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复习(一) 《鼎湖山听泉》体裁: 作者: 1.山泉与人本来没有什么共同之处,但作者在第2段将山泉比作了爱女,山泉和爱女有何共同之处?这 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喜爱之情 2.“山泉作娇儿之态,泉声则是孩子如铃的笑语”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明确:比喻:在在文中有何作 用?明确:承上启下 3.第3段中“受泉声的感染,鼎湖山年轻了许多”,如何理解?明确:古老的鼎潮山,因山泉的活渡,焕 发了背春的气息 4.鼎湖山和泉的关系?明确:泉是鼎湖山的灵魂:鼎湖山的“绿”和泉水的关系?:“泉滋润着绿,绿涵 养着泉 5.文中写补山亭内的一副楹联的内容有何作用?明确:上联印证了登山感受:“使进山之人……身心了无 杂尘,陡觉轻快;下联开启下文,引出对鼎湖山树木的描写,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泉影越不可寻,而泉声越发悦耳”,这样说算不算自相矛盾?为什么?明确:因为山高林密,所以泉 影越不可寻;因为山越高,山势起伏越大,所以泉声越发动听 7.作者把钟声和泉声相互应答写成老人呼唤忘返的孩子,有何作用?明确:衬托出山泉的背春活力 8.课文直接写泉的地方并不多,而是写到了庆云寺、树木和鼎湖山的变化有何作用?明确:因为庆云寺 是听泉的地点,而树木又能体现“泉的”润物之功效,这是宕开一笔,为下文写听泉害势, 9.课文第8段写了哪三方面的内容?明确:1多层次的悦耳的泉声2听泉而得得人生感悟3赞美山泉 10.作者说“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这滋味体现在哪些方面?明确:1泉声层次丰富,悦耳动听;2 泉声让人获得人生感悟,3泉声能净化人的心灵。 11.文章写泉声的层次为什么选择提琴、弹拨、倍司、铜管这几种乐器来作比喻?为什么先写喻体,后来 才道出本体?明确:这些乐器和下文的“交响乐”想照应;符合当时听泉的过程:先听一再辨再想 象出具体的泉水的情形,所以先喻体,再本体 12.文中“看不见的指挥棒”指什么?这交响乐“奇妙”在何处?明确:大自然一切和谐组合的自然规律 (或作者的心);“奇妙在何处”可以参考1l题答案! 13.作者听泉的过程也是一个什么过程?明确:心灵净化的过程(还要能画出表现作者心灵之旅的句子 14.“山不在名,有泉则灵”仿写了哪一位诗人的哪一篇诗文中的句子?有何作用?明确:刘禹锡的《陋室 铭》,引出下文对泉水的赞美,突出泉是鼎湖山的灵魂。 15.为什么说“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明确:因为它能“孕育生机,滋润万物”(书本原句);还能给 人以启迪 16.作者由听泉悟出了哪些人生哲理?明确:“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 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晨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历史 是生生不息的,美感是充满生机的”等 17、“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 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这句话如何理解?句中的“主旋律”又指什么? 明确:表明作者感受到了生命在经历了岁月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以后,所产生的强大的力量。句中的“主 旋律”指“生命” 8、为何作者听泉内容能够听出这么丰富的内容?明确:因为作者热爱大自然,能用心去感受大自然 19、“课后练习三”中的1和3小题也要看热1 《林中小溪》作者; 1.为什么说从森林中的小溪可以了解森林的心灵?明确:因为小溪具有一种顽强不屈的精神,赋予森林 生命与活力 2.7、8小节中作者为什么要写森林中的花草树木和小甲虫?明确:突出环境的生机和美丽,令人留恋
语文复习(一) 《鼎湖山听泉》 体裁: 作者: 1. 山泉与人本来没有什么共同之处,但作者在第 2 段将山泉比作了爱女,山泉和爱女有何共同之处?这 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喜爱之情 2. “山泉作娇儿之态,泉声则是孩子如铃的笑语”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明确:比喻;在在文中有何作 用?明确:承上启下 3. 第 3 段中“受泉声的感染,鼎湖山年轻了许多”,如何理解?明确:古老的鼎湖山,因山泉的活泼,焕 发了青春的气息。 4. 鼎湖山和泉的关系?明确:泉是鼎湖山的灵魂;鼎湖山的“绿”和泉水的关系?:“泉滋润着绿,绿涵 养着泉” 5. 文中写补山亭内的一副楹联的内容有何作用?