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理2深 NGAVRSETY OF TECHNOLOG §10.2极化作用 1.极化(polarization) 2.电极极化原因 3.极化曲线-超电势的测定 4.氢超电势
§10.2 极化作用 1. 极化(polarization) 3. 极化曲线-超电势的测定 2. 电极极化原因 4. 氢超电势
1.极化(polarization) 冰影学 NCNVIRSETY OF IECHNOLOGY 当电极上无电流通过时,电极处于平衡状态, 这时的电极电势分别称为阳极可逆(平衡)电势和阴 极可逆(平衡)电势 p阿逆(阳),0可逆(阴) 在有电流通过时,随着电极上电流密度的增加, 电极实际分解电势值对平衡值的偏离也愈来愈大, 这种对可逆平衡电势的偏离称为电极的极化
1. 极化(polarization) 当电极上无电流通过时,电极处于平衡状态, 这时的电极电势分别称为阳极可逆(平衡)电势和阴 极可逆(平衡)电势 可逆(阳), 可逆(阴) 在有电流通过时,随着电极上电流密度的增加, 电极实际分解电势值对平衡值的偏离也愈来愈大, 这种对可逆平衡电势的偏离称为电极的极化
2.电极极化原因 林影军 电极发生极化的原因,是因为当有电流流过电 极时,在电极上发生一系列的过程,并以一定的速 率进行,而每一步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阻力。 要克服这些阻力,相应地各需要一定的推动力, 表现在电极电势上就出现偏离。 根据极化产生的原因,简单地把极化分为两类: 浓差极化、电化学极化
电极发生极化的原因,是因为当有电流流过电 极时,在电极上发生一系列的过程,并以一定的速 率进行,而每一步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阻力。 根据极化产生的原因,简单地把极化分为两类: 浓差极化、电化学极化。 要克服这些阻力,相应地各需要一定的推动力, 表现在电极电势上就出现偏离。 2. 电极极化原因
2.电极极化原因 林2深 NCNVIRSETY OF TECHNOLOGY 2.1浓差极化 电流通过电极时,若电化学反应速率较快,而离子 的扩散速率较慢,则电极表面附近和本体溶液中该离子 的浓度不同。如: 阴极: Cu2+2e→Cu 阳极: Cu→Cu2++2e Cu2+ →Cu2+ m,<mp m mp RT. p可逆=0ar*cu-2Fmc+ p不可逆=Pcr*cm-2F In ms.cu
2. 电极极化原因 2.1 浓差极化 电流通过电极时,若电化学反应速率较快,而离子 的扩散速率较慢,则电极表面附近和本体溶液中该离子 的浓度不同。如: Cu Cu ms< mb Cu2+ ms> mb 阴极: Cu2++2e-→Cu 阳极: Cu → Cu2+ +2eCu2+ 2 2 2 2 , 1 1 ln ln 2 2 Cu Cu Cu Cu Cu s Cu RT RT F m F m + + + + 可逆 = − = − 不可逆
2.电极极化原因 本理2深 NGAVRSETY OF TECHNOIOG 极化后的结果: P不可逆,阴<P可逆,阴;①不可逆,阳>P可逆,阳 结论:当电流通过电极时,因离子扩散的迟缓 性而导致电极表面附近离子浓度与本体溶液中 不同,从而使电极电势偏离p阿逆的现象,称作 “浓差极化”。 用搅拌和升温的方法可以减少浓差极化 利用滴汞电极上的浓差极化进行极谱分析
极化后的结果: 不可逆,阴 < 可逆,阴; 不可逆,阳 > 可逆,阳 利用滴汞电极上的浓差极化进行极谱分析。 用搅拌和升温的方法可以减少浓差极化 结论:当电流通过电极时,因离子扩散的迟缓 性而导致电极表面附近离子浓度与本体溶液中 不同,从而使电极电势偏离可逆的现象,称作 “浓差极化”。 2. 电极极化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