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北京市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 语文试卷 姓名 准考证号 1.本试卷共8页,共六道大题,21道小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须知 2.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名称、姓名和准考证号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卷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考试结束,将本试卷、答题卡和草稿纸一并交回 选择。下面各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选出答案后在答题卡上用铅笔 把对应题目的选项字母涂黑涂满。(共8分。每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巢穴(xue)记载(zai)斤斤计较(jido) B.解剖(po)暂时(zhan)茅塞顿开(se) C.脑髓(sui) 颠簸(b0)牵强附会( qiang) D.酝酿( nIang)应酬(ying)扣人心弦(xidn) 2.对下列各组词语中两个加点字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布告——布局 解说:两个“布”字意思相同,都是“分布”的意思。 B.谋略一一谋生 解说:两个“谋”字意思不同,“谋略”的“谋”是“计策”的意思;“谋生”的“谋 是“设法寻求”的意思。 C.情不自禁一一忍俊不禁 解说:两个“禁″字意思相同,都是“禁受″的意思。 D.温故知新——无缘无故 解说:两个“故”字意思不同,“温故知新″的“故”是“原因″的意思;“无缘无故 的“故”是“从前”的意思。 3.结合语境,在下列句子中的横线处填写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①河北省涞源县东团堡乡中心小学副校长张胜利,当初是依靠“希望工程”的资助,才完 成学业的。他懂得 从师范毕业后,他放弃留城机会,回乡任教,并用自己 微薄的收入先后资助了300多名贫困学生,以行动回报社会。 ②南非曾在2000年申办2006年足球“世界杯”,为此做了很多工作,满以为胜券在握, 结果却以一票之差输给德国,可谓 。然而南非人并未放弃,最终在2004年获
2010 年北京市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 语 文 试 卷 学校 姓名 准考证号 考 生 须 知 1.本试卷共 8 页,共六道大题,21 道小题。满分 12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名称、姓名和准考证号。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 2B 铅笔作答,其他试卷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考试结束,将本试卷、答题卡和草稿纸一并交回。 一、选择。下面各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选出答案后在答题卡上用铅笔 把对应题目的选项字母涂黑涂满。(共 8 分。每小题 2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巢穴.(xué) 记载.(zài) 斤斤计较.(jiǎo) B.解剖.(pāo) 暂.时(zhàn) 茅塞.顿开(sè) C.脑髓.(suǐ) 颠簸.(bō) 牵强.附会(qiáng) D.酝酿.(niànɡ) 应.酬(yìng) 扣人心弦.(xián) 2.对下列各组词语中两个加点字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布.告——布.局 解说:两个“布”字意思相同,都是“分布”的意思。 B.谋.略——谋.生 解说:两个“谋”字意思不同,“谋略”的“谋”是“计策”的意思;“谋生”的“谋” 是“设法寻求”的意思。 C.情不自禁.——忍俊不禁. 解说:两个“禁”字意思相同,都是“禁受”的意思。 D.温故.知新——无缘无故. 解说:两个“故”字意思不同,“温故知新”的“故”是“原因”的意思;“无缘无故” 的“故”是“从前”的意思。 3.结合语境,在下列句子中的横线处填写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①河北省涞源县东团堡乡中心小学副校长张胜利,当初是依靠“希望工程”的资助,才完 成学业的。他懂得 ,从师范毕业后,他放弃留城机会,回乡任教,并用自己 微薄的收入先后资助了 300 多名贫困学生,以行动回报社会。 ②南非曾在 2000 年申办 2006 年足球“世界杯”,为此做了很多工作,满以为胜券在握, 结果却以一票之差输给德国,可谓 。然而南非人并未放弃,最终在 2004 年获
得了2010年足球“世界杯”的承办权 ①句填“饮水思源” ②句填“行百里者半九十” B.①句填“饮水思源” ②句填“功亏一篑” C.①句填“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②句填“功亏一篑” D.①句填“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②句填“行百里者半九十” 4.结合语境,将下列句子填入横线处,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是中华民族的生命 力量和希望所在。《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在少数民族地区落实相关政策,保护民族地 区生态环境,保障少数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为达到这个目的,各级政府 ①要让民族地区各族群众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②要加快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治理土地沙化的进程 ③要贯彻由“救助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转变的工作方针 ④要在公共服务和就业方面满足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切实需要 A.