明确:上联印证了登山感受:“使进山之人……身心了无 杂尘,陡觉轻快”;下联开启下文,引出对鼎湖山树木的描写,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6. “泉影越不可寻,而泉声越发悦耳”,这样说算不算自相矛盾?为什么?明确:因为山高林密,所以泉 影越不可寻;因为山越高,山势起伏越大,所以泉声越发动听。 7. 作者把钟声和泉声相互应答写成老人呼唤忘返的孩子,有何作用?明确:衬托出山泉的青春活力 8. 课文直接写泉的地方并不多,而是写到了庆云寺、树木和鼎湖山的变化有何作用?明确:因为庆云寺 是听泉的地点,而树木又能体现“泉的”润物之功效,这是宕开一笔,为下文写听泉蓄势, 9.课文第 8 段写了哪三方面的内容?明确:1 多层次的悦耳的泉声 2 听泉而得得人生感悟 3 赞美山泉 10.作者说“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这滋味体现在哪些方面?明确:1泉声层次丰富,悦耳动听;2 泉声让人获得人生感悟,3 泉声能净化人的心灵。 11.文章写泉声的层次为什么选择提琴、弹拨、倍司、铜管这几种乐器来作比喻?为什么先写喻体,后来 才道出本体?明确:这些乐器和下文的“交响乐”想照应;符合当时听泉的过程:先听—再辨—再想 象出具体的泉水的情形,所以先喻体,再本体。 12.文中“看不见的指挥棒”指什么?这交响乐“奇妙”在何处?明确:大自然一切和谐组合的自然规律 (或作者的心);“奇妙在何处”可以参考 11 题答案! 13.作者听泉的过程也是一个什么过程?明确:心灵净化的过程(还要能画出表现作者心灵之旅的句子) 14.“山不在名,有泉则灵”仿写了哪一位诗人的哪一篇诗文中的句子?有何作用?明确:刘禹锡的《陋室 铭》,引出下文对泉水的赞美,突出泉是鼎湖山的灵魂。 15.为什么说“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明确:因为它能“孕育生机,滋润万物”(书本原句);还能给 人以启迪。 16.作者由听泉悟出了哪些人生哲理? 明确:“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 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历史 是生生不息的,美感是充满生机的”等。 17、“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 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这句话如何理解?句中的“主旋律”又指什么? 明确:表明作者感受到了生命在经历了岁月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以后,所产生的强大的力量。句中的“主 旋律”指“生命” 18、为何作者听泉内容能够听出这么丰富的内容?明确:因为作者热爱大自然,能用心去感受大自然。 19、“课后练习三”中的 1 和 3 小题也要看熟! 《林中小溪》 作者: 1.为什么说从森林中的小溪可以了解森林的心灵? 明确:因为小溪具有一种顽强不屈的精神,赋予森林 生命与活力。 2.7、8 小节中作者为什么要写森林中的花草树木和小甲虫?明确:突出环境的生机和美丽,令人留恋
从而反衬小漢的目标坚定,勇往直前 3.“有一棵大灌木被冬雪压弯了,……轻轻摇晃着所有细长的腿。”还有“白杨云杉的种子”,还有被困的 小狗鱼”等这些事物、景状,结合课文第15-21段,谈谈你对这些句话的理解。明确:这些景物都是“平 庸生活”的象征,反衬了小漢的激荡奔腾l! 4.作者在第31段中把密林里空地的小生物写得灵动可爱,目的是什么?明确:突出小溪的流淌给森林带 来了勃勃的生机,也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5.课文第32段中“‘早晚’这一信念”具体指什么?“早晚”在文中反复出现,有何作用?明确:指““早 晚娶流入大洋”这一信念;反复出现,体现了小漢的目标坚定。 6.课文第32段结尾句:“终于明白 ”,写溪水由分到合的过程预示了什么?明确:只要目标坚定 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就都能实现自己的终极目标 7.理解“原是大地上最后一名的我,最先进入了百花争艳的世界”。明确:说明作者摆脱了孤独感和失望 情绪,融入了社会,感到了幸福和温暖。 8.分析小溪的形象。明确:目标坚定,不長困难,勇往直前,有冲决一切的力量 9.小溪奔流不息,到达大洋,意在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获得怎样的人生启示)明确:如“坚定的目标, 是催人奋进的不竭动力”,如“不畏艰难,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如“敢与困难作斗争,这样的人生才精 10.小溪在林中冲破重重障碍奋然前行,这和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有什么相似的地方?明确:详见课后练习 必看) 11、文中著者所表露的情感明确:融入自然,亲和自然 12、要重点理解文章13和17小节中涵的人生哲理UL 《画山绣水》作者: 1.文中哪一个词语概括了桂林山水的特点? 2.