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2008年中考复习文言文(10篇) 整理人:殷华 1.《孔子语录》(孔子) (一)《论语十则》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解词:时:按时;说:同“悦”,愉快 翻译:学习知识并按时去复习它,不也是件愉快的事吗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解词:故:旧的(知识);知:理解、领悟。 翻译:复习旧的知识,并从中领悟出新的知识,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做老师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解词: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翻译: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弄 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4、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解词:愠:恼恨。 翻译: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恼恨,不也是君子吗 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解词:耻:以……为羞耻。 翻译:(他)聪明而且努力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而感到羞耻。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解词:识:记住;厌:满足;诲:教导 翻译:口里不说而心里记住它;学习不应该感到满足;教导学生不应该感到 厌倦 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翻译: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 8、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 翻译:应当选择他们好的地方学习,对他们不好的地方(自己也有这方面的 问题)就应该注意改正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6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 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 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本文选自儒家经典著作 ,作者是 时期鲁国人。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不亦说乎( (2)人不知而不愠
重庆 2008 年中考复习文言文(10 篇) 整理人:殷 华 1.《孔子语录》(孔子) (一)《论语十则》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解词:时:按时;说:同“悦”,愉快。 翻译:学习知识并按时去复习它,不也是件愉快的事吗?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解词:故:旧的(知识);知:理解、领悟。 翻译:复习旧的知识,并从中领悟出新的知识,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做老师。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解词: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翻译: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弄 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4、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解词:愠:恼恨。 翻译: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恼恨,不也是君子吗? 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解词:耻:以……为羞耻。 翻译:(他)聪明而且努力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而感到羞耻。 6、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解词:识:记住;厌:满足;诲:教导。 翻译:口里不说而心里记住它;学习不应该感到满足;教导学生不应该感到 厌倦。 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翻译: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 8、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应当选择他们好的地方学习,对他们不好的地方(自己也有这方面的 问题)就应该注意改正。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 1—6 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 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 ‘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本文选自儒家经典著作 ,作者是 ,是 时期鲁国人。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不亦说乎( ) (2)人不知而不愠( )
(3)学而不思则罔( )(4)学而不厌( 3、本文强调思学结合的语句是 4、孔文子能被封为“文”的原因是 5、本文讲述到的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请分别摘录下来。 答: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6、翻译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文: 2.《曹刿论战〉(左传 (一)《曹刿论战》 1、公将战。 解词:将:打算。 2、曹刿请见。 解词:见:拜见。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解词:肉食者:居高位,得厚禄的人;谋:谋划;间:参与。 翻译:居高位得厚禄的人自会去谋划它,你又何必去参与呢 4、肉食者鄙,末能远谋。 解词:鄙:鄙陋,目光短浅 翻译:居高位得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从长远之处去谋划。 5、何以战? 翻译:凭什么作战呢? 6、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解词:安:养生的东西;专:独自专有。 翻译: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他们分给别人。 7、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解词:徧同“遍”,遍及,普遍。 翻译:小恩小惠并不能遍及,人民是不会听从的。 8、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解词: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加:虚夸;信:信实。 翻译:祭祀用的祭品,我不敢虚夸,一定对神讲实话。 9、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解词:孚:为人所信服;福:降福,保佑。 翻译:这只是小信用,不能使人信服,神是不会保佑的。 10、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解词:狱:案件 翻译:大大小小的案件,我虽然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按照实情去办理 、公将鼓之。 解词:鼓:击鼓。 齐师败绩。 解词:败绩:大败。 13、公将驰之
