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 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 “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 “教之。” 评析】 在本章里,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 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这是正确的。 但这并不是说,对老百姓只富不教。在孔子的 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所 以,在这里,一定要注意深入理解孔子的原意
13·9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 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 “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 “教之。” 【评析】 在本章里,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 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这是正确的。 但这并不是说,对老百姓只富不教。在孔子的 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所 以,在这里,一定要注意深入理解孔子的原意
12·7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 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 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问:本文段中论述的是政府的问题还是老百姓的问 题?说说你对“民无信则不立”的理解。 答案:本章内容是富民、正己。孔子在本文段中 论述的是政府(国家)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从古到 今,粮食、国防、信义都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基本 问题。粮食充足可以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军备充足 就不会有“落后就要挨打”的危险,取信于民就可以 果有天,人民对社会,对政权都已经失去基本的信 任,那才是一个民族真正可悲的。 (答案只要合理即可。若说成老百姓的问题也可。)
12·7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 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 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问:本文段中论述的是政府的问题还是老百姓的问 题?说说你对“民无信则不立”的理解。 答案: 本章内容是富民、正己。孔子在本文段中 论述的是政府(国家)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从古到 今,粮食、国防、信义都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基本 问题。粮食充足可以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军备充足 就不会有“落后就要挨打”的危险,取信于民就可以 使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使社会进步而繁荣。如 果有一天,人民对社会,对政权都已经失去基本的信 任,那才是一个民族真正可悲的。 (答案只要合理即可。若说成老百姓的问题也可。)
1·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 而爱人,使民以时 提问:治理国家要注意哪些问题?(要做到哪 些) 评析】 本章内容是正己。孔子在本章中所说的话, 主要是对国家的执政者而言的,是关于治理国家 的基本原则。他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要求统 治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 节约用度,爱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 等。这是治国安邦的基本点。 文中成语 节用爱人:节约财用,爱护百姓
1·5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 而爱人,使民以时。” 提问:治理国家要注意哪些问题?(要做到哪 些) 【评析】 本章内容是正己。孔子在本章中所说的话, 主要是对国家的执政者而言的,是关于治理国家 的基本原则。他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要求统 治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 节约用度,爱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 等。这是治国安邦的基本点。 文中成语 节用爱人:节约财用,爱护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