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秦桂明 课题 捕蛇者说 果时 授课日期 教学/1检查第一课时所学的知识 2体会“蒋氏大戚……则久已病矣”这段话的思想感情 3了解怎样运用对比以捕蛇之“利”反衬赋敛之毒的写法。 目标 1蒋氏自陈心曲的话是全文主体,要着重领会。(重点) 重点|2运用对比的写法,以捕蛇之“利”反衬赋敛之毒。(难点) 谁点 教具 学具 、写永之人争捕异蛇的原因一一 “当其租入”。 二、叙述蒋氏三代冒死捕蛇的悲惨 预习要求 板遭遇 书 设|三、作者对上述事实发表感慨,点 明文章主旨和写作意图,表达作者 计|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复习旧课 1概括第1-3段的内容:叙述了蒋氏三代冒 死捕蛇的悲惨遭遇。 2、第2段概述蒋氏三代人的悲惨遭遇,先说蒋 氏“专其利三世”,使人认为可羡:待到蒋氏述说祖 父俱死于捕蛇,本人也多次险遭不测,却又使人感 到可悲。这样由羡慕入悲伤,把事情的本质揭露得 更加深刻:原来这所谓的“利”是用生命换来的。 3、第3段写作者提出“更役”“复赋”的建议。 作者鉴于蒋氏三代人的遭遇之惨所以才问蒋氏“若 毒之乎”。 第26页共171页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秦桂明 第 26 页 共 171 页 课题 捕蛇者说 课时 授课日期 教学 目标 1 检查第一课时所学的知识。 2 体会“蒋氏大戚……则久已病矣”这段话的思想感情。 3 了解怎样运用对比以捕蛇之“利”反衬赋敛之毒的写法。 重点 难点 1 蒋氏自陈心曲的话是全文主体,要着重领会。(重点) 2 运用对比的写法,以捕蛇之“利”反衬赋敛之毒。(难点) 教具 学具 预 习 要 求 板 书 设 计 一、写永之人争捕异蛇的原因—— “当其租入”。 二、叙述蒋氏三代冒死捕蛇的悲惨 遭遇。 三、作者对上述事实发表感慨,点 明文章主旨和写作意图,表达作者 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一、复习旧课。 1 概括第 1—3 段的内容:叙述了蒋氏三代冒 死捕蛇的悲惨遭遇。 2、第 2 段概述蒋氏三代人的悲惨遭遇,先说蒋 氏“专其利三世”,使人认为可羡;待到蒋氏述说祖、 父俱死于捕蛇,本人也多次险遭不测,却又使人感 到可悲。这样由羡慕入悲伤,把事情的本质揭露得 更加深刻:原来这所谓的“利”是用生命换来的。 3、第 3 段写作者提出“更役”“复赋”的建议。 作者鉴于蒋氏三代人的遭遇之惨所以才问蒋氏“若 毒之乎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秦桂明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研读新课 第4段写蒋氏不愿更换差役,其答话则句句都落在“赋敛之毒 有甚是蛇”这一点上,是全文的主体。 1、提问:“蒋氏大戚,……则久己病矣”这段话表达了怎样的 思想感情? 明确:蒋氏明白作者的好意,但他确信作者不了解自己的处 境,更不了解地方上的情形,所以用揣测的语气问作者:“你要哀 怜我使我活下去吗?”接着就用十分坚决的陈述语气和极为沉痛 的语调自述:“我干这个差役的不幸,还不像恢复我赋税的不幸那 么厉害哪”,“假如我不干这个差事,就早已困苦不堪了”。这是蒋 氏几十年痛苦遭遇的高度概括,是全篇答话的纲。这段话表达了 蒋氏“哀而不伤”的思想感情。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词句 4、提问:文章接下去运用对比的写法,用捕蛇之“利”来反“戚”悲哀。“汪然”泪水 衬赋敛之毒,试分析是怎样进行对比的? 盈眶的样子。“涕”:眼泪 学生思考、讨论。(用图表表示) 君”:敬称。“将”:打算。 生”:使动用法,使……活 ①“之”:代自己,我。“斯 这。②③“之”的。“未若” 明确:回顾过去,则以乡邻们十室九空的情形跟自己能“以不如。“向”旧时,往昔。“为” 捕蛇独存”作对比:谈到现在,则以悍吏来乡索租跟自己“弛然做,干。“病”苦。“自”:从 而卧”作对比(图表见“板书设计”) 是”:这。“积”累积。“于”: 到。“岁”:年。“生”:生活 日蹩”:一年比一天窘迫 5、理解“互文”的修辞手法(复习已学过的“互文”的句子)“日”,名词用作状语:“蹙”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译为:到处吵嚷叫喊,到处骚紧迫,减缩。“蝉”尽。“竭 穷尽。“触”:接触,冒着。“犯” 触犯。“呼嘘”:呼吸。“毒病” 有毒的疫气;“疠”,疫病。“往 往”:常常。“相藉”:互相压 着:“藉”,坐卧其上。“曩” 往昔,从前。“室”:家。“焉” 6、内容 语气词。“徙”:迁徙。“尔” 提问:本段主要写什么?说明什么?(要求各用一句话作答) 讲解:本段主要写永州之民在朝廷苛赋重压下“非死则徙”的语气助词,罢了。⑤“而 惨遭遇:说明苛赋之害比毒蛇之害更为厉害,更加可怕。 但是。“以”:因为,由于。 第27页共171页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秦桂明 第 27 页 共 171 页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二、研读新课 第 4 段写蒋氏不愿更换差役,其答话则句句都落在“赋敛之毒 有甚是蛇”这一点上,是全文的主体。 