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以德》学案 黄岩中学李胜奇老师整理 一、基本要求 1、背诵篇章:2.1、2.3、13.6章和16.1章“丘也闻有国有家者”至“而在萧 墙之内也”部分 2、重点掌握下列字词在文中的意思:必、用、社稷、相、国、家、年、劝 3、理解下列字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共、道、齐等 4、理解下列词语与现代意义的区别:民免而无耻;节用爱人;祸起萧墙;分崩 离析;鸣鼓攻之;既来之,则安之。 二、了解孔子及其思想。 学习《<论语>选读》之前,请同学们阅读下列文章及资料。 1.《<论语>选读》教材的“前言” 2.附录一《孔子年谱》。 3.附录二朱自清《四书》。 4.《读本》中林语堂翻 译《史记·孔子世家》。 5.《读本》金景芳《孔子思想述略》 三、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譬如( )冉有( )千乘之国( )颛臾 社稷( 虎兕( )柙( 椟( 近 于费( )盍( 偃( )南宫适( 奡 2.通假字(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释作 ②道之以政……道之以德 通 作 ③道千乘之国: 通 ,释作 3.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活用的类型,并解释) ①富之: ②足食, 足兵 ③则修文德以来之 ④既来之,则安 之 ⑤如杀无道 ⑥以杀有 道 ⑦君子之德风 ⑧小人之德 草⑨先4①为 举善而教不能 ⑩0于斯三者何 词多义(给下列加点的字词解释)
《为政以德》学案 黄岩中学李胜奇老师整理 一、基本要求 1、背诵篇章:2.1、2.3、13.6 章和 16.1 章“丘也闻有国有家者”至“而在萧 墙之内也”部分。 2、重点掌握下列字词在文中的意思:必、用、社稷、相、国、家、年、劝。 3、理解下列字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共、道、齐等。 4、理解下列词语与现代意义的区别:民免而无耻;节用爱人;祸起萧墙;分崩 离析;鸣鼓攻之;既来之,则安之。 二、了解孔子及其思想。 学习《<论语>选读》之前,请同学们阅读下列文章及资料。 1.《<论语>选读》教材的“前言”。 2.附录一《孔子年谱》。 3.附录二朱自清《四书》。 4.《读本》中林语堂翻 译《 史记·孔子世家》。 5.《读本》金景芳《孔子思想述略》 三、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譬如( ) 冉有( ) 千乘之国( ) 颛臾 ( ) 社稷( ) 虎兕( ) 柙( ) 椟( ) 近 于费( ) 盍 ( ) 偃 ( )南宫适( )羿( ) 奡 ( ) 2.通假字(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通 ,释作 。 ②道之以政……道之以德: 通 ,释 作 。 ③道千乘之国: 通 ,释作 。 3.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活用的类型,并解释) ①富之: ②足食, 足兵 ③则修文德以来之 ④既来之,则安 之 ⑤如杀无道 ⑥以杀有 道 ⑦君子之德风 ⑧小人之德 草 ⑨举善而教不能 ⑩于斯三者何 先 4.一词多义(给下列加点的字词解释) ① 为 ②政
为政以德、子为 为政以 政德昔主政何为 者先王以为东蒙 道之以 ③足 后世必为子孙 忧 足食,足 丘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年饥,用 不足 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百姓 足,君孰与不足 ④ ⑤相 必不得已而 去 则将 焉用彼相矣 后世必为子孙 今由与求 忧也⑥是 也相夫子 ⑦过 无乃尔是过 无乃 尔是过与 是社稷之臣 也 且尔 言过矣 是谁之过 与 是谁之过与 5.古今异义(划出下列句中与现代意义有区别的字词,并解释) ①民免而无耻: ②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③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④既来之,则安之 6.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字的特殊类型,并翻译句子)
为政以德、子为 政 为政以 德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 主 道之以 政 何以伐 为 ③足 后世必为子孙 忧 足食,足 兵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年饥,用 不足 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百姓 足,君孰与不足 ④ 必 ⑤相 必不得已而 去 则将 焉用彼相矣 后世必为子孙 忧 今由与求 也相夫子 ⑥ 是 ⑦过 无乃尔是过 与 无乃 尔是过与 是社稷之臣 也 且尔 言过矣 是谁之过 与 是谁之过与 5.古今异义(划出下列句中与现代意义有区别的字词,并解释) ①民免而无耻: ②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③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④既来之,则安之: 6.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字的特殊类型,并翻译句子)
