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片从四季的变化写起,斗转星移,四时更迭,又是一年秋风 起,“不似春光”。春天有和煦的春风拂面,而秋天不同,它 “胜似春光”。这里可以使人想起刘禹锡的《秋词》:“自古 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因为秋风比春风更强劲,秋 景比春景更壮阔。“寥廓江天万里霜”七个字活画出了一幅宏 阔的江天万里的秋景,表现了诗人乐观、开阔的革命情怀。 鉴赏要点 这首词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恢弘开阔的艺术境界。诗人从大处着 眼,从人生感悟落笔,摆脱了个人的荣辱得失,站在历史的 宇宙的、人类的高度抒发一个革命者的壮志豪情。酝词用字都 非常大气,比如,“寥廓江天万里霜 个“霜”字就包含 了丰富多彩的画景,它既指“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霜叶, 也指“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霜天。这样 的秋景比起“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树生花,群莺乱飞”来, 实在是别有风致。 ●解题指导 、这道题主要是提醒学生鉴赏诗词一定要朗读。诗词的朗读 背诵可以通过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的方法,加强记忆。如 《沁园春·长沙》中的“立、看、怅、问、忆、记”这些动词 具有贯穿全词线索的作用:通过“立”“看”等词写出江山的 壮丽和万物的自由自在,这些是明写;通过“怅”“问”等词 暗写出国内外反动派的飞扬跋扈,广大人民的灾难深重。再由 此回忆起曾一起并肩战斗的战友,激起了革命者的历史责任 感。抓住这些词语后再背诵全词就容易多了。这两首词都是通 过描写秋天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改造旧世界的壮志豪情。 二、这道题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抓住诗歌的主要意象来把握内 容大意。上片通过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 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意象, 形象地表现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 切感受。下片写了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同学少年,激扬文字 指点江山的同学少年,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同学少年;表
g1 下片从四季的变化写起,斗转星移,四时更迭,又是一年秋风 起,“不似春光”。春天有和煦的春风拂面,而秋天不同,它 “胜似春光”。这里可以使人想起刘禹锡的《秋词》:“自古 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因为秋风比春风更强劲,秋 景比春景更壮阔。“寥廓江天万里霜”七个字活画出了一幅宏 阔的江天万里的秋景,表现了诗人乐观、开阔的革命情怀。 三、鉴赏要点 这首词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恢弘开阔的艺术境界。诗人从大处着 眼,从人生感悟落笔,摆脱了个人的荣辱得失,站在历史的、 宇宙的、人类的高度抒发一个革命者的壮志豪情。酝词用字都 非常大气,比如,“寥廓江天万里霜”,一个“霜”字就包含 了丰富多彩的画景,它既指“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霜叶, 也指“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霜天。这样 的秋景比起“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树生花,群莺乱飞”来, 实在是别有风致。 ●解题指导 一、这道题主要是提醒学生鉴赏诗词一定要朗读。诗词的朗读 背诵可以通过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的方法,加强记忆。如 《沁园春·长沙》中的“立、看、怅、问、忆、记”这些动词 具有贯穿全词线索的作用:通过“立”“看”等词写出江山的 壮丽和万物的自由自在,这些是明写;通过“怅”“问”等词 暗写出国内外反动派的飞扬跋扈,广大人民的灾难深重。再由 此回忆起曾一起并肩战斗的战友,激起了革命者的历史责任 感。抓住这些词语后再背诵全词就容易多了。这两首词都是通 过描写秋天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改造旧世界的壮志豪情。 二、这道题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抓住诗歌的主要意象来把握内 容大意。上片通过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 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意象, 形象地表现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 切感受。下片写了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同学少年,激扬文字、 指点江山的同学少年,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同学少年;表
