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社论两篇 教学指导 评论是新闻宣传的旗帜和灵魂,作为评论的一个重要类型,社论更多地反映 媒体的政治倾向,其作用就在于表明立场,引导舆论。而党报的社论则在很大程 度上反映同级党委、政府的思想观点和政治立场 本课编选的是来自于《人民日报》和香港《大公报》的两篇社论。《人民日 报》的社论具有强烈的舆论导向作用,反映的事件、问题也更严肃、重大。《大 公报》1902年创刊,现在在香港出版发行,是我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中文报刊 《大公报》把报纸作为论政的工具,带着宽广的社会责任感,用针砭时弊、扶正 驱邪的方式体现真诚的爱国精神 学习本课前,可以让学生先了解一下社论的特点以及两文涉及的相关背景, 作好铺垫后再来阅读两篇社论 中华民族的百年盛事 这是一篇很典型的礼仪、纪念型社论,其立论点就在于“庆祝”,基调则是 热烈”的 香港回归,确实是中华民族的百年盛事,举世瞩目。面对这么重大的选题, 社论选择了一个很好的论述角度—香港回归走过的风雨历程。以香港回归这 天为一个点,围绕这个点展开思考。欢庆,又不只是欢庆,在激动喜悦的同时有 回顾、有赞颂、有承诺、有展望,这构成了文章的结构线索。回顾中华儿女这 百年来走过的“不平凡道路”——斗争、挫折、探索、坚持;赞颂邓小平“一国 两制”伟大构想的创造性、前瞻性、必要性,为和平解决香港问题铺平了道路: 以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给香港“港人治港”的承诺, 同时也是保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的承诺,将“一国两制”的具体实施落实到法制 高度;最后,展望未来,坚信必将走向“中国的完全统一、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 全文气势恢宏,一气呵成,用不多的文字表达出丰富的内容,字里行间洋溢着真 挚的爱国热情 般情况下,称颂赞扬的评论远没有批评性的容易出彩,比起歌功颂德,读 者们(受众)更喜欢揭露、抨击的文字。因此,这种纪念型的社论要想在实现其 赞誉效应的同时引起读者的共鸣,不仅立论上要有突破,还必须在语言结构上下 功夫。 本文之所以脱离了一般大型社论的枯燥乏味,其对语言的锤炼功不可没。(富 有激情的语言是学生应该体会的,可以让他们大声朗读相应的段落,用心去感受 这种激情。)从“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钟声”的神圣,到“普天同 庆,举国欢腾”的炽烈;从“洗雪百年耻辱”的扬眉吐气,到“中国的明天会更
12.社论两篇 教学指导 评论是新闻宣传的旗帜和灵魂,作为评论的一个重要类型,社论更多地反映 媒体的政治倾向,其作用就在于表明立场,引导舆论。而党报的社论则在很大程 度上反映同级党委、政府的思想观点和政治立场。 本课编选的是来自于《人民日报》和香港《大公报》的两篇社论。《人民日 报》的社论具有强烈的舆论导向作用,反映的事件、问题也更严肃、重大。《大 公报》1902 年创刊,现在在香港出版发行,是我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中文报刊。 《大公报》把报纸作为论政的工具,带着宽广的社会责任感,用针砭时弊﹑扶正 驱邪的方式体现真诚的爱国精神。 学习本课前,可以让学生先了解一下社论的特点以及两文涉及的相关背景, 作好铺垫后再来阅读两篇社论。 中华民族的百年盛事 这是一篇很典型的礼仪、纪念型社论,其立论点就在于“庆祝”,基调则是 “热烈”的。 香港回归,确实是中华民族的百年盛事,举世瞩目。面对这么重大的选题, 社论选择了一个很好的论述角度──香港回归走过的风雨历程。以香港回归这一 天为一个点,围绕这个点展开思考。欢庆,又不只是欢庆,在激动喜悦的同时有 回顾、有赞颂、有承诺、有展望,这构成了文章的结构线索。回顾中华儿女这一 百年来走过的“不平凡道路”──斗争、挫折、探索、坚持;赞颂邓小平“一国 两制”伟大构想的创造性、前瞻性、必要性,为和平解决香港问题铺平了道路; 以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给香港“港人治港”的承诺, 同时也是保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的承诺,将“一国两制”的具体实施落实到法制 高度;最后,展望未来,坚信必将走向“中国的完全统一、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 全文气势恢宏,一气呵成,用不多的文字表达出丰富的内容,字里行间洋溢着真 挚的爱国热情。 