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425-1 普通钢筋疲劳应力幅限值N/mm2) △f 疲劳应力比值 HPB235级钢筋HRB335级钢筋HRB400级钢筋 冲盈 10≤p!<-0.6 0.6≤p<-0.4 04≤p!<0 150 0≤p<0.1 145 65 165 01≤p<02 02≤p<0.3 130 03≤p<04 120 135 145 0.4≤Df 105 0.5≤p<0.6 105 115 0.6≤p<07 95 07≤p<0.8 0.8≤p<0.9 45 注:1当纵向受拉钢筋采用闪光接触对焊接头时,其接头处钢筋疲劳应力幅限值应按表中数 值乘以系数0.8取用 2RRB400级钢筋应经试验验证后,方可用于需作疲劳验算的构件 表425-2 预应力钢筋疲劳应力幅限值(N/mm2) 07≤p<08 08≤p1<0.9 消除应力钢丝光面}=1701670 1570 200 「刻痕m=1570 鉴血mwooHoNoo 180 120 钢绞线 105 注:1当p≥0.9时,可不作钢筋疲劳验算
@ 筑 龙 网 w w w.sin o a e c.c o m 混 凝 土 结 构 设 计 规 范 资 料 编 号 G B 5 0 0 1 0-2 0 0 2 表 4.2.5-1 普通钢筋疲劳应力幅限值(N mm2 ) f y f 疲劳应力比值 HPB 235 级钢筋 HRB 335 级钢筋 HRB 400 级钢筋 1.0 f ρs 0.6 160 0.6 f ρs 0.4 155 0.4 f ρs 0 150 0 f ρs 0.1 145 165 165 0.1 f ρs 0.2 140 155 155 0.2 f ρs 0.3 130 150 150 0.3 f ρs 0.4 120 135 145 0.4 f ρs 0.5 105 125 130 0.5 f ρs 0.6 105 115 0.6 f ρs 0.7 85 95 0.7 f ρs 0.8 65 70 0.8 f ρs 0.9 40 45 注 1 当纵向受拉钢筋采用闪光接触对焊接头时 其接头处钢筋疲劳应力幅限值应按表中数 值乘以系数 0.8 取用 2 RRB400 级钢筋应经试验验证后 方可用于需作疲劳验算的构件 表 4.2.5-2 预应力钢筋疲劳应力幅限值(N mm2 ) f ρ py 种 类 0.7 f ρ p 0.8 0.8 f ρ p 0.9 fptk=1770 1670 210 140 光面 消除应力钢丝 fptk 1570 200 130 刻痕 fptk=1570 180 120 钢绞线 120 105 注 1 当 f ρ p 0.9 时 可不作钢筋疲劳验算 第 26 页 @
2当有充分依据时,可对表中规定的疲劳应力幅限值作适当调整 冲盈 鉴血mwooHoNoo
@ 筑 龙 网 w w w.sin o a e c.c o m 混 凝 土 结 构 设 计 规 范 资 料 编 号 G B 5 0 0 1 0-2 0 0 2 2 当有充分依据时 可对表中规定的疲劳应力幅限值作适当调整 第 27 页 @
5结构分析 冲盈 51基本原则 5.1.1结构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和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时,应按国家现行 有关标准规定的作用(荷载)对结构的整体进行作用(荷载)效应分析;必要时,尚应对 结构中受力状况特殊的部分进行更详细的结构分析。 5.1.2当结构在施工和使用期的不同阶段有多种受力状况时,应分别进行结构分析, 并确定其最不利的作用效应组合。 结构可能遭遇火灾、爆炸、撞击等偶然作用时,尚应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要 求进行相应的结构分析。 5.1.3结构分析所需的各种几何尺寸,以及所采用的计算图形、边界条件、作用的 取值与组合、材料性能的计算指标、初始应力和变形状况等,应符合结构的实际工 作状况,并应具有相应的构造保证措施 结构分析中所采用的各种简化和近似假定,应有理论或试验的依据,或经工程 实践验证。计算结果的准确程度应符合工程设计的要求。 5.1.4结构分析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满足力学平衡条件; 2应在不同程度上符合变形协调条件,包括节点和边界的约束条件 3应采用合理的材料或构件单元的本构关系 5.1.5结构分析时,宜根据结构类型、构件布置、材料性能和受力特点等选择下列 方法 线弹性分析方法; 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的分析方法; —塑性极限分析方法; 一非线性分析方法 5.1.6结构分析所采用的电算程序应经考核和验证,其技术条件应符合本规范和有 关标准的要求。 鉴血mwooHoNoo 对电算结果,应经判断和校核;在确认其合理有效后,方可用于工程设计
