递格。这个“胜似春光”,又含 有引用《秋词》的引用格。“寥廓江天万里霜”,是模状格。 这首词,毛泽东在离开红四军的领导岗位后,还写出这样的革 命激情,还一反悲秋的调子,赞美大好秋光,写出极为开阔的 境界,具有崇高的革命精神,这是难能可贵的。 (选自《毛泽东诗词欣赏》,上海书店出版社1993年版。有 删节)
g1 开了红四军的领导岗位,产生了“人生易老”的感觉。但他的 革命精神还是昂扬的,所以说:“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 黄花分外香。”年年有个重阳节,今天又是重阳节,看到上杭 野外的黄花竞开,感到战地黄花分外香。重阳是赏菊花的节日。 所以欣赏野外的黄菊花。上杭是红四军战胜攻取的地方,在这 句里既有重阳赏菊的情趣,更有庆贺胜利的意味。这也说明毛 泽东虽然离开了红四军的领导岗位,对革命胜利的感情还是很 热烈的。 下片:“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 里霜。”下片联系上片,上片写“战地黄花分外香”,联系重 阳节赏菊,联系“战地”的革命胜利。所以说秋光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这里使人想起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 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这就是“不似春光,胜似春光”了。 《秋词》又说:“山明水净夜来霜”,山怎样明?黄庭坚《登 快阁》“木落千山天远大”,秋天叶落以后山明天远大,就感 “寥廓江天万里霜”,写出秋天开阔的景象。 这首词,上片暗用“天若有情天亦老”而加以变化,说成“天 难老”,这是变化的引用格,配上“人生易老”作映衬,衬出 要加紧从事革命的意义。叠用“重阳”是复叠格。在这个复叠 里,含有“今又重阳”,与从前的重阳不同,不同在“战地” 赏菊的庆祝胜利,含有进一步的层递格。下片的“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也是复叠格及层递格。这个“胜似春光”,又含 有引用《秋词》的引用格。“寥廓江天万里霜”,是模状格。 这首词,毛泽东在离开红四军的领导岗位后,还写出这样的革 命激情,还一反悲秋的调子,赞美大好秋光,写出极为开阔的 境界,具有崇高的革命精神,这是难能可贵的。 (选自《毛泽东诗词欣赏》,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3 年版。有 删节)
2中国现代诗三首40 ●课文鉴赏说明 再别康桥 、诵读提示 这首诗像一首忧伤的小夜曲。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 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六、七字(间有八字句), 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跌宕 起伏和轻柔舒缓的旋律感。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 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第一节旋律带着细微 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二到第 六节舒缓而悠扬,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起的欢乐的曲子;诗 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又有情感的升华,令人回 味无穷 二、整体感知 1.写作背景 关于《再别康桥》的写作时间和缘起也有几种说法。一种 说法是,1920年徐志摩远渡重洋,从美国到英国研究文学。在 伦敦剑桥大学,他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科听课,度过 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据他后来回忆,这是他一生中 最幸福的日子。康桥美丽的自然景色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他说: 在星光下听水声,听近村晚钟声,听河畔倦牛刍 草声,是我康桥经验中最神秘的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宁静、 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地淹入了你的性灵 (《我所知道的康桥》)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仰卧在有 星星黄花点缀的葱绿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有时 候在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
g1 2 中国现代诗三首 40 ●课文鉴赏说明 再 别 康 桥 一、诵读提示 这首诗像一首忧伤的小夜曲。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 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六、七字(间有八字句), 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跌宕 起伏和轻柔舒缓的旋律感。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 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第一节旋律带着细微 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二到第 六节舒缓而悠扬,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起的欢乐的曲子;诗 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又有情感的升华,令人回 味无穷。 二、整体感知 1.写作背景 关于《再别康桥》的写作时间和缘起也有几种说法。一种 说法是,1920 年徐志摩远渡重洋,从美国到英国研究文学。在 伦敦剑桥大学,他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科听课,度过 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据他后来回忆,这是他一生中 最幸福的日子。康桥美丽的自然景色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他说:“……在星光下听水声,听近村晚钟声,听河畔倦牛刍 草声,是我康桥经验中最神秘的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宁静、 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地淹入了你的性灵。” (《我所知道的康桥》)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仰卧在有 星星黄花点缀的葱绿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有时 候在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
临到他要离开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在康桥上漫 步,流连忘返,写下了这首诗 另一种说法是,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 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海。7月底的一个夏天, 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里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通知, 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所熟悉的英国 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所熟悉的康桥,在那里静静地等待他 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 时比较忙,又赶着要去会见另一位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 的活动记录下来。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 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 身感受。 2.结构分析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 惜别的深情。 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 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 的节奏,衬托出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 第二节,写了岸边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 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妩媚的 金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一位 美艳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 头荡漾。 第三节,写了康河里的水草随微波起伏。绿油油的水草在 柔波中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在这仙境般的地方,诗 人受到感染,情愿做一条水草,承受康河清波的爱抚。“招摇” 二字,生动地写出康桥对诗人的欢迎态度;而“甘心”两字 也写出诗人对康桥的永久恋情