一般情况下,称颂赞扬的评论远没有批评性的容易出彩,比起歌功颂德,读 者们(受众)更喜欢揭露、抨击的文字。因此,这种纪念型的社论要想在实现其 赞誉效应的同时引起读者的共鸣,不仅立论上要有突破,还必须在语言结构上下 功夫。 本文之所以脱离了一般大型社论的枯燥乏味,其对语言的锤炼功不可没。(富 有激情的语言是学生应该体会的,可以让他们大声朗读相应的段落,用心去感受 这种激情。)从“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钟声”的神圣,到“普天同 庆,举国欢腾”的炽烈;从“洗雪百年耻辱”的扬眉吐气,到“中国的明天会更
好”的殷切期盼。洋溢着自豪激情的文字,将发自国人心底的情感表现得酣畅淋 漓,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散发着动人心魄的魅力。这不只是一种文风,也是 种精神。 另外,这篇社论结构精巧。文章以追忆香港回归走过的艰辛历程为引子,盛 赞邓小平理论以及中国三代领导人对香港回归的巨大作用,突出中国共产党的正 确领导和全国人民的不懈努力。其中,用三个“为了这一天”开头构成排比段 写出了中华儿女由斗争、挫折到探索再到解决的艰辛历程,打破了一般社论呆板 的格局,形成文章的气势,纵横捭阖,荡气回肠。 对于一份报纸来说,社论就是它的脊梁。在这种重大事件中,像《人民日报》 类的党报,都会尽力为自己所属的党派服务,发表的大型社评都会有其政治目 的,这是党报的喉舌作用决定的,世界各国概莫能外。本篇社论虽然在各个层面 上都有突破,但是其本质是不能改变的,渲染什么样的气氛,引起什么样的反应, 造成什么样的社会效果,也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属性和当前的任务决定的。因 此,虽然从欣赏角度来看,本文稍有唱髙调之嫌,但这却是其宣传任务决定的 作为一篇社论,它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感性 地认识社论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时代的轴线在此拉开 这是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时《大公报》的一篇社论,与《中华民族 的百年盛事》相比,本文立论站在一个更理性的角度,髙瞻远瞩,重点论述了澳 门回归和“一国两制”对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巨大意义。文章笔法大开大阖,气 势磅礴,中国人的骄傲与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本文标题用了一个很巧妙的比喻—“时代的轴线”一一将澳门的回归,看 做一条“轴线”,一条可以“拉开”时代的“轴线”,营造了一种略带诗意的恢 宏气势。“时代”在这里有两重含义:从现实的时间而言,澳门回归正值世纪之 交,人类马上就要跨入新千年新时代;同时,回归对于澳门来说是一个新的开始, 是一个会有新的体验和新的发展的时代,这个“时代”就不只是时间层面的了 而且,“拉开”一词也很耐人寻味,可以理解成是向前拉开了一个时代,就像拉 开了一扇通向新时代的门,强调的是新时代新气象;也可以理解成是拉“开”了 个时代,强调的是回归后的时代对回归前的时代的脱离。 此外,本文结构布局清晰、紧凑,论述方式纵横交错、环环相扣,是一篇难 得的佳作。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领会本文评论的重点及谋篇布局,可以结合“思 考与探究一”让学生进行讨论,将两篇社论作比较阅读 社论前三段概述事实,渲染激情,是一般礼仪、纪念型评论经常使用的手法 开篇两句“400年前,历史的轴线从这里拉开。400年后,时代的轴线从这里拉 开”,是对标题的承接和解释,也同样为回归的澳门铺垫了一个宏大的场面。“远 离母亲400年的游子——澳门,终于走上回家之路”,比喻传情,道破饮尽苍凉
