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秦桂明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2)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最后一节写刘子骥是否多余? 这一节对桃花源令人向住和不可寻觅作了渲染,增强了表达效果 五散读课文,归纳写作特色。 1.剪裁得当。通过描绘桃花源中的生活情状来表达作者的理想社 会。中间部分写得详细,开头结尾写得简略。 2.线索清楚。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一线贯穿,层次分明,但并非 平铺直叙,而是曲折回环,悬念叠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 3.语言简洁凝练,通俗流畅。 六集体朗读课文。体味鉴赏写作特色 七指名试译课文 八自读练习(印发练习题) 1.选择正确的答案,将序号填入括号内。 (1)本文叙事的线索是()。 ①桃花源的由来。 学生练习 ②渔人发现桃源的经过。 ③渔人进出桃源 ④时间先后。 2)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 找桃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 ①说明桃源人小心谨慎 ②暗指“桃源”是找不到的。 ③说明渔人有意捉弄地方官员。 ④暗指“桃源”人心存戒心,不愿意让外人知道他们的藏身之地 2.判断下列各句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桃花源记》一文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发现桃源,到访问 桃源,再到离开桃源。() (2)“阡陌交通”的意思是:田间的小路成为交通要道。() (3)陶渊明在本文中通过描绘桃源中的生活情状,来表达作者的 理想社会。() 第16页共171页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秦桂明 第 16 页 共 171 页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2)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最后一节写刘子骥是否多余? 这一节对桃花源令人向住和不可寻觅作了渲染,增强了表达效果。 五 散读课文,归纳写作特色。 1.剪裁得当。通过描绘桃花源中的生活情状来表达作者的理想社 会。中间部分写得详细,开头结尾写得简略。 2.线索清楚。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一线贯穿,层次分明,但并非 平铺直叙,而是曲折回环,悬念叠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 3.语言简洁凝练,通俗流畅。 六 集体朗读课文。体味鉴赏写作特色。 七 指名试译课文 八 自读练习(印发练习题) 1.选择正确的答案,将序号填入括号内。 (1)本文叙事的线索是( )。 ①桃花源的由来。 ②渔人发现桃源的经过。 ③渔人进出桃源。 ④时间先后。 (2)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 找桃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 ( ) ①说明桃源人小心谨慎。 ②暗指“桃源”是找不到的。 ③说明渔人有意捉弄地方官员。 ④暗指“桃源”人心存戒心,不愿意让外人知道他们的藏身之地。 2.判断下列各句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桃花源记》一文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发现桃源,到访问 桃源,再到离开桃源。( ) (2)“阡陌交通”的意思是:田间的小路成为交通要道。( ) (3)陶渊明在本文中通过描绘桃源中的生活情状,来表达作者的 理想社会。( ) 学生练习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秦桂明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4)“缘溪行”中的“行”是行走,向前走的意思。() 参考答案] 3.分别指出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1.(1)③,(2)②, 例: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2.(1)√,(2)×,(3) 今义:交通运输 (4)× (1)妻子古义 3.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 今义: 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2)绝境古义: 绝境:古义:指与世隔绝的境 今义: 地;今义:指毫无出路的境地。 (3)无论古义: 无论:古义:不要说;今义: 今义: 表示无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4)鲜美古义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 今义: 食物味道好 (5)穷 古义 穷;古义:尽;今义:贫困。 今义: 4.(1)村中人,村中人,村 4将下句中省略的主语补充完整 中人,渔人,村中人,村中人 (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2)村中人,村中人,渔 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人,渔人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5出自本文的成语有: ()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豁然开朗无人问津 5试从课文中找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并选用其中的三个词语写一世外桃源不足为外人道 段话。(要求:(1)语句流畅,围绕一个中心选择材料。(2)运用 叙述和描写相结合的方法。(3)字数250字左右。) 教 第17页共171页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秦桂明 第 17 页 共 171 页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4)“缘溪行”中的“行”是行走,向前走的意思。( ) 3.分别指出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例: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交通运输 (1)妻子 古义: 今义: (2)绝境 古义: 今义: (3)无论 古义: 今义: (4)鲜美 古义: 今义: (5)穷 古义: 今义: 4.