1、提问:“蒋氏大戚,……则久已病矣”这段话表达了怎样的 思想感情? 明确:蒋氏明白作者的好意,但他确信作者不了解自己的处 境,更不了解地方上的情形,所以用揣测的语气问作者:“你要哀 怜我使我活下去吗?”接着就用十分坚决的陈述语气和极为沉痛 的语调自述:“我干这个差役的不幸,还不像恢复我赋税的不幸那 么厉害哪”,“假如我不干这个差事,就早已困苦不堪了”。这是蒋 氏几十年痛苦遭遇的高度概括,是全篇答话的纲。这段话表达了 蒋氏“哀而不伤”的思想感情。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3、词句 4、提问:文章接下去运用对比的写法,用捕蛇之“利”来反 衬赋敛之毒,试分析是怎样进行对比的? 学生思考、讨论。(用图表表示) 明确:回顾过去,则以乡邻们十室九空的情形跟自己能“以 捕蛇独存”作对比;谈到现在,则以悍吏来乡索租跟自己“弛然 而卧”作对比(图表见“板书设计”) 5、理解“互文”的修辞手法(复习已学过的“互文”的句子)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译为:到处吵嚷叫喊,到处骚 扰。 6、内容。 提问:本段主要写什么?说明什么?(要求各用一句话作答) 讲解:本段主要写永州之民在朝廷苛赋重压下“非死则徙”的悲 惨遭遇;说明苛赋之害比毒蛇之害更为厉害,更加可怕。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戚”:悲哀。“汪然”:泪水 盈眶的样子。“涕”:眼泪。 “君”:敬称。“将”:打算。 “生”:使动用法,使……活。 ①“之”:代自己,我。“斯”: 这。②③“之”:的。“未若”: 不如。“向”:旧时,往昔。“为”: 做,干。“病”:苦。“自”:从。 “是”:这。“积”:累积。“于”: 到。“岁”:年。“生”:生活。 “日蹩”:一年比一天窘迫; “日”,名词用作状语;“蹙”, 紧迫,减缩。“蝉”:尽。“竭”: 穷尽。“触”:接触,冒着。“犯”: 触犯。“呼嘘”:呼吸。“毒病”: 有毒的疫气;“疠”,疫病。“往 往”:常常。“相藉”:互相压 着;“藉”,坐卧其上。“曩”: 往昔,从前。“室”:家。“焉”: 语气词。“徙”:迁徙。“尔”: 语气助词,罢了。⑤“而”: 但是。“以”:因为,由于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秦桂明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7、总结:第4段通过蒋氏申述不愿换差事的理由,深刻揭露了统 台者横征暴敛的罪恶。在层层衬托,反复对比中揭示了“赋敛之 毒有甚是蛇”的主旨,并为下文议论提供了充足的事实根据 学生朗读 指导学生朗读第4段,体会其中的感情 学生思考、讨论,分析归纳 8、提问:第5段议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用“余闻而愈悲”一句结束上文的叙事,并自然转入 议论。先引用孔子的话作为立论的根据并用跌宕的笔法,由表“疑” 而后表“信”,为文章蓄势。再用“呜呼”领出全文中最重要的一 句:“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点明文齐主旨。最后语势再 趋平缓,以寄希望于“观人风者”收住全文,交待写作意图。这 个结句虽反映了作者的阶级局限但却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同 词多义现象归纳 为①作,制成。“然得而 岁①每年。“岁赋其二”。②年。“积于今六十岁矣”。 腊之以为饵”。②做,干 甚①很。“貌若甚戚者”。②厉害。“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吾嗣为之十二年”。③为了 ③超过。“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故为之说”。 若①好像。“貌若甚戚者”。②你。“若毒之乎?” 已①离去,意为医治。“可 毒①怨恨。“若毒之乎?”②有毒的。“呼嘘毒疠”③害。“孰以已大风”。②已经。“比吾乡 知赋敛之毒 邻之死则已后矣 生①活,存活。“君将哀而生之乎?”②生活。“而乡邻之生赋①征收。“岁赋其二 日蹙” ②租赋。“孰知赋敛之 食①吃。“退而甘食其土之有”。②si,饲。“谨食之”。 观①看“今以蒋氏观之”。②考察。“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疠①恶疮。“可以已 虚词总结 瘘、疠’。②疫病,疫气。“呼 之①的。“永州之野多异蛇”。②取消句子独立性。“悍吏之来嘘毒疠” 吾乡”。③代词。“问之,则曰”(代人,他)“君将哀而生之乎”入①缴纳。“当其租入” (代自己,我)“今吾嗣为之十二年”(代事)“以啮人,无御之者”②收入。“竭其庐之入”。 代物,蛇)“言之,貌若甚戚者”(代话语) 而①表并列。黑质而白章”。②表承接。“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③并且。“君将哀而生之乎?”④但是,却。“而吾以捕蛇独存 ⑤连接状语和谓语。“号呼而转徙”。 第28页共171页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秦桂明 第 28 页 共 171 页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7、总结:第 4 段通过蒋氏申述不愿换差事的理由,深刻揭露了统 台者横征暴敛的罪恶。