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要从训练教学走向运用教学 摘要:一个很费解的现象:很多老师会教学却不会文本解读, 在课堂里他们会讲很多学习技能,可是自己写文本解读时却相当吃 力,老师尚且如此更何况学生呼。当了老师多年,阅读能力总还处在 需要点拨的状态。这现象其实就是训练阅读一统教坛的结果。尽管课 标一再要求实践与运用,却没多少老师能够领会。本文从课标出发, 提出运用阅读教学,走一条阅读教学新路,供教师参考。 关键词:阅读教学训练阅读运用阅读 王荣生教授在其《听王荣生教授评课》一书中写道:“把老师对 教材的理解教给学生,理应包括把理解的结论和理解的过程教给学 生。什么是“教给”呢?至少有三种可选的答案:一种是许多老师在 课堂上反复做的,讲理解的结论,叫阐释,实际上是老师代替学生的 阅读,或者听老师阅读。一种是根据自己的理解过程,牵着学生按规 划的线路阅读指定的点,诱导学生得出许可的结论,叫训练。一种是 以学生的阅读初感为起点,教学生合适的阅读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应 用合适的阅读方式,得出自己的结论,叫运用。” 姑且把这三个答案的教学称为“阐释性教学”“训练性教学”和 “运用性教学”。其实在现在的语文教坛上,阐释性教学已经很少, 教学主流是训练性教学。 为何“训练性阅读教学”会成为教坛主流 说来奇怪,《语文课程标准》中“训练”一词,只在第三部分 教学建议中的第四点“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写
阅读教学:要从训练教学走向运用教学 摘 要:一个很费解的现象:很多老师会教学却不会文本解读, 在课堂里他们会讲很多学习技能,可是自己写文本解读时却相当吃 力,老师尚且如此更何况学生呼。当了老师多年,阅读能力总还处在 需要点拨的状态。这现象其实就是训练阅读一统教坛的结果。尽管课 标一再要求实践与运用,却没多少老师能够领会。本文从课标出发, 提出运用阅读教学,走一条阅读教学新路,供教师参考。 关键词:阅读教学 训练阅读 运用阅读 王荣生教授在其《听王荣生教授评课》一书中写道:“把老师对 教材的理解教给学生,理应包括把理解的结论和理解的过程教给学 生。什么是“教给”呢?至少有三种可选的答案:一种是许多老师在 课堂上反复做的,讲理解的结论,叫阐释,实际上是老师代替学生的 阅读,或者听老师阅读。一种是根据自己的理解过程,牵着学生按规 划的线路阅读指定的点,诱导学生得出许可的结论,叫训练。一种是 以学生的阅读初感为起点,教学生合适的阅读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应 用合适的阅读方式,得出自己的结论,叫运用。” 姑且把这三个答案的教学称为“阐释性教学”“训练性教学”和 “运用性教学”。其实在现在的语文教坛上,阐释性教学已经很少, 教学主流是训练性教学。 一、为何“训练性阅读教学”会成为教坛主流 说来奇怪,《语文课程标准》中“训练”一词,只在第三部分, 教学建议中的第四点“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写
着:“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与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 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仅仅就出现这么一次,语文教坛中却 占据了教学的主流,如“语文教学要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要把语 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学语文就是学语言,语言是要在实践中 反复训练的;”“有语言文字训练的课才是有语文味的课……”这样呼 吁的文章层出不穷,这样的评课标准必不可少,这种理念下的观摩课 比比皆是。