验,说明取消派背弃左派联盟就是背叛民主派的事业。他指出,不 论哪个工人政党在任何一次资产阶级解放运动中都必须采取“左 派联盟”的策略,民主解放运动的一切成就总是与正确运用“左派 联盟”的策略分不开的。 《革命的高涨》和《经济罢工和政治罢工》两篇文章,分析了新 的革命高潮的特点及其社会经济政治原因,论证了经济罢工和政 治罢工的相互关系。列宁指出,新的革命高潮的到来决不是偶然 的,它是俄国整个前一阶段事态发展的必然结果,点燃革命烈火的 是俄国人民所处的普遍无权状况,是沙皇专制制度的反动性和腐 败性。1912年的革命运动与1905年不同之处在于无产阶级具有 更强的组织性和更高的政治觉悟。列宁批驳了自由派资产阶级和 取消派歪曲工人运动性质和把经济斗争同政治斗争割裂开来的谬 论。他强调指出,政治罢工和经济罢工是相互支持、相辅相成的,没 有这两种罢工的紧密联系,真正广泛的、大规模的而且具有全民意 义的运动是不可能产生的。列宁还根据1905年革命的经验指出, 俄国工人不屈不挠的群众性罢工是同武装起义密切联系的。他同 时告诫说,在俄国要取得起义的胜利,必须具备民主派农民起来支 援工人阶级以及军队积极参加起义这样的条件,过早的起义尝试 是极不明智的。 在《三项质询》、《饥荒》、《欧俄土地占有情况》、《“俄国土地问 题”的实质》、《移民问题》和《斯托雷平土地纲领和民粹派土地纲领 的比较》等文中,列宁深刻分析了俄国土地问题的特点和实质。他 列举土地占有情况的官方资料,说明导致农民挨饿的一个主要原 因就在于农奴制的土地占有制。列宁指出,俄国的土地问题与西欧 不同,西欧早已消灭了农奴制,俄国农民还在受中世纪残余的蹂躏 Ⅷ 列 宁 全 集 第二十一卷
验,说明取消派背弃左派联盟就是背叛民主派的事业。他指出,不 论哪个工人政党在任何一次资产阶级解放运动中都必须采取“左 派联盟”的策略,民主解放运动的一切成就总是与正确运用“左派 联盟”的策略分不开的。 《革命的高涨》和《经济罢工和政治罢工》两篇文章,分析了新 的革命高潮的特点及其社会经济政治原因,论证了经济罢工和政 治罢工的相互关系。列宁指出,新的革命高潮的到来决不是偶然 的,它是俄国整个前一阶段事态发展的必然结果,点燃革命烈火的 是俄国人民所处的普遍无权状况,是沙皇专制制度的反动性和腐 败性。1912年的革命运动与1905年不同之处在于无产阶级具有 更强的组织性和更高的政治觉悟。列宁批驳了自由派资产阶级和 取消派歪曲工人运动性质和把经济斗争同政治斗争割裂开来的谬 论。他强调指出,政治罢工和经济罢工是相互支持、相辅相成的,没 有这两种罢工的紧密联系,真正广泛的、大规模的而且具有全民意 义的运动是不可能产生的。列宁还根据1905年革命的经验指出, 俄国工人不屈不挠的群众性罢工是同武装起义密切联系的。他同 时告诫说,在俄国要取得起义的胜利,必须具备民主派农民起来支 援工人阶级以及军队积极参加起义这样的条件,过早的起义尝试 是极不明智的。 在《三项质询》、《饥荒》、《欧俄土地占有情况》、《“俄国土地问 题”的实质》、《移民问题》和《斯托雷平土地纲领和民粹派土地纲领 的比较》等文中,列宁深刻分析了俄国土地问题的特点和实质。他 列举土地占有情况的官方资料,说明导致农民挨饿的一个主要原 因就在于农奴制的土地占有制。列宁指出,俄国的土地问题与西欧 不同,西欧早已消灭了农奴制,俄国农民还在受中世纪残余的蹂躏 Ⅷ 列 宁 全 集 第二十一卷
和压迫。同农奴制作斗争是俄国土地问题的特点。列宁认为,农民 只有消灭地主土地占有制才能找到出路,只有推翻沙皇君主制这 个地主的支柱,才能真正摆脱极端贫困和饥饿。 在本卷的文献中可以看到列宁对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深切关 怀和对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的高度评价。布拉 格代表会议《关于中国革命》的决议指出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具有 世界意义,声明俄国无产阶级以极大的热忱和深切的同情注视着 中国革命的成就,并斥责俄国自由派对沙皇政府掠夺政策的支持。 