③④②①B.①④②③C.①②④③ D.③②④① 二、填空(共8分) 5.默写(5分) 览众山小。(杜甫《望岳》)(1分) (2)征蓬出汉塞 (王维《使至塞上》)(1分)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1分) (4)《岳阳楼记》中描写夜晚洞庭湖波光月影的语句是 (2分) 6.名著阅读(3分) 《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时期的_①所作。《左传》善于记录战 争,其中《曹刿论战》记录的就是齐鲁两国在鲁国的②发生的一次战争。《左传》 还善于记录人物语言,这一点在《曹刿论战》中表现为对③过程的描写 三、综合性学习(共9分) 为了弘扬尊老、爱老的中华传统美德,增强学生敬老、助老、孝老的意识,学校组织 学生走进社区,开展“社区养老”社会调查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7.社区居委会王主任为你提供了下面两则材料。请你根据这两则材料提供的信息,说出北京 市开展“社区养老”的原因。(4分) 【材料一】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规定,一个国家(地区)65岁以上的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 以上,这个国家(地区)则进入老龄化社会。据统计,截至2006年底,北京市户籍总人 口为11976万人,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529万人,占总人口的128%,北京市 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然而,北京市养老设施十分有限,全市共有养老机构324所,平均 每百位65岁以上老年人仅有床位23个。另外,调查显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有533%
得了 2010 年足球“世界杯”的承办权。 A.①句填“饮水思源” ②句填“行百里者半九十” B.①句填“饮水思源” ②句填“功亏一篑” C.①句填“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②句填“功亏一篑” D.①句填“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②句填“行百里者半九十” 4.结合语境,将下列句子填入横线处,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2010 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是中华民族的生命、 力量和希望所在。《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在少数民族地区落实相关政策,保护民族地 区生态环境,保障少数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为达到这个目的,各级政府 。 ①要让民族地区各族群众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②要加快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治理土地沙化的进程 ③要贯彻由“救助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转变的工作方针 ④要在公共服务和就业方面满足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切实需要 A.③④②① B.①④②③ C.①②④③ D.③②④① 二、填空(共 8 分) 5.默写(5 分) (1) ,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1 分) (2)征蓬出汉塞, 。(王维《使至塞上》)(1 分) (3)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1 分) (4)《岳阳楼记》中描写夜晚洞庭湖波光月影的语句是: , 。(2 分) 6.名著阅读(3 分) 《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时期的 ① 所作。《左传》善于记录战 争,其中《曹刿论战》记录的就是齐鲁两国在鲁国的 ② 发生的一次战争。《左传》 还善于记录人物语言,这一点在《曹刿论战》中表现为对 ③ 过程的描写。 三、综合性学习(共 9 分) 为了弘扬尊老、爱老的中华传统美德,增强学生敬老、助老、孝老的意识,学校组织 学生走进社区,开展“社区养老”社会调查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7.社区居委会王主任为你提供了下面两则材料。请你根据这两则材料提供的信息,说出北京 市开展“社区养老”的原因。(4 分) 【材料一】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规定,一个国家(地区)65 岁以上的人口占人口总数的 7% 以上,这个国家(地区)则进入老龄化社会。据统计,截至 2006 年底,北京市户籍总人 口为 1197.6 万人,其中 65 岁以上老年人口为 152.9 万人,占总人口的 12.8%,北京市 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然而,北京市养老设施十分有限,全市共有养老机构 324 所,平均 每百位 65 岁以上老年人仅有床位 2.3 个。另外,调查显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有 53.3%