而“运用”与“实践”在《语文课程标准》中频繁出现, 据统计“运用”一词在课程标准中出现24次,“实践”一词在语文课 程标准中出现14次。出现频率这么高的词,却没有多少专家呼吁“运 用性教学”“实践性教学”。之所以会有这样奇怪现象,可能是课标中 定义的语文课程性质让教师们产生了误解。“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 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 程的基本特点。”语文专家、名师们大多把眼光看到了工具性上,工 具的使用必然是要反复训练才行的。有一段时间语文课堂热热闹闹, 学生又是表演、又是合作,课文教学重在理解、感悟、熏陶,针对重 人文性教学的课堂华而不实而深感忧虑,于是专家提出扎实训练语言 与技能的教学标准。阅读训练课就诞生了,而且要求训练要扎实,所 以就要语文课堂一定要有朗读,要有片段写作,要有方法的训练,如 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课中“这叶子上的蚜虫还用治?”与“这叶 子上的蚜虫不用治!”这两句话要求学生进行对比理解,可让学生体 会到反问句的语言表达效果的重要性。这样的环节,灵活运用对比方 法进行语言训练,感悟语言表达形式的多样性。听课专家听到这样的
着:“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与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 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仅仅就出现这么一次,语文教坛中却 占据了教学的主流,如“语文教学要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要把语 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学语文就是学语言,语言是要在实践中 反复训练的;”“有语言文字训练的课才是有语文味的课……”这样呼 吁的文章层出不穷,这样的评课标准必不可少,这种理念下的观摩课 比比皆是。而“运用”与“实践”在《语文课程标准》中频繁出现, 据统计“运用”一词在课程标准中出现 24 次,“实践”一词在语文课 程标准中出现 14 次。出现频率这么高的词,却没有多少专家呼吁“运 用性教学”“实践性教学”。之所以会有这样奇怪现象,可能是课标中 定义的语文课程性质让教师们产生了误解。“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 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 程的基本特点。”语文专家、名师们大多把眼光看到了工具性上,工 具的使用必然是要反复训练才行的。有一段时间语文课堂热热闹闹, 学生又是表演、又是合作,课文教学重在理解、感悟、熏陶,针对重 人文性教学的课堂华而不实而深感忧虑,于是专家提出扎实训练语言 与技能的教学标准。阅读训练课就诞生了,而且要求训练要扎实,所 以就要语文课堂一定要有朗读,要有片段写作,要有方法的训练,如 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课中“这叶子上的蚜虫还用治?”与“这叶 子上的蚜虫不用治!”这两句话要求学生进行对比理解,可让学生体 会到反问句的语言表达效果的重要性。这样的环节,灵活运用对比方 法进行语言训练,感悟语言表达形式的多样性。听课专家听到这样的
