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宗教影响中国国家安全的路径和范式 徐以骅章远 【内容摘要】和平与安全是现代社会中人类的共同目标,主权国家和政府均 采取多重政策手段以谋求自身安全及和平的外部环境。世界范围的反恐运动引发 了世人对宗教极端主义的关注;另一方面,当代宗教思想、运动和领袖对促进和 平的贡献也不容忽视。多民族多宗教的中国在历史上始终面临处理宗教问题以维 护国家统一的考验,全球化和信息社会在给予当代中国各种机遇的同时也带来外 部宗教势力的影响,宗教作为社会运转的子系统因此与中国国家安全更加息息相 关。本文结合中国“强国弱宗教”的现实,从宗教作用于中国国家安全的功能路 径、影响范式以及与内外政治环境的系统动态互补等三个方面阐释宗教与中国国 家安全的关系,并提出就事论事地对待处理宗教问题、抑制宗教问题外溢内渗是 符合我国国家利益的政策选择 【关键词】宗教认同安全利益安全合法化 和平与安全是现代社会中人类不容置疑的共同目标,主权国家和政府采取多 重政策手段以谋求自身安全与平和的外部环境。在经济利益及其作用尚未被普遍 认可和重视之前,军事和政治威胁是影响国家安全的关键要素;而国家安全乃国 家公民个人安全之本。新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跳出了权力政治的窠臼,转而将 安全视为国家政治斗争的终极目标。此后的反思主义理论扩展了安全研究的对 象,安全议程已不再局限于传统军事和政治领域,经济、环境、社会等亦被纳入 安全分析的框架。1但无论政府采取何种政策和手段,以国家为中心的安全局面 的关键因素仍离不开“文明的涵养”、“精神的深化”和“不被外界变化所左右的 意志”,2并且这些因素通常与宗教有关。国际关系的现实是一方面宗教极端主 义和暴力冲突的频繁发生,从而引发了世人对宗教及其攻击性的关注:而在另 方面,当代宗教思想、运动和领袖则对促进和平事业有着积极作用。 宗教问题是中西文化的“分水岭”,3当前东西方处理宗教与国家安全关系 *本文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宗教与中国国家安全研究”(06JZD0005) 以及复旦大学美国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项目“后冷战时期的宗教与美国外交” (05FCZD0015)的中期成果 [英]巴瑞·布赞等著,朱宁译:《新安全论》,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8页。 [日]池田大作、[英]B.威尔逊著,梁鸿飞、王建译:《社会与宗教》,成都:四川人民出 版社1991年。第254页 3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85页
1 试论宗教影响中国国家安全的路径和范式 徐以骅 章远 【内容摘要】和平与安全是现代社会中人类的共同目标,主权国家和政府均 采取多重政策手段以谋求自身安全及和平的外部环境。世界范围的反恐运动引发 了世人对宗教极端主义的关注;另一方面,当代宗教思想、运动和领袖对促进和 平的贡献也不容忽视。多民族多宗教的中国在历史上始终面临处理宗教问题以维 护国家统一的考验,全球化和信息社会在给予当代中国各种机遇的同时也带来外 部宗教势力的影响,宗教作为社会运转的子系统因此与中国国家安全更加息息相 关。本文结合中国“强国弱宗教”的现实,从宗教作用于中国国家安全的功能路 径、影响范式以及与内外政治环境的系统动态互补等三个方面阐释宗教与中国国 家安全的关系,并提出就事论事地对待处理宗教问题、抑制宗教问题外溢内渗是 符合我国国家利益的政策选择。 【关键词】宗教 认同安全 利益安全 合法化 和平与安全是现代社会中人类不容置疑的共同目标,主权国家和政府采取多 重政策手段以谋求自身安全与平和的外部环境。在经济利益及其作用尚未被普遍 认可和重视之前,军事和政治威胁是影响国家安全的关键要素;而国家安全乃国 家公民个人安全之本。新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跳出了权力政治的窠臼,转而将 安全视为国家政治斗争的终极目标。此后的反思主义理论扩展了安全研究的对 象,安全议程已不再局限于传统军事和政治领域,经济、环境、社会等亦被纳入 安全分析的框架。1但无论政府采取何种政策和手段,以国家为中心的安全局面 的关键因素仍离不开“文明的涵养”、“精神的深化”和“不被外界变化所左右的 意志”,2 并且这些因素通常与宗教有关。国际关系的现实是一方面宗教极端主 义和暴力冲突的频繁发生,从而引发了世人对宗教及其攻击性的关注;而在另一 方面,当代宗教思想、运动和领袖则对促进和平事业有着积极作用。 宗教问题是中西文化的“分水岭”,3 当前东西方处理宗教与国家安全关系 * 本文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宗教与中国国家安全研究”(06JZD0005) 以及复旦大学美国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项目“后冷战时期的宗教与美国外交” (05FCZD0015)的中期成果。 1 [英]巴瑞·布赞等著,朱宁译:《新安全论》,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第 38 页。 2 [日]池田大作、[英]B.威尔逊著,梁鸿飞、王建译:《社会与宗教》,成都:四川人民出 版社 1991 年。第 254 页。 3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第 85 页