的市民因不愿离开家人,首选依托社区居家养老,另有221%的市民宁愿自聘保姆也要 在家养老 (数据来源:①《北京市2006年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②2010年5月 11日《北京日报》) 【材料二】 2007~2009年北京市户籍人口及老年人口状况 年度总人口数(万人)65岁及以上人口数(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 2007 1213.3 1588 13.1 2008 12299 162.2 2009 12458 1688 13.5 (数据来源:①《北京市2007年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②《北京市2008 年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③2010年5月14日《北京晚报》) 8.作为社区养老保障的一项重要内容,“老年餐桌”已经覆盖到北京市2600多个社区。下面 是对三位老人的一段访记录,请你从中概括出他们认可“老年餐桌”的三条理由。(每 空要用4个字回答)(3分) 张爷爷:我和老伴都80多岁了,就想着能在小区里有个地方吃饭,那多省事啊。现在有 了“老年餐桌”,走路用不了几分钟,就能吃上饭。真好! 李奶奶:“"老年餐桌”价钱可便宜啦,花几块钱就能吃·顿饭,有荤,有素,还有汤,饭 菜都不错,吃得特可口! 赵爷爷:政府不但给补贴,还给指定寳馆挂牌呢,要是饭菜不好,不讲卫生,服务不好, 就摘它的牌。 理由 理由二:②理由三:_③ 9.在与居委会王主任交谈时,他说了下面一番话。面对王主任的困难,请你提出有针对性的 解决办法。(2分) 王主任说:“咱们的社区老年人多,需要助老服务的内容还多着呢。除了为老年人开 办‘老年餐桌”以外,好多老年人因行动不便,盼着有人能上门打扫卫生,代买物品,帮 助到医院取药等等。这些我们都想做可是为老年人服务的就那么几个人实在忙不过来
的市民因不愿离开家人,首选依托社区居家养老,另有 22.1%的市民宁愿自聘保姆也要 在家养老。 (数据来源:①《北京市 2006 年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②2010 年 5 月 11 日《北京日报》) 【材料二】 2007~2009 年北京市户籍人口及老年人口状况 年度 总人口数(万人) 65 岁及以上人口数(万人) 占总人口的比例(%) 2007 1213.3 158.8 13.1 2008 1229.9 162.2 13.2 2009 1245.8 168.8 13.5 (数据来源:①《北京市 2007 年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②《北京市 2008 年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③2010 年 5 月 14 日《北京晚报》) 答: 8.作为社区养老保障的一项重要内容,“老年餐桌”已经覆盖到北京市 2600 多个社区。下面 是对三位老人的一段采访记录,请你从中概括出他们认可“老年餐桌”的三条理由。(每 空要用 4 个字回答)(3 分) 张爷爷:我和老伴都 80 多岁了,就想着能在小区里有个地方吃饭,那多省事啊。现在有 了“老年餐桌”,走路用不了几分钟,就能吃上饭。真好! 李奶奶:“老年餐桌”价钱可便宜啦,花几块钱就能吃一顿饭,有荤,有素,还有汤,饭 菜都不错,吃得特可口! 赵爷爷:政府不但给补贴,还给指定餐馆挂牌呢,要是饭菜不好,不讲卫生,服务不好, 就摘它的牌。 理由一: ① 理由二: ② 理由三: ③ 9.在与居委会王主任交谈时,他说了下面一番话。面对王主任的困难,请你提出有针对性的 解决办法。(2 分) 王主任说:“咱们的社区老年人多,需要助老服务的内容还多着呢。除了为老年人开 办‘老年餐桌’以外,好多老年人因行动不便,盼着有人能上门打扫卫生,代买物品,帮 助到医院取药等等。这些我们都想做,可是为老年人服务的就那么几个人,实在忙不过来
答 四、文言文阅读(共8分) 阅读《陈涉世家》(节选),完成第10~12题。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 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日:“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 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土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 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日:“足下事皆成, 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③”陈胜、吴广喜,念贵,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日“陈 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 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③“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 陈胜 【注】①有教材为“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②有教材此处为逗号。③有教材 此处为叹号。④有教材此处有冒号。 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今亡亦死亡: (2)宜多应者应: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4分) (1)上使外将兵 翻译: (2)置人所罾鱼腹中翻译: 12.阅读选文,写出引发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用原文回答)(2分) 答 五、现代文阅读(共27分) (一)阅读《忆冼星海》,完成第13~15题。(共13分) 忆冼星海 和冼星海见面的时候,已经是在听过他作品的演奏,读过了他那玩语言的自传以后 那一次我所听到的《黄河大合唱》,据说是小规模的。那次演奏的指挥是一位青年音乐