(3)学而不思则罔( ) (4)学而不厌( ) 3、本文强调思学结合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孔文子能被封为“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讲述到的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请分别摘录下来。 答:学习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翻译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曹刿论战>(左传) (一)《曹刿论战》 1、公将战。 解词:将:打算。 2、曹刿请见。 解词:见:拜见。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解词:肉食者:居高位,得厚禄的人;谋:谋划;间:参与。 翻译:居高位得厚禄的人自会去谋划它,你又何必去参与呢? 4、肉食者鄙,末能远谋。 解词:鄙:鄙陋,目光短浅。 翻译:居高位得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从长远之处去谋划。 5、何以战? 翻译:凭什么作战呢? 6、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解词:安:养生的东西;专:独自专有。 翻译: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他们分给别人。 7、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解词:徧同“遍”,遍及,普遍。 翻译:小恩小惠并不能遍及,人民是不会听从的。 8、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解词: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加:虚夸;信:信实。 翻译:祭祀用的祭品,我不敢虚夸,一定对神讲实话。 9、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解词:孚:为人所信服;福:降福,保佑。 翻译:这只是小信用,不能使人信服,神是不会保佑的。 10、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解词:狱:案件。 翻译:大大小小的案件,我虽然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按照实情去办理。 11、公将鼓之。 解词:鼓:击鼓。 12、齐师败绩。 解词:败绩:大败。 13、公将驰之
解词:驰:驱车追赶。 14、既克,公问其故。 解词:克:战胜;故:原因、缘故。 15、夫战,勇气也。 翻译:作战,靠的是勇气。 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解词:鼓:击鼓。 翻译: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则减弱,第三次击鼓,士 气就会竭尽 17、疲竭我盈,故克之。 翻译:敌方的士气已经竭尽,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能够战胜它。 18、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解词:测:推测,估计。 翻译:(齐国)是大国,难以估计它的情况,担心有埋伏。 19、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解词:靡:倒下。 翻译:我看到齐军战车辗过地面留下的痕迹非常乱,远远望见他们的军旗已 经倒下,所以下令追击。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4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 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 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又何间焉()(2)肉食者鄙( (3)神弗福也()(4)小大之狱() 2、根据文意,回答下列问题。 (1)曹刿“请见”的原因是 (2)表明“肉食者鄙”的语句 (3)“何以战”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 (4)曹刿说的“忠之属也”指的是 (5)曹刿赞成庄公第三个观点,认为是“忠之属”,这表明曹刿具有 的思想。 3、概括本文段的主要内容 4、翻译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文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5—12题。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 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解词:驰:驱车追赶。 14、既克,公问其故。 解词:克:战胜;故:原因、缘故。 15、夫战,勇气也。 翻译:作战,靠的是勇气。 16、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解词:鼓:击鼓。 翻译: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则减弱,第三次击鼓,士 气就会竭尽。 17、疲竭我盈,故克之。 翻译:敌方的士气已经竭尽,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能够战胜它。 18、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解词:测:推测,估计。 翻译:(齐国)是大国,难以估计它的情况,担心有埋伏。 19、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解词:靡:倒下。 翻译:我看到齐军战车辗过地面留下的痕迹非常乱,远远望见他们的军旗已 经倒下,所以下令追击。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 1—4 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 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 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又何间焉( )(2)肉食者鄙( ) (3)神弗福也( )(4)小大之狱( ) 2、根据文意,回答下列问题。 (1)曹刿“请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明“肉食者鄙”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何以战”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曹刿说的“忠之属也”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曹刿赞成庄公第三个观点,认为是“忠之属”,这表明曹刿具有__________ __的思想。 3、概括本文段的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 5—12 题。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 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公将鼓之( )(2)齐师败绩( (3)既克( )(4)望其旗靡( 6、依次给上文段中的三个“故”字作出正确解释 7、请补出下列文句省略的内家(2) (1) (3) 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8、“公将鼓之”中“将鼓”在结构上与上文“ 下文“ 相对应 9、为什么曹刿在“公将驰之”时说“未可”,而在“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说 可矣 答 10、本文段运用对比手法,以鲁庄公的 与曹刿的 相比较,衬托出曹刿 11、有一个成语出自本文段,这个成语是 翻译 夫战,勇气也。 3.《出师表》(诸葛亮) (一)《出师表》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解词:崩殂:死亡;三分:分裂成三个国家;疲敝:贫困衰弱;秋:时刻。 翻译:先帝(刘备)创立统一天下的大业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逝世了,现在, 天下分裂成三国,益州贫困衰弱,这真是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 2、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解词:懈:懈怠;忘身:舍生忘死。 翻译:侍卫大臣们在宫廷中毫不懈怠,忠诚的将士们在朝廷外舍生忘死。 3、追先帝之殊遇。 解词:追:追念 4、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解词:光:发扬光大;恢弘:发扬扩大 5、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 解词:妄自菲薄:随便看轻自己;喻:称引、譬喻;义:适宜、恰当 翻译:不应该轻易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而使得忠心进谏的道路阻塞。 6、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翻译: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府中而不同 7、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解词:付:交给;论:评判;刑:罚;昭:显示。平明:公正严明。 翻译:若有做奸邪事情,触犯科条法令或尽忠职分的人,应该交给主管官来 判定他们受罚或受赏,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 8、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 翻译:不应该偏袒或有私心,使宫中和朝廷刑赏之法不同。 9、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解词:行阵:军队