品味课文第2段第2-4句,分析这3句话分别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各有什么表达效果? 3.课文第3段第2句中“有点东西”指的是什么? 4.联系全文,体会课文第3段在全文结构上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课文第5段“这种梦境往往要被减皮的鱼搅破的”,在文中有何作用? 6、这4、5两段文字描绘了两幅优美的画面,请你各用5个字加以概括。 7、本文在写景的同时还借助船家之口讲传说,而且很多故事还带有阶级斗争的色彩,这种写法你如何评 价?这样写作者有何用意?明确:这种写法不错①既紧扣了桂林山水的总特征“凝结劳动人民的生活情 感和想象”②让人在赏景中受到教育。作者这样写,意在让读者牢记旧社会的苦难,从而珍惜现在,创造 美好未来。 8.写出含有“山”或“水”的古诗文名句,不少于2条。 专题气象物候(要能注意到说明文的语言:有的生动;有的平实! 《看云识天气》 课外和天气物候有关系的谚语,不少于3句 东虹轰隆,西虹雨”“朝霞不出门晚震行千里”,“雁鹅过,赶快播,雁下地,就嫌迟”(要能背出来1) 2、说说看云识天气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的现实意义 明确:有现实意义因为①这是一种可靠的经验②它简便易学⑧对安排农事、出行等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大自然的语言》 1.影响物候现象的因素有哪些?明确:纬度差异、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从主到次的顺序) 2.“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
从而反衬小溪的目标坚定,勇往直前。 3.“有一棵大灌木被冬雪压弯了,……轻轻摇晃着所有细长的腿。”还有“白杨云杉的种子”,还有被困的 “小狗鱼”等这些事物、景状,结合课文第 15-21 段,谈谈你对这些句话的理解。明确:这些景物都是“平 庸生活”的象征,反衬了小溪的激荡奔腾!! 4.作者在第 31 段中把密林里空地的小生物写得灵动可爱,目的是什么?明确:突出小溪的流淌给森林带 来了勃勃的生机,也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5.课文第 32 段中“‘早晚’这一信念”具体指什么?“早晚”在文中反复出现,有何作用?明确:指‘“早 晚要流入大洋”这一信念;反复出现,体现了小溪的目标坚定。 6.课文第 32 段结尾句:“终于明白:……”,写溪水由分到合的过程预示了什么?明确:只要目标坚定, 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就都能实现自己的终极目标 7.理解“原是大地上最后一名的我,最先进入了百花争艳的世界”。明确:说明作者摆脱了孤独感和失望 情绪,融入了社会,感到了幸福和温暖。 8.分析小溪的形象。明确:目标坚定,不畏困难,勇往直前,有冲决一切的力量。 9.小溪奔流不息,到达大洋,意在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获得怎样的人生启示)明确:如“坚定的目标, 是催人奋进的不竭动力”,如“不畏艰难,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如“敢与困难作斗争,这样的人生才精 彩” 10.小溪在林中冲破重重障碍奋然前行,这和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有什么相似的地方?明确:详见课后练习 一(必看) 11、文中著者所表露的情感明确:融入自然,亲和自然。 12、要重点理解文章 13 和 17 小节中蕴涵的人生哲理!!!! 《画山绣水》 作者: 1. 文中哪一个词语概括了桂林山水的特点? 2. 品味课文第 2 段第 2—4 句,分析这 3 句话分别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各有什么表达效果? 3. 课文第 3 段第 2 句中“有点东西”指的是什么? 4. 联系全文,体会课文第 3 段在全文结构上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5、课文第 5 段“这种梦境往往要被顽皮的鱼鹰搅破的”,在文中有何作用? 6、这 4、5 两段文字描绘了两幅优美的画面,请你各用 5 个字加以概括。 7、本文在写景的同时还借助船家之口讲传说,而且很多故事还带有阶级斗争的色彩,这种写法你如何评 价?这样写作者有何用意? 明确:这种写法不错①既紧扣了桂林山水的总特征“凝结劳动人民的生活情 感和想象”②让人在赏景中受到教育。作者这样写,意在让读者牢记旧社会的苦难,从而珍惜现在,创造 美好未来。 8.写出含有“山”或“水”的古诗文名句,不少于 2 条。 专题 气象物候(要能注意到说明文的语言:有的生动;有的平实!!!) 《看云识天气》 1、写出课外和天气物候有关系的谚语,不少于 3 句 “东虹轰隆,西虹雨”,“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雁鹅过,赶快播,雁下地,就嫌迟”(要能背出来!) 2、说说看云识天气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的现实意义。 明确:有现实意义因为①这是一种可靠的经验②它简便易学③对安排农事、出行等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大自然的语言》 1. 影响物候现象的因素有哪些?明确:纬度差异、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从主到次的顺序) 2. “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
