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秦桂明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分写:首先写水。这里的水,第一个奇异之处是极其清澈:“千 见底”,甚至游鱼细石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另一个特点是水流 急,快如箭马。作者在此外连用两个比喻,将急水猛浪的迅捷之 势表现得十分生动形象。这两个特点可以概括为一静一动,而 动静变化的交替描写,既可以使我们看到江水的千姿百态,也使 文章显得生动活泼。接着写出。“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 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里写“奇山 富春江两 岸高山之雄伟 2、明辨课文的主旨 朗读:全体朗读课文,建议学生利用板书内容尝试背诵 讨论:读完全文,你留下最深 刻的印象是什么?从中你能 悟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 情吗? (放开回答,一般要求能用最 精练的词、短语概括:回答人 小结.引导学生回顾作者所选之景、绘景语言等内容后明确: 数不少于5人。适当板书待 志一一无拘无束、任性自得(负势争高,息心忘反)突破束用) 缚同时又不被身外之物所累。怡然自得,轻松自如 3、体会写作特色 提问:读到现在,你觉得本文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朗读:全体朗读、尝试背 诵 总结:骈文的特点。 (放开回答。注意引导学生关 注句式“两两相对”的特点及 其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教 第21页共171页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秦桂明 第 21 页 共 171 页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分写:首先写水。这里的水,第一个奇异之处是极其清澈:“千丈 见底”,甚至游鱼细石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另一个特点是水流湍 急,快如箭马。作者在此外连用两个比喻,将急水猛浪的迅捷之 势表现得十分生动形象。这两个特点可 以概括为一静一动,而 动静变化的交替描写,既可以使我们看到江水的千姿百态,也使 文章显得生动活泼。接着写出。“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 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里写“奇山”——富春江两 岸高山之雄伟 2、明辨课文的主旨 朗读:全体朗读课文,建议学生利用板书内容尝试背诵。 小结.引导学生回顾作者所选之景、绘景语言等内容后明确: 志——无拘无束、任性自得 (负势争高,息心忘反) 突破束 缚同时又不被身外之物所累。怡然自得,轻松自如。 3、体会写作特色 提问:读到现在,你觉得本文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总结:骈文的特点。 讨论:读完全文,你留下最深 刻的印象是什么?从中你能 悟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 情吗? (放开回答,一般要求能用最 精练的词、短语概括;回答人 数不少于 5 人。适当板书待 用) 朗读:全 体朗 读、尝 试背 诵 (放开回答。注意引导学生关 注句式“两两相对”的特点及 其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教 后 记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秦桂明 课题 捕蛇者说 果时 授课日期 教学1.了解“说”的特点 2.理解本文衬托、对比写法 3.掌握本文的词语 目标|4.认识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敛的思想感情 1蒋氏自陈心曲的话是全文主体,要着重领会。(重点) 重点|2运用对比的写法,以捕蛇之“利”反衬赋敛之毒。(难点) 谁点 教具 学具 了解作者 /了解“说”,这种文体 习 要 板书设计 求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 2回忆学过的“说”,讲清这一文体的特点。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种文章往往 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或因事发论,或抒 发感触,行文较为自由灵活。“说以感动为 先”(李善),文中蕴含着感情,这是“说 的一大特点。《捕蛇者说》中就蕴含着柳宗 元当时的悲愤之情。这篇文章在写法上独具 特色,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研究这点 3引导学生看课文“阅读提示”,了解背景和写作 目的 第22页共171页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秦桂明 第 22 页 共 171 页 课题 捕蛇者说 课时 授课日期 教学 目标 1.