将下句中省略的主语补充完整: (1)( )见渔人,( )乃大惊,( )问所从来。( ) 具答之。( )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皆出酒食。( )停数日,( )辞去。 5.试从课文中找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并选用其中的三个词语写一 段话。(要求:(1)语句流畅,围绕一个中心选择材料。(2)运用 叙述和描写相结合的方法。(3)字数 250 字左右。) [参考答案] 1.(1)③, (2)②, 2.(1)√, (2)×, (3) √, (4)× 3.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 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指与世隔绝的境 地;今义:指毫无出路的境地。 无论:古义:不要说;今义: 表示无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 食物味道好。 穷;古义:尽;今义:贫困。 4.(1)村中人,村中人,村 中人,渔人,村中人,村中人。 (2)村中人,村中人,渔 人,渔人。 5.出自本文的成语有: 豁 然 开 朗 无 人 问 津 世外桃源 不足为外人道 教 后 记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秦桂明 课题 《与朱元思书》 果时 授课日期 1、学习先总后分的描述方法。 教学 本味精美清新的语言,积累描绘山水的词语 目标 培养诵读能力、理解能力、欣赏能力、审美能力 4、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感受江山的奇美。 1、体味精美清新的语言,积累描绘山水的词语 重点 2、培养诵读能力、理解能力、欣赏能力、审美能力 谁点 教具 学具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阅读:吴均诗歌三首 异水: 《山中杂诗》 “清”(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板 预习要求 《从军行》 “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梅花落》 书奇山 设 “看”(高山寒树,轩藐成峰) 计 “听”(泉水作响:好鸟成韵 蝉鸣不穷,猿叫无绝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引入课文 1.从吴均的一首小诗《山中杂诗》入手,简介作者 及风格 《山中杂诗》: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 飞,云从窗里出。 2提问:引导学生读一遍后:你能运用第一单元所(明确:写“景”,作者居住在深山的一座 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写了什么 茅屋里,看到四种景物) 3.提问:你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 明确:吴均(南朝)(板书),可见这是一 4.引入:今天我们来欣赏吴均另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位善写山水的大家。南朝人) 篇一—《与朱元思书》。 第18页共171页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秦桂明 第 18 页 共 171 页 课题 《与朱元思书》 课时 1 授课日期 教学 目标 1、学习先总后分的描述方法。 2、体味精美清新的语言,积累描绘山水的词语。 3、培养诵读能力、理解能力、欣赏能力、审美能力。 4、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感受江山的奇美。 重点 难点 1、体味精美清新的语言,积累描绘山水的词语。 2、培养诵读能力、理解能力、欣赏能力、审美能力。 教具 学具 预 习 要 求 阅读:吴均诗歌三首 《山中杂诗》 《从军行》 《梅花落》 板 书 设 计 与朱元思书 吴均 异水: “清”(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急”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奇山: “看” (高山寒树,轩藐成峰) “听” (泉水作响;好鸟成韵 蝉鸣不穷,猿叫无绝)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一、引入课文 1.从吴均的一首小诗《山中杂诗》入手,简介作者 及风格。 《山中杂诗》: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 飞,云从窗里出。 2.提问:引导学生读一遍后:你能运用第一单元所 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写了什么? 3.提问:你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 4.引入:今天我们来欣赏吴均另一篇脍炙人口的名 篇——《与朱元思书》。 (明确:写“景”,作者居住在深山的一座 茅屋里,看到四种景物) (明确:吴均(南朝)(板书),可见这是一 位善写山水的大家。南朝人)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秦桂明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但现在看到的已不是 当时的完整信件。 本文见于《艺术类聚》卷七。由于文中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富春江 的秀美风光,历来被人们当做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来阅读欣 二、分析课文 (一)、朗读课文 1、明确读音和句读 轻声朗读课文,标出不明白的读音、句读。学生提出。 学生若不提出,可提醒:缥碧 急湍、轩邈、泠泠、鸢飞戾天 (板书备用) 朗读:学生全文朗读。(注意其生字新词的读音、句式停顿的处 点评:侧重在句读方面。适当 点评学生的情感处理:强调 向上的那种“劲”。 2.关键词语释义并译句 朗读:出声朗读课文:请学生圈出不好解释的词句,准备提问。 导引:对照注释,是否都能解释?有什么觉得不好解释和翻译 讨论:在学生发问时,视情况 作分别处理: 般词语可互答解决: 涉及下列板书中的重点词句, 学生无人发言时:指定下列板书中的关键词,点名回答 板书待用,同时依然互答解 注意:以下几个句子的翻译(学生不提不讲)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风尘和雾气全部消散一片明净,晴空 和青山共同呈现同样青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任凭(船儿)往东还是往西。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一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 与快马无异。