的方式也不尽相同。综观中国宗教的整体格局,宗教性与世俗性高度杂糅,宗教 信仰挟着模糊了界限的伦理体系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4多民族多宗教的 中国在历史上始终面临处理宗教问题以维护国家统一完整性的考验,全球化和信 息社会在给予当代中国各种机遇的同时也带来外部宗教势力的影响,宗教作为社 会运转的子系统由此与中国国家安全息息相关。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 出,我国当前面临的和平和发展难题包括“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 5的局面,其中宗教对国家安全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都不容忽视。在通常情况下, 国家安全意味着维护国家的“生存”和“稳定”,6而宗教安全又是其中重要的 一环。本文将从宗教作用于中国国家安全的功能路径、影响范式以及与内外政治 环境的动态互补三个方面具体阐释宗教与中国国家安全的关系,进而基于中国 “强国弱宗教”的社会现实,把就事论事地对待处理宗教问题、抑制宗教问题外 溢视为符合我国国家利益的政策选择 、宗教作用中国国家安全的功能路径 国家安全”通常指国家拥有维持其生存、稳定和发展所需的、免遭内外严 重安全威胁的处境。照美国开国元勋杰斐逊( Thomas Jefferson)的话来说, 国家安全是一国要保护或寻求推进的重大利益,因为这“直接关系到该国作为独 立实体的继续存在、领土完整或人民的生命。”8“宗教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 组成部分,意指主权国家内部宗教状态稳定和谐,外部不受宗教性质或来自宗教 势力的严重或存在性威胁;°“中国的宗教安全”则指我国国家内部信仰主体和 格局有利于维持国家的安定团结,外部势力在宗教领域对我国的国家主权、政治 [美]杨庆堃著,范丽珠等译:《中国社会中的宗教:宗教的现代社会功能与其历史因素之 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07-109页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一一在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人民出版社,2007 年版,第46 °安全是个比较模糊的概念,以戴维·鲍德温为代表的安全学者强调安全是应对威胁维护行 为体的价值标准,是相对消极的安全。参见 David baldwin,“ The Concept of Security,”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ecurity,no.1(1997).以约瑟夫·奈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国 际安全是国家间克服安全困境之后的相互依赖的稳定状态,是为相对积极的安全。参见[美] 小约瑟夫·奈著、张小明译:《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本文所使用的国家安全定义兼有生存层面的安全和稳定层面的安全两方面 全球化条件下国家安全仍是个追求国家内部和外部免受威胁的张力状态,参见 Ersel Aydinli, James N. Rosenau eds, Globalization, Security and the Nation-state Paradigms in Transition(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05), p. °转引自 Thomas f.Farr, World of faith and freedom, Why International Religious Liberty is vital to American National Security(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p.309 宗教安全的概念参见刘骞:《国际安全分析呼唤宗教视角一一宗教安全概念的引入尝试》 载徐以骅主编:《宗教与美国社会》第4辑,时事出版社2007年。 2
