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科学学位) 、培养目标 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良好的 医德医风,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掌握有关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对本学科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有 深入的理解,熟悉并了解相关学科的重要理论和技术 3.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能创造性地研究和解决本学科中的有关理论和实际问 题。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4.胜任本学科高校讲师和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所承担的教学及科研任务。 5.熟练掌握和运用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并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进 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适用范圄 适用于生物学下设各二级学科的博士研究生,包括:神经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细 胞生物学、遗传学、生理学。 三、学习年限 博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因培养需要延期培养者最长可延期2年。 四、课程培养要求 博士研究生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必修课和选修课。公共必修课、必修课70分为及格,选修 课60分为及格。必修课学分可以替代选修课学分,课程共计需修满7.0学分。 公共必修课:共5.0学分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0学分 外语(英语):3.0学分 2.必修课:至少2门,总学分不低于2.0学分 生命科学理论课程,由导师与研究生根据研究方向,从以下几门课程中选择 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1.0学分 医学免疫学研究进展:1.0学分 神经科学研究进展:1.0学分 细胞生物学研究进展:1.0学分 实验技术课程或专业基础课由导师与研究生根据研究方向,从以下几门课程中选择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原理:1.5学分 高级神经科学实验技术一一分子生物学技术进阶:1.5学分 细胞学实验技术:1.5学分(限选30人) 细胞生物学讲座:1.0学分 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实验技术:2.0学分(须先选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课程,限选60 人) 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2.0学分 膜片钳技术与离子通道研究:2.5学分 消化生理学:1.5学分 神经生理学:1.0学分 细胞信号转导:1.0学分 分子生物学理论与实践:1.0学分 3.选修课:根据专业方向从研究生课程开设一览表中选修,不做要求 五、论文指导委员会 为加强研究生培养的过程管理,提高指导水平,每个PI研究组应建立由5名研究生导师组成 的研究生论文指导委员会。论文指导委员会每学期需定期召开至少1次会议,听取研究生课题汇 报,评估研究生学习状况及研究进展,对出现的问题给予意见和建议,论文指导委员会需保留会议 记录,并据此完成研究生培养手册的各环节考核。原则上,论文指导委员会的成员在培养期间不允 许变更。 六、科研实践培养要求 3
3 生物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科学学位) 一、培养目标 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良好的 医德医风,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掌握有关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对本学科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有 深入的理解,熟悉并了解相关学科的重要理论和技术。 3.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能创造性地研究和解决本学科中的有关理论和实际问 题。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4.胜任本学科高校讲师和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所承担的教学及科研任务。 5.熟练掌握和运用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并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进 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生物学下设各二级学科的博士研究生,包括:神经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细 胞生物学、遗传学、生理学。 三、学习年限 博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 3 年,因培养需要延期培养者最长可延期 2 年。 四、课程培养要求 博士研究生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必修课和选修课。