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时间 课题 页码 第三周《桃花源记》第一课时. 54~55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56-57 《小石潭记》第一课时 58~59 《小石潭记》第二课时∴58-59 第四周第五周《核舟记》第一课时. 60~62 《核舟记》第二课时 .60~62 《诗经》二首第一课时 63~64 《诗经》二首第二课时 64~65 《写作》《写好读后感》第一课时…6 《口语交际应对》第一课时.…75
第三单元 时间 课题 页码 第三周 《桃花源记》第一课时…………………………54~55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56~57 《小石潭记》第一课时……………………....58~59 《小石潭记》第二课时……………………....58~59 第四周-第五周 《核舟记》第一课时……………………60~62 《核舟记》第二课时………………………....……60~62 《诗经》二首第一课时…………………….... 63~64 《诗经》二首第二课时…………………….... 64~65 《写作》《写好读后感》第一课时………………66 《口语交际 应对》第一课时……………………....75
课堂教学“121”模式教案 第_1周星期一下午第3、4节_2019年2月18日第课时 课题 9.桃花源记 课型 新课 情感态度 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价值观 教学目标 方法与 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过程 知识与 掌握本文结构和基本内容。 技能 学习本文以渲人行踪为线索,理清课文思路,掌 重点 握课文内容 析 教材分 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难点 教学方法教具 快速阅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课件 授课内容 师生活动 、导入新课 二、走近陶渊明 中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人,著名诗人。陶渊明生 活在战乱频繁、生灵涂炭的时代。因对统治阶级不满,辞去官职, 个 归隐田园,过着简朴的生活。又因他的洁身自好,后人称其为“靖学生借助注解完成 节先生”。陶渊明是晋宋时代著名的大诗人、辞赋散文家,所著 诗文一并流传于世,有集八卷。《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饮 酒》组诗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三、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豁(huo)然俨(yan)然阡(qian)陌(mo) 垂髫(tiao)邑(yi)人 四、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下列问题,用文中的语言回答。 朗读指导 中的 1.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他进入桃花源之前见到了怎样的 读准字音 景象? 学生自读 2.渔人在桃花源见到的景和人有何特点?桃花源人对外界社会 教师范读 情况了解吗? 3.人们根据渔人的标志再去寻找桃花源,结果怎样?
课堂教学“121”模式教案 第 1 周 星期 一 下午 第 3、4 节 2019 年 2 月 18 日 第 1 课时 课 题 9 .桃花源记 课 型 新课 教 学 目 标 情感态度 价值观 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方法与 过程 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知识与 技能 掌握本文结构和基本内容。 教 材 分 析 重点 学习本文以渲人行踪为线索,理清课文思路,掌 握课文内容。 难点 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教具 快速阅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多媒体课件 “121” 中的 第一 个 “1” 授课内容 师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二、走近陶渊明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人,著名诗人。陶渊明生 活在战乱频繁、生灵涂炭的时代。因对统治阶级不满,辞去官职, 归隐田园,过着简朴的生活。又因他的洁身自好,后人称其为“靖 节先生”。陶渊明是晋宋时代著名的大诗人、辞赋散文家,所著 诗文一并流传于世,有集八卷。《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饮 酒》组诗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学生借助注解完成 “121” 中的 “2” 三、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豁(huò)然 俨(yǎn)然 阡(qiān)陌(mò) 垂髫(tiáo) 邑(yì)人 四、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下列问题,用文中的语言回答。 1.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他进入桃花源之前见到了怎样的 景象? 2.渔人在桃花源见到的景和人有何特点?桃花源人对外界社会 情况了解吗? 3.人们根据渔人的标志再去寻找桃花源,结果怎样? 朗读指导 读准字音 学生自读 教师范读
五、梳理结构 全文以什么为线索,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每个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活动]全班深入讨论,明确答案。 [点拨]课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 学生自主学习 索,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写渔人发现桃林的经过 合作探究 (开端) 小组讨论交流 第二部分(2-3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 教师点拨明确 见闻。(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作者正是借此寄 托社会理想。)第2段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 活环境。第3段写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尚。 第三部分(4-5段):故事的结局和尾声 六、课堂小结 作者写出了对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对理 121”想社会的无比向往,反映了东晋时人们希望摆 中的 小组讨论交流 第 脱苦难过上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的愿望,因此 个 本文既有逃避现实的局限性,又有一定的现实 教师点拨明确 意义 板书设计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豁然开朗|业 阡陌交通鸡犬相间然自乐1完成《学习辅导》第1-7题 教学后记 本堂课我讲得少,学生读得多,说得多,想得多,练得多。我用适当的点拨,让学生 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很快能领会文章的意境之美,能揣摩出文章的一两点妙处来