2 的方式也不尽相同。综观中国宗教的整体格局,宗教性与世俗性高度杂糅,宗教 信仰挟着模糊了界限的伦理体系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4多民族多宗教的 中国在历史上始终面临处理宗教问题以维护国家统一完整性的考验,全球化和信 息社会在给予当代中国各种机遇的同时也带来外部宗教势力的影响,宗教作为社 会运转的子系统由此与中国国家安全息息相关。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 出,我国当前面临的和平和发展难题包括“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 5的局面,其中宗教对国家安全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都不容忽视。在通常情况下, 国家安全意味着维护国家的“生存”和“稳定”,6 而宗教安全又是其中重要的 一环。本文将从宗教作用于中国国家安全的功能路径、影响范式以及与内外政治 环境的动态互补三个方面具体阐释宗教与中国国家安全的关系,进而基于中国 “强国弱宗教”的社会现实,把就事论事地对待处理宗教问题、抑制宗教问题外 溢视为符合我国国家利益的政策选择。 一、宗教作用中国国家安全的功能路径 “国家安全”通常指国家拥有维持其生存、稳定和发展所需的、免遭内外严 重安全威胁的处境。7照美国开国元勋杰斐逊 (Thomas Jefferson) 的话来说, 国家安全是一国要保护或寻求推进的重大利益,因为这“直接关系到该国作为独 立实体的继续存在、领土完整或人民的生命。”8“宗教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 组成部分,意指主权国家内部宗教状态稳定和谐,外部不受宗教性质或来自宗教 势力的严重或存在性威胁;9“中国的宗教安全”则指我国国家内部信仰主体和 格局有利于维持国家的安定团结,外部势力在宗教领域对我国的国家主权、政治 4 [美]杨庆堃著,范丽珠等译:《中国社会中的宗教:宗教的现代社会功能与其历史因素之 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年,第 107-109 页。 5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 年 10 月 15 日)》,人民出版社,2007 年版,第 46 页。 6 安全是个比较模糊的概念,以戴维·鲍德温为代表的安全学者强调安全是应对威胁维护行 为体的价值标准,是相对消极的安全。参见 David Baldwin, “The Concept of Security,”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ecurity, no. 1 (1997). 以约瑟夫·奈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国 际安全是国家间克服安全困境之后的相互依赖的稳定状态,是为相对积极的安全。参见[美] 小约瑟夫·奈著、张小明译:《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年。 本文所使用的国家安全定义兼有生存层面的安全和稳定层面的安全两方面。 7 全球化条件下国家安全仍是个追求国家内部和外部免受威胁的张力状态,参见 Ersel Aydinli, James N. Rosenau eds., Globalization, Security and the Nation-state: Paradigms in Transition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2005), p. 1. 8 转引自 Thomas F. Farr, World of Faith and Freedom, Why International Religious Liberty Is Vital to American National Securi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p.309. 9 宗教安全的概念参见刘骞:《国际安全分析呼唤宗教视角——宗教安全概念的引入尝试》, 载徐以骅主编:《宗教与美国社会》第 4 辑,时事出版社 2007 年
制度、社会现状等核心利益不构成严重威胁。 在“全球宗教复兴”10和恐怖主义势力抬头的国际背景下,宗教问题在东西 方均越来越成为重要的安全问题。在我国,由于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 国际恐怖势力多股力量的并存,Ⅱ宗教问题与国家领土完整和社会安定团结的 关系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宗教具有“观念或思想”、“情感或体验”“行为或 活动”和“组织和制度”等四个基本要素,12据此宗教作用于国家安全的功能 路径可概括为无形和有形两个向度:一方面,宗教以无形的观念/意识形态纬度 潜移默化地影响个人、群体乃至国家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宗教依托制 度化的组织机构和外在的宗教行为从具体且有形的社会存在的纬度直接或间接 地作用于国家安全。 