①为政以德: 译 ②道之以政: 译 ③齐之以刑 译 ④使民以时 译 ⑤临之以庄 译 ⑥既富矣,又何加焉 译 ⑦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译 ⑧无乃尔是过与: 7.固定句式(翻译下列固定句式的意思) ①无乃尔是过与? ②何以伐为? ③年饥,用不足,如之何? 8.其他重点字词(解释) (1)齐之以 刑格 (2)有耻且 (3)子适 卫 (4)冉 有仆 (5敬事而 信 6)节用而 爱人 (7)使民以 时 (8)是社稷 之臣也 (9陈力就列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D非吾徒 也 2小子鸣 鼓而攻之可也
①为政以德: , 译: ②道之以政: , 译: ③齐之以刑: , 译: ④使民以时: , 译: ⑤临之以庄: , 译: ⑥既富矣,又何加焉 : , 译: ⑦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 译: ⑧无乃尔是过与: , 译: 7.固定句式(翻译下列固定句式的意思) ①无乃尔是过与? ②何以伐为? ③年饥,用不足,如之何? 8.其他重点字词(解释) ⑴齐之以 刑 ⑵有耻且 格 ⑶子适 卫 ⑷冉 有仆 ⑸敬事而 信 ⑹节用而 爱人 ⑺使民以 时 ⑻是社稷 之臣也 ⑼陈力就列 ⑽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⑾非吾徒 也 ⑿小子鸣 鼓而攻之可也
03年饥,用不足 04草上 之风,必偃 5使民敬、忠以劝 6禹、稷 躬稼而有天下 9.背诵自测 ①子曰:“为政以 ②子曰:“其身正, ;其身不 正 ③子曰: ,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④丘也闻有国有家 者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 德以来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 子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 忧, 四、思考探究 1.阅读《论语》中的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①孔子 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 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②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 之可也!”…… ③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1)从“何以伐为?”和“焉用杀?”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主张,那么孔子提倡 的是什么呢? (2)孔子强调“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的作用,但是他又叫他自己的学生对求 “鸣鼓而攻之可也!”,这样做不是自相矛盾的吗?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呢? 2.请从下列两句中任选一句,结合现实写一段话,谈谈你对这一名句的体会。 (1)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⒀年饥,用不足 ⒁草上 之风,必偃 ⒂使民敬、忠以劝 ⒃禹、稷 躬稼而有天下 9.背诵自测 ①子曰:“为政以 德, , 。” ②子曰:“其身正, ;其身不 正, 。” ③子曰:“ , ,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 ④丘也闻有国有家 者, ,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 德以来之。 , 。今由与求也相夫 子, ,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 忧, , 。 四、思考探究 1.阅读《论语》中的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①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 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②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 之可也!”…… ③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⑴从“何以伐为?”和“焉用杀?”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主张,那么孔子提倡 的是什么呢? ⑵孔子强调“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的作用,但是他又叫他自己的学生对求 “鸣鼓而攻之可也!”,这样做不是自相矛盾的吗?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呢? 2.请从下列两句中任选一句,结合现实写一段话,谈谈你对这一名句的体会。 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⑵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五、课外延伸 1.阅读《读本》第一课《为政以德》。 2.