在《中国的民主主义和民粹主义》一文中,列宁称颂孙中山这位亚 洲的共和国临时大总统“是充满着崇高精神和英雄气概的革命的 民主主义者”(本卷第428页),指出孙中山的纲领“是带有建立共 和制度要求的完整的民主主义”,“是真正伟大的人民的真正伟大 的思想”的体现。列宁写道:中国人民“不仅会为自己历来的奴隶地 位而痛心,不仅会向往自由和平等,而且会同中国历来的压迫者作 斗争”(本卷第427页)。列宁对孙中山的思想和纲领作了马克思主 义分析,既指出其主观社会主义的空想倾向,又充分肯定其反封建 的进步性和革命性。列宁指出,只有革命人民群众的英雄主义才能 “振兴”中国。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的资产阶级民主派,正在发挥 农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从中正确地寻找振兴中国的道路。列宁寄 希望于中国未来的无产阶级。他认为: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中国无产阶级也将日益成长起来!它一定会建立起自己的马克思 主义政党,而这个党在批判孙中山的小资产阶级空想和反动观点 时,一定会细心地挑选出他的政治纲领和土地纲领中的革命民主 主义内核,并加以保护和发展。 本卷还收载了列宁在赫尔岑诞生一百周年时写的文章《纪念 前 言 Ⅸ
和压迫。同农奴制作斗争是俄国土地问题的特点。列宁认为,农民 只有消灭地主土地占有制才能找到出路,只有推翻沙皇君主制这 个地主的支柱,才能真正摆脱极端贫困和饥饿。 在本卷的文献中可以看到列宁对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深切关 怀和对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的高度评价。布拉 格代表会议《关于中国革命》的决议指出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具有 世界意义,声明俄国无产阶级以极大的热忱和深切的同情注视着 中国革命的成就,并斥责俄国自由派对沙皇政府掠夺政策的支持。 在《中国的民主主义和民粹主义》一文中,列宁称颂孙中山这位亚 洲的共和国临时大总统“是充满着崇高精神和英雄气概的革命的 民主主义者”(本卷第428页),指出孙中山的纲领“是带有建立共 和制度要求的完整的民主主义”,“是真正伟大的人民的真正伟大 的思想”的体现。列宁写道:中国人民“不仅会为自己历来的奴隶地 位而痛心,不仅会向往自由和平等,而且会同中国历来的压迫者作 斗争”(本卷第427页)。列宁对孙中山的思想和纲领作了马克思主 义分析,既指出其主观社会主义的空想倾向,又充分肯定其反封建 的进步性和革命性。列宁指出,只有革命人民群众的英雄主义才能 “振兴”中国。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的资产阶级民主派,正在发挥 农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从中正确地寻找振兴中国的道路。列宁寄 希望于中国未来的无产阶级。他认为: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中国无产阶级也将日益成长起来!它一定会建立起自己的马克思 主义政党,而这个党在批判孙中山的小资产阶级空想和反动观点 时,一定会细心地挑选出他的政治纲领和土地纲领中的革命民主 主义内核,并加以保护和发展。 本卷还收载了列宁在赫尔岑诞生一百周年时写的文章《纪念 前 言 Ⅸ
赫尔岑》。列宁在文中对赫尔岑曲折的一生作了实事求是的评价, 阐明“这位在为俄国革命作准备方面起了伟大作用的作家的真正 历史地位”(本卷第261页)。列宁认为赫尔岑是第一批俄国革命民 主派中的一个,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他“已经走到辩证唯物主义 跟前,可是在历史唯物主义前面停住了”(本卷第262页)。列宁指 出赫尔岑的社会主义学说的错误和空想,分析他一度产生的怀疑 论和悲观论。