无形的宗教意识形态纬度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宗教理性层面的观念因素以相对固定的宗教特征表现 出来,尤其表现为相对完整的神学和教义体系。冷战结束以来,以宗教民族主义 对峙世俗国家为标志的宗教冲突或者“新冷战”开始取代基于意识形态冲突的“旧 冷战”。用塞缪尔·亨廷顿( Samuel p. Huntingdon)的话来说,9·11事件标 志着意识形态世纪和意识形态冲突世纪的结束,以及从新的文化和宗教信仰角度 自我界定时代的到来。3在当前全球宗教复兴、出现所谓信仰世界的外部形势下 不同宗教类型,不同神学思想以及不同的信徒特质都有可能作用于中国国家安 全 其一,宗教的类型差异影响国家安全。一般来说,宗教尤其是较制度化和现 代性的宗教拥有大量稳定的信仰人群,并且具有超越国界的特性。于是一方面成 熟宗教的信众间广泛的联系可从民间层面推动国家间的文化交往,从而构成增进 国家间互信和展现和平愿望的宗教平台;但宗教也可以成为地区性冲突的温床和 国际恐怖分子联络网络,对国家乃至国际安全产生严重威胁;其二,神学教义和 思想冲突影响国家安全。宗教提供了可指导世俗行为的价值判断体系,信徒群体 往往从各自的宗教经典中寻求行动方案。宗教冲突不能简单地被理解为权力之 争,而是参杂着权力之争等在内的神学教义之争,这在信奉宗教原教旨主义的派 别中尤为明显,如目前的巴以冲突,在一定意义上就可被解读为伊斯兰、犹太教 和基督教三种原教旨主义思潮的冲突;而我国新疆地区东突势力的观念体系就与 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有着渊源关系。其三,信众的特质差异影响国家安全。同某宗 °参见徐以骅:《当前国际关系中的“宗教回归”》,载徐以骅主编:《宗教与美国社会》第4 辑,时事出版社2007年。 徐以骅、刘骞:《宗教对国际安全的影响及其对中国的启示》,载金泽、邱永辉主编:《中 国宗教报告(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12吕大吉:《西方宗教学说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496页。 3塞缪尔·亨廷顿著、程克雄译:《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新华出版社,2005
3 制度、社会现状等核心利益不构成严重威胁。 在“全球宗教复兴”10和恐怖主义势力抬头的国际背景下,宗教问题在东西 方均越来越成为重要的安全问题。在我国,由于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 国际恐怖势力多股力量的并存,11 宗教问题与国家领土完整和社会安定团结的 关系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宗教具有“观念或思想”、“情感或体验”“行为或 活动”和“组织和制度”等四个基本要素,12 据此宗教作用于国家安全的功能 路径可概括为无形和有形两个向度:一方面,宗教以无形的观念/意识形态纬度 潜移默化地影响个人、群体乃至国家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宗教依托制 度化的组织机构和外在的宗教行为从具体且有形的社会存在的纬度直接或间接 地作用于国家安全。 一、无形的宗教意识形态纬度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宗教理性层面的观念因素以相对固定的宗教特征表现 出来,尤其表现为相对完整的神学和教义体系。冷战结束以来,以宗教民族主义 对峙世俗国家为标志的宗教冲突或者“新冷战”开始取代基于意识形态冲突的“旧 冷战”。用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P. Huntingdon)的话来说,9·11 事件标 志着意识形态世纪和意识形态冲突世纪的结束,以及从新的文化和宗教信仰角度 自我界定时代的到来。13 在当前全球宗教复兴、出现所谓信仰世界的外部形势下, 不同宗教类型,不同神学思想以及不同的信徒特质都有可能作用于中国国家安 全。 其一,宗教的类型差异影响国家安全。一般来说,宗教尤其是较制度化和现 代性的宗教拥有大量稳定的信仰人群,并且具有超越国界的特性。于是一方面成 熟宗教的信众间广泛的联系可从民间层面推动国家间的文化交往,从而构成增进 国家间互信和展现和平愿望的宗教平台;但宗教也可以成为地区性冲突的温床和 国际恐怖分子联络网络,对国家乃至国际安全产生严重威胁;其二,神学教义和 思想冲突影响国家安全。宗教提供了可指导世俗行为的价值判断体系,信徒群体 往往从各自的宗教经典中寻求行动方案。宗教冲突不能简单地被理解为权力之 争,而是参杂着权力之争等在内的神学教义之争,这在信奉宗教原教旨主义的派 别中尤为明显,如目前的巴以冲突,在一定意义上就可被解读为伊斯兰、犹太教 和基督教三种原教旨主义思潮的冲突;而我国新疆地区东突势力的观念体系就与 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有着渊源关系。