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一一紧贴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 森)的树木, 负势竞上,互相轩藐 ……,仿佛争着向远处高处伸展: 第19页共171页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秦桂明 第 19 页 共 171 页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但现在看到的已不是 当时的完整信件。 本文见于《艺术类聚》卷七。由于文中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富春江 的秀美风光,历 来被人们当做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来阅读欣 赏。 二、分析课文 (一)、朗读课文 1、明确读音和句读 轻声朗读课文,标出不明白的读音、句读。 学生提出。 朗读:学生全文朗读。(注意其生字新词的读音、句式停顿的处 理) 2.关键词语释义并译句 朗读:出声朗读课文;请学生圈出不好解释的词句,准备提问。 导引:对照注释,是否都能解释?有什么觉得不好解释和翻译 的? 学生无人发言时:指定下列板书中的关键词,点名回答。 注意:以下几个句子的翻译(学生不提不讲)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风尘和雾气全部消散一片明净,晴空 和青山共同呈现同样青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任凭(船儿)往东还是往西。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 与快马无异。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紧贴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 森)的树木, 负势竞上,互相轩藐;—— ……,仿佛争着向远处高处伸展; 学生若不提出,可提醒:缥碧、 急湍、轩邈、泠泠、鸢飞戾天 (板书备用) 点评:侧重在句读方面。适当 点评学生的情感处理:强调: 向上的那种“劲”。 讨论:在学生发问时,视情况 作分别处理: 一般词语可互答解决; 涉及下列板书中的重点词句, 板书待用,同时依然互答解 决;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秦桂明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那些像老鹰那样极想得到名利的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一一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 与黄昏无异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一一稀疏的小树枝交织的地方,或许还可 以漏出点阳光 (二)、分析课文 1、理清课文结构 朗读:采用个别朗读方法,其他同学考虑:文中哪句话概括了课 文描写的山水的特征?为什么? 讨论:找找看,文中哪一句话 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 征?为什么? (请1-2个学生(水平稍差 的)谈自己的看法,要求:自 圆其说,语言完整) (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 绝”是景色的特征,全文都围 绕着这两个字在做文章) 讨论: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展现 这个“异”和这个“奇” (请2—3个学生(水平较好 的)谈自己的看法,要求:利 用板书上的关键词句,教师注 小结。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利用板书明确: 意肯定、补充) 景:异水:“清”(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奇山:“看”(高山寒树,轩藐成峰) “听”(泉水作响:好鸟成韵。 蝉鸣不穷,猿叫无绝) 本文写作手法上采用了先总后分的手法。 先总写:用“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八字大笔勾勒,将一幅天高 气爽、色彩清丽的整体图画推至读者面前。既境界阔大,又画 面清新。接着,在进行具体描绘之前,作者又用高度概括的笔 调告诉我们从富阳至桐庐的大约一百里之内,“奇山异水,天下独 绝”,以激起读者的极大兴趣 第20页共171页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秦桂明 第 20 页 共 171 页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老鹰那样极想得到名利的 人,……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 与黄昏无异;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稀疏的小树枝交织的地方,或许还可 以漏出点阳光 (二)、分析课文 1、理清课文结构 朗读:采用个别朗读方法,其他同学考虑:文中哪句话概括了课 文描写的山水的特征?为什么? 小结。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利用板书明确: 景 :异水: “清” (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急”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奇山: “看” (高山寒树,轩藐成峰) “听” (泉水作响;好鸟成韵。 蝉鸣不穷,猿叫无绝) 本文写作手法上采用了先总后分的手法。 先总写:用“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八字大笔勾勒,将一幅天高 气爽、色彩 清丽的整体图画推至读者面前。既境界阔大,又画 面清新。接着,在进行具体描 绘之前,作者又用高度概括的笔 调告诉我们从富阳至桐庐的大约一百里之内,“奇山异水,天下独 绝”,以激起读者的极大兴趣。 讨论:找找看,文中哪一句话 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 征?为什么? (请 1—2 个学生(水平稍差 的)谈自己的看法,要求:自 圆其说,语言完整) (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 绝”是景色的特征,全文都围 绕着这两个字在做文章) 讨论: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展现 这个“异”和这个“奇”字 的? (请 2—3 个学生(水平较好 的)谈自己的看法,要求:利 用板书上的关键词句,教师注 意肯定、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