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学习目标。我们应按照中学生读诗的特点,在培养良好的审 美情趣上下功夫。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 验诗中的节奏、韵律,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通过感知和分析 诗歌语言,进行联想和想像,理解诗中生动、鲜明的形象(意 象);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领悟诗的主旨和意味。 单元后的读背篇目可以纳入课堂教学内容,也可以留做课 外自学:教读与自读的划分也是相对的,仅供参考,教师可以 根据教学实际灵活处理。 单元后的综合性学习是“拥抱文学的骄子——一诗歌”,在 诗歌学习的基础上,设计了“诗歌朗读比赛”“诗歌鉴赏研究” “尝试诗歌写作”三个专题活动,可以根据实际,有选择地开 展活动。 1毛泽东词二首41 ●课文鉴赏说明 沁园春长沙 一、诵读提示 1.结合欣赏毛泽东手迹展开诵读 毛泽东手书的《沁园春·长沙》有一种气韵贯注的流动美,风 格潇洒豪放。可以将诵读与欣赏结合起来。 2.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g1 的学习目标。我们应按照中学生读诗的特点,在培养良好的审 美情趣上下功夫。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 验诗中的节奏、韵律,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通过感知和分析 诗歌语言,进行联想和想像,理解诗中生动、鲜明的形象(意 象);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领悟诗的主旨和意味。 单元后的读背篇目可以纳入课堂教学内容,也可以留做课 外自学;教读与自读的划分也是相对的,仅供参考,教师可以 根据教学实际灵活处理。 单元后的综合性学习是“拥抱文学的骄子──诗歌”,在 诗歌学习的基础上,设计了“诗歌朗读比赛”“诗歌鉴赏研究” “尝试诗歌写作”三个专题活动,可以根据实际,有选择地开 展活动。 1 毛泽东词二首 41 ●课文鉴赏说明 沁园春 长沙 一、诵读提示 1.结合欣赏毛泽东手迹展开诵读 毛泽东手书的《沁园春·长沙》有一种气韵贯注的流动美,风 格潇洒豪放。可以将诵读与欣赏结合起来。 2.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要抓住“独”“立”“洲”等点明人物、时间和地点的词语 把握“看”和“忆”等起贯穿全词作用的词语,展开联想和想 像,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领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背诵全 篇 整体感知 1.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 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 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 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 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 写下这首词。据《湖南全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日刊》载:“毛 泽东先生……去岁回湘养疴,曾于湘潭衡山一带,从事农民运 动……后为赵恒惕所知,谋置先生于死地。先生闻讯,间道入 粤 2.内容大意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大意是:在深秋的季节,我 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 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 色彩绚丽的秋景图。大意是: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 如画;近看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仰视 雄鹰在天空中展翅高飞;俯看,鱼儿在江水中轻快地畅游。 宙中的万物都在秋天里生气勃勃地自由舒展、蓬勃生长。诗人 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
g1 要抓住“独”“立”“洲”等点明人物、时间和地点的词语, 把握“看”和“忆”等起贯穿全词作用的词语,展开联想和想 像,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领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背诵全 篇。 二、整体感知 1.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 1925 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 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 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 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 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 写下这首词。据《湖南全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日刊》载:“毛 泽东先生……去岁回湘养疴,曾于湘潭衡山一带,从事农民运 动……后为赵恒惕所知,谋置先生于死地。先生闻讯,间道入 粤。” 2.内容大意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大意是:在深秋的季节,我 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 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 色彩绚丽的秋景图。大意是: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 如画;近看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仰视, 雄鹰在天空中展翅高飞;俯看,鱼儿在江水中轻快地畅游。宇 宙中的万物都在秋天里生气勃勃地自由舒展、蓬勃生长。诗人 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
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这七句,为下面的抒情提供了 背景,烘托了气氛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诗人思绪万端,不禁问道: 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消长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 呢?这一问道出了诗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 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 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携来百佀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大意是:就在这橘子洲上,曾经和许多革命战友聚会、游赏, 度过了一段不平凡而有意义的岁月。诗人从上片的独往旧地重 游,自然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 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 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大意是:那时候,同学们正当青春年 少,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放,敢说敢做,革命斗志十 分旺盛。面对祖国大好河山,指点评论,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 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主宰一方的军阀统治者看得如 粪土一般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中流”,江水中间。“击水”,作者曾自注:“游泳:那时 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 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 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见《毛泽东诗词鉴赏辞典》)遏, 遏止,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认为是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把
