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散材 中药化学 供中药类专业用 主编 国海学 中国中因药出版社
编写说明 本书是由教育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组织编写的、供高等教育中药类专业使用的普 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和新世纪中医药高等教育规划教材。 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及教学大纲的规定,本书内容主要以中药为对象,着重介绍各重要 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性质、提取分离、检识和结构测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并注意进一步突出中医药特点,突出中药化学为实现中药现代化和产业化服务的思想:注意 对有关中药现代化研究的新思路、新方法的介绍:注意反映国内外本学科的新成果、新技术、 新发展以及相关学科新理论与新技术在学科中的应用,以积极、慎重的态度引入本学科的前 沿知识和内容:根据本学科属应用基础学科的特点,充分注意实用性,在保证知识的系统性、 完整性的基础上,尽可能考虑使介绍的内容符合当今实际工作的需要。 本书在以前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中药类专业使用的规划教材(中药化学肖崇厚主编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的基础上,对内容进行了重大的调整。对各重要化学成分 类型按照其生合成的生源途径设立章节进行介绍,如设立了糖和苷类化合物章,内容包括原 教材苷类章和其他成分章中的多糖部分,并增加了对糖类化合物的介绍;设立了苯丙素类化 合物章,包括原教材的香豆素、木脂素,并调整增加了简单苯丙素类化合物的内容:设立了 三萜类化合物章,内容包括游离三萜和三萜皂苷:设立了甾体类化合物章,内容包括原教材 的强心苷章、皂苷章中的甾体皂苷部分、主要动物药化学成分章中的胆汁酸类化合物和蟾蜍 蟾酥部分、以及其他成分章中的甾醇类和昆虫变态激素部分等:设立了鞣质章:生物碱类化 合物章,对原教材中的生物碱的分类一节部分,亦按照生物碱的生合成的生源途径进行了重 新调整,等等。此外,为了便于学生了解中药复方研究的有关问题,增设了中药复方药效物 质基础研究章。同时,对各章的具体内容也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和修改。 对一本经过多年教学实践且质量较好的教材进行如此重大的调整和修改,对于本书编委 会的每位成员来说,深感责任之大、压力之重。但是,也正是出于以上指导思想和强烈的责 任感,编委会的成员们完成了这一新的尝试,并期望本书能够得到读者的认同和欢迎。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各院校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鼓励,许多同仁也对本书的编写工作提 出了不少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此一并深表谢意。 限于编者水平和能力,书中定有不当及谬误之处,敬希读者斧正。 中药化学编委会 2002年11月
编写说明 本书是由教育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组织编写的、供高等教育中药类专业使用的普 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和新世纪中医药高等教育规划教材。 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及教学大纲的规定,本书内容主要以中药为对象,着重介绍各重要 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性质、提取分离、检识和结构测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并注意进一步突出中医药特点,突出中药化学为实现中药现代化和产业化服务的思想;注意 对有关中药现代化研究的新思路、新方法的介绍;注意反映国内外本学科的新成果、新技术、 新发展以及相关学科新理论与新技术在学科中的应用,以积极、慎重的态度引入本学科的前 沿知识和内容;根据本学科属应用基础学科的特点,充分注意实用性,在保证知识的系统性、 完整性的基础上,尽可能考虑使介绍的内容符合当今实际工作的需要。 本书在以前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中药类专业使用的规划教材(中药化学 肖崇厚主编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年)的基础上,对内容进行了重大的调整。对各重要化学成分 类型按照其生合成的生源途径设立章节进行介绍,如设立了糖和苷类化合物章,内容包括原 教材苷类章和其他成分章中的多糖部分,并增加了对糖类化合物的介绍;设立了苯丙素类化 合物章,包括原教材的香豆素、木脂素,并调整增加了简单苯丙素类化合物的内容;设立了 三萜类化合物章,内容包括游离三萜和三萜皂苷;设立了甾体类化合物章,内容包括原教材 的强心苷章、皂苷章中的甾体皂苷部分、主要动物药化学成分章中的胆汁酸类化合物和蟾蜍 蟾酥部分、以及其他成分章中的甾醇类和昆虫变态激素部分等;设立了鞣质章;生物碱类化 合物章,对原教材中的生物碱的分类一节部分,亦按照生物碱的生合成的生源途径进行了重 新调整,等等。此外,为了便于学生了解中药复方研究的有关问题,增设了中药复方药效物 质基础研究章。