5、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公将鼓之( )(2)齐师败绩( ) (3)既克( )(4)望其旗靡( ) 6、依次给上文段中的三个“故”字作出正确解释。 (1)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 7、请补出下列文句省略的内容。 一鼓作气,再 而 衰,三 而 竭。 8、“公将鼓之”中“将鼓”在结构上与上文“ ”;下文“ ”相对应。 9、为什么曹刿在“公将驰之”时说“未可”,而在“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说 “可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本文段运用对比手法,以鲁庄公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曹刿的 相比较,衬托出曹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有一个成语出自本文段,这个成语是____________。 12、翻译 夫战,勇气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出师表》(诸葛亮) (一)《出师表》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解词:崩殂:死亡;三分:分裂成三个国家;疲敝:贫困衰弱;秋:时刻。 翻译:先帝(刘备)创立统一天下的大业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逝世了,现在, 天下分裂成三国,益州贫困衰弱,这真是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 2、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解词:懈:懈怠;忘身:舍生忘死。 翻译:侍卫大臣们在宫廷中毫不懈怠,忠诚的将士们在朝廷外舍生忘死。 3、追先帝之殊遇。 解词:追:追念。 4、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解词:光:发扬光大;恢弘:发扬扩大。 5、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 解词:妄自菲薄:随便看轻自己;喻:称引、譬喻;义:适宜、恰当。 翻译:不应该轻易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而使得忠心进谏的道路阻塞。 6、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翻译: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府中而不同 7、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解词:付:交给;论:评判;刑:罚;昭:显示。平明:公正严明。 翻译:若有做奸邪事情,触犯科条法令或尽忠职分的人,应该交给主管官来 判定他们受罚或受赏,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 8、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 翻译:不应该偏袒或有私心,使宫中和朝廷刑赏之法不同。 9、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解词:行阵:军队
翻译:军队上下团结一心,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10、亲贤臣,远小人。 解词:亲:亲近;远:疏远。 翻译:亲近贤臣,疏远小人。 11、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翻译: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12、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 翻译:那么汉室的兴旺就为期不远了。 13、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解词:布衣:平民百姓;躬:亲自。 14、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翻译:只想在乱世之中保全性命,不谋求在诸侯那里扬名做官。 15、先帝不以臣卑鄙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 解词:卑鄙:身份低微,出身鄙野;感激:感奋、激动;驱驰:奔走效劳 值:遇到。 16、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翻译:在兵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的关头奉命出使。 17、先帝知臣谨慎 解词:谨慎:小心慎重。 18、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深入不毛。 解词:效:实现;伤:损害;毛:草木。 19、庶竭驽钝,攘锄奸凶 解词:驽钝:平庸的才智;攘除:铲除。 此臣所以报先帝忠陛下之职分也 翻译: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和本分。 21、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翻译:希望陛下让我完成讨伐曹贼兴复汉室的任务,不实现就治我的罪,用 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 22、以彰其咎 解词:彰:表明、显扬。 23、臣不胜受恩感激。 翻译:这样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8题。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 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 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 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1、本文段选自三国时期的名相 的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 (2)以光先帝遗德( (3)引喻失义() (4)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3、本文段表现“危急存亡之秋”的语句是
翻译:军队上下团结一心,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10、亲贤臣,远小人。 解词:亲:亲近;远:疏远。 翻译:亲近贤臣,疏远小人。 11、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翻译: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12、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 翻译:那么汉室的兴旺就为期不远了。 13、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解词:布衣:平民百姓;躬:亲自。 14、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翻译:只想在乱世之中保全性命,不谋求在诸侯那里扬名做官。 15、先帝不以臣卑鄙……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 解词:卑鄙:身份低微,出身鄙野;感激:感奋、激动;驱驰:奔走效劳; 值:遇到。 16、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翻译:在兵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的关头奉命出使。 17、先帝知臣谨慎 解词:谨慎:小心慎重。 18、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深入不毛。 解词:效:实现;伤:损害;毛:草木。 19、庶竭驽钝,攘锄奸凶。 解词:驽钝:平庸的才智;攘除:铲除。 20、此臣所以报先帝忠陛下之职分也。 翻译: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和本分。 21、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翻译:希望陛下让我完成讨伐曹贼兴复汉室的任务,不实现就治我的罪,用 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 22、以彰其咎 解词:彰:表明、显扬。 23、臣不胜受恩感激。 翻译:这样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 1—8 题。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 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 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 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1、本文段选自三国时期的名相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 ) (2)以光先帝遗德( ) (3)引喻失义( ) (4)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 3、本文段表现“危急存亡之秋”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