好”的殷切期盼。洋溢着自豪激情的文字,将发自国人心底的情感表现得酣畅淋 漓,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散发着动人心魄的魅力。这不只是一种文风,也是一 种精神。 另外,这篇社论结构精巧。文章以追忆香港回归走过的艰辛历程为引子,盛 赞邓小平理论以及中国三代领导人对香港回归的巨大作用,突出中国共产党的正 确领导和全国人民的不懈努力。其中,用三个“为了这一天”开头构成排比段, 写出了中华儿女由斗争、挫折到探索再到解决的艰辛历程,打破了一般社论呆板 的格局,形成文章的气势,纵横捭阖,荡气回肠。 对于一份报纸来说,社论就是它的脊梁。在这种重大事件中,像《人民日报》 一类的党报,都会尽力为自己所属的党派服务,发表的大型社评都会有其政治目 的,这是党报的喉舌作用决定的,世界各国概莫能外。本篇社论虽然在各个层面 上都有突破,但是其本质是不能改变的,渲染什么样的气氛,引起什么样的反应, 造成什么样的社会效果,也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属性和当前的任务决定的。因 此,虽然从欣赏角度来看,本文稍有唱高调之嫌,但这却是其宣传任务决定的。 作为一篇社论,它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感性 地认识社论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时代的轴线在此拉开 这是 1999 年 12 月 20 日澳门回归时《大公报》的一篇社论,与《中华民族 的百年盛事》相比,本文立论站在一个更理性的角度,高瞻远瞩,重点论述了澳 门回归和“一国两制”对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巨大意义。文章笔法大开大阖,气 势磅礴,中国人的骄傲与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本文标题用了一个很巧妙的比喻──“时代的轴线”──将澳门的回归,看 做一条“轴线”,一条可以“拉开”时代的“轴线”,营造了一种略带诗意的恢 宏气势。“时代”在这里有两重含义:从现实的时间而言,澳门回归正值世纪之 交,人类马上就要跨入新千年新时代;同时,回归对于澳门来说是一个新的开始, 是一个会有新的体验和新的发展的时代,这个“时代”就不只是时间层面的了。 而且,“拉开”一词也很耐人寻味,可以理解成是向前拉开了一个时代,就像拉 开了一扇通向新时代的门,强调的是新时代新气象;也可以理解成是拉“开”了 一个时代,强调的是回归后的时代对回归前的时代的脱离。 此外,本文结构布局清晰、紧凑,论述方式纵横交错、环环相扣,是一篇难 得的佳作。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领会本文评论的重点及谋篇布局,可以结合“思 考与探究一”让学生进行讨论,将两篇社论作比较阅读。 社论前三段概述事实,渲染激情,是一般礼仪、纪念型评论经常使用的手法。 开篇两句“400 年前,历史的轴线从这里拉开。400 年后,时代的轴线从这里拉 开”,是对标题的承接和解释,也同样为回归的澳门铺垫了一个宏大的场面。“远 离母亲 400 年的游子──澳门,终于走上回家之路”,比喻传情,道破饮尽苍凉
后的欣慰与感慨。第3段是对澳门回归情景的描述,虽然只有一句,却寓情于景, 借景抒情,濠江一全市一神州大地一全球,从小到大,由近及远,烘托出一种举 世瞩目、万众欢腾的气氛 接下来,进入评论的主体部分,提出第一个分论点一中国发明“一国两制” 为国际社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范例。文章站在一个很高的立足点—一世界,举出 了阿根廷、西班牙、俄罗斯三国的表态作为事实论据,横向说明了“一国两制 为世界上存在领土争端问题的各国指出了一条和平解决之路,是中国对国际社会 历史遗留问题做出的重要理论贡献。 之后,社论利用一组数字—50年、150年、400年,一个世纪、四个世纪, 巧妙地将读者的注意力拉回中国。数字的对比,说明解决问题的艰难,然后总结 原因,落脚于中国领导人“高瞻远瞩,政策成功”及“国力得以提升,举世公认” 上。既提出了观点,又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弱国无外交”,香港、澳门相继回归,是对中国综合实力的充分肯定,也 是对“一国两制”政策成功的有力证明,在此形势下,“中国最后的一个统一问 题——台湾问题,势必提上议事日程”。