其三,信众的特质差异影响国家安全。同某宗 10 参见徐以骅:《当前国际关系中的“宗教回归”》,载徐以骅主编:《宗教与美国社会》第 4 辑,时事出版社 2007 年。 11 徐以骅、刘骞:《宗教对国际安全的影响及其对中国的启示》,载金泽、邱永辉主编:《中 国宗教报告(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年。 12 吕大吉:《西方宗教学说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年,第 496 页。 13 塞缪尔·亨廷顿著、程克雄译:《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新华出版社,2005 年,第 282 页
教传统内部,信徒的宗教气质有极大差异,14信徒对宗教和教义的吸纳有一定 的主动权,所掌握的宗教和社会资源也不尽相同,这便决定了其信仰虔诚程度 对教义理解以及活动的能量。如对宗教教义的全面理解或片面选择就有可能有效 地减少或增加宗教的攻击性。 宗教意识形态因其自身的“核心信念或宗教精神”15而有别于其他意识形态。 正是因为狂热的宗教信徒对宗教意识形态的极端追求,再加上宗教外部政治势力 的参与、引导和利用,宗教意识形态便可能演化为暴力行动的思想基础,从而威 胁到中国的国家安全。 、有形组织及运动纬度 宗教的有形组织机构包括各种教会、宗教社团、宗教政党、宗教慈善团体、 宗教非政府组织等。作为宗教的基本要素之一,宗教组织是实现宗教目标、进行 宗教实践的载体,是聚合宗教信众的媒介,“尤其适合于加速动员”,16因此在政 治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以宗教非政府组织为例,在全球化的背景下, 以某种宗教、精神或信仰为基础的非政府组织迅速发展,并且在国际事务中发挥 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力。17。在宗教有形组织与国家安全这组变量中作为安全行为 主体的宗教组织从目标、规模、技术、成员和文化五个方面作用于国家安全。 第一,宗教组织目标不同影响国家安全。以宗教非政府组织为例,其大多数 均宣称以服务广大社会和提供公共福利为目标。18但以推进所谓宗教自由和人 权的宗教非政府组织,或以上述议题为宗旨的世俗非政府组织,却可能对我国国 家安全产生威胁;第二,宗教组织规模的差异决定了宗教对国家安全作用的大小。 组织规模涉及组织机构设置、财政收入、成员人数等一系列可量化的指标,乡间 教会与梵蒂冈教廷的影响力当然不可同日而语。组织规模与对国家安全的影响亦 非绝对,否则就很难解释9·11事件对传统现实主义安全框架的颠覆;第三,宗 教组织的运作方式和行动策略都有可能影响到国家安全。宗教非政府组织、传教 组织和宗教恐怖主义对我国国家安全就有不同的含义。新兴技术如互联网则大大 增强了宗教组织的动员能力;第四,信徒个体是宗教组织中稳定性最弱的成分。 宗教组织内掌握大量资源的宗教领袖和一无所有的下层成员的极端性行为都有 可能对社会乃至国家造成安全威胁;第五,宗教组织文化指其内部结构和对与社 会之间关系的组织解释,这也可能造成安全隐患。 玛丽乔梅.多、理査德.德.卡霍著,陈麟书等译:《宗教心理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年,第425页 金宜久:《国际政治中的“宗教因素”》,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9期,第18页。 Jonathan Fox and Shmuel Sandler, Brining Religion int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4), p. 49 徐以骅、秦倩:《如何界定宗教非政府组织》,载《宗教与美国社会一一宗教非政府组织》, 时事出版社,2008年版,第1-2页 3徐以骅、秦倩:《如何界定宗教非政府组织》,第15页
4 教传统内部,信徒的宗教气质有极大差异,14 信徒对宗教和教义的吸纳有一定 的主动权,所掌握的宗教和社会资源也不尽相同,这便决定了其信仰虔诚程度、 对教义理解以及活动的能量。如对宗教教义的全面理解或片面选择就有可能有效 地减少或增加宗教的攻击性。 宗教意识形态因其自身的“核心信念或宗教精神”15而有别于其他意识形态。 正是因为狂热的宗教信徒对宗教意识形态的极端追求,再加上宗教外部政治势力 的参与、引导和利用,宗教意识形态便可能演化为暴力行动的思想基础,从而威 胁到中国的国家安全。 二、有形组织及运动纬度 宗教的有形组织机构包括各种教会、宗教社团、宗教政党、宗教慈善团体、 宗教非政府组织等。作为宗教的基本要素之一,宗教组织是实现宗教目标、进行 宗教实践的载体,是聚合宗教信众的媒介,“尤其适合于加速动员”,16因此在政 治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以宗教非政府组织为例,在全球化的背景下, 以某种宗教、精神或信仰为基础的非政府组织迅速发展,并且在国际事务中发挥 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力。