训练才放心,这种自上而下的指挥,加上名师观摩课的推动,训练阅 读教学就成了主流。 训练性阅读教学与运用性阅读教学课堂实例比较 (一)训练性阅读课堂教学流程 训练阅读教学:简单而言,就是老师训,学生练。是以课文为抓 手,在教师的预设下,通过课文语言文字的讲练,让学生学习课文语 言文字的表情达意。通过提问题来训练学生的分析、综合理解思维, 通过练习题来训练学生的造句、写段技能,通过视屏、配乐朗读来熏 陶学生的情感……总之通过课文这一个例子的训与练,来提升学生的 语文阅读能力,达到举一反三的阅读效果。或者就用王荣生教授的话 说“根据教师自己的理解过程,牵着学生按规划的线路阅读指定的点, 诱导学生得出许可的结论”。以《草船借箭》一课的教学为例。训练 阅读教学一般是这样的: 老师理解教材发现课文中可教学的训练点有: 1.品味课题中的“借”。教学设计的问题是:(1)为什么要借箭? 谁向谁借,怎么借?借的结果怎么样,还需要还吗?(2)是借还是 骗?为什么不用草船骗箭?“借”字好在哪?由借这一问引出第二个 训练点“神机妙算” 2深析“神机妙算”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教学设计的问题是: 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找出诸葛亮妙算的内容,读一读,想一想算出 了什么,妙在何处?从这些内容中可以看出诸葛亮的什么特征?从中 也发现了周瑜、鲁肃、曹操的性格特征。由此引出另一个关键词“笑
训练才放心,这种自上而下的指挥,加上名师观摩课的推动,训练阅 读教学就成了主流。 二、训练性阅读教学与运用性阅读教学课堂实例比较 (一)训练性阅读课堂教学流程 训练阅读教学:简单而言,就是老师训,学生练。是以课文为抓 手,在教师的预设下,通过课文语言文字的讲练,让学生学习课文语 言文字的表情达意。通过提问题来训练学生的分析、综合理解思维, 通过练习题来训练学生的造句、写段技能,通过视屏、配乐朗读来熏 陶学生的情感……总之通过课文这一个例子的训与练,来提升学生的 语文阅读能力,达到举一反三的阅读效果。或者就用王荣生教授的话 说“根据教师自己的理解过程,牵着学生按规划的线路阅读指定的点, 诱导学生得出许可的结论”。以《草船借箭》一课的教学为例。训练 阅读教学一般是这样的: 老师理解教材发现课文中可教学的训练点有: 1.品味课题中的“借”。教学设计的问题是:(1)为什么要借箭? 谁向谁借,怎么借?借的结果怎么样,还需要还吗?(2)是借还是 骗?为什么不用草船骗箭?“借”字好在哪?由借这一问引出第二个 训练点“神机妙算”。 2.深析“神机妙算”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教学设计的问题是: 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找出诸葛亮妙算的内容,读一读,想一想算出 了什么,妙在何处?从这些内容中可以看出诸葛亮的什么特征?从中 也发现了周瑜、鲁肃、曹操的性格特征。由此引出另一个关键词“笑
3.在本文的人物对话中,一直都是“谁说”,而没有“谁怎么说” 即没有提示语,唯独一次提到“诸葛亮笑着说”。请读这句,思考诸 葛亮可能笑什么?如果没有这个“笑”字,课文有什么变化?体味“笑” 的表达之妙。由提示语引出第二大段的对话教学 4.品味第二段的对话,猜测人物的心里变化。朗读第二段,请依 据人物的对话内容,写出你觉得合适的提示语。并说为什么? 5.曹操知道上当了,他回到军营会怎么想?周瑜得了十万支箭很 高兴,他让部下将领总结本次行动胜利的原因,他怎么开总结会,请 写一写 这样的教学,学生课堂上对比方法用得多,关键词语训练挖掘得 比较深,人物的特征也在比较分析中得到清晰的认识,而且多次进行 动笔训练。但教学的整个过程都是在老师的理解基础上,“按规划的 线路阅读指定的点,诱导学生得出许可的结论”。学生的思维始终是 被老师控制的,有些学生可能在这一过程中,跟不上而开小差,或因 开小差而没听到老师的提问,而没有参与到教学的训练中 (二)运用性阅读教学的课堂分析 运用阅读:学生充分利用曾经学过的语文知识,自己试着运用这 些已有的知识,去理解眼前的新课文,用曾经习得的遣词造句、构段 经验建构的阅读方式去对比阅读当下课文的语言文字特色和构段的 特征,在比较中发现阅读材料的新特性,通过教师的点拨、分享阅读 来构建自己当下的阅读能力……总之,每次阅读都是学生自己通过原 有知识在运用中的重构,教学不是以问题为启发点,技能学习也不是