了解“说”的特点; 2.理解本文衬托、对比写法; 3.掌握本文的词语; 4.认识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敛的思想感情。 重点 难点 1 蒋氏自陈心曲的话是全文主体,要着重领会。(重点) 2 运用对比的写法,以捕蛇之“利”反衬赋敛之毒。(难点) 教具 学具 预 习 要 求 了解作者 了解“说”,这种文体 板 书 设 计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一、导入新课 1 简介作者。 2 回忆学过的“说”,讲清这一文体的特点。 3 引导学生看课文“阅读提示”,了解背景和写作 目的。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种文章往往 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或因事发论,或抒 发感触,行文较为自由灵活。“说以感动为 先”(李善),文中蕴含着感情,这是“说” 的一大特点。《捕蛇者说》中就蕴含着柳宗 元当时的悲愤之情。这篇文章在写法上独具 特色,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研究这点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秦桂明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指导预习 正音。 1参照课文注释,阅读全文 啮(nie)腊(xi)挛(luan) 碗(wan)瘘(1ou)疠 当(dang)其租入嗣(si) 几(讧)死者数(shu6)矣 莅(l1)蹙(c)殚(dan) 踣(b6)死者相藉(jie) 囊(nang) 隳(hui) 恂(xun)缶(fu) 2弄清“永州之人争捕异蛇”的原因 谨食(si)之熙(xi) 了解“黑质而白章”和“得而腊之以为饵”两句中“而”以俟(s1)夫(f) 所表示的关系。 4掌握实词“质”“章”“啮”“当”“已”“得”“赋”等含义 了解“可以”的古今不同用法及“腊”的活用 、研析新课 (一)指导学生朗读第1段并疏通文义 (1)让学生试译,师生共同研 明确 ①“黑质而白章”中“而”表示并列关系 ②“得而腊之以为饵”中“而”表示承接关系。 ③“可以已大风”中的“可以”,是“可以用来”,今义“可 以”是“能够”的意思,是一个词 ④“腊”,干肉,名词,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把肉晾干” ⑤找出写“蛇毒性之剧”的句子。(触草木,尽死:;以啮人, 无御之者。) ⑥找出写“蛇的医疗功效”的句子。(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 风……,杀三虫。) (2)提问:蛇毒性如此剧烈,永州人为何“争奔走焉”? 明确:因为“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可以“当其租入” (3)小结:文章一开始叙述异蛇毒性之剧及其特殊的医疗功效 是为下文作铺垫。关键是“当其租入”和“永之人争奔走焉”这 两句——捕的蛇可抵交租税,永州的人才争着去做捕蛇这件事 这就暗示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作者字字都是客观叙述,而全 文主旨已寓其中 第23页共171页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秦桂明 第 23 页 共 171 页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二、指导预习 1 参照课文注释,阅读全文。 2 弄清“永州之人争捕异蛇”的原因。 3 了解“黑质而白章”和“得而腊之以为饵”两句中“而” 所表示的关系。 4 掌握实词“质”“章”“啮”“当”“已”“得”“赋”等含义; 了解“可以”的古今不同用法及“腊”的活用。 三、研析新课 (一)指导学生朗读第 1 段并疏通文义。 明确 ①“黑质而白章”中“而”表示并列关系。 ②“得而腊之以为饵”中“而”表示承接关系。 ③“可以已大风”中的“可以”,是“可以用来”,今义“可 以”是“能够”的意思,是一个词。 ④“腊”,干肉,名词,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把肉晾干”。 ⑤找出写“蛇毒性之剧”的句子。(触草木,尽死;以啮人, 无御之者。) ⑥找出写“蛇的医疗功效”的句子。(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 风……,杀三虫。) (2)提问:蛇毒性如此剧烈,永州人为何“争奔走焉”? 明确:因为“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可以“当其租入”。 (3)小结:文章一开始叙述异蛇毒性之剧及其特殊的医疗功效 是为下文作铺垫。关键是“当其租入”和“永之人争奔走焉”这 两句——捕的蛇可抵交租税,永州的人才争着去做捕蛇这件事。 这就暗示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作者字字都是客观叙述,而全 文主旨已寓其中。 正音。 啮(niè)腊(xī)挛(luán) 碗(wǎn)瘘(1òu)疠(lì) 当(dàng) 其租入 嗣(sì) 几(jī)死者数(shu6)矣 莅(lì) 蹙(cù) 殚(dān) 踣(b6) 死者相藉(jiè) 囊(nǎng) 隳(huī) 恂(xún) 缶(fǔu) 谨食(sì)之 熙(xī) 以俟(sì)夫(fú) (1)让学生试译,师生共同研 讨