理清孔子学说中的几个概念 [仁]孔子学说的核心概念是“仁”。“仁者爱人”,“仁”即“爱人”。和墨子 无等差的“兼爱”不同,孔子的仁爱是有差异的爱,这种差异源自于人的血缘天 性和财富权利不平衡的社会现实。“克己复礼为仁”、“亲亲为仁”、“孝悌为 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为仁、“己所有欲,勿施于人”为仁、 “恭、宽、信、敏、慧”为仁、“刚、毅、木、讷近仁”、居处恭、执事敬、与 人忠”为仁……如此种种的仁正是仁在现实的差异性呈现。在不同的人事关系 中,仁都有它的具体规定性,这种在现实中的具体规定了的仁即“德”,孔子的 仁是一个涵盖最大现实包罗众德的最高概念。“好仁者,无以尚之”,如果一个 人能称得上仁,那就是完美无缺的人。 德]周朝人提出的“德”是“处事得宜”、“揖让、重视文治、不尚暴力”的意 思。“包括敬天、孝祖、保民三项内容,运用在政治上即是要求明察和宽厚”。 孔子把政治理解为安定社会的社会秩序,把德作为形成有序社会的各种最佳处事 原则和方法。德即有序,有序即最好的政治,而最好的政治在孔子看来就是社会 的安定有序。德的最大化即仁的最大化,也是社会的最有序最安定化。德在现实 中的具体形式就是“礼”,礼是仁德在具体事务上的执行力,表现为各种不同的 行为规范,遵循了礼,也就符合了德,趋向了仁。 [礼]“礼”并非“礼节”、“礼貌”那么简单。礼的本质是异,即差异。用来显 示社会中贫富、等级、天性等之间的差异,也就是说,贵与贱、尊与卑、长与幼 亲与疏和各色人等之间,必须遵守各自的行为规范,绝对不可混淆……这样就形 成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上下尊卑关系,人人必须遵守,不得 有所逾越;如果大家都遵守礼,那么这个社会的运行就非常有秩序了。如果违背 了礼,就是“僭越”。但是礼并非徒具行为的外表,仁德是它的内涵,如果符合 仁而违背了礼,也依然是仁者。另外,只强调差异的社会是没有发展的可持续性 的,于是孔子在强调“礼”的同时也强调“乐”的修养 [乐]“乐”就是音乐,带上了强烈的政治色彩,被孔子赋予调和各种差异的社会 功能。音乐在保健个体的情绪健康之外,还可以激起现实差异社会中人们共同的 情感共鸣,在精神上使人有“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和谐愉悦之感,从而缓和遵循 “礼”所突出的人与人之间的现实差异感,特别是财富和权力的差异造成的心理 失衡感。“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 有了乐的调和,人们就不会埋怨;有 了礼的规范,人们就不会相争,社会从此可以得以长治久安。 [中庸]服务于政治理想,孔子的哲学也是一种道德的哲学,西方哲学大师黑格尔 明确指出孔子的哲学不是思辨的哲学,而是道德的哲学。“孔子的哲学思想,主
五、课外延伸 1.阅读《读本》第一课《为政以德》。 2.理清孔子学说中的几个概念。 [仁]孔子学说的核心概念是“仁”。“仁者爱人”,“仁”即“爱人”。和墨子 无等差的“兼爱”不同,孔子的仁爱是有差异的爱,这种差异源自于人的血缘天 性和财富权利不平衡的社会现实。“克己复礼为仁”、“亲亲为仁”、“孝悌为 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为仁、“己所有欲,勿施于人”为仁、 “恭、宽、信、敏、慧”为仁、“刚、毅、木、讷近仁”、居处恭、执事敬、与 人忠”为仁……如此种种的仁正是仁在现实的差异性呈现。在不同的人事关系 中,仁都有它的具体规定性,这种在现实中的具体规定了的仁即“德”,孔子的 仁是一个涵盖最大现实包罗众德的最高概念。“好仁者,无以尚之”,如果一个 人能称得上仁,那就是完美无缺的人。 [德]周朝人提出的“德”是“处事得宜”、“揖让、重视文治、不尚暴力”的意 思。“包括敬天、孝祖、保民三项内容,运用在政治上即是要求明察和宽厚”。 孔子把政治理解为安定社会的社会秩序,把德作为形成有序社会的各种最佳处事 原则和方法。德即有序,有序即最好的政治,而最好的政治在孔子看来就是社会 的安定有序。德的最大化即仁的最大化,也是社会的最有序最安定化。德在现实 中的具体形式就是“礼”,礼是仁德在具体事务上的执行力,表现为各种不同的 行为规范,遵循了礼,也就符合了德,趋向了仁。 [礼]“礼”并非“礼节”、“礼貌”那么简单。礼的本质是异,即差异。用来显 示社会中贫富、等级、天性等之间的差异,也就是说,贵与贱、尊与卑、长与幼、 亲与疏和各色人等之间,必须遵守各自的行为规范,绝对不可混淆……这样就形 成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上下尊卑关系,人人必须遵守,不得 有所逾越;如果大家都遵守礼,那么这个社会的运行就非常有秩序了。如果违背 了礼,就是“僭越”。但是礼并非徒具行为的外表,仁德是它的内涵,如果符合 仁而违背了礼,也依然是仁者。另外,只强调差异的社会是没有发展的可持续性 的,于是孔子在强调“礼”的同时也强调“乐”的修养。 [乐]“乐”就是音乐,带上了强烈的政治色彩,被孔子赋予调和各种差异的社会 功能。音乐在保健个体的情绪健康之外,还可以激起现实差异社会中人们共同的 情感共鸣,在精神上使人有“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和谐愉悦之感,从而缓和遵循 “礼”所突出的人与人之间的现实差异感,特别是财富和权力的差异造成的心理 失衡感。“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有了乐的调和,人们就不会埋怨;有 了礼的规范,人们就不会相争,社会从此可以得以长治久安。 [中庸]服务于政治理想,孔子的哲学也是一种道德的哲学,西方哲学大师黑格尔 明确指出孔子的哲学不是思辨的哲学,而是道德的哲学。“孔子的哲学思想,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