社论采用纵向的论述,顾及了政策的连 续性和关联 性,很自然地将笔锋转向台湾问题,对台湾问题的解决充满了信心。《大公报》与《人民日报》相同, 也是党报,它的言论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共产党的意志,在这里提及台湾问题,既是对统一的规 划,对未来的前瞻,也表明了党和政府对台湾问题的重视,有针对性,又不片面,起到了很好的舆论 导向作用 社论最后3段,总结澳门回归的意义:“澳门回归祖国,不只标志外国殖民 统治在中国领土的彻底终结,中华民族蒙受的屈辱彻底洗雪,也标志西方在亚洲 的殖民统治彻底终结。”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将澳门问题放在亚洲大背景下来论 说。回顾历史,尖锐抨击欧洲国家“对亚洲的无情掠夺”;展望未来,告别屈辱 扬眉吐气的“新的亚洲将伸出有力的双手迎接新世纪的到来”。结尾与标题呼应, 使“时代”具有了更深一层的意义:不只是属于澳门的新的时代,属于整个亚洲 的新的时代就此到来!这种胸襟与气度,非一般文字所能及。 思考与探究 、同是庆祝回归,两篇社论阐述的重点各不相同。说说它们议论的重点分 别是什么,体会新闻评论中不同的议论角度所产生的不同效果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认识新闻评论选取议论角度的重要性
后的欣慰与感慨。第 3 段是对澳门回归情景的描述,虽然只有一句,却寓情于景, 借景抒情,濠江—全市—神州大地—全球,从小到大,由近及远,烘托出一种举 世瞩目、万众欢腾的气氛。 接下来,进入评论的主体部分,提出第一个分论点──中国发明“一国两制” 为国际社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范例。文章站在一个很高的立足点──世界,举出 了阿根廷、西班牙、俄罗斯三国的表态作为事实论据,横向说明了“一国两制” 为世界上存在领土争端问题的各国指出了一条和平解决之路,是中国对国际社会 历史遗留问题做出的重要理论贡献。 之后,社论利用一组数字──50 年、150 年、400 年,一个世纪、四个世纪, 巧妙地将读者的注意力拉回中国。数字的对比,说明解决问题的艰难,然后总结 原因,落脚于中国领导人“高瞻远瞩,政策成功”及“国力得以提升,举世公认” 上。既提出了观点,又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弱国无外交”,香港、澳门相继回归,是对中国综合实力的充分肯定,也 是对“一国两制”政策成功的有力证明,在此形势下,“中国最后的一个统一问 题──台湾问题,势必提上议事日程”。社论采用纵向的论述,顾及了政策的连 续性和关联 性,很自然地将笔锋转向台湾问题,对台湾问题的解决充满了信心。《大公报》与《人民日报》相同, 也是党报,它的言论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共产党的意志,在这里提及台湾问题,既是对统一的规 划,对未来的前瞻,也表明了党和政府对台湾问题的重视,有针对性,又不片面,起到了很好的舆论 导向作用。 社论最后 3 段,总结澳门回归的意义:“澳门回归祖国,不只标志外国殖民 统治在中国领土的彻底终结,中华民族蒙受的屈辱彻底洗雪,也标志西方在亚洲 的殖民统治彻底终结。”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将澳门问题放在亚洲大背景下来论 说。回顾历史,尖锐抨击欧洲国家“对亚洲的无情掠夺”;展望未来,告别屈辱、 扬眉吐气的“新的亚洲将伸出有力的双手迎接新世纪的到来”。结尾与标题呼应, 使“时代”具有了更深一层的意义:不只是属于澳门的新的时代,属于整个亚洲 的新的时代就此到来!这种胸襟与气度,非一般文字所能及。 思考与探究 一、同是庆祝回归,两篇社论阐述的重点各不相同。说说它们议论的重点分 别是什么,体会新闻评论中不同的议论角度所产生的不同效果。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认识新闻评论选取议论角度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的百年盛事》议论重点是香港回归的风雨历程,展示回归之路的 艰难和不易,从中可见中国共产党之英明,中华民族之伟大。 