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确实切中要害,无怪乎唐太宗读后,说它“言穷切至”,使自己“披览忘倦,每达宵分”, 不但取消了当年耗费民脂的封禅“盛举”,而且常用“载舟覆舟”的比喻来告诫太子,并以 此作为临终遗训。本言简意深,语重心长,能振聋发聩,令人警觉 运用:(翻译)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是民心向背:老百姓就像水一样,既能承载船只, 也能倾覆船只,这是应该深切警惕的。 【写作特点】 1、骈散结合,华美流畅 2、正反论述,务尽其旨 3、比喻排比,生动有力。 仔细理会 【仔细理会】这一板块以文本阅读为核心,结合具体的语言现象,融入学习方法的梳理, 根据解读内容的需要,穿插历史背景的介绍。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难词释义】 (1)一词多义类 负:①依仗(负其强) ②承担,使承担(宁许以负秦曲) ③背着(肉袒负荆) ④辜负(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⑤背弃(负约不偿城) 引:①把箭射出去(引而不发) ②拉(欲引相如去) ③延请(引赵使者蔺相如) ④掉转(引车避匿) 幸:①侥幸(则幸得脱矣) ②表敬用(大王亦幸赦臣) ③宠幸(幸于赵王) 小结:①抓住一个最基本的意思;②结合上下文内容加以引申 (2)引申一个特殊种类—词义随用法的变化而变化: ①名词活用如动词。 衣:穿(乃使其从者衣褐) 刃:杀(左右欲刃相如) 舍:安置住下(舍相如广成传舍) ②形容词、动词的活用。 完:使……完好(臣请完璧归赵) 毕:将……进行完毕(毕礼而归之) 归:送回(毕礼而归之) 破:把……弄破(恐其破璧) 急:使……急、逼迫(大王必欲急臣) 【层次结构】 课文内容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廉蔺其人 此部分第1层(第1自然段)写廉颇功大威勇,第2层(第2自然段)写蔺相如本宦者 令舍人。 这部分是先交待廉蔺两人身份,为后文写廉颇恃功鄙视蔺相如导致将相交恶-和欢做铺 垫 第二部分(第3-13自然段):完璧归赵
系,确实切中要害,无怪乎唐太宗读后,说它“言穷切至”,使自己“披览忘倦,每达宵分”, 不但取消了当年耗费民脂的封禅“盛举”,而且常用“载舟覆舟”的比喻来告诫太子,并以 此作为临终遗训。本言简意深,语重心长,能振聋发聩,令人警觉。 运用:(翻译)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是民心向背;老百姓就像水一样,既能承载船只, 也能倾覆船只,这是应该深切警惕的。 【写作特点】 1、骈散结合,华美流畅; 2、正反论述,务尽其旨; 3、比喻排比,生动有力。 仔细理会 【仔细理会】 这一板块以文本阅读为核心,结合具体的语言现象,融入学习方法的梳理, 根据解读内容的需要,穿插历史背景的介绍。 一、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难词释义】 (1)一词多义类: 负:①依仗(负其强) ②承担,使承担(宁许以负秦曲) ③背着(肉袒负荆) ④辜负(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⑤背弃(负约不偿城) 引:①把箭射出去(引而不发) ②拉(欲引相如去) ③延请(引赵使者蔺相如) ④掉转(引车避匿) 幸:①侥幸(则幸得脱矣) ②表敬用(大王亦幸赦臣) ③宠幸(幸于赵王) 小结:①抓住一个最基本的意思;②结合上下文内容加以引申。 (2)引申一个特殊种类——词义随用法的变化而变化: ①名词活用如动词。 衣:穿(乃使其从者衣褐) 刃:杀(左右欲刃相如) 舍:安置住下(舍相如广成传舍) ②形容词、动词的活用。 完:使……完好(臣请完璧归赵) 毕:将……进行完毕(毕礼而归之) 归:送回(毕礼而归之) 破:把……弄破(恐其破璧) 急:使……急、逼迫(大王必欲急臣) 【层次结构】 课文内容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 1-2 自然段):廉蔺其人。 此部分第 1 层(第 1 自然段)写廉颇功大威勇,第 2 层(第 2 自然段)写蔺相如本宦者 令舍人。 这部分是先交待廉蔺两人身份,为后文写廉颇恃功鄙视蔺相如导致将相交恶--和欢做铺 垫。 第二部分(第 3-13 自然段):完璧归赵
