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知识点及导学任务-第四编分子光谱分析法 1.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知识点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知识维度 2程序性知识 通过预习,能够解释光谱的产能够利用谱图对不同样品和 教学目标 了解紫外可见生机理、谱图对材料的组成 测试条件下的 吸收光兽的基 特征和影响因 和含量进行分 光谱进行综合 本应用情况。 析。 分析。 认知过程维 A记忆 B理解 C应用 E评估 度 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与翻转教学 教学策略 布置任务卡: 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教学课件,了解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产生机 课前预习 理: 2.了解紫外可见光谱仪器的基本构成: 3.了解紫外可见光谱方法的应用能够解释当量径的物理意义。 新知识点导入 材料物质为什么有颜色? 1.课堂提问,检查同学们预习效果,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问题引导,采用教师提问学生讨论解答的方式进行: (基本原理是什么?(分子结构与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吸 收定 律) 课堂教学 (仪器组成仪器的基本组成 C应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3.教师根据学生对本知识点掌握情况进行补充讲解、总结、着重: #理解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赏生色闭 动色闭 红 特征谱带的概念 熟练掌握朗伯比尔定律及其成立 条件。 4.翻转课堂:ξ12.1.12吸收定律(p208-209) 对难点及重点问题总结, 巩固知识点:(1)有机、无机化合物 课后作业及 的电子光谱:分类、产生机理和特点;(2)名词辨析:红移、蓝 反馈 移、共轭、增色、减色:(3)吸收定律的应用。 2.对不懂的问题在网上教学平台进行及时交流。 3
2 1-4、知识点及导学任务-第四编 分子光谱分析法 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知识点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知识维度 2 程序性知识 教学目标 通过预习,能够 了解紫外可见 吸收光谱的基 本应用情况。 解释光谱的产 生机理、谱图 特征和影响因 素。 能够利用谱图 对材料的组成 和含量进行分 析。 对不同样品和 测试条件下的 光谱进行综合 分析。 认知过程维 度 A 记忆 B 理解 C 应用 E 评估 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与翻转教学 教学策略 课前预习 布置任务卡: 1. 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教学课件,了解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产生机 理; 2. 了解紫外-可见光谱仪器的基本构成; 3. 了解紫外-可见光谱方法的应用能够解释当量径的物理意义。 课堂教学 新知识点导入 材料物质为什么有颜色? 1. 课堂提问,检查同学们预习效果,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 问题引导,采用教师提问学生讨论解答的方式进行: 基本原理是什么?(分子结构与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吸 收定律**) 仪器组成 仪器的基本组成 应用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3. 教师根据学生对本知识点掌握情况进行补充讲解、总结、着重: #理解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掌握生色团、助色团、红移、蓝移、特征谱带的概念 *熟练掌握朗伯-比尔定律及其成立条件。 4. 翻转课堂: ξ 12.1.1.2 吸收定律 (p208-209) 课后作业及 反馈 1.对难点及重点问题总结,巩固知识点:(1)有机、无机化合物 的电子光谱:分类、产生机理和特点;(2)名词辨析:红移、蓝 移、共轭、增色、减色;(3)吸收定律的应用。 2. 对不懂的问题在网上教学平台进行及时交流