公共必修课、必修课 70 分为及格,选修 课 60 分为及格。必修课学分可以替代选修课学分,课程共计需修满 7.0 学分。 1.公共必修课:共 5.0 学分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0 学分 外语(英语):3.0 学分 2.必修课:至少 2 门,总学分不低于 2.0 学分 生命科学理论课程,由导师与研究生根据研究方向,从以下几门课程中选择: 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1.0 学分 医学免疫学研究进展:1.0 学分 神经科学研究进展:1.0 学分 细胞生物学研究进展:1.0 学分 实验技术课程或专业基础课由导师与研究生根据研究方向,从以下几门课程中选择: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原理:1.5 学分 高级神经科学实验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进阶:1.5 学分 细胞学实验技术:1.5 学分(限选 30 人) 细胞生物学讲座:1.0 学分 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实验技术:2.0 学分(须先选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课程,限选 60 人) 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2.0 学分 膜片钳技术与离子通道研究:2.5 学分 消化生理学:1.5 学分 神经生理学:1.0 学分 细胞信号转导:1.0 学分 分子生物学理论与实践:1.0 学分 3.选修课:根据专业方向从研究生课程开设一览表中选修,不做要求 五、论文指导委员会 为加强研究生培养的过程管理,提高指导水平,每个 PI 研究组应建立由 5 名研究生导师组成 的研究生论文指导委员会。论文指导委员会每学期需定期召开至少 1 次会议,听取研究生课题汇 报,评估研究生学习状况及研究进展,对出现的问题给予意见和建议,论文指导委员会需保留会议 记录,并据此完成研究生培养手册的各环节考核。原则上,论文指导委员会的成员在培养期间不允 许变更。 六、科研实践培养要求
博士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科学实验技术培养和科研能力培养,要求熟练掌握本学科的和相 关学科开展科学研究的基本技术与方法,掌握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以及生物化学的基本实验技 能,通过三年的训练,培养能够独立思考,解决科研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英文科研论文的写作等能 力,达到基本能够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培养目标。 七、学术培养要求 1.学位论文要求 独立完成一篇具有学术型博士学位水平的学位论文,学位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在本学科上掌 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并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 专门技术上做出了创造性的成果。 2.论文工作要求 (1)开题报告 研究生应在入学后第二学期末之前确定课题并公开进行开题报告,经专家组就研究课题的创新 性、科学性、可行性以及是否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等方面进行评议。开题报告应有详细 记录,经专家组评议通过者可按计划进一步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开题未通过者,可在半年内申请重新开题,重新开题仍未通过者,上报学院学术委员会,原则 上予以退学处理。 (2)中期检查 博士科学学位研究生在论文工作半年后,应在学校范围内汇报本阶段课题工作情况,存在问题 及下一步计划等,与会者提出相应意见或建议,以利于论文研究工作顺利进行。此项工作应有详细 记录。 (3)结题与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完成后,应由所在学系(教研室)公开组织学位论文结题与答辩。答辩专家组由5-7 名专家组成,2/3及以上专家同意方为通过答辩。 3.发表论文要求 以第一作者在SCIⅠ(含SClE)收录期刊发表累计影响因子不低于1.0的研究论文。硕博连读 研究生需要以第一作者在SCI(含SCIE)收录期刊发表累计影响因子不低于2.0的研究论文。以 共同第一作者在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的学位申请人,其导师需书面说明每位第一作者所承担的工 作及对论文的实际贡献、申请人的学位论文与发表论文的相关性,并向本学院学位委员会进行专门 汇报。以共同第一作者在SCI收录期刊发表的论文,各作者所得的影响因子按署名先后顺序按比例 分配,其中二人并列按6:4分配,三人并列按5:3:2分配,依此类推,分配后所得影响因子不低于 以下要求:博士科学学位研究生发表论文影响因子按比例分配后不小于2.0(硕博连读科学学位研 究生不小于3.0)。原则上导师为责任作者或通讯作者(或并列责任作者、通讯作者)。论文必须以 首都医科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应按照培养单位的规范名称署名“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XX学 八、学位授予 研究生在完成全部培养要求,即课程考试合格、修满全部学分、完成学位论文、通过学位论文 答辩、发表符合要求的论文后,向所在学院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提交学位申请,经学院和学校学位 委员会评审通过后授予学位