在层层衬托,反复对比中揭示了“赋敛之 毒有甚是蛇”的主旨,并为下文议论提供了充足的事实根据。 指导学生朗读第 4 段,体会其中的感情。 8、 提问:第 5 段议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用“余闻而愈悲”一句结束上文的叙事,并自然转入 议论。先引用孔子的话作为立论的根据并用跌宕的笔法,由表“疑” 而后表“信”,为文章蓄势。再用“呜呼”领出全文中最重要的一 句:“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点明文齐主旨。最后语势再 趋平缓,以寄希望于“观人风者”收住全文,交待写作意图。这 个结句虽反映了作者的阶级局限但却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同 情。 一词多义现象归纳: 岁 ①每年。“岁赋其二”。②年。“积于今六十岁矣”。 甚 ①很。“貌若甚戚者”。②厉害。“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③超过。“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若 ①好像。“貌若甚戚者”。②你。“若毒之乎?” 毒 ①怨恨。“若毒之乎?”②有毒的。“呼嘘毒疠”。③害。“孰 知赋敛之毒……” 生 ①活,存活。“君将哀而生之乎?”②生活。“而乡邻之生 日蹙”。 食 ①吃。“退而甘食其土之有”。②sì,饲。“谨食之”。 观 ①看。“今以蒋氏观之”。②考察。“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虚词总结 之 ①的。“永州之野多异蛇”。②取消句子独立性。“悍吏之来 吾乡”。③代词。“问之,则曰”(代人,他)“君将哀而生之乎” (代自己,我)“今吾嗣为之十二年”(代事)“以啮人,无御之者” (代物,蛇)“言之,貌若甚戚者”(代话语) 而 ①表并列。“黑质而白章”。②表承接。“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③并且。“君将哀而生之乎?”④但是,却。“而吾以捕蛇独存”。 ⑤连接状语和谓语。“号呼而转徙”。 学生朗读 学生思考、讨论,分析归纳 为 ①作,制成。“然得而 腊之以为饵”。②做,干。“今 吾嗣为之十二年”。③为了。 “故为之说”。 已 ①离去,意为医治。“可 以已大风”。②已经。“比吾乡 邻之死则已后矣”。 赋 ①征收。“岁赋其二”。 ② 租 赋 。“ 孰 知 赋 敛 之 毒……” 疠 ①恶疮。“可以已…… 瘘、疠’。②疫病,疫气。“呼 嘘毒疠”。 入 ①缴纳。“当其租入”。 ②收入。“竭其庐之入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秦桂明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以①而,如果。“以啮人,无御之者”。②用,拿。“太医以王 命聚之”。③因为。“而吾以捕蛇独存”。④根据。“今以蒋氏观之” ⑤表目的。“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焉①兼词,于此。“永之人争奔走焉”。②之。“时而献焉” ③语气词。“今其室十无一焉”。 乎①吗。“君将哀而生之乎?”②呢。“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 蛇者乎!”③(句中)于,在。“叫嚣乎东西”。 于①在。“吾祖死于是”。②给。“余将告于莅事者”。③及于, 到。“积于今六十岁矣”。④比。“苛政猛于虎也”。 三、布置作业 (1)下面四句话中,“乎”的用法有什么异同? 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语气助词“呢”) ②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语气助 ③吾尝疑乎是(介词“对”) ④等死,列国可乎(语气助词“吗”) (2)“而”在两个词语中间,可以表示前后词语的并列、承接、转 折和修饰等关系。试指出下面各句中的“而”各表示哪一种关系 ①黑质而白章(并列) ②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承接) ③吾恂恂而起(修饰) ④人不知而不愠(转折) ⑤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修饰) 教 第29页共171页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秦桂明 第 29 页 共 171 页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以 ①而,如果。“以啮人,无御之者”。②用,拿。“太医以王 命聚之”。③因为。“而吾以捕蛇独存”。④根据。“今以蒋氏观之”。 ⑤表目的。“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焉 ①兼词,于此。“永之人争奔走焉”。②之。“时而献焉”。 ③语气词。“今其室十无一焉”。 乎 ①吗。“君将哀而生之乎?”②呢。