第四章分子光谱分析法 2.红外吸收光谱法、分子荧光光谱法 知识点 2.红外吸收光谱法、分子荧光光谱法 知识维度 2程序性知识 通过预习,能 够了解紫外可 解释光谱的产能够利用谱图对不同样品和 教学目标 见吸收光谱的 生机理、谱图 时材料的细成 测试条件下的 基本应用情 特征和影响因 和含量进行分 光谱进行综合 贰。 析。 分析。 况。 认知过程维 A记忆 B理解 C应用 E评估 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敦学 教学策略 布置任务卡: 1 课前预习 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教学课件,了解基团特征频率的波数区域 了解傅立叶红外光谱的测量原理 3. 了解红外光谱的应用范围 新知识点导入 红外光谱的产生、吸收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课堂提问, 检查同学们预习效果, 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问题引导,采用教师提问学生讨论解答的方式进行: ●基本原理:红外吸收光谱产生的条件*、基团特征频率*、 影响红外光谱峰位的因素* 课堂敦学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组成结构、测量原理 红外图谱的解析及应用 3.教师根据学生对本知识点掌握情况进行补充讲解、总结、着重: ● 理解泛频、分子振动自由度、不饱和度的概念 ● 掌握光谱解析的步骤和方法*州 掌握红外光谱峰位的影响因素* 举握红光吸收光谱产生的条件 4.翻转课堂:ξ12.1.1.2吸收定律(p208-209) 1对难点及重点问题总结,巩固知识点:振动自由度、红外活性、 课后作业及 分子的不饱和度、红外光谱的基团特征频率、分子光谱的定性分 反馈 析、定量分析方法 2.对不懂的问题在网上教学平台进行及时交流
3 第四章 分子光谱分析法 2. 红外吸收光谱法、分子荧光光谱法 知识点 2. 红外吸收光谱法、分子荧光光谱法 知识维度 2 程序性知识 教学目标 通过预习,能 够了解紫外可 见吸收光谱的 基本应用情 况。 解释光谱的产 生机理、谱图 特征和影响因 素。 能够利用谱图 对材料的组成 和含量进行分 析。 对不同样品和 测试条件下的 光谱进行综合 分析。 认知过程维 度 A 记忆 B 理解 C 应用 E 评估 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教学 教学策略 课前预习 布置任务卡: 1. 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教学课件,了解基团特征频率的波数区域 2. 了解傅立叶红外光谱的测量原理 3. 了解红外光谱的应用范围 课堂教学 新知识点导入 红外光谱的产生、吸收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1. 课堂提问,检查同学们预习效果,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 问题引导,采用教师提问学生讨论解答的方式进行: 基本原理:红外吸收光谱产生的条件*、基团特征频率*、 影响红外光谱峰位的因素*#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组成结构、测量原理 红外图谱的解析# 及应用 3. 教师根据学生对本知识点掌握情况进行补充讲解、总结、着重: 理解泛频、分子振动自由度、不饱和度的概念 掌握光谱解析的步骤和方法*# 掌握红外光谱峰位的影响因素* 掌握红光吸收光谱产生的条件* 4. 翻转课堂: ξ 12.1.1.2 吸收定律 (p208-209) 课后作业及 反馈 1.对难点及重点问题总结,巩固知识点:振动自由度、红外活性、 分子的不饱和度、红外光谱的基团特征频率、分子光谱的定性分 析、定量分析方法 2. 对不懂的问题在网上教学平台进行及时交流
2导学任务-第5编其它测试方法 教学章节内容 学时教学方法 学习资源 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 第5编其它测试 文字教材、电子课 0 学、翻转课堂(1学时)、 方法 件、网站资源 线下自学(2学时) 1)知识点 差热分析和差示扫描量热法的基本原理,特点,影响因素,仪器,应用: 热重法的基本原理,特点,影响因素,仪器和应用。光电子能谱的基本原理。利 用差热分析、差示扫描量热法和热重法进行分析 2)案例教学 TG曲线的影响因素、热分析在催化材料研究中的应用 3)翻转课堂: 517.1.1DTA基本原理与差热分析仪 4)任务教学 (I)DTA、DSC和TG的定义、仪器基本原理 (2)热分析谱图的基本特征、谱图分析技巧 (3)谱图分析与材料研究之间的指导实践 (4)光电子能谱谱图的基础概念
2 导学任务-第 5 编 其它测试方法 教学章节内容 学时 教学方法 学习资源 第 5 编 其它测试 方法 10 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 学、翻转课堂(1 学时)、 线下自学(2 学时) 文字教材、电子课 件、网站资源 1)知识点 差热分析和差示扫描量热法的基本原理,特点,影响因素,仪器,应用; 热重法的基本原理,特点,影响因素,仪器和应用。光电子能谱的基本原理。利 用差热分析、差示扫描量热法和热重法进行分析。 2)案例教学 TG 曲线的影响因素、热分析在催化材料研究中的应用 3)翻转课堂: ξ 17.1.1 DTA 基本原理与差热分析仪 4)任务教学 (1)DTA、DSC 和 TG 的定义、仪器基本原理 (2)热分析谱图的基本特征、谱图分析技巧 (3)谱图分析与材料研究之间的指导实践 (4)光电子能谱谱图的基础概念
