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16927.1-2011 注1:101.3kPa的乐力相当于0℃时水银气压计中汞柱高度为760mm高度。如果气压计水银柱高度是Hmm 时,则用kPa表示的大气压力近似为: p=0.133 3 H kPa 不考虑水银柱高度的温度修正。 注2:不应该使用能自动修正压力的气压计。 4.3.2大气修正因数 外绝缘破坏性放电电压与试验时的人气条件有关。通常,给定空气放电路径的破坏性放电电压随 着空气密度或湿度的增加而升高;但当相对湿度大于80%时,破坏性放电会变得不规则,特别是当破坏 性放电发生在绝缘表面时。 注:大气修正不适用于闪络,只适用于火花放电。 破坏性放电电压值正比于大气修正因数K:。K:是下列两个因数的乘积: 一空气密度修正因数k1(见4.3.4.1); 湿度修正因数k2(见4.3.4.2)。 K:=kk2 4.3.3修正因数的使用 4.3.3.1标准程序 通过修正因数,可以将在试验条件下(温度t、压力p、湿度)测得的破坏性放电电压换算到标准参 考大气条件下(温度to、压力。、湿度h。)的电压值。 将试验条件下测得的破坏性放电电压值U除以K,可以得到标准大气条件下的电压值U。: U。=LU/K, 试验报告应提供试验期间的实际大气条件和使用的修正因数。 4.3.3.2逆程序 反之,必须将标准参考条件下规定的试验电压换算到试验条件下的电压值,此时,可能需要采用重 复计算程序。试验期间施加在试品外绝缘上的电压U由规定的试验电压U。乘以K,求得(除非有关技 术委员会另有规定): U-UK 但是,由于K,的计算中引入了U,因此会有重复计算的过程(见附录E)。 注1:对使用U。=U/K,来正确选取U时,如果结果是规定的试验电压U,则U选择正确。如果U太大,应减小 U;反之,应增大U。 注2:对海拔>1000m的试验地点,应进行重复计算。 注3:若K,接近1,则不必进行重复计算。 4.3.4修正因数分量 4.3.4.1空气密度修正因数 k1 空气密度修正因数k1取决于相对空气密度8,一般可表达为: k1=8m 式中: m一指数,在4.3.4.3中给出
GB/T16927.1-2011 当温度为l和t,以摄氏度表示,大气压力为p和p。单位相同时(如kPa),相对空气密度为: 6=卫.273+6 p0273+t k1在0.8~1.05范围内时是可靠的。 4.3.4.2湿度修正因数 k2 湿度修正因数可表达为: k2=kt 指数在4.3.4.3中给出。k取决于试验电压类型并由绝对湿度h与相对空气密度6的比率h/6 的函数来求得,函数如下(或如图2): 直流:k=1+0.014(h/8-11)-0.00022(h/8-11)2,适用于1<h/8<15g/m3; 交流:k=1+0.012(h/8-11), 适用于1<h/6<15g/m3; 冲击:k=1+0.010(h/6一11), 适用于1<h/8<20g/m3。 注:对于冲击值是基于正极性雷电冲击波形的试验数据。也适用于负极性雷电冲击电压和操作冲击电压。 1.2 1.15 1.1 1.05 1 三韆 0.95 0.9 0.85 0.8 0 10 15 20 30 h/6/(g/m3) 图2k与h/6的关系曲线(h为绝对湿度,δ为相对空气密度) 对于最高电压Um低于72.5kV(或间隙距离l<0.5m)的设备,目前不规定进行湿度修正。 注:对于特殊的电器设备,其他程序由有关技术委员会规定(如GB/T11022高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 4.3.4.3指数m和w 由于修正因数与预放电类型有关,由此引入参数g: U50 g=500L6次 式中: U一指实际大气条件时的50%破坏性放电电压值(测量值或估算值),kV;
GB/T16927.1-2011 L 一试品最小放电路径,m; ò一相对空气密度; k一4.3.4.2定义的无量纲参数。 耐受试验时,无法得到50%破坏性放电电压的估算值,此时Us。可假定为试验电压值1。的1.1倍。 L参见GB311.1附录A。 指数m和心可由表1中g的范围得到(或由图3、图4求得)。 表1空气密度修正指数m和湿度修正指数w与参数g的关系 i <0.2 0 0 0.21.0 g(g-0.2)/0.8 g(g-0.2)/0.8 1.0≈1.2 1.0 1.0 1.2~2.0 1.0 (2.2-g)(2-s)/0.8 >2.0 1.0 0 1.1 1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0+ 0 0.20.40.60.811.21.41.61.822.22.42.62.8 图3空气密度修正指数m值和参数g的关系 8
GB/T16927.1-2011 1.1 、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0 0 0.20.4 0.6 0.8 1 1.2 1.41.61.8 2 2.22.42.62.83 图4湿度修正指数w与参数g的关系 4.3.5大气参数的测量 4.3.5.1湿度 湿度最好用其扩展不确定度不大于1g/m3的仪表直接测量绝对湿度,只要能够满足上述绝对湿度 测量准确度的要求,也可以通过测量相对湿度和环境温度确定绝对湿度。 h=6.11 XRx e ……(1) 0.4615×(273+t) 式中: h—绝对湿度,g/m3; R一相对湿度,用百分数表示; t一—环境温度,℃。 注:这种测量也可使用通风式干湿球温度计的方法进行,绝对湿度是温度计读数的函数,可按照图4确定,图4还 可以确定相对湿度。重要的是将温度计处于良好的通风环境中并仔细读取温度,以免在确定湿度时造成过大 的误差。 图4是指标准大气压下空气湿度与干湿球温度读数的关系,非标准大气压条件时需将湿度图读数 与修正值△h相加以得到实际湿度值。△h的计算公式为: △h=(1.445×△t×△p)/(273+t) 式中: t 空气干球温度,℃; △t—一干湿球温度之差; △p-一标准大气压与实际大气压之差,即△p=101.3一p,kPa; △h一绝对湿度的修正值,g/m3。 9
GB/T16927.1一2011 只要具有足够的准确度。亦可采用其他确定湿度的方法。 R- 40 100% 34 90% 32 80% 30 30 28 70% 26 60% 湿球温度/℃ 22 50% 20 18 40% 16 14 30% 10 20% 10% 20 35 环境温度(干球温度)/C 图5空气绝对湿度(相对湿度)与干、湿球温度计读数的关系 4.3.5.2温度 通常测量环境温度扩展不确定度不大于1℃。 4.3.5.3绝对压力 测量周围绝对压力的扩展不确定度应不大于0.2kPa。 4.3.6内绝缘和外绝缘试验有冲突时的要求 当耐受水平是标准参考大气条件下的规定值时,由于试验室所处大气条件与标准参考大气条件的 差异,会出现使用了大气修正因数后导致内绝缘的耐受水平明显高于外绝缘的耐受水平的情况。此时,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