4 博士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科学实验技术培养和科研能力培养,要求熟练掌握本学科的和相 关学科开展科学研究的基本技术与方法,掌握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以及生物化学的基本实验技 能,通过三年的训练,培养能够独立思考,解决科研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英文科研论文的写作等能 力,达到基本能够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培养目标。 七、学术培养要求 1.学位论文要求 独立完成一篇具有学术型博士学位水平的学位论文,学位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在本学科上掌 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并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 专门技术上做出了创造性的成果。 2.论文工作要求 (1)开题报告 研究生应在入学后第二学期末之前确定课题并公开进行开题报告,经专家组就研究课题的创新 性、科学性、可行性以及是否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等方面进行评议。开题报告应有详细 记录,经专家组评议通过者可按计划进一步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开题未通过者,可在半年内申请重新开题,重新开题仍未通过者,上报学院学术委员会,原则 上予以退学处理。 (2)中期检查 博士科学学位研究生在论文工作半年后,应在学校范围内汇报本阶段课题工作情况,存在问题 及下一步计划等,与会者提出相应意见或建议,以利于论文研究工作顺利进行。此项工作应有详细 记录。 (3)结题与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完成后,应由所在学系(教研室)公开组织学位论文结题与答辩。答辩专家组由 5-7 名专家组成,2/3 及以上专家同意方为通过答辩。 3.发表论文要求 以第一作者在 SCI(含 SCIE)收录期刊发表累计影响因子不低于 1.0 的研究论文。硕博连读 研究生需要以第一作者在 SCI(含 SCIE)收录期刊发表累计影响因子不低于 2.0 的研究论文。以 共同第一作者在 SCI 收录期刊发表论文的学位申请人,其导师需书面说明每位第一作者所承担的工 作及对论文的实际贡献、申请人的学位论文与发表论文的相关性,并向本学院学位委员会进行专门 汇报。以共同第一作者在 SCI 收录期刊发表的论文,各作者所得的影响因子按署名先后顺序按比例 分配,其中二人并列按 6:4 分配,三人并列按 5:3:2 分配,依此类推,分配后所得影响因子不低于 以下要求:博士科学学位研究生发表论文影响因子按比例分配后不小于 2.0(硕博连读科学学位研 究生不小于 3.0)。原则上导师为责任作者或通讯作者(或并列责任作者、通讯作者)。论文必须以 首都医科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应按照培养单位的规范名称署名“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 XX 学 系”。 八、学位授予 研究生在完成全部培养要求,即课程考试合格、修满全部学分、完成学位论文、通过学位论文 答辩、发表符合要求的论文后,向所在学院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提交学位申请,经学院和学校学位 委员会评审通过后授予学位
生物医学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科学学位) 、培养目标 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良好的 医德医风,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掌握有关学科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本专业中的新进展和前沿研究课题。 3.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某些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能着手研究和解决本学科中 的某些理论和实际问题 4.具有担负本学科相当助教或助研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5.能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适用范围 适用于生物医学工程下设各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包括:医学仪器与信号处理、医学图像处 理、生物医学信息学、生物力学与康复工程学、医疗器械质量控制 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因培养需要延期培养者最长可延期1年。 四、课程培养要求 硕士研究生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必修课和选修课。公共必修课、必修课70分为及格,选修 课60分为及格。必修课学分可以替代选修课学分,课程共计需修满18.0学分。 1.公共必修课:共7.0学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0学分 自然辩证法概论:1.0学分 外语(英语):4.0学分 2.必修课:至少4门,不低于7.0学分 生物医学工程技术与科研方法:3.0学分 医学科研中的统计方法(科研型):2.0学分 生命科学理论课程一门:1.0学分,由导师与研究生根据研究方向,从以下几门课程中选择 细胞生物学研究进展:1.0学分 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1.0学分 神经科学研究进展:1.0学分 医学免疫学研究进展:1.0学分 生物医学工程研究进展:1.0学分 实验技术课程或专业基础课程一门:2.0学分,由导师与研究生根据研究方向,从以下几门课 程中选择: 数值分析:3.0学分 医学数字信号处理及应用:2.0学分 医学模式识别原理:3.0学分 医学图像处理与分析:3.0学分 生物力学概论:2.0学分 3.