@ 筑 龙 网 w w w.sin o a e c.c o m 混 凝 土 结 构 设 计 规 范 资 料 编 号 G B 5 0 0 1 0-2 0 0 2 5 结构分析 5.1 基本原则 5.1.1 结构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和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时 应按国家现行 有关标准规定的作用(荷载)对结构的整体进行作用(荷载)效应分析 必要时 尚应对 结构中受力状况特殊的部分进行更详细的结构分析 5.1.2 当结构在施工和使用期的不同阶段有多种受力状况时 应分别进行结构分析 并确定其最不利的作用效应组合 结构可能遭遇火灾 爆炸 撞击等偶然作用时 尚应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要 求进行相应的结构分析 5.1.3 结构分析所需的各种几何尺寸 以及所采用的计算图形 边界条件 作用的 取值与组合 材料性能的计算指标 初始应力和变形状况等 应符合结构的实际工 作状况 并应具有相应的构造保证措施 结构分析中所采用的各种简化和近似假定 应有理论或试验的依据 或经工程 实践验证 计算结果的准确程度应符合工程设计的要求 5.1.4 结构分析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应满足力学平衡条件 2 应在不同程度上符合变形协调条件 包括节点和边界的约束条件 3 应采用合理的材料或构件单元的本构关系 5.1.5 结构分析时 宜根据结构类型 构件布置 材料性能和受力特点等选择下列 方法: 线弹性分析方法 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的分析方法 塑性极限分析方法 非线性分析方法 5.1.6 结构分析所采用的电算程序应经考核和验证 其技术条件应符合本规范和有 关标准的要求 对电算结果 应经判断和校核 在确认其合理有效后 方可用于工程设计 第 28 页 @
52线弹性分析方法 5.2.1线弹性分析方法可用于混凝土结构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及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的作用效应分析。 冲盈 5.2.2杆系结构宜按空间体系进行结构整体分析,并宜考虑杆件的弯曲、轴向、剪 切和扭转变形对结构内力的影响。 当符合下列条件时,可作相应简化 1体形规则的空间杆系结构,可沿柱列或墙轴线分解为不同方向的平面结构分 别进行分析,但宜考虑平面结构的空间协同工作; 2杆件的轴向、剪切和扭转变形对结构内力的影响不大时,可不计及; 3结构或杆件的变形对其内力的二阶效应影响不大时,可不计及。 5.2.3杆系结构的计算图形宜按下列方法确定 1杆件的轴线宜取截面几何中心的连线; 2现浇结构和装配整体式结构的梁柱节点、柱与基础连接处等可作为刚接;梁 板与其支承构件非整体浇筑时,可作为铰接; 3杆件的计算跨度或计算高度宜按其两端支承长度的中心距或净距确定,并根 据支承节点的连接刚度或支承反力的位置加以修正 4杆件问连接部分的刚度远大于杆件中间截面的刚度时,可作为刚域插入计算 图形。 5.2.4杆系结构中杆件的截面刚度应按下列方法确定 1混凝土的弹性模量应按本规范表4.1.5采用; 2截面惯性矩可按匀质的混凝土全截面计算 3T形截面杄件的截面惯性矩宜考虑翼缘的有效宽度进行计算,也可由截面矩 形部分面积的惯性矩作修正后确定; 4端部加腋的杆件,应考虑其刚度变化对结构分析的影响; 5不同受力状态杆件的截面刚度,宜考虑混凝土开裂、徐变等因素的影响予以 折减。 5.2.5杆系结构宜采用解析法、有限元法或差分法等分析方法。对体形规则的结构, 可根据其受力特点和作用的种类采用有效的简化分析方法 5.2.6对与支承构件整体浇筑的梁端,可取支座或节点边缘截面的内力值进行设计。 鉴血mwooHoNoo 5.2.7各种双向板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和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时,均可采 用线弹性方法进行作用效应分析