同时,对各章的具体内容也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和修改。 对一本经过多年教学实践且质量较好的教材进行如此重大的调整和修改,对于本书编委 会的每位成员来说,深感责任之大、压力之重。但是,也正是出于以上指导思想和强烈的责 任感,编委会的成员们完成了这一新的尝试,并期望本书能够得到读者的认同和欢迎。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各院校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鼓励,许多同仁也对本书的编写工作提 出了不少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此一并深表谢意。 限于编者水平和能力,书中定有不当及谬误之处,敬希读者斧正。 中药化学编委会 2002 年 11 月
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中药化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第二节中药化学在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药产业化中的作用 一、中药化学在中医药现代化中的作用 二、中药化学在中药产业化中的作用 第二章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 第一节中药化学成分及生物合成简介 一、中药化学成分类型简介 二、各类中药化学成分的主要生物合成途径 第二节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方法 一、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 二、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精制方法 第三节中药有效成分化学结构的研究方法 一、中药有效成分的理化鉴定 二、中药有效成分的波谱测定 第三章糖和苷类化合物 第一节糖类化合物 一、概述 二、糖类的结构与分类 第二节苷类化合物 一、概述 二、苷类的结构与分类 三、苷类的一般性质 第三节糖和苷类的提取与分离 一、糖和苷类的提取 二、糖和苷类的分离 第四节糖和苷类的检识 一、理化检识 二、色谱检识 第五节苷类的结构研究 一、物理常数的测定 二、分子式的测定 三、组成苷的苷元和糖的鉴定 四、苷分子中苷元和糖,糖和糖之间连接位置的确定 五、苷中糖和糖之间连接顺序的确定 六、苷键构型的确定 第四章醌类化合物 第一节概述
目 录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中药化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第二节 中药化学在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药产业化中的作用 一、中药化学在中医药现代化中的作用 二、中药化学在中药产业化中的作用 第二章 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 第一节 中药化学成分及生物合成简介 一、 中药化学成分类型简介 二、 各类中药化学成分的主要生物合成途径 第二节 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方法 一、 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 二、 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精制方法 第三节 中药有效成分化学结构的研究方法 一、中药有效成分的理化鉴定 二、中药有效成分的波谱测定 第三章 糖和苷类化合物 第一节 糖类化合物 一、概 述 二、糖类的结构与分类 第二节 苷类化合物 一、 概述 二、苷类的结构与分类 三、苷类的一般性质 第三节 糖和苷类的提取与分离 一、糖和苷类的提取 二、糖和苷类的分离 第四节 糖和苷类的检识 一、理化检识 二、色谱检识 第五节 苷类的结构研究 一、物理常数的测定 二、分子式的测定 三、组成苷的苷元和糖的鉴定 四、苷分子中苷元和糖,糖和糖之间连接位置的确定 五、苷中糖和糖之间连接顺序的确定 六、苷键构型的确定 第四章 醌类化合物 第一节 概 述
第二节醌类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 一、苯醌类 二、萘醌类 三、菲醌类 四、蒽醌类 第三节醌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一、物理性质 二、化学性质 第四节醌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 一、醌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 二、醌类化合物的分离 第五节 醌类化合物的检识 一、理化检识 二、色谱检识 第六节醌类化合物的结构研究 一、化学方法 二、波谱分析 第七节含醌类化合物的中药实例 一、紫草 二、丹参 三、大黄 第五章苯丙素类化合物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简单苯丙素类 一、简单苯丙素类的结构与分类 二、简单苯丙素类的提取与分离 第三节香豆素类 一、香豆素类的结构与分类 二、香豆素类的理化性质 三、香豆素类的提取与分离 四、香豆素类的检识 五、香豆素类的结构研究 六、含香豆素的中药实例 第四节木脂素 一、木脂素的结构与分类 二、木脂素的理化性质 三、木脂素的提取与分离 四、木脂素的检识 五、木脂素的结构测定 六、含木脂素的中药实例 第六章 黄酮类化合物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 一、黄酮类