选修课:根据专业方向从研究生课程开设一览表中选修,不低于4.0学分 五、科研实戥培养要求 硕士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科学实验技术培养和科研能力培养,要求掌握本学科的和相关学 科开展科学研究的基本技术与方法,依研究方向具体要求如下 1医学仪器与信号处理 ①熟练掌握一种计算机编程语言如: Labview、C+、 MATLAB、VB,进行信号处理及分析 ②熟练掌握通用电子测量仪器使用。 2.医学图像处理 ①掌握图像分割、配准、三维重建及可视化技术 ②熟练掌握一种计算机编程语言如: MATLAB、C/C++、CUDA等,进行图像处理及分析、数 据处理及分类、程序设计等 ③练使用一种以上国际通用软件包如 ImageJ、MMCS、SPM、 Mazda、 ANSYS、 AMIRA、 5
5 生物医学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科学学位) 一、培养目标 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良好的 医德医风,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掌握有关学科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本专业中的新进展和前沿研究课题。 3.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某些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能着手研究和解决本学科中 的某些理论和实际问题。 4.具有担负本学科相当助教或助研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5.能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生物医学工程下设各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包括:医学仪器与信号处理、医学图像处 理、生物医学信息学、生物力学与康复工程学、医疗器械质量控制 三、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 3 年,因培养需要延期培养者最长可延期 1 年。 四、课程培养要求 硕士研究生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必修课和选修课。公共必修课、必修课 70 分为及格,选修 课 60 分为及格。必修课学分可以替代选修课学分,课程共计需修满 18.0 学分。 1.公共必修课:共 7.0 学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0 学分 自然辩证法概论:1.0 学分 外语(英语):4.0 学分 2.必修课:至少 4 门,不低于 7.0 学分 生物医学工程技术与科研方法:3.0 学分 医学科研中的统计方法(科研型):2.0 学分 生命科学理论课程一门:1.0 学分,由导师与研究生根据研究方向,从以下几门课程中选择: 细胞生物学研究进展:1.0 学分 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1.0 学分 神经科学研究进展:1.0 学分 医学免疫学研究进展:1.0 学分 生物医学工程研究进展:1.0 学分 实验技术课程或专业基础课程一门:2.0 学分,由导师与研究生根据研究方向,从以下几门课 程中选择: 数值分析:3.0 学分 医学数字信号处理及应用:2.0 学分 医学模式识别原理:3.0 学分 医学图像处理与分析:3.0 学分 生物力学概论:2.0 学分 3.选修课:根据专业方向从研究生课程开设一览表中选修,不低于 4.0 学分 五、科研实践培养要求 硕士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科学实验技术培养和科研能力培养,要求掌握本学科的和相关学 科开展科学研究的基本技术与方法,依研究方向具体要求如下: 1.医学仪器与信号处理: ①熟练掌握一种计算机编程语言如:Labview、C++、MATLAB、VB,进行信号处理及分析; ②熟练掌握通用电子测量仪器使用。 2.医学图像处理: ①掌握图像分割、配准、三维重建及可视化技术; ②熟练掌握一种计算机编程语言如:MATLAB、C/C++、CUDA 等,进行图像处理及分析、数 据处理及分类、程序设计等; ③练使用一种以上国际通用软件包如 ImageJ、MIMICS、SPM、MaZda、ANSYS、AMIRA
DTIStudio、SPSS等,可利用其中各种功能对医学图像数据进行深层次挖掘; 3.生物医学信息学 掌握一种科学计算及统计计算软件,熟练使用其中生物信息学、统计遗传学模块,包括 MATLAB及其 Bioinformatics工具箱、perl及其 bioperl模块组、R及其 Bioconductor模块组、SAS 及其 Genetics模块等,进行程序设计解决生物医学科学计算问题。 4生物力学与康复工程学 ①熟练掌握力学试验机的使用,能进行材料力学试验性能测试 ②掌握有限元或三维建模软件中的一种 动物实验能进行操作。 5医疗器械质量控制 掌握医疗器械检测技术、医学图像控制技术、体外诊断器械及试剂评价技术。 六、学术培养要求 1.学位论文要求 独立完成一篇具有学术型硕士学位水平的学位论文,学位论文应表明作者确已在本门学科上掌 握了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并对所研究课题有新的见解,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 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2.论文工作要求 (1)开题报告 研究生应在入学后第二学期末之前确定课题并公开进行开题报告,经专家组就研究课题的创新 性、科学性、可行性以及是否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等方面进行评议。