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结构的基本类型十【例2-13]结构属于a一b一b'的对比乐段。其对比性体现在第一乐句与后两个乐句的关系上。第二乐句音乐从开始处便采用了十六分音符的手法,使舞曲欢快的性格更加尽致的表现出来,把音乐进而推向了高潮,第三句变化重复了第二乐句的材料,结尾落于调性的主音上,好似为欢庆的场面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其结构图示为:a一b—b'444(3)三部性乐段。第一句与第三句音乐材料为重复或变化重复,它们与第二乐句的音乐材料不同,形成了对比的性格,全曲呈现出了一种呈示、对比和再现的三部性原则。这种三句体的结构形式相对比较复杂,由于乐句材料的三部性,使它容易与再现单三部曲式混淆。其图式为:a一ba[例2-14]献给孩子们第二册之二巴托克曲Andante17
曲式与作品分析从[例2-14]中可见,第一乐句与第二乐句音乐的主题材料完全相同,第二乐句无论从音乐的陈述方式,还是音乐节奏音型的布置上,都与第一乐句产生了对比,并且在第二乐句中,两个乐节为模进的关系。从乐曲中3个乐句的关系,可见再现单三部曲式的维形,只是它们每一句的音乐内容太小,单独出来还不能表现出一种相对完整的曲式部分,只有它们联合起来,才能构成一个曲式单位,因此属于单一部曲式的范畴。其结构图示为:a—b一a4443.四句的乐段四句结构的乐段在民族音乐或民族乐派中有大量的作品。在中国传统的音乐中,4个乐句常常呈现出“起”、“承”、“转”、“合”的关系。由4个乐句构成的乐段多见于声乐作品中,如陕西民歌《十三里铺》、洗星海的歌曲《二月里来》、刘炽的歌曲《我的祖国》第一部分等,都属于此类。在西方专业创作中四句的乐段并不多,因为它们大都被复乐段取代了。四句乐段常见的形式为:平行性结构、对比性结构、起承转合结构。(1)平行性结构。每两个乐句构成一片,形成二分性的上、下片呼应关系,其中下片重复上片的音乐材料,此四句类的乐段属于平行结构乐段。其图式为:ab—ab18
第二章音乐结构的基本类型[例2-15]A大调前奏曲Op.28 No.7肖邦曲Andantino3dolce2-崇Tea*ReaReo.FP*崇Reo米52Rea*米*1FeaPnRedRea该乐段的图示为:aF4444从[例2-15]的音乐材料中,可以明显看出此乐段构成了以两句为一片的上、下片结构并且下片的音乐材料重复了上片的内容。这个乐段的音乐表现平稳,结构呈现出对称性及方整性的特点。(2)对比性结构。每两个乐句构成一片,形成二分性的上、下片呼应关系,其中下片不重复上片的音乐材料,此四句类的乐段属于对比性乐段。其图式为aa—bb19
曲式与作品分析[例2-16]流浪者之歌巴托克曲Andante(J=80)电力p dolce.1-pocorit.该乐段的图示为:aa一bb'2222【例2-16]是以每两小节构成了一个乐句,全曲共包括4个乐句,乐段反复了一遍。前两个乐句半终止于属和弦上,音乐的材料完全重复;第三和第四乐句经过了关系大小调的转换,最终尾句落回于a小调的完全终止上,形成和声的呼应性,后两句的音乐材料基本相同,由于大小调性的和声布置,使音乐有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体现出了音乐中的矛盾性。(3)起承转合结构。起承转合也是由呼应原则衍生出来的,有时与三部性相综合。“起”为乐思的最初呈现;“承”为“起”的重复或引伸,巩固“起”的内容;“转”是引入新的音乐材料或展开前面的音乐内容,“转”的部分与前面形成对比;“合”是音乐有再现的因素,具有结束和总结的功能。20
第二章音乐结构的基本类型[例2-17]梁山伯与祝英台何占豪陈刚曲e【例2-17]是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主题。前3个乐句均为每两小节构成一个乐句,其中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延伸,第三乐句有个不大的对比,第四乐句的最后部分为再现第二乐句后半部分的音乐材料,只不过音乐将节奏拉长了一倍,使第四乐句增加了一小节,增强了音乐的终止感。四句的落音分别为商、微、羽、徽,这在我国徽调式的四句民歌中,这种乐句落音的安排,典型体现出了“起”、“承”、“转”、“合”的关系:即由属音(商)“起”,由主音“承”,最后“合”于主音;第三句的落音羽听起来很不稳定,这就是“转”。4.多句乐段由5个乐句所构成的乐段,称为“多句乐段”,多见于声乐作品中,在此从略。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