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经络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一)经络学说的形成 1.《十一脉灸经》 2.针灸疗法的发明和经络感传现象的发现是 经络学说形成的基础 3.循经症候群的观察和练功过程中的体悟 4.穴位主治功用的归纳 5.古代解剖学的知识 6.阴阳五行学说的渗透和指导
三、经络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一)经络学说的形成 1.《十一脉灸经》 2. 针灸疗法的发明和经络感传现象的发现是 经络学说形成的基础 3.循经症候群的观察和练功过程中的体悟 4.穴位主治功用的归纳 5.古代解剖学的知识 6.阴阳五行学说的渗透和指导
(二)经络学说的确立 《内经》成书是中医学经络学说形成的标志。 (三)经络学说的发展 1经络学说向临床实践方向发展(秦汉时期:公元 前221年一公元265年) 《难经》 《伤寒杂病论》一六经辨证 华佗 2针灸经络学说的总结时期(晋以后) 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宋·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二)经络学说的确立 《内经》成书是中医学经络学说形成的标志。 (三)经络学说的发展 1 经络学说向临床实践方向发展(秦汉时期:公元 前221年—公元265年) 《难经》 《伤寒杂病论》—六经辨证 华佗 2 针灸经络学说的总结时期 (晋以后) 晋 • 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宋 • 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宋·执中《针灸资生经》 元·滑寿《十四经发挥》 明·李时珍《奇经八脉考》 明·杨继洲《针灸大成》 清·姚澜《本草分经》 清·陈惠畴《经络图考》 黄谷《明堂经络图册》 钱镜《脏腑正伏侧人明堂图》
宋 •王执中《针灸资生经》 元• 滑寿《十四经发挥》 明• 李时珍《奇经八脉考》 明•杨继洲《针灸大成》 清• 姚澜《本草分经》 清•陈惠畴《经络图考》 黄谷《明堂经络图册》 钱镜《脏腑正伏侧人明堂图》……
四、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脉 经脉奇经八脉 十二经别 别络(大络) 客脉 络 小络 十二经筋 外连 连属部分 十二皮部 内属——五脏六腑
四、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脉 经脉 奇经八脉 十二经别 别络(大络) 络脉 浮络 孙络 十二经筋 外连 连属部分 十二皮部 内属——五脏六腑
第二节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的名称 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第二节 十二经脉 ❖ 十二经脉的名称 ❖ 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 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