开题报告应有详细 记录,经专家组评议通过者可按计划进一步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2)中期检查 硕士科学学位研究生在论文工作半年后,应在院系范围内汇报本阶段课题工作情况,存在问题 及下一步计划等,与会者提出相应意见或建议,以利于论文研究工作顺利进行。此项工作应有详细 记录。 (3)结题与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完成后,应由所在学系(教研室)公开组织学位论文结题与答辩。答辩专家组由5-7 名专家组成,2/3及以上专家同意方为通过答辩。 3.发表论文要求 硕士科学学位研究生 以第一作者在SCI(含SCIE)、SSCI、EI收录期刊发表研究论文1篇,或在SCI(含SCE)收 录期刊以第二作者发表的研究论文1篇,或至少在首都医科大学认定的国内核心期刊发表研究论文 1篇。 七、学位授予 研究生在完成全部培养要求,即课程考试合格、修满全部学分、完成学位论文、通过学位论文 答辩、发表符合要求的论文后,向所在学院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提交学位申请,经学院和学校学位 委员会评审通过后授予学位 6
6 DTIStudio、SPSS 等,可利用其中各种功能对医学图像数据进行深层次挖掘; 3.生物医学信息学: 掌握一种科学计算及统计计算软件,熟练使用其中生物信息学、统计遗传学模块,包括: MATLAB 及其 Bioinformatics 工具箱、perl 及其 bioperl 模块组、R 及其 Bioconductor 模块组、SAS 及其 Genetics 模块等,进行程序设计解决生物医学科学计算问题。 4.生物力学与康复工程学: ①熟练掌握力学试验机的使用,能进行材料力学试验性能测试; ②掌握有限元或三维建模软件中的一种; ③动物实验能进行操作。 5.医疗器械质量控制: 掌握医疗器械检测技术、医学图像控制技术、体外诊断器械及试剂评价技术。 六、学术培养要求 1.学位论文要求 独立完成一篇具有学术型硕士学位水平的学位论文,学位论文应表明作者确已在本门学科上掌 握了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并对所研究课题有新的见解,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 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2.论文工作要求 (1)开题报告 研究生应在入学后第二学期末之前确定课题并公开进行开题报告,经专家组就研究课题的创新 性、科学性、可行性以及是否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等方面进行评议。开题报告应有详细 记录,经专家组评议通过者可按计划进一步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2)中期检查 硕士科学学位研究生在论文工作半年后,应在院系范围内汇报本阶段课题工作情况,存在问题 及下一步计划等,与会者提出相应意见或建议,以利于论文研究工作顺利进行。此项工作应有详细 记录。 (3)结题与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完成后,应由所在学系(教研室)公开组织学位论文结题与答辩。答辩专家组由 5-7 名专家组成,2/3 及以上专家同意方为通过答辩。 3.发表论文要求 硕士科学学位研究生 以第一作者在 SCI(含 SCIE)、SSCI、EI 收录期刊发表研究论文 1 篇,或在 SCI(含 SCIE)收 录期刊以第二作者发表的研究论文 1 篇,或至少在首都医科大学认定的国内核心期刊发表研究论文 1 篇。 七、学位授予 研究生在完成全部培养要求,即课程考试合格、修满全部学分、完成学位论文、通过学位论文 答辩、发表符合要求的论文后,向所在学院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提交学位申请,经学院和学校学位 委员会评审通过后授予学位
生物医学工程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科学学位) 、培养目标 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良好的 医德医风,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掌握有关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对本学科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有 深入的理解,熟悉并了解相关学科的重要理论和技术 3.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能创造性地研究和解决本学科中的有关理论和实际问 题。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4.胜任本学科高校讲师和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所承担的教学及科研任务。 5.熟练掌握和运用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并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进 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适用范圄 适用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下设各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包括:生物力学与康复工程学、医学 影像处理与分析、生物医学信号处理、生物医学信息学。 三、学习年限 博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因培养需要延期培养者最长可延期2年。 