“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 蛇者乎!”③(句中)于,在。“叫嚣乎东西”。 于 ①在。“吾祖死于是”。②给。“余将告于莅事者”。③及于, 到。“积于今六十岁矣”。④比。“苛政猛于虎也”。 三、布置作业: (1)下面四句话中,“乎”的用法有什么异同? 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语气助词“呢”) ②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语气助 词“吧”) ③吾尝疑乎是(介词“对”) ④等死,列国可乎(语气助词“吗”) (2)“而”在两个词语中间,可以表示前后词语的并列、承接、转 折和修饰等关系。试指出下面各句中的“而”各表示哪一种关系。 ①黑质而白章(并列) ②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承接) ③吾恂恂而起(修饰) ④人不知而不愠(转折) ⑤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修饰) 教 后 记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秦桂明 课题 《岳阳楼记》 果时 授课日期 了解“对偶”的特点及作用 教学理解本文寓情于景、卒章显志的写作特点。 学习我国古代进步知识分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思想 目标 理解本文寓情于景、卒章显志的写作特点。 重点学习我国古代进步知识分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思想。 谁点 教具 学具 关于岳阳楼和作者的了解 预习要求 板书设计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导入新课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历代都作为散文名篇收入各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而少有大志, 种选本,它究竞有哪些独到之处使它成为千古传诵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惫甚,辄以凉水 的名篇呢?这是我们在阅读这篇文章时必须认真思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人不堪其忧,仲 考的。 淹不改其乐也。既仕(做官),每慷慨论天 关于岳阳楼和作者,请先看本文的题注。范仲淹是下事,奋不顾身。以力主革除弊政,被谗受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在文学方面也相当有贬,庆历五年由参知政事(副宰相)谪守邓 州。勤政爱民,有政声,常自诵曰:“士当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死 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第30页共171页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秦桂明 第 30 页 共 171 页 课题 《岳阳楼记》 课时 授课日期 教学 目标 了解“对偶”的特点及作用。 理解本文寓情于景、卒章显志的写作特点。 学习我国古代进步知识分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思想。 重点 难点 理解本文寓情于景、卒章显志的写作特点。 学习我国古代进步知识分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思想。 教具 学具 预 习 要 求 关于岳阳楼和作者的了解 板 书 设 计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一 导入新课。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历代都作为散文名篇收入各 种选本,它究竟有哪些独到之处使它成为千古传诵 的名篇呢?这是我们在阅读这篇文章时必须认真思 考的。 关于岳阳楼和作者,请先看本文的题注。范仲淹是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在文学方面也相当有 成就。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而少有大志, 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惫甚,辄以凉水 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人不堪其忧,仲 淹不改其乐也。既仕(做官),每慷慨论天 下事,奋不顾身。以力主革除弊政,被谗受 贬,庆历五年由参知政事(副宰相)谪守邓 州。勤政爱民,有政声,常自诵曰:“士当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死 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