' 五、梳理结构 全文以什么为线索,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每个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活动]全班深入讨论,明确答案。 [点拨]课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 索,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 段):写渔人发现桃林的经过。 (开端) 第二部分(2—3 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 见闻。(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作者正是借此寄 托社会理想。)第 2 段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 活环境。第 3 段写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尚。 第三部分(4—5 段):故事的结局和尾声。 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点拨明确 “121” 中的 第二 个 “1” 六、课堂小结 作者写出了对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对理 想社会的无比向往,反映了东晋时人们希望摆 脱苦难过上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的愿望,因此, 本文既有逃避现实的局限性,又有一定的现实 意义。 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点拨明确 板 书 设 计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良田美池 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怡然自乐 作 业 布 置 完成《学习辅导》第 1--7 题 教 学 后 记 本堂课我讲得少,学生读得多,说得多,想得多,练得多。我用适当的点拨,让学生 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很快能领会文章的意境之美,能揣摩出文章的一两点妙处来
课堂教学“121”模式教案 第_1周星期二上午第3、4节_2019年2月19日第2_课时 课题 9.桃花源记 课型 新课 情感态度 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 价值观 学 方法与 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目 过程 标 知识与 掌握本文结构和基本内容。 技能 学习本文以渲人行踪为线索,理清课文思路,掌 教 重点 握课文内容 析材 分 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难点 教学方法教具 快速阅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课件 授课内容 师生活动 新课导入 二、预习导学 中 1、文言虚实词语的解释 请四位同学分别背诵 2、指名背诵课文 个段落,比比看 个 3、全班同学一起背诵 谁背得正确、流利、 有感情。(简要点评 三、合作探究 、写作意图 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活动分组朗读或自读课文,互相探讨思考 1.联系第一节课的内容,说一说这篇课文的写作背景。(查看上回顾梳理,提出疑难 节课的内容 问题 2.诵读课文,说一说桃花源中人的生活境况。(查看上节课的内 3.现实社会那么动乱和黑暗,桃花源中人的生活却这么美满 想一想,作者写《桃花源记》的意图何在? [点拨]寄托了作者对和平社会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4.概括课文的主题思想 点拨]课文通过记叙和描绘桃花源的美好生活境况,表达了作者 对和平社会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课堂教学“121”模式教案 第 1 周 星期 二 上午 第 3、4 节 2019 年 2 月 19 日 第 2 课时 课 题 9 .桃花源记 课 型 新课 教 学 目 标 情感态度 价值观 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方法与 过程 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知识与 技能 掌握本文结构和基本内容。 教 材 分 析 重点 学习本文以渲人行踪为线索,理清课文思路,掌 握课文内容。 难点 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教具 快速阅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多媒体课件 “121” 中的 第一 个 “1” 授课内容 师生活动 一、新课导入 二、预习导学 1、文言虚实词语的解释 2、指名背诵课文 3、全班同学一起背诵 请四位同学分别背诵 一个段落,比比看, 谁背得正确、流利、 有感情。(简要点评) “121” 中的 “2” 三、合作探究 一、写作意图 [学生活动]分组朗读或自读课文,互相探讨思考。 1.联系第一节课的内容,说一说这篇课文的写作背景。(查看上 节课的内容) 2.诵读课文,说一说桃花源中人的生活境况。(查看上节课的内 容) 3.现实社会那么动乱和黑暗,桃花源中人的生活却这么美满, 想一想,作者写《桃花源记》的意图何在? [点拨]寄托了作者对和平社会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4.概括课文的主题思想。 [点拨]课文通过记叙和描绘桃花源的美好生活境况,表达了作者 对和平社会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学生自主学习 回顾梳理,提出疑难 问题
四、写作特点 [学生活动分组研讨,交流发言,教师予以 点拨引导。 1.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记叙的?请简 要说明。 [点拨]以时间为顺序。发现桃花源→进入桃 花源→出而复寻桃花源 2.作者善于抓住事物特征,淡淡几笔便突 学生自主学习 出了形象,请具体说明 合作探究 3.本文另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故事回环跌 宕,一波数折,引人入胜。请具体说说跌宕波 小组讨论交流 折处 五、写作特点 教师点拨明确 1.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记叙的?请简 要说明 点拨]以时间为顺序。发现桃花源→进入桃 花源→出而复寻桃花源。 2.作者善于抓住事物特征,淡淡几笔便突 出了形象,请具体说明 六、课堂小结 联系作者的经历和本文的写作背景,谈 中的 谈你对“桃花源”式社会的认识。 小组讨论交流 第二 [点拨]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对现实 教师点拨明确 个 社会有一定的否定作用:具有逃避现实的消极 因素
' 四、写作特点 [学生活动]分组研讨,交流发言,教师予以 点拨引导。 1.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记叙的?请简 要说明。 [点拨]以时间为顺序。发现桃花源→进入桃 花源→出而复寻桃花源。 2.作者善于抓住事物特征,淡淡几笔便突 出了形象,请具体说明。 3.本文另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故事回环跌 宕,一波数折,引人入胜。请具体说说跌宕波 折处。 五、写作特点 1.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记叙的?请简 要说明。 [点拨]以时间为顺序。发现桃花源→进入桃 花源→出而复寻桃花源。 2.作者善于抓住事物特征,淡淡几笔便突 出了形象,请具体说明。 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点拨明确 “121” 中的 第二 个 “1” 六、课堂小结 联系作者的经历和本文的写作背景,谈一 谈你对“桃花源”式社会的认识。 [点拨]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对现实 社会有一定的否定作用;具有逃避现实的消极 因素。 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点拨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