南苹果花开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如何 理解上文所举两例中的物候现象。明确:说明决定物候的因素还有“经度因素”一靠海近,春天就来得 晚,靠海远,春天就来的早。 3.通过古诗,认识我国南方梅雨现象。(p47页的练习二)明确:我国的梅雨期是由南往北推进的。 《古代诗词中的物候》 1.背诵4首古诗 2.指出每首诗中含有物候现象的句子 3.举例说明古诗中的“物候因紊”。明确:如“五月天山雪…—“纬度因素”和“高下因紊”;如“人 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高下因素” 说出《惠崇春江晚景》中的物候现象:明确:春天来了,桃花开了,水变暖了,植物萌发了,河豚逆流 而上了等等1 5、(南宁市2007-112中考题)选择下面的诗句作分析,联系“气象物候”专题内容,指出它写的是哪一 种物候现象? 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一白居易。2、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李白 明确:1大林寺地势高开花迟,这是有关于“高下因素”;2天山到了五月份还没有花,这是因为“高下因 素”和“纬度因章”决定的1 6、“高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和“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两 句诗分别表现了怎样的物候现象?明确:第一句: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而且它的循环是随着气 候转移的,春天一到,草又萌发了。第二句:花木“抽膏”,是春天到来的标志 语文复习(二) 《故乡》作者: 主要的写作手法:对比 人物描写手法有哪些:语直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揸写 1.“我”回故乡,见到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乡?明确:萧索,破败!有何作用?明确:渲染气氛,衬托“我” 内心的悲凉 理解第4节中“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 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明确:眼前故乡的衰败景象,粉碎了“我”记忆中美好故乡的影像, “本也如此”是一种自我解嘲、自我安慰。 3.少年闰土的世界如此色彩斑斓,与课文开头所说的“我的故乡好得多了”有什么内在联系吗? 4.概括少年闰土(活泼、健康、机智、勇敢,无等级观念,是个“小英雄”)和中年闰土(贫困、潦倒、 饱经风霜、精神麻木、等级观念强,像个“木偶人”)的形象,并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明确:① 残酷的剥削和压迫②封建思想、封建等级观念的毒害。 5.概括二十年前的杨二嫂和二十年后的杨二嫂的形象(略),并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明确:在帝国 主义封建主义的剥削和压迫下城镇市民也日益破产)。 6.课文第59段闰土“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他“欢喜”(因为见到了儿时好友)的是什么?感到 “凄凉”(想到自己凄苦的处境)的又是什么? 7.闰土叫我“老爷”说明什么? 8.课文第61段中“可悲的厚障壁”指什么? 9.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闰土深受封建等级制度的毒害?明确:喊我“老爷”;叫水生礁头等 10.在“故乡的山水”“渐渐远离”的时候,“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真的对故乡不留恋吗? 有不留恋,因为故乡衰败;人民生活困苦、精神萎靡;尤其人与人之间还有着隔膜;但最终还是留恋的, 有着深感情的,因为他对故乡的未来还是充满美好的希望的。 11.课文第84段中“看不见的高墙”指什么?明确:“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南苹果花开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如何 理解上文所举两例中的物候现象。