g1 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这七句,为下面的抒情提供了 背景,烘托了气氛。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诗人思绪万端,不禁问道: 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消长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 呢?这一问道出了诗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 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 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大意是:就在这橘子洲上,曾经和许多革命战友聚会、游赏, 度过了一段不平凡而有意义的岁月。诗人从上片的独往旧地重 游,自然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 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 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大意是:那时候,同学们正当青春年 少,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放,敢说敢做,革命斗志十 分旺盛。面对祖国大好河山,指点评论,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 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主宰一方的军阀统治者看得如 粪土一般。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中流”,江水中间。“击水”,作者曾自注:“游泳:那时 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 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 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见《毛泽东诗词鉴赏辞典》)遏, 遏止,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认为是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把
飞快行驶的船只都阻挡住了;一种认为“浪遏飞舟”是“到中 流击水”的条件。如果按照后一种理解 句大意是:还记 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尽管风浪巨大,连船只行进 也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却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乐。这里以 设问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 下片回忆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 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了“谁主 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 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三、鉴赏要点 1.写壮景,抒豪情 这首词写的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 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诗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壮 丽的。原因在于越是写山河的壮丽,就越能使人感到人民不能 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诗人正是从这种不一致 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 河山的感情。 2.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 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 “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 与“万户侯”是于明处对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 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 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争 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用“击”而不用 准确 地表现了鹰的矫健身姿;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描绘 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
g1 飞快行驶的船只都阻挡住了;一种认为“浪遏飞舟”是“到中 流击水”的条件。如果按照后一种理解,这三句大意是:还记 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尽管风浪巨大,连船只行进 也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却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乐。这里以 设问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 下片回忆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 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了“谁主 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 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三、鉴赏要点 1.写壮景,抒豪情 这首词写的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 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诗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壮 丽的。原因在于越是写山河的壮丽,就越能使人感到人民不能 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诗人正是从这种不一致 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 河山的感情。 2.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 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 “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 与“万户侯”是于明处对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 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 “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争” 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用“击”而不用“飞”,准确 地表现了鹰的矫健身姿;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描绘 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
采桑子重阳 诵读提示 这首词写的也是秋景秋情,但没有叹老悲秋的调子,而是赞美 秋天的壮美景色,抒发诗人的壮志豪情。全词营造了极为壮阔 的意境,诵读时,要注意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出雄健豪迈 的气势。 二、整体感知 1.写作背景 “重阳”,阴历九月初九,古人以九为阳数,故称九月初九为 重阳节。1929年10月11日就是重阳节。这年5、6月间,红 四军攻占龙岩,蒋介石组织兵力会剿红军,红四军主力配合当 地游击战争,9月21日,攻占上杭,击败敌人的会剿。此时毛 泽东已经离开红四军的领导岗位,他深入上杭、永定的农村, 面养病,一面领导地方土地革命斗争。这年10月11日,毛 泽东来到上杭,这时的闽西山区,黄色的野花竞相开放,毛泽 东面对怒放的野菊花吟成了这首词 2.内容大意 上片以对人生的感悟开始,“人生易老天难老”,这是从李贺 《金铜仙人辞汉歌》的“天若有情天亦老”转化而来的。意思 是人因有情人易老,天因无情天难老。人生本来就短暂,再加 上世事蹉跎,难免生出无穷感慨。但寒来暑往,“岁岁重阳 自然界却从不会因为人事变化而改变它的运行规律,年年的重 阳节都会如期而至。“今又重阳”,重阳是赏菊花的日子,看 到上杭野外的菊花盛开,想到这里刚刚是充满硝烟的战场,诗 人不禁感慨今年的重阳节不同于往年,“战地黄花分外香” 连经历过战争洗礼的野花都比以往更芬芳。从这里可以看出 诗人虽然已经离开了红四军的领导岗位,但是红四军的胜利仍 然极大地鼓舞了他
g1 采桑子 重阳 一、诵读提示 这首词写的也是秋景秋情,但没有叹老悲秋的调子,而是赞美 秋天的壮美景色,抒发诗人的壮志豪情。全词营造了极为壮阔 的意境,诵读时,要注意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出雄健豪迈 的气势。 二、整体感知 1.写作背景 “重阳”,阴历九月初九,古人以九为阳数,故称九月初九为 重阳节。1929 年 10 月 11 日就是重阳节。这年 5、6 月间,红 四军攻占龙岩,蒋介石组织兵力会剿红军,红四军主力配合当 地游击战争,9 月 21 日,攻占上杭,击败敌人的会剿。此时毛 泽东已经离开红四军的领导岗位,他深入上杭、永定的农村, 一面养病,一面领导地方土地革命斗争。这年 10 月 11 日,毛 泽东来到上杭,这时的闽西山区,黄色的野花竞相开放,毛泽 东面对怒放的野菊花吟成了这首词。 2.内容大意 上片以对人生的感悟开始,“人生易老天难老”,这是从李贺 《金铜仙人辞汉歌》的“天若有情天亦老”转化而来的。意思 是人因有情人易老,天因无情天难老。人生本来就短暂,再加 上世事蹉跎,难免生出无穷感慨。但寒来暑往,“岁岁重阳”, 自然界却从不会因为人事变化而改变它的运行规律,年年的重 阳节都会如期而至。“今又重阳”,重阳是赏菊花的日子,看 到上杭野外的菊花盛开,想到这里刚刚是充满硝烟的战场,诗 人不禁感慨今年的重阳节不同于往年,“战地黄花分外香”, 连经历过战争洗礼的野花都比以往更芬芳。从这里可以看出, 诗人虽然已经离开了红四军的领导岗位,但是红四军的胜利仍 然极大地鼓舞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