《时代的轴线在此拉开》议论的重点是澳门回归及“一国两制”对中国乃至 整个世界的巨大意义,表现出中国共产党的高瞻远瞩,抒写出中华民族的自豪骄 傲之情。这样的议论角度比前一篇文章更具恢宏的气势和纵横捭阖的张力。 、《中华民族的百年盛事》饱含深情,读后令人振奋。这种情感是怎样表 现出来的? 本题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该文的语言特色。 首先是使用了很多饱含情感的词语和句子,如“响彻寰宇”“洗雪百年耻辱 扬眉吐气”“举世瞩目”“永载史册”“普天同庆”“举国欢腾”,“在960 万平方公里国土上,热血沸腾的中国人民,以千歌万曲、千言万语表达着自己欢 乐、自豪、振奋的感情”等,洋溢着骄傲与自豪。其次是排比结构的使用。在回 顾香港回归的风雨历程时,社论用三个“为了这一天”开头构成排比段,具有 气呵成、荡气回肠的气势。 三、《时代的轴线在此拉开》,“拉开”的有历史,也有对未来的思考。那 么,文章开头两句中“历史的轴线”和“时代的轴线”应该怎样理解呢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 历史的轴线”指400年前葡萄牙开始统治澳门的历史,用“历史”既包含 着对澳门屈辱过去的深切感慨,同时也暗示着这样的统治将成为过去。“时代的 轴线”既有时间层面的新千年新时代,更是指澳门结束殖民统治以后所开启的新 的生活新的发展时代;同时结合全文,这里的“时代”还有更深层的含义,预示 着整个亚洲结束西方统治的新纪元新时代的开始。 四、任选课文中的一篇社论,就文章的写作特点,用200字左右写一段分析 文字 这是一道个性化解读练习,旨在训练学生写作、欣赏评论文章 提示:在充分阅读并完成上述练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选取一个恰当的角度 进行欣赏,不必面面俱到,比如语言、结构或仅仅是标题本身等。也可以进行比 较欣赏 相关资料 、社论的类型
《中华民族的百年盛事》议论重点是香港回归的风雨历程,展示回归之路的 艰难和不易,从中可见中国共产党之英明,中华民族之伟大。 《时代的轴线在此拉开》议论的重点是澳门回归及“一国两制”对中国乃至 整个世界的巨大意义,表现出中国共产党的高瞻远瞩,抒写出中华民族的自豪骄 傲之情。这样的议论角度比前一篇文章更具恢宏的气势和纵横捭阖的张力。 二、《中华民族的百年盛事》饱含深情,读后令人振奋。这种情感是怎样表 现出来的? 本题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该文的语言特色。 首先是使用了很多饱含情感的词语和句子,如“响彻寰宇”“洗雪百年耻辱” “扬眉吐气”“举世瞩目”“永载史册”“普天同庆”“举国欢腾”,“在 960 万平方公里国土上,热血沸腾的中国人民,以千歌万曲、千言万语表达着自己欢 乐、自豪、振奋的感情”等,洋溢着骄傲与自豪。其次是排比结构的使用。在回 顾香港回归的风雨历程时,社论用三个“为了这一天”开头构成排比段,具有一 气呵成、荡气回肠的气势。 三、《时代的轴线在此拉开》,“拉开”的有历史,也有对未来的思考。那 么,文章开头两句中“历史的轴线”和“时代的轴线”应该怎样理解呢?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 “历史的轴线”指 400 年前葡萄牙开始统治澳门的历史,用“历史”既包含 着对澳门屈辱过去的深切感慨,同时也暗示着这样的统治将成为过去。“时代的 轴线”既有时间层面的新千年新时代,更是指澳门结束殖民统治以后所开启的新 的生活新的发展时代;同时结合全文,这里的“时代”还有更深层的含义,预示 着整个亚洲结束西方统治的新纪元新时代的开始。 四、任选课文中的一篇社论,就文章的写作特点,用 200 字左右写一段分析 文字。 这是一道个性化解读练习,旨在训练学生写作、欣赏评论文章。 提示:在充分阅读并完成上述练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选取一个恰当的角度 进行欣赏,不必面面俱到,比如语言、结构或仅仅是标题本身等。也可以进行比 较欣赏。 相关资料 一、社论的类型