列宁写道:赫尔岑不能在19世纪40年代农奴制俄国 的条件下看见革命的人民,这不是他的过错,而是他的不幸;当他 在60年代看见了革命的人民时,他就无畏地站到革命民主派方面 来反对自由派,举起革命的旗帜反对沙皇制度了;在临终的前一 年,他的视线已转向国际,转向马克思所领导的国际。 本卷所收文献比《列宁全集》第1版相应时期增加7篇:布尔 什维克国外小组会议《关于党内状况的报告的提纲》、《关于国外组 织章程的建议》、《关于政治形势的报告大纲》,在布拉格代表会议 上《关于社会党国际局的工作报告》、《表决关于反饥荒斗争的决议 时的发言》和《关于组织问题的发言》、《选举为期不远了,大家行动 起来吧!》。其中《选举为期不远了,大家行动起来吧!》一文是苏联 1984年新发表的。《附录》中的文献都是新增加的。 Ⅹ 列 宁 全 集 第二十一卷
赫尔岑》。列宁在文中对赫尔岑曲折的一生作了实事求是的评价, 阐明“这位在为俄国革命作准备方面起了伟大作用的作家的真正 历史地位”(本卷第261页)。列宁认为赫尔岑是第一批俄国革命民 主派中的一个,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他“已经走到辩证唯物主义 跟前,可是在历史唯物主义前面停住了”(本卷第262页)。列宁指 出赫尔岑的社会主义学说的错误和空想,分析他一度产生的怀疑 论和悲观论。列宁写道:赫尔岑不能在19世纪40年代农奴制俄国 的条件下看见革命的人民,这不是他的过错,而是他的不幸;当他 在60年代看见了革命的人民时,他就无畏地站到革命民主派方面 来反对自由派,举起革命的旗帜反对沙皇制度了;在临终的前一 年,他的视线已转向国际,转向马克思所领导的国际。 本卷所收文献比《列宁全集》第1版相应时期增加7篇:布尔 什维克国外小组会议《关于党内状况的报告的提纲》、《关于国外组 织章程的建议》、《关于政治形势的报告大纲》,在布拉格代表会议 上《关于社会党国际局的工作报告》、《表决关于反饥荒斗争的决议 时的发言》和《关于组织问题的发言》、《选举为期不远了,大家行动 起来吧!》。其中《选举为期不远了,大家行动起来吧!》一文是苏联 1984年新发表的。《附录》中的文献都是新增加的。 Ⅹ 列 宁 全 集 第二十一卷
党内危机的结局 (1911年12月8日〔21日〕) 两年前,在社会民主党的报刊上,可以看到关于党内“统一的 危机”的言论①。反革命时代的瓦解和涣散,引起了新的改组和分 裂,引起了国外斗争的进一步尖锐化,于是不少缺乏信心或意志薄 弱的人,一看到社会民主工党内的严重情况,就灰心丧气了。现在, 随着俄国组织委员会1的成立,很明显,即使危机没有结束,至少也 出现了使党向好的方面发展的新的重大的转折点。因此,总的回顾 一下党内演变的已经过去的阶段和最近将来的前景,是切合时宜 的。 革命后留存下来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包括三个单独的、自治 的、民族的社会民主党组织和两个俄国国内派别。这些派别的深刻 根源存在于无产阶级发展的趋势之中,存在于无产阶级当前所处 的这种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生活环境之中,这一点已由事件层出 不穷的非常重要的1905年、1906年和1907年的经验证明了。反 革命又把我们从业已登上的高山推下深谷。无产阶级不得不在斯 托雷平的绞架下和在路标派2的哀诉声中,重整队伍和重新积蓄力 量。 1 ① 见《列宁全集》第2版第19卷第247—300页。—— 编者注
党内危机的结局 (1911年12月8日〔21日〕) 两年前,在社会民主党的报刊上,可以看到关于党内“统一的 危机”的言论①。反革命时代的瓦解和涣散,引起了新的改组和分 裂,引起了国外斗争的进一步尖锐化,于是不少缺乏信心或意志薄 弱的人,一看到社会民主工党内的严重情况,就灰心丧气了。现在, 随着俄国组织委员会1的成立,很明显,即使危机没有结束,至少也 出现了使党向好的方面发展的新的重大的转折点。因此,总的回顾 一下党内演变的已经过去的阶段和最近将来的前景,是切合时宜 的。 革命后留存下来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包括三个单独的、自治 的、民族的社会民主党组织和两个俄国国内派别。这些派别的深刻 根源存在于无产阶级发展的趋势之中,存在于无产阶级当前所处 的这种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生活环境之中,这一点已由事件层出 不穷的非常重要的1905年、1906年和1907年的经验证明了。反 革命又把我们从业已登上的高山推下深谷。无产阶级不得不在斯 托雷平的绞架下和在路标派2的哀诉声中,重整队伍和重新积蓄力 量。 1 ① 见《列宁全集》第2版第19卷第247—300页。—— 编者注