第二节 醌类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 一、苯醌类 二、萘醌类 三、菲醌类 四、蒽醌类 第三节 醌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一、物理性质 二、化学性质 第四节 醌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 一、醌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 二、 醌类化合物的分离 第五节 醌类化合物的检识 一、理化检识 二、色谱检识 第六节 醌类化合物的结构研究 一、化学方法 二、波谱分析 第七节 含醌类化合物的中药实例 一、紫草 二、丹参 三、大黄 第五章 苯丙素类化合物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简单苯丙素类 一、简单苯丙素类的结构与分类 二、简单苯丙素类的提取与分离 第三节 香豆素类 一、香豆素类的结构与分类 二、香豆素类的理化性质 三、香豆素类的提取与分离 四、香豆素类的检识 五、香豆素类的结构研究 六、含香豆素的中药实例 第四节 木脂素 一、木脂素的结构与分类 二、木脂素的理化性质 三、木脂素的提取与分离 四、木脂素的检识 五、木脂素的结构测定 六、含木脂素的中药实例 第六章 黄酮类化合物 第一节 概 述 第二节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 一、黄酮类
二、 黄酮醇类 三、 二氢黄酮类 四、二氢黄酮醇类 五、异黄酮类 六、二氢异黄酮类 七、查耳酮类 八、二氢查耳酮类 九、橙酮类 十、花色素类 十一、黄烷醇类 十三、其他黄酮类 第三节黄酮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一、性状 二、旋光性 三、溶解性 四、酸碱性 五、显色反应 第四节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 一、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 二、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 第五节黄酮类化合物的检识 一、理化检识 二、色谱检识 第六节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研究 一、V光谱在黄酮类化合物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二、'H-R谱在黄酮类化合物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三、C-R谱在黄酮类化合物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四、MS在黄酮类化合物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五、结构测定实例 第七节含黄酮类化合物的中药实例 一、槐花米 二、黄芩 三、葛根 四、银杏叶 第七章萜类和挥发油 第一节萜类 一、概述 二、单萜 三、倍半萜 四、二萜 五、二倍半萜 六、萜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七、萜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 八、萜类化合物的检识 九、萜类化合物的结构研究
二、黄酮醇类 三、二氢黄酮类 四、二氢黄酮醇类 五、异黄酮类 六、二氢异黄酮类 七、查耳酮类 八、二氢查耳酮类 九、橙酮类 十、花色素类 十一、黄烷醇类 十三、其他黄酮类 第三节 黄酮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一、性状 二、旋光性 三、溶解性 四、酸碱性 五、显色反应 第四节 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 一、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 二、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 第五节 黄酮类化合物的检识 一、理化检识 二、色谱检识 第六节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研究 一、UV 光谱在黄酮类化合物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二、1 H-NMR谱在黄酮类化合物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三、13C-NMR谱在黄酮类化合物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四、MS 在黄酮类化合物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五、结构测定实例 第七节 含黄酮类化合物的中药实例 一、槐花米 二、黄芩 三、葛根 四、银杏叶 第七章 萜类和挥发油 第一节 萜类 一、概述 二、 单萜 三、倍半萜 四、二萜 五、二倍半萜 六、萜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七、萜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 八、萜类化合物的检识 九、萜类化合物的结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