明确:说明决定物候的因素还有“经度因素”——靠海近,春天就来得 晚,靠海远,春天就来的早。 3. 通过古诗,认识我国南方梅雨现象。(p47 页的练习二)明确:我国的梅雨期是由南往北推进的。 《古代诗词中的物候》 1. 背诵 4 首古诗。 2. 指出每首诗中含有物候现象的句子。 3.举例说明古诗中的“物候因素”。明确:如“五月天山雪……”——“纬度因素”和“高下因素”;如“人 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高下因素” 4.说出《惠崇春江晚景》中的物候现象:明确:春天来了,桃花开了,水变暖了,植物萌发了,河豚逆流 而上了等等! 5、(南宁市 2007-11-12中考题)选择下面的诗句作分析,联系“气象物候”专题内容,指出它写的是哪一 种物候现象? 1、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2、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李白 明确:1大林寺地势高开花迟,这是有关于“高下因素”;2天山到了五月份还没有花,这是因为“高下因 素”和“纬度因素”决定的! 6、“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和“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两 句诗分别表现了怎样的物候现象?明确:第一句: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而且它的循环是随着气 候转移的,春天一到,草又萌发了。第二句:花木“抽青”,是春天到来的标志。 语文复习(二) 《故乡》 作者: 选自: 主要的写作手法:对比 人物描写手法有哪些: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1. “我”回故乡,见到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乡?明确:萧索,破败!有何作用?明确:渲染气氛,衬托“我” 内心的悲凉。 2. 理解第 4 节中“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 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明确:眼前故乡的衰败景象,粉碎了“我”记忆中美好故乡的影像, “本也如此”是一种自我解嘲、自我安慰。 3. 少年闰土的世界如此色彩斑斓,与课文开头所说的“我的故乡好得多了”有什么内在联系吗? 4. 概括少年闰土(活泼、健康、机智、勇敢,无等级观念,是个“小英雄”)和中年闰土(贫困、潦倒、 饱经风霜、精神麻木、等级观念强,像个“木偶人”)的形象,并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明确:① 残酷的剥削和压迫②封建思想、封建等级观念的毒害。 5. 概括二十年前的杨二嫂和二十年后的杨二嫂的形象(略),并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明确:在帝国 主义封建主义的剥削和压迫下城镇市民也日益破产)。 6. 课文第 59 段闰土“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他“欢喜”(因为见到了儿时好友)的是什么?感到 “凄凉”(想到自己凄苦的处境)的又是什么? 7. 闰土叫我“老爷”说明什么? 8. 课文第 61 段中“可悲的厚障壁”指什么? 9.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闰土深受封建等级制度的毒害?明确:喊我“老爷”;叫水生磕头等 10.在“故乡的山水”“渐渐远离”的时候,“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真的对故乡不留恋吗? 有不留恋,因为故乡衰败;人民生活困苦、精神萎靡;尤其人与人之间还有着隔膜;但最终还是留恋的, 有着深厚感情的,因为他对故乡的未来还是充满美好的希望的。 11.课文第 84 段中“看不见的高墙”指什么?明确:“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12.为什么原本十分清晰的小英雄的形象,在“我”离故乡时“却忽地模糊了”?明确:因为现在的闰土, 贫苦、麻木,受等级观念的束练,与我有着隔膜,原有的“小英雄”形象已经不复存在了 13.课文第86段中“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有何含义 14.为什么作者要写“我们的后辈”(宏儿正在想念水生)?明确:因为在他们身上作者寄托着对新生活的 希望。 15.理解课文第86段中三个“辛苦”分别指什么人,及各自的含义。明确:我的辛苦——劳碌、四处奔波 闰土的辛苦—贫困艰辛、精神萎;杨二嫂的辛苦——处心积虑、挖空心思 16.课文中写的“新的生活”指什么样的生活?