17。在宗教有形组织与国家安全这组变量中作为安全行为 主体的宗教组织从目标、规模、技术、成员和文化五个方面作用于国家安全。 第一,宗教组织目标不同影响国家安全。以宗教非政府组织为例,其大多数 均宣称以服务广大社会和提供公共福利为目标。18 但以推进所谓宗教自由和人 权的宗教非政府组织,或以上述议题为宗旨的世俗非政府组织,却可能对我国国 家安全产生威胁;第二,宗教组织规模的差异决定了宗教对国家安全作用的大小。 组织规模涉及组织机构设置、财政收入、成员人数等一系列可量化的指标,乡间 教会与梵蒂冈教廷的影响力当然不可同日而语。组织规模与对国家安全的影响亦 非绝对,否则就很难解释 9·11 事件对传统现实主义安全框架的颠覆;第三,宗 教组织的运作方式和行动策略都有可能影响到国家安全。宗教非政府组织、传教 组织和宗教恐怖主义对我国国家安全就有不同的含义。新兴技术如互联网则大大 增强了宗教组织的动员能力;第四,信徒个体是宗教组织中稳定性最弱的成分。 宗教组织内掌握大量资源的宗教领袖和一无所有的下层成员的极端性行为都有 可能对社会乃至国家造成安全威胁;第五,宗教组织文化指其内部结构和对与社 会之间关系的组织解释,这也可能造成安全隐患。 14 玛丽乔.梅.多、理查德.德.卡霍著,陈麟书等译:《宗教心理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年,第 425 页。 15 金宜久:《国际政治中的“宗教因素”》,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 年第 9 期,第 18 页。 16 Jonathan Fox and Shmuel Sandler, Brining Religion int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2004),p.49. 17 徐以骅、秦倩:《如何界定宗教非政府组织》,载《宗教与美国社会——宗教非政府组织》, 时事出版社,2008 年版,第 1-2 页。 18 徐以骅、秦倩:《如何界定宗教非政府组织》,第 15 页
从理论上说,宗教还通过上述组织机构和意识形态两个层面介入高层政治 通过影响和游说政治领袖和机构,或宗教领袖具有实质性的政治参与影响国家的 内政外交政策,进而对国家安全产生影响。然而在我国,国家的政治格局和执政 党的意识形态基本上阻断了上述宗教与国家安全的关联,使宗教对我国国家安全 的影响具有低级政治的特点 宗教影响中国国家安全的多重范式 9·11事件使宗教和宗教安全问题日益成为西方各国外交政策的重要权衡对 象,比如美国朝野尤其是外交和安全权力建制,目前已开始从国家安全和战略的 高度来看待宗教问题,不仅把宗教自由看成是人权问题,而且视之为“国家安全 的一个界定因素”,甚至是某种“硬性”的地缘政治和“国土安全”问题,推 进所谓宗教自由被视为对宗教极端主义的解药和宗教反恐的利器,实际上已将宗 教问题与传统安全问题等量齐观 宗教信仰通常关系到一国的核心价值观,不像其他问题那样有较大的妥协余 地,并且由于宗教具有广泛的社会动员力、跨国联系网络,使世俗权威相对化及 使暴力合法化等特性,故宗教问题较易被“安全化”,尤其在当前全球宗教复兴 的背景下。2按照学界的归纳,宗教影响国际关系的模式有以下三种:首先,全 球化在拆分和削弱传统身份认同的同时,却进一步构建和强化了基于宗教的认 同:其次,宗教作为“软实力”的一种形式,以跨国观念的形式冲击政治和经济 实体从而影响国家利益;最后,宗教是可被国际体制内各种行为体利用的合法性 来源之一。2鉴于中国的不同国情,宗教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影响具有认同安全、 利益安全和合法性三重范式。 Robert A. Seiple and dennis r. Hoover eds, Religion Security: The New Nexu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Lanham, Boulder: Littlefield Publishers, 2004) forward by douglas Johnston,p.x.关于美国朝野尤其是外交和安全权力建制对宗教与 安全关系的认识,可参 Pauletta otis,“ Religion and War in the Twenty- first entury," in Religion& Security,p.22,徐以骅:《宗教与当前美国外交》,载徐以 骅等主编:《宗教与美国社会—一宗教非政府组织》(第5辑),时事出版社2008年,第 500-501页 Harold H. Saunders, "Relational Realism: Toward a New Political Paradigm for Security,” in Religion是 Security,p.165. 