新的环境引起社会民主党内各种趋势的重新组合。最不坚定 的社会民主主义分子,无产阶级的各种资产阶级同路人,在艰难时 期的压迫下,开始离开两个新的派别。有两个流派最突出地表现了 这种离开社会民主党的情况,这就是取消派和召回派3。它们又必 然造成两个派别内部的始终忠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核心互相接近 的趋势。这就是促使1910年一月全会4召开的实际形势,这次全会 是导致社会民主党进一步发展中各种有利和不利因素、前进和倒 退的起点。 对于全会所树立的不可磨灭的思想上的功绩,以及它所犯的 重大的“调和主义”错误,至今还有许多人没有很好地理解。而不理 解这一点,就根本不能理解党内现状。因此,我们应当再次说明目 前危机的起点。 下面从一个“调和派”在全会前夕写成并在全会之后立即发表 的文章中援引的一段话,比任何长篇大论或者从更直接更丰富的 “文件”摘引来的任何材料,都更能帮助我们说明这一起点。在全会 上占优势的“调和主义”的首领之一、崩得分子5约诺夫同志,在《争 论专页》6第1期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党的统一有可能吗?》的文章 (1910年3月19日,在第6页上有编辑部加的附注:“本文是在全 会以前写成的”),其中有这样一段话: “不管召回主义和取消主义本身对党多么有害,它们对各派的有益影响, 看来是毫无疑义的。病理学上有两种脓肿:恶性的和良性的。良性脓肿是一种 对身体有益的病。这种脓肿在形成过程中吸收全身的一切毒素,因而也就可 以促进身体的康复。我认为,取消主义对孟什维主义,召回主义- 最后通牒主 义对布尔什维主义,就起了这种作用。” 这就是一个“调和派”在全会期间对事情的估计,这个估计把 2 党内危机的结局
新的环境引起社会民主党内各种趋势的重新组合。最不坚定 的社会民主主义分子,无产阶级的各种资产阶级同路人,在艰难时 期的压迫下,开始离开两个新的派别。有两个流派最突出地表现了 这种离开社会民主党的情况,这就是取消派和召回派3。它们又必 然造成两个派别内部的始终忠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核心互相接近 的趋势。这就是促使1910年一月全会4召开的实际形势,这次全会 是导致社会民主党进一步发展中各种有利和不利因素、前进和倒 退的起点。 对于全会所树立的不可磨灭的思想上的功绩,以及它所犯的 重大的“调和主义”错误,至今还有许多人没有很好地理解。而不理 解这一点,就根本不能理解党内现状。因此,我们应当再次说明目 前危机的起点。 下面从一个“调和派”在全会前夕写成并在全会之后立即发表 的文章中援引的一段话,比任何长篇大论或者从更直接更丰富的 “文件”摘引来的任何材料,都更能帮助我们说明这一起点。在全会 上占优势的“调和主义”的首领之一、崩得分子5约诺夫同志,在《争 论专页》6第1期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党的统一有可能吗?》的文章 (1910年3月19日,在第6页上有编辑部加的附注:“本文是在全 会以前写成的”),其中有这样一段话: “不管召回主义和取消主义本身对党多么有害,它们对各派的有益影响, 看来是毫无疑义的。病理学上有两种脓肿:恶性的和良性的。良性脓肿是一种 对身体有益的病。这种脓肿在形成过程中吸收全身的一切毒素,因而也就可 以促进身体的康复。我认为,取消主义对孟什维主义,召回主义- 最后通牒主 义对布尔什维主义,就起了这种作用。” 这就是一个“调和派”在全会期间对事情的估计,这个估计把 2 党内危机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