明确:人与人之间没有隔膜,自由幸福的生活 17.为什么“我想到希望”会“忽然害怕起来了”?明确:写出了我既对新生活充满希望,同时又对它能 否实现不免迷惘的心理 18.课文第87段中“我自己手制的偶像”指什么?明确:就是希望下一代能过上新生活 19.为什么闰土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明确:闰土只想改普自己的生活,愿望较小;而我希望 下一代人有新生活,愿望较大,实现的难度也大,所以说他的“切近”自己的“茫远 20.课文结尾处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明确:与上文相呼应,表现了对新生活的向往 21.理解“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 了路”含义及在文中的作用。明确:含义一—空有希望不去努力奋斗,希望必然落空!即使实现希壑困难 重重,但只要努力奋斗实践,就有实现的可能!文中作用—表现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坚 定的信念。 22.杨二嫂性格特点?这一人物形象的作用?明确:性格—泼辣,自私,势利,爱占小便宜。作用 ①衬托闰土的纯朴善良②更广泛的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⑨更深入的揭露的封建等级制度的罪恶。 23.文中“闰土”、“我”、“杨二嫂”人物形象的典型性?明确:“闰土”一—旧社会生活重压下贫苦农民的 代表;“我”一追求新生活的知识分子的代表;“杨二嫂”一人格被扭曲的小市民的代表 24l重点看看《导学练》p37页“问题探究与讨论”中的第3小题!l还有p39页的“阅读理解(一)” 相关问题! 25《故乡》中“我的希望”和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在内容和表达作者感情方面有何异同? 明确: 《我的叔叔于勒》作者 园籍: 1.写出本文体裁(小说),及这种体裁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塑造人物形象) 2.本文按故事情节分成哪几部分(略)?线索是什么(明暗两条,略)?反映了什么主题(揭示了资本 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3.“我们”家生活本来很拮据,为什么每到星期日就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 4.“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哎!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哪会叫人多么惊喜呀!”从中可以 看出父亲怎样的心态?明确:迫切希望于勒归来改善自己的生活。 5.为什么“我们”一有机会就把于勒的信“拿出来念,见人就拿出来给他看”?明确:这是一处细节描 写,写出了人物欣喜若狂,急于炫耀的心理 6,对待吃牡蛎这件事(推动情节发展的11),父亲和母亲的态度有何不同?(父亲:建议去吃:母亲:自 己不吃,小孩也没得吃)反映出了他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父亲:虚荣心强;母亲:吝啬,精明又 要面子) 利普和克拉丽丝在对于勒的态度上是完全一致的,即认钱不认人,冷酷无情:有性格上的相同之处 自私、冷酷,势利、唯利是图)但这两个人是各具个性的,请分析这两个人物的不同特点(父亲 懦弱无主见,母亲:有主见,泼辣精明) 8.“我”对于勒叔叔的态度和父母是不一样的,请找出“我”的表现。明确:用同情的目光打量于勒; 称之为“先生”给小费
12.为什么原本十分清晰的小英雄的形象,在“我”离故乡时“却忽地模糊了”?明确:因为现在的闰土, 贫苦、麻木,受等级观念的束缚,与我有着隔膜,原有的“小英雄”形象已经不复存在了! 13.课文第 86 段中“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有何含义? 14.为什么作者要写“我们的后辈”(宏儿正在想念水生)?明确:因为在他们身上作者寄托着对新生活的 希望。 15.理解课文第 86 段中三个“辛苦”分别指什么人,及各自的含义。明确:我的辛苦——劳碌、四处奔波; 闰土的辛苦——贫困艰辛、精神萎靡;杨二嫂的辛苦——处心积虑、挖空心思。 16.课文中写的“新的生活”指什么样的生活?明确:人与人之间没有隔膜,自由幸福的生活 17.为什么“我想到希望”会“忽然害怕起来了”?明确:写出了我既对新生活充满希望,同时又对它能 否实现不免迷惘的心理 18.课文第 87 段中“我自己手制的偶像”指什么?明确:就是希望下一代能过上新生活 19.为什么闰土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明确:闰土只想改善自己的生活,愿望较小;而我希望 下一代人有新生活,愿望较大,实现的难度也大,所以说他的“切近”,自己的“茫远” 20.课文结尾处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明确:与上文相呼应,表现了对新生活的向往 21.