此部分第1层(第3-5自然段):相如出使。写相如受重任,且非其莫属,长于谋略, 勇于任事。第2层(第6-9自然段):完璧归赵。写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实现诺言。 第3层(第10-13自然段):全胜而归。写相如不怕牺牲,维护国家尊严,立功为上大夫 这部分通过″完璧归赵″之事(相如第一件事),描写相如在特定的形势下和环境中的言 行,表现出他杰出的才能和胆识。 第三部分(第14-16自然段):渑池会 此部分第1层(第14自然段):相如从赵王会渑池。写廉蔺皆为赵国栋梁,廉颇有政 治头脑。第2层(第15-16自然段):渑池会。写相如机智勇敢,维护国家主权尊 这部分通过写″渑池会"之事(相如第二件事),描写相如在特定的形势下和环境中的言 行,表现他智勇无畏忠诚爱国的英雄精神。 第四部分(第17-21自然段):将相和 此部分第1层(第17自然段):相如拜上卿。写相如地位在廉颇之上是引发二人关系 事情之由。第2层(第18自然段):相如退让。写廉颇鄙视相如而相如退让,照应文章开 头的交待,而二人交恶为后文欢和做铺垫。第3层(第19自然段):相如言明大义。写相 如借劝其舍人而言明大义,是顾全大局"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不计私怨的高贵品质,此事亦 照应相如前二事,其形象更光辉照人。第4层(第20自然段):负荆请罪。写廉颇知过勇 改,坦诚可敬,亦衬相如境界高尚。第5层(第21自然段):将相和 这部分写相如面对羞辱而明大义境界高尚而将相和(相如第三件事),也赞美廉颇知过 勇改 【文章主旨】 通过描述″完璧归赵","渑池会","将相和″三件事,刻画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 的英雄形象,颂扬了他智勇无畏维护国家主权尊严的爱国精神和顾全大局不计私怨的高贵品 质;同时也赞杨了廉颇勇于改过的可贵精神 【疑难解析】 1、三件事:完璧归赵、渑池相会、廉蔺交欢,这三件事充满了矛盾冲突,能说说每件事各 围绕什么矛盾展开的吗? 明确:“完璧归赵”写的是诈璧与存璧的斗争:“渑池相会”写的是辱赵与尊赵的斗争;“廉 蔺交欢”写的是私怨与国事的矛盾。作者在矛盾中展开情节,刻画人物,而所有这些矛盾又 都挂在对秦斗争这条主线上。学习这篇课文要始终抓住这个重点 完璧归赵 诈璧与存璧的斗争 渑池相会 辱赵与尊赵的矛盾 廉蔺交欢 私怨与国事的矛盾 2、文章是在矛盾的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全文贯串了怎样的矛盾? 明确:全文贯串了互相交织的两种矛盾:一种是赵国与秦国的矛盾,一种是廉颇与蔺相如的 矛盾。 开始,秦恃强讹诈,赵国处境危急,矛盾十分尖锐。廉蔺二人一切为了自己的国家, 彼此间并无私人恩怨。而后,随着赵秦间的矛盾几经缓和、紧张、缓和,蔺相如地位的不断 上升,廉颇同他的矛盾便日益紧张。蔺的退让忍辱感动了廉颇,二人终于成了刎颈之交,矛 盾消除,共同为国效劳,赵、秦间的矛盾也趋隐伏 3、课文是怎样描写蔺相如出场的? 明确:相如是在秦国威逼利诱,赵国君臣束手无策左右为难的矛盾中出场的。课文先写赵国 君臣面临的“三难”:秦王求璧,贪婪霸道,一难赵王。面对秦王的易成求璧,赵国君臣深 感“矛”或“勿予”两难,才有“求人”报秦之议,缪贤荐才之举,赵王召见之事,相如入 秦之行。虎狼之秦易城求璧,城意少而诈騙多,赵王为难,相如不易,矛盾愈尖锐,愈能显 示相如化“两难”为“两全”的智 4、蔺相如出使秦国连写后,与秦国绕着和氏璧展开了一场怎样的比智比勇的外交较量?由 此可见蔺相如怎样的思想性格? 明确:相如使秦,智斗秦王集中显示了他成竹在胸,从容应对的大智大勇,矛盾双方围绕“保