g1 临到他要离开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在康桥上漫 步,流连忘返,写下了这首诗。 另一种说法是,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 时间是 1928 年 11 月 6 日,地点是中国海。7 月底的一个夏天, 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里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通知,一 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所熟悉的英国 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所熟悉的康桥,在那里静静地等待他, 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 时比较忙,又赶着要去会见另一位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 的活动记录下来。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 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 身感受。 2.结构分析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 惜别的深情。 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 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 的节奏,衬托出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 调。 第二节,写了岸边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 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妩媚的 金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一位 美艳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 头荡漾。 第三节,写了康河里的水草随微波起伏。绿油油的水草在 柔波中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在这仙境般的地方,诗 人受到感染,情愿做一条水草,承受康河清波的爱抚。“招摇” 二字,生动地写出康桥对诗人的欢迎态度;而“甘心”两字, 也写出诗人对康桥的永久恋情
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及由此引发的联想。这所谓“榆 阴下的一潭”即指拜伦潭,相传拜伦曾在康河游玩。那榆树浓 阴覆盖着的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可以让人想像那五彩斑斓 的景色充满了多么醇厚的诗意!在这里,诗人融情入景,诗人 的留恋之情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第五节,诗人迷恋的感情达到了高潮。他似乎已经忘记了 要离别康桥而去了,想像自己撑着一杆长篙,向远方草色深处 漫溯,去寻他“彩虹似的梦”。到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交 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髙歌了 第六节,诗人的思路急转,由幻想回到现实。想到今晚要 和康桥离别,不禁别情缕缕,离绪重重,消失了的梦竟无法追 回,他已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地吹奏别离的笙箫,在沉默中体 味别离的惆怅。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就连青草丛中的 夏虫似乎也体会到了离别之情,也为他保持沉默。往日欢愉的 康桥,今晚也无语,一切的一切都为诗人的离去而归于寂然 沉默是今晩的康桥”将诗人静思默想的心境推向了极致。 第七节,跟开头呼应。“云彩”本来就是不能带走的,然 而诗人却强调说“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夸张手法,表露出 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温柔情意。这里,节奏相同, 但以词句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至此,诗人把 对康桥的“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轻轻”“悄悄” 中表现了出来。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微波轻烟似的、淡淡的离情别绪,引起 了读者的强烈共鸣,给人以审美享受,原因在于它以美妙的艺 术形式表达了人类共有的一种感情,即对失去的美好事物,人 们总是充满怀念 、鉴赏要点 1.构思别致,不落俗套
g1 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及由此引发的联想。这所谓“榆 阴下的一潭”即指拜伦潭,相传拜伦曾在康河游玩。那榆树浓 阴覆盖着的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可以让人想像那五彩斑斓 的景色充满了多么醇厚的诗意!在这里,诗人融情入景,诗人 的留恋之情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第五节,诗人迷恋的感情达到了高潮。他似乎已经忘记了 要离别康桥而去了,想像自己撑着一杆长篙,向远方草色深处 漫溯,去寻他“彩虹似的梦”。到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交 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了。 第六节,诗人的思路急转,由幻想回到现实。想到今晚要 和康桥离别,不禁别情缕缕,离绪重重,消失了的梦竟无法追 回,他已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地吹奏别离的笙箫,在沉默中体 味别离的惆怅。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就连青草丛中的 夏虫似乎也体会到了离别之情,也为他保持沉默。往日欢愉的 康桥,今晚也无语,一切的一切都为诗人的离去而归于寂然。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将诗人静思默想的心境推向了极致。 第七节,跟开头呼应。“云彩”本来就是不能带走的,然 而诗人却强调说“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夸张手法,表露出 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温柔情意。这里,节奏相同, 但以词句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至此,诗人把 对康桥的“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轻轻”“悄悄” 中表现了出来。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微波轻烟似的、淡淡的离情别绪,引起 了读者的强烈共鸣,给人以审美享受,原因在于它以美妙的艺 术形式表达了人类共有的一种感情,即对失去的美好事物,人 们总是充满怀念。 三、鉴赏要点 1.构思别致,不落俗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