理解“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 了路”含义及在文中的作用。明确:含义——空有希望不去努力奋斗,希望必然落空!即使实现希望困难 重重,但只要努力奋斗实践,就有实现的可能!文中作用——表现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坚 定的信念。 22.杨二嫂性格特点?这一人物形象的作用?明确:性格——泼辣,自私,势利,爱占小便宜。作用—— ①衬托闰土的纯朴善良②更广泛的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③更深入的揭露的封建等级制度的罪恶。 23.文中“闰土”、“我”、“杨二嫂”人物形象的典型性?明确:“闰土”——旧社会生活重压下贫苦农民的 代表;“我”——追求新生活的知识分子的代表;“杨二嫂”——人格被扭曲的小市民的代表。 24!!!重点看看《导学练》p37 页“问题探究与讨论”中的第 3小题!!还有 p39 页的“阅读理解(一)” 相关问题! 25《故乡》中“我的希望”和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在内容和表达作者感情方面有何异同? 明确: 《我的叔叔于勒》 作者: 国籍: 1. 写出本文体裁(小说),及这种体裁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塑造人物形象)。 2. 本文按故事情节分成哪几部分(略)?线索是什么(明暗两条,略)?反映了什么主题(揭示了资本 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3. “我们”家生活本来很拮据,为什么每到星期日就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 4. “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哎!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哪会叫人多么惊喜呀!’”从中可以 看出父亲怎样的心态?明确:迫切希望于勒归来改善自己的生活。 5. 为什么“我们”一有机会就把于勒的信“拿出来念,见人就拿出来给他看”?明确:这是一处细节描 写,写出了人物欣喜若狂,急于炫耀的心理。 6. 对待吃牡蛎这件事(推动情节发展的!!),父亲和母亲的态度有何不同?(父亲:建议去吃;母亲:自 己不吃,小孩也没得吃)反映出了他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父亲:虚荣心强;母亲:吝啬,精明又 要面子) 7. 菲利普和克拉丽丝在对于勒的态度上是完全一致的,即认钱不认人,冷酷无情;有性格上的相同之处 (自私、冷酷,势利、唯利是图)但这两个人是各具个性的,请分析这两个人物的不同特点(父亲: 懦弱无主见,母亲:有主见,泼辣精明)。 8. “我”对于勒叔叔的态度和父母是不一样的,请找出“我”的表现。明确:用同情的目光打量于勒; 称之为“先生”;给小费
9.“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体会这句话表现了“我”什么样的思想 感情?略 10.分析这篇课文是如何通过人物表现主题的?明确:对比手法、语言、神态、动作描写等! 11.写出课文中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第20段第48段) 12.文中“我”的作用:明确①线素人物②用第一人称增强真实感③寄托着著者的人文理想 13.课文18节最后一句有何作用? 《在烈日和暴爾下》作者 选自 1.写出下列各句句子所用的修辞方法,并分析作用 (1)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 (2)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 (3)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地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 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4)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 2.体会下列加点词语的作用。 (1)每一口井都成了他们的救星,不管刚拉了几步,见井就奔过去,赶不上新汲的水,就跟驴马同在 水槽里灌一大气 (2)还有的,因为中了暑,或是发痧,走着走着,一头栽到地上,永不起来 (3)几个大雨点砸在祥子的背上,他哆嗦了两下 (4)他就那么半死半活地,低着头一步一步得往前拽 3.作者在文中描写烈日和暴雨对塑造祥子这个人物形象有何作用? 4.课文除了写祥子在暴雨中拉车,还写到了坐车人。请找出文中坐车人的表现,并分析其作用。 5.课文第14段“祥子真想硬把车放下”中的“硬”字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6.