3.在本文的人物对话中,一直都是“谁说”,而没有“谁怎么说” 即没有提示语,唯独一次提到“诸葛亮笑着说”。请读这句,思考诸 葛亮可能笑什么?如果没有这个“笑”字,课文有什么变化?体味“笑” 的表达之妙。由提示语引出第二大段的对话教学。 4.品味第二段的对话,猜测人物的心里变化。朗读第二段,请依 据人物的对话内容,写出你觉得合适的提示语。并说为什么? 5.曹操知道上当了,他回到军营会怎么想?周瑜得了十万支箭很 高兴,他让部下将领总结本次行动胜利的原因,他怎么开总结会,请 写一写。 这样的教学,学生课堂上对比方法用得多,关键词语训练挖掘得 比较深,人物的特征也在比较分析中得到清晰的认识,而且多次进行 动笔训练。但教学的整个过程都是在老师的理解基础上,“按规划的 线路阅读指定的点,诱导学生得出许可的结论”。学生的思维始终是 被老师控制的,有些学生可能在这一过程中,跟不上而开小差,或因 开小差而没听到老师的提问,而没有参与到教学的训练中。 (二)运用性阅读教学的课堂分析 运用阅读:学生充分利用曾经学过的语文知识,自己试着运用这 些已有的知识,去理解眼前的新课文,用曾经习得的遣词造句、构段 经验建构的阅读方式去对比阅读当下课文的语言文字特色和构段的 特征,在比较中发现阅读材料的新特性,通过教师的点拨、分享阅读 来构建自己当下的阅读能力……总之,每次阅读都是学生自己通过原 有知识在运用中的重构,教学不是以问题为启发点,技能学习也不是
以习题训练为途径,而是以自己的运用写作为形式推进学习进程 同样以《草船借箭》一课的教学为例。运用阅读教学一般流程是: 1.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读出自己的理解和发现,并将这些理 解与发现写成作文,然后朗读交流,再谈各自的交流感受 2学生朗读自己写的阅读作文 学生1谈《诸葛亮有一颗与众不同的心》: 不同一在第二段,一般人面对突如其来的任务,一般都是想尽可 能的推迟,可是诸葛亮却主动缩短完成任务的时间,将十天缩短为三 天,他为什么这么做呢?突出了诸葛亮的自信。诸葛亮能在短短的时 间里,想到对应的办法,侧面突出了诸葛亮的才干 不同二在第五、六自然段。一般人想到借箭两个字,是一般意义 上借用的意思,但诸葛亮的想法就是和别人不一样,让周瑜感到意外。 诸葛亮心中的造箭是用草船“借”箭! 文章里的箭有二种意思,一是曹操的十万多只箭,还有一种是诸 葛亮的箭。曹操的箭是有形的,而诸葛亮的箭是无形的。你们一定觉 得诸葛亮没有箭啊?当他把隐形的箭交给周瑜时,周瑜马上意识到自 己原来真的比不上诸葛亮。诸葛亮的箭带着自己的神机妙算,诸葛亮 的箭告诉别人:不能忌妒别人,想要打败他,必须赢过他。诸葛亮的 箭深深的刻在周瑜的心中,让周瑜隐隐作痛… 学生2谈《课文中的“谢”》: 文中有这么一句话:”谢谢曹丞相的箭”,其中这个“谢”字包括: 真谢、假谢、讥谢
以习题训练为途径,而是以自己的运用写作为形式推进学习进程。 同样以《草船借箭》一课的教学为例。运用阅读教学一般流程是: 1.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读出自己的理解和发现,并将这些理 解与发现写成作文,然后朗读交流,再谈各自的交流感受。 2.学生朗读自己写的阅读作文。 学生 1 谈《诸葛亮有一颗与众不同的心》: 不同一在第二段,一般人面对突如其来的任务,一般都是想尽可 能的推迟,可是诸葛亮却主动缩短完成任务的时间,将十天缩短为三 天,他为什么这么做呢?突出了诸葛亮的自信。诸葛亮能在短短的时 间里,想到对应的办法,侧面突出了诸葛亮的才干。 不同二在第五、六自然段。一般人想到借箭两个字,是一般意义 上借用的意思,但诸葛亮的想法就是和别人不一样,让周瑜感到意外。 诸葛亮心中的造箭是用草船“借”箭! 文章里的箭有二种意思,一是曹操的十万多只箭,还有一种是诸 葛亮的箭。曹操的箭是有形的,而诸葛亮的箭是无形的。你们一定觉 得诸葛亮没有箭啊?当他把隐形的箭交给周瑜时,周瑜马上意识到自 己原来真的比不上诸葛亮。诸葛亮的箭带着自己的神机妙算,诸葛亮 的箭告诉别人:不能忌妒别人,想要打败他,必须赢过他。诸葛亮的 箭深深的刻在周瑜的心中,让周瑜隐隐作痛…… 学生 2 谈《课文中的“谢”》: 文中有这么一句话:”谢谢曹丞相的箭”,其中这个“谢”字包括: 真谢、假谢、讥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