现了诗人和他的战友们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 界的革命战斗精神。 三、诗歌欣赏是一种个性化行为,读者对诗歌的理解多有不同 喜爱它的原因也不同。这道题主要是调动学生个性化的生活体 验,帮助他们欣赏诗歌。答案可以各不相同,但教师应引导学 生联系古今中外的其他文学作品,在参照对比中提高鉴赏能 力。答案参见“课文鉴赏说明”。 四、秋天,在许多古代文人笔下都出现过,而且大多是以凄清、 萧条、落寞的情态出现,“悲秋”是常见的感情基调。这道题 主要意图是,一方面让学生搜集与秋天有关的古代文学作品, 增加阅读量,开阔视野;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对比,理解毛泽 东诗词的艺术特点。学生可以读写结合,自由发挥 ●教学建议 本单元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欣赏、品味新诗,进而能对诗 歌作出正确的评价。这一课的教学也不例外。毛泽东的诗词内 容是现代的,但形式却是传统的,这一特点在教学时要注意。 二、做好预习。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并把 字面的意思读懂,在课堂欣赏时应该不再有文字障碍。 三、介绍创作背景。通过创作背景的介绍,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词的主旨,体会作者的革命精神。但欣赏中不必搞字字对照 句句落实。如“粪土当年万户侯”,在当时有许多事件可以印 证,如1915年袁世凯称帝,毛泽东曾印发反袁小册子,开展 斗争;1916年直接组织和领导了驱逐军阀张敬尧出湖南的运动 等。不必给学生一一比照,理解要宽泛些。 四、诗歌教学要注重形象性,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手段展开教学 内容,还可以让学生欣赏毛泽东手书的《沁园春·长沙》《采 桑子·重阳》。要组织学生反复诵读,把握住关键词语,迅速 熟读成诵,在吟诵中体味词的意境 ●有关资料
g1 现了诗人和他的战友们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 界的革命战斗精神。 三、诗歌欣赏是一种个性化行为,读者对诗歌的理解多有不同, 喜爱它的原因也不同。这道题主要是调动学生个性化的生活体 验,帮助他们欣赏诗歌。答案可以各不相同,但教师应引导学 生联系古今中外的其他文学作品,在参照对比中提高鉴赏能 力。答案参见“课文鉴赏说明”。 四、秋天,在许多古代文人笔下都出现过,而且大多是以凄清、 萧条、落寞的情态出现,“悲秋”是常见的感情基调。这道题 主要意图是,一方面让学生搜集与秋天有关的古代文学作品, 增加阅读量,开阔视野;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对比,理解毛泽 东诗词的艺术特点。学生可以读写结合,自由发挥。 ●教学建议 一、本单元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欣赏、品味新诗,进而能对诗 歌作出正确的评价。这一课的教学也不例外。毛泽东的诗词内 容是现代的,但形式却是传统的,这一特点在教学时要注意。 二、做好预习。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并把 字面的意思读懂,在课堂欣赏时应该不再有文字障碍。 三、介绍创作背景。通过创作背景的介绍,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词的主旨,体会作者的革命精神。但欣赏中不必搞字字对照, 句句落实。如“粪土当年万户侯”,在当时有许多事件可以印 证,如 1915 年袁世凯称帝,毛泽东曾印发反袁小册子,开展 斗争;1916 年直接组织和领导了驱逐军阀张敬尧出湖南的运动 等。不必给学生一一比照,理解要宽泛些。 四、诗歌教学要注重形象性,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手段展开教学 内容,还可以让学生欣赏毛泽东手书的《沁园春·长沙》《采 桑子·重阳》。要组织学生反复诵读,把握住关键词语,迅速 熟读成诵,在吟诵中体味词的意境。 ●有关资料
《沁园春·长沙》赏析(向明) 万山红遍派壮丽秋景 从美学上讲,崇高美表现于外在方面,体现为高大、辽阔、巍 峨、宏伟等壮丽景象。德国哲学家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类:数学 的崇高,如高山的体积;力学的崇高,如暴风雨的气势。俄国 著名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 件事物较之与它相 比的一切事物要巨大得多,那便是崇高。”孔子也把“大”与 崇髙联系起来,赞叹:“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 大,唯尧则之。”这种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在毛泽东 诗词中,以对山川景物的描绘体现得最为鲜明。《沁园春·长 沙》就是其中最优秀的篇什之一。 这首词上半片着重写景。“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开始,作者便把自己置于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之中。同时也 把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里。远看:“万山红遍,层 林尽染。”作者不仅看到了眼前岳麓山的枫林,也可能联想到 了北京香山的黄栌,和祖国无数山岳中由绿变红的乌柏、水杉、 槭树、槲树、黄连木……那一重重山,一层层树,让自然之神 彩笔一抹,晕染得一片嫣红,比二月笑放的春花还要艳丽,比 六月飘舞的彩霞更加瑰奇。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秋水澄澈,秋江碧波,脚下的湘江,在秋天更加清澈晶莹,如 碧绿的翡翠,如透明的水晶。江面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渡, 静中有动,生气勃勃。仰视,“鹰击长空”,万里无云的秋空 雄鹰奋振健羽,自由飞翔。俯瞰,“鱼翔浅底”,因透明而清 浅见底的江里,鱼群摆动鳍尾,任意遨游。作者以短短四句诗, 描绘出一幅立体的寥廓万里、绚丽多彩的江南秋景,宛如当代 著名的岭南画派大家关山月浓墨重彩的彩墨山水图。不愧为 “驱山走海置眼前”(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 “咫尺应须论万里”(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的大手 笔。它与作者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雪》所描绘的“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均是雄奇伟丽的全景式风景画 风华正茂一段峥嵘岁月