此部分第 1 层(第 3-5 自然段):相如出使。写相如受重任,且非其莫属,长于谋略, 勇于任事。第 2 层(第 6-9 自然段):完璧归赵。写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实现诺言。 第 3 层(第 10-13 自然段):全胜而归。写相如不怕牺牲,维护国家尊严,立功为上大夫。 这部分通过"完璧归赵"之事(相如第一件事),描写相如在特定的形势下和环境中的言 行,表现出他杰出的才能和胆识。 第三部分(第 14-16 自然段):渑池会。 此部分第 1 层(第 14 自然段):相如从赵王会渑池。写廉蔺皆为赵国栋梁,廉颇有政 治头脑。第 2 层(第 15-16 自然段):渑池会。写相如机智勇敢,维护国家主权尊严。 这部分通过写"渑池会"之事(相如第二件事),描写相如在特定的形势下和环境中的言 行,表现他智勇无畏忠诚爱国的英雄精神。 第四部分(第 17-21 自然段):将相和。 此部分第 1 层(第 17 自然段):相如拜上卿。写相如地位在廉颇之上是引发二人关系 事情之由。第 2 层(第 18 自然段):相如退让。写廉颇鄙视相如而相如退让,照应文章开 头的交待,而二人交恶为后文欢和做铺垫。第 3 层(第 19 自然段):相如言明大义。写相 如借劝其舍人而言明大义,是顾全大局"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不计私怨的高贵品质,此事亦 照应相如前二事,其形象更光辉照人。第 4 层(第 20 自然段):负荆请罪。写廉颇知过勇 改,坦诚可敬,亦衬相如境界高尚。第 5 层(第 21 自然段):将相和。 这部分写相如面对羞辱而明大义境界高尚而将相和(相如第三件事),也赞美廉颇知过 勇改。 【文章主旨】 通过描述"完璧归赵","渑池会","将相和"三件事,刻画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 的英雄形象,颂扬了他智勇无畏维护国家主权尊严的爱国精神和顾全大局不计私怨的高贵品 质;同时也赞杨了廉颇勇于改过的可贵精神。 【疑难解析】 1、三件事:完璧归赵、渑池相会、廉蔺交欢,这三件事充满了矛盾冲突,能说说每件事各 围绕什么矛盾展开的吗? 明确:“完璧归赵”写的是诈璧与存璧的斗争;“渑池相会”写的是辱赵与尊赵的斗争;“廉 蔺交欢”写的是私怨与国事的矛盾。作者在矛盾中展开情节,刻画人物,而所有这些矛盾又 都挂在对秦斗争这条主线上。学习这篇课文要始终抓住这个重点。 完璧归赵—————————诈璧与存璧的斗争 渑池相会—————————辱赵与尊赵的矛盾 廉蔺交欢—————————私怨与国事的矛盾 2、文章是在矛盾的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全文贯串了怎样的矛盾? 明确:全文贯串了互相交织的两种矛盾:一种是赵国与秦国的矛盾,一种是廉颇与蔺相如的 矛盾。 一开始,秦恃强讹诈,赵国处境危急,矛盾十分尖锐。廉蔺二人一切为了自己的国家, 彼此间并无私人恩怨。而后,随着赵秦间的矛盾几经缓和、紧张、缓和,蔺相如地位的不断 上升,廉颇同他的矛盾便日益紧张。蔺的退让忍辱感动了廉颇,二人终于成了刎颈之交,矛 盾消除,共同为国效劳,赵、秦间的矛盾也趋隐伏。 3、课文是怎样描写蔺相如出场的? 明确:相如是在秦国威逼利诱,赵国君臣束手无策左右为难的矛盾中出场的。课文先写赵国 君臣面临的“三难”:秦王求璧,贪婪霸道,一难赵王。面对秦王的易成求璧,赵国君臣深 感“矛”或“勿予”两难,才有“求人”报秦之议,缪贤荐才之举,赵王召见之事,相如入 秦之行。虎狼之秦易城求璧,城意少而诈骗多,赵王为难,相如不易,矛盾愈尖锐,愈能显 示相如化“两难”为“两全”的智勇。 4、蔺相如出使秦国连写后,与秦国绕着和氏璧展开了一场怎样的比智比勇的外交较量?由 此可见蔺相如怎样的思想性格? 明确:相如使秦,智斗秦王集中显示了他成竹在胸,从容应对的大智大勇,矛盾双方围绕“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