课文结尾“他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作用? 《多收了三五斗》作者: 1.写出这篇课文的体裁和写作线索 2.这篇课文反映了一个什么现象,并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没具体写名 文第1段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5.“旧毡帽朋友”去粜米时的心情如何?体现在哪个词语上? 6.从“洋米”、“洋面”和“外洋大轮船”这些带“洋”的词语中,你看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7.为什么农民命里注定只有把米卖给这一家万盛米行? 8.从旧毡帽朋友在船上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具有什么样的性格? 9.为什么课文结尾说这种故事“平常而又平常”? 名着推荐与阅读《格列佛游记》 写出本书的作者、国籍和身份 2.写出本书所用的写作手法和主题思想。 3.理解作者塑造格列佛这个形象的目的 4.写出《宫廷游戏》的主要情节 5.理解“绳上跳舞”游戏的寓意。 6.写出《语言的妙用》的主要情节。 7.写出《语言的妙用》所用的手法,及作者想表达的本意
9.“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体会这句话表现了“我”什么样的思想 感情?略 10.分析这篇课文是如何通过人物表现主题的?明确:对比手法、语言、神态、动作描写等! 11.写出课文中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第 20 段 第 48 段) 12.文中“我”的作用:明确①线索人物②用第一人称增强真实感③寄托着著者的人文理想 13.课文 18 节最后一句有何作用?? 《在烈日和暴雨下》 作者: 选自: 1. 写出下列各句句子所用的修辞方法,并分析作用。 (1) 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 (2) 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 (3) 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地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 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4) 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 2. 体会下列加点词语的作用。 (1) 每一口井都成了他们的救星,不管刚拉了几步,见井就奔.过去,赶不上新汲的水,就跟驴马同在 水槽里灌.一大气。 (2) 还有的,因为中了暑,或是发痧,走着走着,一头栽.到地上,永不起来。 (3) 几个大雨点砸.在祥子的背上,他哆嗦了两下。 (4) 他就那么半死半活地,低着头一步一步得往前拽.。 3. 作者在文中描写烈日和暴雨对塑造祥子这个人物形象有何作用? 4. 课文除了写祥子在暴雨中拉车,还写到了坐车人。请找出文中坐车人的表现,并分析其作用。 5. 课文第 14 段“祥子真想硬把车放下”中的“硬”字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6. 课文结尾“他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作用? 《多收了三五斗》 作者: 1. 写出这篇课文的体裁和写作线索。 2. 这篇课文反映了一个什么现象,并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3. 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没具体写名字? 4. 课文第 1 段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5. “旧毡帽朋友”去粜米时的心情如何?体现在哪个词语上? 6. 从“洋米”、“洋面”和“外洋大轮船”这些带“洋”的词语中,你看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7.为什么农民命里注定只有把米卖给这一家万盛米行? 8.从旧毡帽朋友在船上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具有什么样的性格? 9.为什么课文结尾说这种故事“平常而又平常”? 名著推荐与阅读 《格列佛游记》 1. 写出本书的作者、国籍和身份。 2. 写出本书所用的写作手法和主题思想。 3. 理解作者塑造格列佛这个形象的目的。 4. 写出《宫廷游戏》的主要情节。 5. 理解“绳上跳舞”游戏的寓意。 6. 写出《语言的妙用》的主要情节。 7. 写出《语言的妙用》所用的手法,及作者想表达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