15、知识点及导学任务-第五编部分分析方法 1.热分析法 知识点 热分析法 知识维度 2事实性知识 通过预习,能说明仪器(差能够了解谱图对不同结果进 教学目标 够描述分析方热分析和差式的基本组成、 行比较,分析 法基本应用情扫描量热法) 分析技巧和影 材料的热行为 的基本原理。 响因素。 和组成情况。 认知过程维 A记忆 B理解 C应用 E评估 度 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教学 教学策略 布置任务卡: 课前预习 1.了解差热分析法、差示扫描量热法分析材料热学行为的应用 2.了解物质发生热反应的形式、吸热放热现象 新知识点导入 材料受热时会发生变化时用什么方法表征,得 到什么数据,又是如何分析材料变化的? 1.课堂提问,检查同学们预习效果,对相关知识点的了解情况 2间题引导, 采用教师提问学生讨论解答的方式进行: 课堂教学 1)掌握热分析技术(差热分析和差式扫描量热法)的原理 2) 理解影响热分析技术测试结果的 因素 3)了解并逐步掌握热分析曲线的分析方法及应用技巧 4)教师根据学生对本知识点掌握情况进行补充讲解及总结。 5.讲授内容: 热分析法(差热分析法、差示扫描量热法)的工作原理、影响 因素和谱图分析技巧#难点 1.对不懂的问题在网上教学平台进行及时交流。 课后作业及 2.结合仪器使用演示和谱图分析实验,同时,参考网络教学平台 反馈 资料分析谱图与学生查阅资料相结合,对知识点进行学习 3.P297,17-2,17-5
2 1-5、知识点及导学任务-第五编部分分析方法 1. 热分析法 知识点 热分析法 知识维度 2 事实性知识 教学目标 通过预习,能 够描述分析方 法基本应用情 况。 说明仪器(差 热分析和差式 扫描量热法) 的基本原理。 能够了解谱图 的基本组成、 分析技巧和影 响因素。 对不同结果进 行比较,分析 材料的热行为 和组成情况。 认知过程维 度 A 记忆 B 理解 C 应用 E 评估 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教学 教学策略 课前预习 布置任务卡: 1.了解差热分析法、差示扫描量热法分析材料热学行为的应用 2. 了解物质发生热反应的形式、吸热放热现象 课堂教学 新知识点导入 材料受热时会发生变化时用什么方法表征,得 到什么数据,又是如何分析材料变化的? 1. 课堂提问,检查同学们预习效果,对相关知识点的了解情况。 2. 问题引导,采用教师提问学生讨论解答的方式进行: 1)掌握热分析技术(差热分析和差式扫描量热法)的原理 2) 理解影响热分析技术测试结果的因素 3)了解并逐步掌握热分析曲线的分析方法及应用技巧 4)教师根据学生对本知识点掌握情况进行补充讲解及总结。 5. 讲授内容: 热分析法(差热分析法、差示扫描量热法)的工作原理、影响 因素和谱图分析技巧#难点; 课后作业及 反馈 1. 对不懂的问题在网上教学平台进行及时交流。 2. 结合仪器使用演示和谱图分析实验,同时,参考网络教学平台 资料分析谱图与学生查阅资料相结合,对知识点进行学习。 3. P297,17-2,17-5
第五章部分分析方法 2.热分析法,电子能谱分析法 知识点 热分析法,电子能谱分析法 知识维度 2概念性知识 通过预习,能说明仪器(热能够了解谱图对不同结果进 教学目标 够描述分析方重法和光电子的基本组成、 行比较,分析 法基本应用情能谱仪)的基 分析技巧和影 材料的热行为 本原理。 响因素。 和组成情况。 认知过程维 A记亿 B理解 C应用 E评估 度 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教学 教学策略 布置任务卡 课前预习 1.了解热重法分析材料热学行为的应用 2.了解电子能谱分析材料结构和成分的方法。 新知识点导入 在加热过程中材料重量会发生什么变化,如何 表征和分析相关变化? 1.课堂提问,检查同学们预习效果,对相关知识点的了解情况。 2.问题引导,采用教师提问学生讨论解答的方式进行: 课堂教学 1)掌握热 技术 (热重法)的原理 2)理解影响热分析技术测试结果的因素 3)了解并逐步掌握热分析曲线的分析方法及应用技巧 4)教师根据学生对本知识点举握情况进行补充讲解及总结。 3讲授内: 1)热分析法(热重法)的工作原理、影响因素和谱图分析技巧 难点: 2)电子能谱分析法的谱图原理、谱图特点和分析技巧。 1.对不懂的间题在网上教学平台进行及时交流。 课后作业及 2.结合仪器使用演示和谱图分析实验, 同时,参考网络教学平台 反馈 资料分析谱图与学生查阅资料相结合,对知识点进行学习。 3.P297,17-2,17-5
3 第五章 部分分析方法 2. 热分析法,电子能谱分析法 知识点 热分析法,电子能谱分析法 知识维度 2 概念性知识 教学目标 通过预习,能 够描述分析方 法基本应用情 况。 说明仪器(热 重法和光电子 能谱仪)的基 本原理。 能够了解谱图 的基本组成、 分析技巧和影 响因素。 对不同结果进 行比较,分析 材料的热行为 和组成情况。 认知过程维 度 A 记忆 B 理解 C 应用 E 评估 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教学 教学策略 课前预习 布置任务卡: 1.了解热重法分析材料热学行为的应用 2.了解电子能谱分析材料结构和成分的方法。 课堂教学 新知识点导入 在加热过程中材料重量会发生什么变化,如何 表征和分析相关变化? 1. 课堂提问,检查同学们预习效果,对相关知识点的了解情况。 2. 问题引导,采用教师提问学生讨论解答的方式进行: 1)掌握热分析技术(热重法)的原理 2) 理解影响热分析技术测试结果的因素 3)了解并逐步掌握热分析曲线的分析方法及应用技巧 4)教师根据学生对本知识点掌握情况进行补充讲解及总结。 3. 讲授内容: 1)热分析法(热重法)的工作原理、影响因素和谱图分析技巧# 难点; 2)电子能谱分析法的谱图原理、谱图特点和分析技巧。 课后作业及 反馈 1. 对不懂的问题在网上教学平台进行及时交流。 2. 结合仪器使用演示和谱图分析实验,同时,参考网络教学平台 资料分析谱图与学生查阅资料相结合,对知识点进行学习。 3. P297,17-2,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