@ 筑 龙 网 w w w.sin o a e c.c o m 混 凝 土 结 构 设 计 规 范 资 料 编 号 G B 5 0 0 1 0-2 0 0 2 5.2 线弹性分析方法 5.2.1 线弹性分析方法可用于混凝土结构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及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的作用效应分析 5.2.2 杆系结构宜按空间体系进行结构整体分析 并宜考虑杆件的弯曲 轴向 剪 切和扭转变形对结构内力的影响 当符合下列条件时 可作相应简化: 1 体形规则的空间杆系结构 可沿柱列或墙轴线分解为不同方向的平面结构分 别进行分析 但宜考虑平面结构的空间协同工作 2 杆件的轴向 剪切和扭转变形对结构内力的影响不大时 可不计及 3 结构或杆件的变形对其内力的二阶效应影响不大时 可不计及 5.2.3 杆系结构的计算图形宜按下列方法确定: 1 杆件的轴线宜取截面几何中心的连线 2 现浇结构和装配整体式结构的梁柱节点 柱与基础连接处等可作为刚接 梁 板与其支承构件非整体浇筑时 可作为铰接 3 杆件的计算跨度或计算高度宜按其两端支承长度的中心距或净距确定 并根 据支承节点的连接刚度或支承反力的位置加以修正 4 杆件问连接部分的刚度远大于杆件中间截面的刚度时 可作为刚域插入计算 图形 5.2.4 杆系结构中杆件的截面刚度应按下列方法确定: 1 混凝土的弹性模量应按本规范表 4.1.5 采用 2 截面惯性矩可按匀质的混凝土全截面计算 3 T 形截面杆件的截面惯性矩宜考虑翼缘的有效宽度进行计算 也可由截面矩 形部分面积的惯性矩作修正后确定 4 端部加腋的杆件 应考虑其刚度变化对结构分析的影响 5 不同受力状态杆件的截面刚度 宜考虑混凝土开裂 徐变等因素的影响予以 折减 5.2.5 杆系结构宜采用解析法 有限元法或差分法等分析方法 对体形规则的结构 可根据其受力特点和作用的种类采用有效的简化分析方法 5.2.6 对与支承构件整体浇筑的梁端 可取支座或节点边缘截面的内力值进行设计 第 29 页 @ 5.2.7 各种双向板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和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时 均可采 用线弹性方法进行作用效应分析
5.2.8非杆系的二维或三维结构可采用弹性理论分析、有限元分析或试验方法确定 其弹性应力分布,根据主拉应力图形的面积确定所需的配筋量和布置,并按多轴应 力状态验算混凝土的强度。混凝土的多轴强度和破坏准则可按附录C的规定计算 冲盈 结构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时,其荷载和材料性能指标可取为设计值;按正 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时,其荷载和材料性能指标可取为标准值。 53其他分析方法 5.3.1房屋建筑中的钢筋混凝土连续梁和连续单向板,宜采用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 的分析方法,其内力值可由弯矩调幅法确定 框架、框架-剪力墙结构以及双向板等,经过弹性分析求得内力后,也可对支座 5<.o00o 或节点弯矩进行调幅,并确定相应的跨中弯矩。 按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的分析方法设计的结构和构件,尚应满足正常使用极限 状态的要求或采取有效的构造措施 对于直接承受动力荷载的构件,以及要求不出现裂缝或处于侵蚀环境等情况下 的结构,不应采用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的分析方法。 5.3.2承受均布荷载的周边支承的双向矩形板,可采用塑性铰线法或条带法等塑性 极限分析方法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同时应满足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要求。 