2参见徐以骅:《当前国际关系中的“宗教回归”》,第23页 2可参 Brining Reli int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p. 3, 163-168: Scott Thomas, "Religion and International Conflict, in K. R. Dark, ed, Religion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Bashingstoke, Hampshire: Palgrave, 2000), pp 4-14 Jonathan Fox, "Religion as an Overlooked element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 pp 59-67: Jeffrey Haynes, An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Religion pp.44-56;徐以骅:《当前国际关系中的“宗教回归”》,第17-20页
5 从理论上说,宗教还通过上述组织机构和意识形态两个层面介入高层政治, 通过影响和游说政治领袖和机构,或宗教领袖具有实质性的政治参与影响国家的 内政外交政策,进而对国家安全产生影响。然而在我国,国家的政治格局和执政 党的意识形态基本上阻断了上述宗教与国家安全的关联,使宗教对我国国家安全 的影响具有低级政治的特点。 二、宗教影响中国国家安全的多重范式 9·11 事件使宗教和宗教安全问题日益成为西方各国外交政策的重要权衡对 象,比如美国朝野尤其是外交和安全权力建制,目前已开始从国家安全和战略的 高度来看待宗教问题,不仅把宗教自由看成是人权问题,而且视之为“国家安全 的一个界定因素”,19 甚至是某种“硬性”的地缘政治和“国土安全”问题,20 推 进所谓宗教自由被视为对宗教极端主义的解药和宗教反恐的利器,实际上已将宗 教问题与传统安全问题等量齐观。 宗教信仰通常关系到一国的核心价值观,不像其他问题那样有较大的妥协余 地,并且由于宗教具有广泛的社会动员力、跨国联系网络,使世俗权威相对化及 使暴力合法化等特性,故宗教问题较易被“安全化”,尤其在当前全球宗教复兴 的背景下。21 按照学界的归纳,宗教影响国际关系的模式有以下三种:首先,全 球化在拆分和削弱传统身份认同的同时,却进一步构建和强化了基于宗教的认 同;其次,宗教作为“软实力”的一种形式,以跨国观念的形式冲击政治和经济 实体从而影响国家利益;最后,宗教是可被国际体制内各种行为体利用的合法性 来源之一。22 鉴于中国的不同国情,宗教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影响具有认同安全、 利益安全和合法性三重范式。 19 Robert A. Seiple and Dennis R. Hoover, eds., Religion & Security: The New Nexu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Lanham, Boulder: Littlefield Publishers, 2004), forward by Douglas Johnston, p.x.关于美国朝野尤其是外交和安全权力建制对宗教与 安全关系的认识,可参 Pauletta Otis, “Religion and War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in Religion & Security, p.22, 徐以骅: 《宗教与当前美国外交》, 载徐以 骅等主编:《宗教与美国社会——宗教非政府组织》(第 5 辑),时事出版社 2008 年,第 500-501 页。 20 Harold H. Saunders, “Relational Realism: Toward a New Political Paradigm for Security,” in Religion & Security, p.165. 21 参见徐以骅:《当前国际关系中的“宗教回归”》,第 23 页。 22 可 参 Brining Religion int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p.3,163-168 ; Scott Thomas,“Religion and International Conflict,” in K. R. Dark, ed., Religion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Bashingstoke, Hampshire: Palgrave, 2000), pp.4-14; Jonathan Fox, “Religion as an Overlooked Element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pp. 59-67; Jeffrey Haynes, An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Religion, pp.44-56; 徐以骅:《当前国际关系中的“宗教回归”》,第 17-2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