g1 一、《沁园春·长沙》赏析(向明) 万山红遍 一派壮丽秋景 从美学上讲,崇高美表现于外在方面,体现为高大、辽阔、巍 峨、宏伟等壮丽景象。德国哲学家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类:数学 的崇高,如高山的体积;力学的崇高,如暴风雨的气势。俄国 著名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一件事物较之与它相 比的一切事物要巨大得多,那便是崇高。”孔子也把“大”与 崇高联系起来,赞叹:“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 大,唯尧则之。”这种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在毛泽东 诗词中,以对山川景物的描绘体现得最为鲜明。《沁园春·长 沙》就是其中最优秀的篇什之一。 这首词上半片着重写景。“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一开始,作者便把自己置于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之中。同时也 把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里。远看:“万山红遍,层 林尽染。”作者不仅看到了眼前岳麓山的枫林,也可能联想到 了北京香山的黄栌,和祖国无数山岳中由绿变红的乌柏、水杉、 槭树、槲树、黄连木……那一重重山,一层层树,让自然之神 彩笔一抹,晕染得一片嫣红,比二月笑放的春花还要艳丽,比 六月飘舞的彩霞更加瑰奇。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秋水澄澈,秋江碧波,脚下的湘江,在秋天更加清澈晶莹,如 碧绿的翡翠,如透明的水晶。江面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渡, 静中有动,生气勃勃。仰视,“鹰击长空”,万里无云的秋空, 雄鹰奋振健羽,自由飞翔。俯瞰,“鱼翔浅底”,因透明而清 浅见底的江里,鱼群摆动鳍尾,任意遨游。作者以短短四句诗, 描绘出一幅立体的寥廓万里、绚丽多彩的江南秋景,宛如当代 著名的岭南画派大家关山月浓墨重彩的彩墨山水图。不愧为 “驱山走海置眼前”(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 “咫尺应须论万里”(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的大手 笔。它与作者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雪》所描绘的“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均是雄奇伟丽的全景式风景画。 风华正茂 一段峥嵘岁月
崇高美表现于内在方面,则为伟大高尚心灵的反映。古罗马的 朗吉弩斯在《论崇高》一文中,就提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 声”。这首词的下半片着重抒情,正是这种伟大心灵回声的抒 发。这种抒发,首先是通过回忆引出的。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作者想起曾和当年的 同学和朋友,在橘子洲一带散步,游泳,畅论天下大事的情景, 回忆起那一段难忘的峥嵘岁月。 这首词写于1925年深秋。大约是在毛泽东同志离开湖南前往 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时所写的。毛泽东同志从1911至 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这期间, 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 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 形势的巨大变革。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峙的一座又 座峥嵘的高峰。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在这峥嵘 岁月里,作者和他的同学如蔡和森、何叔衡、张昆弟等立志救 国的知识青年,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 发,热情奔放。诗人巧妙地化用了《庄子·田子方》中“夫至 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的意境 来形容新时代的青年从旧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自由奔放的 胸襟。(挥斥,自由奔放的意思。方遒,正当旺盛有力的意思。 过去有人解释“挥斥”为批判驳斥,“方遒”为专家权威,是 不准确的。)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是对“峥嵘岁 月”“挥斥方遒”的进一步具体化。面对“万山红遍”的美景, 他们既赞叹锦绣河山的壮美,又悲愤大好河山的沉沦。于是, 发表激浊扬清的文章,抨击黑暗,宣扬真理,鄙视当时的“万 户侯 军阀如粪土。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在长沙组织 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 湖南自修大学,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 军阀的活动。特别是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 会,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湖南地区做了思想上和
g1 崇高美表现于内在方面,则为伟大高尚心灵的反映。古罗马的 朗吉弩斯在《论崇高》一文中,就提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 声”。这首词的下半片着重抒情,正是这种伟大心灵回声的抒 发。这种抒发,首先是通过回忆引出的。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作者想起曾和当年的 同学和朋友,在橘子洲一带散步,游泳,畅论天下大事的情景, 回忆起那一段难忘的峥嵘岁月。 这首词写于 1925 年深秋。大约是在毛泽东同志离开湖南前往 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时所写的。毛泽东同志从 1911 至 1925 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这期间, 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 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 形势的巨大变革。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峙的一座又一 座峥嵘的高峰。