5.3.3承受均布荷载的板柱体系,根据结构布置和荷载的特点,可采用弯矩系数法 或等代框架法计算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内力设计值。 5.3.4特别重要的或受力状况特殊的大型杆系结构和二维、三维结构,必要时尚应 对结构的整体或其部分进行受力全过程的非线性分析。 结构的非线性分析宜遵循下列原则 1结构形状、尺寸和边界条件,以及所用材料的强度等级和主要配筋量等应预 先设定; 2材料的性能指标宜取平均值 3材料的、截面的、构件的或各种计算单元的非线性本构关系宜通过试验测定; 也可采用经过验证的数学模型,其参数值应经过标定或有可靠的依据。混凝土的单 轴应力应变关系、多轴强度和破坏准则也可按附录C采用; 宜计入结构的几何非线性对作用效应的不利影响 5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时应取作用效应的基本组合,并应根据结构构件的受 鉴血mwooHoNoo 力特点和破坏形态作相应的修正;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时可取作用效应的标准组 合和准永久组合
@ 筑 龙 网 w w w.sin o a e c.c o m 混 凝 土 结 构 设 计 规 范 资 料 编 号 G B 5 0 0 1 0-2 0 0 2 5.2.8 非杆系的二维或三维结构可采用弹性理论分析 有限元分析或试验方法确定 其弹性应力分布 根据主拉应力图形的面积确定所需的配筋量和布置 并按多轴应 力状态验算混凝土的强度 混凝土的多轴强度和破坏准则可按附录 C 的规定计算 结构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时 其荷载和材料性能指标可取为设计值 按正 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时 其荷载和材料性能指标可取为标准值 5.3 其他分析方法 5.3.1 房屋建筑中的钢筋混凝土连续梁和连续单向板 宜采用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 的分析方法 其内力值可由弯矩调幅法确定 框架 框架-剪力墙结构以及双向板等 经过弹性分析求得内力后 也可对支座 或节点弯矩进行调幅 并确定相应的跨中弯矩 按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的分析方法设计的结构和构件 尚应满足正常使用极限 状态的要求或采取有效的构造措施 对于直接承受动力荷载的构件 以及要求不出现裂缝或处于侵蚀环境等情况下 的结构 不应采用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的分析方法 5.3.2 承受均布荷载的周边支承的双向矩形板 可采用塑性铰线法或条带法等塑性 极限分析方法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 同时应满足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要求 5.3.3 承受均布荷载的板柱体系 根据结构布置和荷载的特点 可采用弯矩系数法 或等代框架法计算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内力设计值 5.3.4 特别重要的或受力状况特殊的大型杆系结构和二维 三维结构 必要时尚应 对结构的整体或其部分进行受力全过程的非线性分析 结构的非线性分析宜遵循下列原则: 1 结构形状 尺寸和边界条件 以及所用材料的强度等级和主要配筋量等应预 先设定 2 材料的性能指标宜取平均值 3 材料的 截面的 构件的或各种计算单元的非线性本构关系宜通过试验测定 也可采用经过验证的数学模型 其参数值应经过标定或有可靠的依据 混凝土的单 轴应力-应变关系 多轴强度和破坏准则也可按附录 C 采用 4 宜计入结构的几何非线性对作用效应的不利影响 第 30 页 @ 5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时应取作用效应的基本组合 并应根据结构构件的受 力特点和破坏形态作相应的修正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时可取作用效应的标准组 合和准永久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