阐述型:阐述党的纲领、路线、任务、奋斗目标,以及党和政府最近的某项 重大决策、方针政策的实质、依据和意义 启迪型:针对实际工作中出现的迫切需要解决的矛盾,或者现实生活中具有 普遍意义的思想、作风等问题,结合人们的思想实际,进行指导,并给人们以启 迪 评介型:对有典型意义的或重要的新闻性人物和事件进行褒贬、评论,深刻 揭示本质,发挥引导舆论的作用。 论辩型:揭露和批驳来自国内外的各种敌对言行、反动思潮和腐朽思想,意 在辨别是非、伸张正义、引导舆论,具有较强的战斗性。 礼仪、纪念型:评述和纪念重要节日、纪念日、活动日以及外交建交、外国领导人来访等外交礼节性 活动,要求立论高瞻远瞩,善于结合当前的形势和任务,揭示纪念活动或政治活动的现实意义,陈述 时代使命,展望前景等。本课的两篇社论均属于这一类型 二、关于香港回归与澳门回归 香港回归 1898年,西方列强企图瓜分中国,清朝政府腐败,任人宰割,英国政府乘机 提出租借新界(即今天的香港)。当年6月9日,英国驻华公使宾纳乐和李鸿章 在北京签订《中英展拓香港界专条》,英国以租借为名,取得了新界,为期99 年,7月1日生效。 从1982年起,中、英双方经过多轮谈判,最终于1984年9月26日在北京 草签香港前途的《联合声明》(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不列颠及北爱 尔兰联合王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声明》向世界宣告:中华人 民共和国政府决定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1997年7月1日,中、英两国政府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隆重举行香港政权交 接仪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 桑的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 澳门回归 中国政府收回香港的日期是1997年7月1日,确定香港回归的这个日期 主要是考虑到英国根据不平等条约租借香港“新界”99年,其租期将于1997年
阐述型:阐述党的纲领、路线、任务、奋斗目标,以及党和政府最近的某项 重大决策、方针政策的实质、依据和意义。 启迪型:针对实际工作中出现的迫切需要解决的矛盾,或者现实生活中具有 普遍意义的思想、作风等问题,结合人们的思想实际,进行指导,并给人们以启 迪。 评介型:对有典型意义的或重要的新闻性人物和事件进行褒贬、评论,深刻 揭示本质,发挥引导舆论的作用。 论辩型:揭露和批驳来自国内外的各种敌对言行、反动思潮和腐朽思想,意 在辨别是非、伸张正义、引导舆论,具有较强的战斗性。 礼仪、纪念型:评述和纪念重要节日、纪念日、活动日以及外交建交、外国领导人来访等外交礼节性 活动,要求立论高瞻远瞩,善于结合当前的形势和任务,揭示纪念活动或政治活动的现实意义,陈述 时代使命,展望前景等。本课的两篇社论均属于这一类型。 二、关于香港回归与澳门回归 香港回归 1898 年,西方列强企图瓜分中国,清朝政府腐败,任人宰割,英国政府乘机 提出租借新界(即今天的香港)。当年 6 月 9 日,英国驻华公使宾纳乐和李鸿章 在北京签订《中英展拓香港界专条》,英国以租借为名,取得了新界,为期 99 年,7 月 1 日生效。 从 1982 年起,中、英双方经过多轮谈判,最终于 1984 年 9 月 26 日在北京 草签香港前途的《联合声明》(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不列颠及北爱 尔兰联合王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声明》向世界宣告:中华人 民共和国政府决定于 1997 年 7 月 1 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1997 年 7 月 1 日,中、英两国政府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隆重举行香港政权交 接仪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 桑的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 澳门回归 中国政府收回香港的日期是 1997 年 7 月 1 日,确定香港回归的这个日期, 主要是考虑到英国根据不平等条约租借香港“新界”99 年,其租期将于 1997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