四、课程培养要求 博士研究生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必修课和选修课。公共必修课、必修课70分为及格,选修 课60分为及格。必修课学分可以替代选修课学分,课程共计需修满7.0学分。 1.公共必修课:共5.0学分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36学时,2.0学分 外语(英语):72学时,3.0学分 2.必修课:至少2门,不低于2.0学分 生命科学理论课程一门:1.0学分,由导师与研究生根据研究方向,从以下几门课程中选择 细胞生物学研究展:1.0学分 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1.0学分 神经科学研究进展:1.0学分 生物医学工程研究进展:1.0学分 实验技术课程或专业基础课程一门:1.0学分,由导师与研究生根据研究方向,从以下几门课 程中选择: 数值分析:3.0学分 医学数字信号处理及应用:2.0学分 医学模式识别原理:3.0学分 医学图像处理与分析:3.0学分 生物力学概论:2.0学分 3.选修课:根据专业方向从研究生课程开设一览表中选修,学院不作要求 五、科研实戢培养要求 博士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科学实验技术培养和科研能力培养,要求熟练掌握本学科的和相 关学科开展科学研究的基本技术与方法,依研究方向具体要求如下 生物力学与康复工程学 熟练掌握力学试验机的使用,能进行材料力学试验性能测试 ②掌握有限元或三维建模软件中的一种 ③能进行基本的动物实验操作 医学影像处理与分析 ①掌握图像分割、配准、三维重建及可视化技术 ②熟练掌握一种计算机编程语言如: MATLAB、CC++、CUDA等,进行图像处理及分析、数 据处理及分类、程序设计等 ③练使用一种以上国际通用软件包如 ImageJ、MMCS、SPM、 Mazda、 ANSYS、 AMIRA DTIStudio、SPS等,可利用其中各种功能对医学图像数据进行深层次挖掘
7 生物医学工程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科学学位) 一、培养目标 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良好的 医德医风,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掌握有关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对本学科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有 深入的理解,熟悉并了解相关学科的重要理论和技术。 3.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能创造性地研究和解决本学科中的有关理论和实际问 题。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4.胜任本学科高校讲师和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所承担的教学及科研任务。 5.熟练掌握和运用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并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进 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下设各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包括:生物力学与康复工程学、医学 影像处理与分析、生物医学信号处理、生物医学信息学。 三、学习年限 博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 3 年,因培养需要延期培养者最长可延期 2 年。 四、课程培养要求 博士研究生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必修课和选修课。公共必修课、必修课 70 分为及格,选修 课 60 分为及格。必修课学分可以替代选修课学分,课程共计需修满 7.0 学分。 1.公共必修课:共 5.0 学分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36 学时,2.0 学分 外语(英语):72 学时,3.0 学分 2.必修课:至少 2 门,不低于 2.0 学分 生命科学理论课程一门:1.0 学分,由导师与研究生根据研究方向,从以下几门课程中选择: 细胞生物学研究展:1.0 学分 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1.0 学分 神经科学研究进展:1.0 学分 生物医学工程研究进展:1.0 学分 实验技术课程或专业基础课程一门:1.0 学分,由导师与研究生根据研究方向,从以下几门课 程中选择: 数值分析:3.0 学分 医学数字信号处理及应用:2.0 学分 医学模式识别原理:3.0 学分 医学图像处理与分析:3.0 学分 生物力学概论:2.0 学分 3.选修课:根据专业方向从研究生课程开设一览表中选修,学院不作要求 五、科研实践培养要求 博士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科学实验技术培养和科研能力培养,要求熟练掌握本学科的和相 关学科开展科学研究的基本技术与方法,依研究方向具体要求如下: 生物力学与康复工程学 ①熟练掌握力学试验机的使用,能进行材料力学试验性能测试; ②掌握有限元或三维建模软件中的一种; ③能进行基本的动物实验操作。 医学影像处理与分析 ①掌握图像分割、配准、三维重建及可视化技术; ②熟练掌握一种计算机编程语言如:MATLAB、C/C++、CUDA 等,进行图像处理及分析、数 据处理及分类、程序设计等; ③练使用一种以上国际通用软件包如 ImageJ、MIMICS、SPM、MaZda、ANSYS、AMIRA、 DTIStudio、SPSS 等,可利用其中各种功能对医学图像数据进行深层次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