答: 四、文言文阅读(共 8 分) 阅读《陈涉世家》(节选),完成第 10~12 题。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①。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 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②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 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 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 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③”陈胜、吴广喜,念贵,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 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 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④“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 陈胜。 ------------------ 【注】①有教材为“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②有教材此处为逗号。③有教材 此处为叹号。④有教材此处有冒号。 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 分) (1)今亡.亦死 亡: (2)宜多应.者 应: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4 分) (1)上使外将兵 翻译: (2)置人所罾鱼腹中 翻译: 12.阅读选文,写出引发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用原文回答)(2 分) 答: 五、现代文阅读(共 27 分) (一)阅读《忆冼星海》,完成第 13~15 题。(共 13 分) 忆冼星海 茅 盾 和冼星海见面的时候,已经是在听过他作品的演奏,读过了他那玩语言的自传以后。 那一次我所听到的《黄河大合唱》,据说是小规模的。那次演奏的指挥是一位青年音乐
家,朋友告诉我,要是冼星海自任指挥,演奏当更精彩些。但我得老实说,尽管是“小规模 可是那一次的演奏还是十分美满的。我应当承认,这开了我的眼界,使我感动,老觉得有什 么东西在心里抓,痒痒的又舒服又难受。那伟大的气魄自然而然使人发生崇高的情感,光是 点,也就叫你听过一次,就像灵魂洗过澡似的。 从那时起,我便在想象:冼星海是怎样—个人呢?我曾经想象他该是木刻家马达那样一 位魁梧奇伟、沉默寡言的人物。可是朋友又告诉我∶不是,冼星海是中等身材,喜欢说笑, 话匣子一开就会滔滔不绝。 我见过马达的一幅木刻:一人伏案,执笔沉思,大的斗篷显得他头部特小,两眼眯紧如 一线。这人就是冼星海,这幅木刻就名为《冼星海作曲图》。木刻家的用意不在“写真”,而 在表现冼星海作曲时的神韵。它还远不能满足我的“好奇”。而这,直到我读了冼星海的自 传,才得到部分的满足。 从冼星海的生活经历,我了解了他的作品为什么有这样大的气魄。他做过饭店堂倌,咖 啡馆杂役,做过轮船上锅炉间的火夫,浴堂的打杂,也做过乞丐。什么都做过的一个人,有 两种可能:一是被生活所压倒,虽有抱负,只成为一场梦;一是战胜了生活,那他的抱负不 但能实现,而且必将放出万丈光芒。“星海就是后一种人『一一我当时这样想,仿佛我和 他已经是很熟悉的了。 大约三个月以后,在西安,冼星海突然来访我。 那时我正在候车南下,而他即将经过新疆赴苏联。当他走进我的房间,自己通了姓名的 时候,我吃了一惊,“呀,这就是冼星海么『我觉得很熟识,而也感到生疏。我将这坐在我 对面的人和马达木刻中的人作比较,也和我读了他的自传以后在想象中描绘出来的人作比 较,我差不多连应有的寒暄也忘记了。然而冼星海却滔滔不绝地说起来。他说起了他到苏联 去的计划,讲他的《民族交响乐》的创作。他的话我已记不全了,可是,他那种气魄,却使
家,朋友告诉我,要是冼星海自任指挥,演奏当更精彩些。但我得老实说,尽管是“小规模”, 可是那一次的演奏还是十分美满的。我应当承认,这开了我的眼界,使我感动,老觉得有什 么东西在心里抓,痒痒的又舒服又难受。那伟大的气魄自然而然使人发生崇高的情感,光是 这一点,也就叫你听过一次,就像灵魂洗过澡似的。 从那时起,我便在想象:冼星海是怎样一个人呢?我曾经想象他该是木刻家马达那样一 位魁梧奇伟、沉默寡言的人物。可是朋友又告诉我:不是,冼星海是中等身材,喜欢说笑, 话匣子一开就会滔滔不绝。 我见过马达的一幅木刻:一人伏案,执笔沉思,大的斗篷显得他头部特小,两眼眯紧如 一线。这人就是冼星海,这幅木刻就名为《冼星海作曲图》。木刻家的用意不在“写真”,而 在表现冼星海作曲时的神韵。它还远不能满足我的“好奇..”。而这,直到我读了冼星海的自 传,才得到部分的满足。 从冼星海的生活经历,我了解了他的作品为什么有这样大的气魄。他做过饭店堂倌,咖 啡馆杂役,做过轮船上锅炉间的火夫,浴堂的打杂,也做过乞丐。什么都做过的一个人,有 两种可能:一是被生活所压倒,虽有抱负,只成为一场梦;一是战胜了生活,那他的抱负不 但能实现,而且必将放出万丈光芒。“星海就是后一种人!”——我当时这样想,仿佛我和 他已经是很熟悉的了。 大约三个月以后,在西安,冼星海突然来访我。 那时我正在候车南下,而他即将经过新疆赴苏联。当他走进我的房间,自己通了姓名的 时候,我吃了一惊,“呀,这就是冼星海么!”我觉得很熟识,而也感到生疏。我将这坐在我 对面的人和马达木刻中的人作比较,也和我读了他的自传以后在想象中描绘出来的人作比 较,我差不多连应有的寒暄也忘记了。然而冼星海却滔滔不绝地说起来。他说起了他到苏联 去的计划,讲他的《民族交响乐》的创作。他的话我已记不全了,可是,他那种气魄,却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