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秦桂明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研读第二、三段 学生朗读 2.理解词句 有蒋氏①者,专其利三世吴。问①之,则日:‘吾祖死于是,吾父 死于是。今吾嗣为②之十二年,几死②者数矣。言③之,貌若甚 戚③者 ①“者”:表停顿,“专”:独占,享有。“其”:指捕蛇以抵租赋。 ①“之”:代蒋氏。“则”:却。“于”:在。“是”:这事。“嗣”:继 承,接续。“为”做,干。②“之”:代捕蛇以抵租赋这事。“几”: 几乎,差点儿。②“者”:指“儿死”的情况。“数”多次。③“之” 代以上说的这些话。“貌”:脸色。“若”:好像。“甚”:很。“戚” 悲哀。③“者”:指其表情 3.内容 提问一:第2段的段意如何概括? 讲解:这段的段意可概括为写 蒋氏悲哀地叙说他一家三代 都干这捕蛇以抵租赋之事的 悲惨遭遇。 提问二:这段首句“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对蒋氏作介绍,讲解:首句不只对蒋氏作介 是否还有别的意思? 绍,更在抒发作者内心的悲愤 之情,“专其利三世矣”,语中 含有强烈的讥讽意味 1.全班齐读。 2.词句。 余悲①之,且日:“若毒②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 赋,则何如?” 悲”:怜悯。①“之”:代蒋氏。“且”:并且。“若”:你。“毒”: 怨恨。②“之”:代捕蛇以抵租赋这事。“将”:打算。“告”:告诉。 “于”:及于,给。“莅事者”:管政事的人,指地方官;“莅”,临 统管,治理。“更”(geng):更换。“役”:差事。“复”:恢复。“则” 表连接,那么。“何如”:如何,怎么样 内容 提问:这段写什么? 讲解:这段写作者怜悯,同情蒋氏的不幸,并告诉蒋氏打算用“更 役复赋”的办法为他解除不幸。 第24页共171页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秦桂明 第 24 页 共 171 页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二)研读第二、三段 2.理解词句。 有蒋氏①者,专其利三世吴。问①之,则日:‘吾祖死于是,吾父 死于是。今吾嗣为②之十二年,几死②者数矣。’言③之,貌若甚 戚③者。 ①“者”:表停顿,“专”:独占,享有。“其”:指捕蛇以抵租赋。 ①“之”:代蒋氏。“则”:却。“于”:在。“是”:这事。“嗣”:继 承,接续。“为”:做,干。②“之”:代捕蛇以抵租赋这事。“几”: 几乎,差点儿。②“者”:指“儿死”的情况。“数”:多次。③“之”: 代以上说的这些话。“貌”:脸色。“若”:好像。“甚”:很。“戚”: 悲哀。③“者”:指其表情。 3.内容。 提问一:第 2 段的段意如何概括? 提问二:这段首句“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对蒋氏作介绍, 是否还有别的意思? 第 3 段 2.词句。 余悲①之,且日:“若毒②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 赋,则何如?” “悲”:怜悯。①“之”:代蒋氏。“且”:并且。“若”:你。“毒”: 怨恨。②“之”:代捕蛇以抵租赋这事。“将”:打算。“告”:告诉。 “于”:及于,给。“莅事者”:管政事的人,指地方官;“莅”,临, 统管,治理。“更”(gēng):更换。“役”:差事。“复”:恢复。“则” 表连接,那么。“何如”:如何,怎么样。 3.内容。 提问:这段写什么? 讲解:这段写作者怜悯,同情蒋氏的不幸,并告诉蒋氏打算用“更 役复赋”的办法为他解除不幸。 l.学生朗读。 讲解:这段的段意可概括为写 蒋氏悲哀地叙说他一家三代 都干这捕蛇以抵租赋之事的 悲惨遭遇。 讲解:首句不只对蒋氏作介 绍,更在抒发作者内心的悲愤 之情,“专其利三世矣”,语中 含有强烈的讥讽意味 1.全班齐读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秦桂明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四、布置作业 1翻译第1、2、3段,结合语境理解记忆这一段的有关实词 2预习课文第4-5段 3完成课后“辨析·比较”题四第2题。 教 第25页共171页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秦桂明 第 25 页 共 171 页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四、布置作业 1 翻译第 1、2、3 段,结合语境理解记忆这一段的有关实词。 2 预习课文第 4—5 段。 3 完成课后“辨析·比较”题四第 2 题。 教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