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在这峥嵘 岁月里,作者和他的同学如蔡和森、何叔衡、张昆弟等立志救 国的知识青年,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 发,热情奔放。诗人巧妙地化用了《庄子·田子方》中“夫至 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的意境, 来形容新时代的青年从旧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自由奔放的 胸襟。(挥斥,自由奔放的意思。方遒,正当旺盛有力的意思。 过去有人解释“挥斥”为批判驳斥,“方遒”为专家权威,是 不准确的。)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是对“峥嵘岁 月”“挥斥方遒”的进一步具体化。面对“万山红遍”的美景, 他们既赞叹锦绣河山的壮美,又悲愤大好河山的沉沦。于是, 发表激浊扬清的文章,抨击黑暗,宣扬真理,鄙视当时的“万 户侯”──军阀如粪土。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在长沙组织 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 湖南自修大学,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 军阀的活动。特别是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 会,为 1921 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湖南地区做了思想上和
组织上的准备。这些既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 户侯”的具体内容,又是写作这首词的时代背景。了解这个背 景,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体会词中闪耀着的革命者崇高心灵的美 的光芒 中流击水一腔拿云心事 “少年心事当拿云。”(李贺《致酒行》)诗人和同伴们的拿 云心事,从“携来百侣曾游”到“粪土当年万户侯”,可说是 直抒胸臆,尽情倾吐,如长江大河,滔滔而下,气势磅礴,痛 快淋漓。在结尾时“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则是采取象征 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一种解释认为“击水”为游泳,在 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我 总感觉这一意境与作者赞扬“百舸争流”的精神不太符合。我 倾向于“中流击水”即“中流击楫”的转化。《晋书·祖逖传) 祖逖“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 江!’”后来“中流击楫”就成了立誓复兴祖国的代词。在这 里正表示诗人要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 誓振兴中华的壮志豪情。使人读后仿佛听到了一颗爱国爱民的 赤心,在怦怦跃动,从而感受到一种伟大胸怀所反映出的崇高 美 我国古典诗词的艺术表现手法,很讲究情与景的交融。刘勰说 繁采寡情,味之必淡。”(《文心雕龙》)谢榛说:“景乃 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 其浩无涯矣。”(《四溟诗话》)这首词较好地达到了情景交 融的境界。 前半片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 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 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 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 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
g1 组织上的准备。这些既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 户侯”的具体内容,又是写作这首词的时代背景。了解这个背 景,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体会词中闪耀着的革命者崇高心灵的美 的光芒。 中流击水 一腔拿云心事 “少年心事当拿云。”(李贺《致酒行》)诗人和同伴们的拿 云心事,从“携来百侣曾游”到“粪土当年万户侯”,可说是 直抒胸臆,尽情倾吐,如长江大河,滔滔而下,气势磅礴,痛 快淋漓。在结尾时“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则是采取象征 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一种解释认为“击水”为游泳,在 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我 总感觉这一意境与作者赞扬“百舸争流”的精神不太符合。我 倾向于“中流击水”即“中流击楫”的转化。《晋书·祖逖传》: 祖逖“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 江!’”后来“中流击楫”就成了立誓复兴祖国的代词。在这 里正表示诗人要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 誓振兴中华的壮志豪情。使人读后仿佛听到了一颗爱国爱民的 赤心,在怦怦跃动,从而感受到一种伟大胸怀所反映出的崇高 美。 我国古典诗词的艺术表现手法,很讲究情与景的交融。刘勰说: “繁采寡情,味之必淡。”(《文心雕龙》)谢榛说:“景乃 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 其浩无涯矣。”(《四溟诗话》)这首词较好地达到了情景交 融的境界。 前半片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 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 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 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 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