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台县西平镇初级中学校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杨素琼★ 前,燕子丹给他送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这是送英雄的别离;再有"桃花 潭水深千尽,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挚之这间的别离。而我们这些课文则是亲人之别离, 更是感人) 〖板书〗借别背影(父子分手) ④第七段"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别后怀念,追思往事,寄托思念。 〖板书〗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讨论】4、面对着父亲苍老的背影,作者也不禁簌簌流下了眼泪,文中一共写了作者几次 流泪,找出这些语句? 〖分析〗 ①课文第二段,"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了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 眼泪 这是"悲哀之泪",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 〖板书〗悲哀之泪 ②第六段,"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的流下来 这是"感动之泪",望父买橘 〖板书〗感动之泪 ③第六段,"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这是”不舍之泪",父子即将离别。 〖板书〗不舍之泪 ④第七段,"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 读到父亲的来信,触目伤怀,又想起了往昔父亲的背影,这是伤心之泪”。 〖板书〗伤心之泪 【讨论】4、这篇文章的重心在6、7两段,那么2、3、4、5段写的是什么?不写不可以吗? 〖分析〗2、3段介绍惨淡的家境,为了营造一种悲凉的气氛。 4、5段介绍父亲对我无微无致的照顾,为了铺垫我对父亲的感情,也就是铺垫"背影"。 二、小结 (以讨论的方式进行) 【讨论】对本文的中心有以下几种看法,你认为正确的是,简要说明理由。 表现父亲疼爱儿子 B、表现父亲的生活艰难和老境颓唐 C、表现儿子体谅父亲 D、表现父亲怜爱儿子,儿子体谅父亲,父子之间的美好亲情 〖板书〗父子情深 三、布置作业 1、将预习提示中的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抄写在作业本上 2、思考课后第一题 课后心得 第2课、《永久的悔》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断课标语文版八年级语文教案 菌6页
★三台县西平镇初级中学校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杨素琼★ 新课标语文版八年级语文教案 第 6 页 前,燕子丹给他送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这是送英雄的别离;再有"桃花 潭水深千尽,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挚之这间的别离。而我们这些课文则是亲人之别离, 更是感人) 〖板书〗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④第七段"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别后怀念,追思往事,寄托思念。 〖板书〗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讨论】4、面对着父亲苍老的背影,作者也不禁簌簌流下了眼泪,文中一共写了作者几次 流泪,找出这些语句? 〖分析〗 ①课文第二段,"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了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 眼泪。" 这是"悲哀之泪",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 〖板书〗悲哀之泪 ②第六段,"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的流下来"。 这是"感动之泪",望父买橘。 〖板书〗感动之泪 ③第六段,"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这是"不舍之泪",父子即将离别。 〖板书〗不舍之泪 ④第七段,"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 读到父亲的来信,触目伤怀,又想起了往昔父亲的背影,这是"伤心之泪"。 〖板书〗伤心之泪 【讨论】4、这篇文章的重心在 6、7 两段,那么 2、3、4、5 段写的是什么?不写不可以吗? 〖分析〗2、3 段介绍惨淡的家境,为了营造一种悲凉的气氛。 4、5 段介绍父亲对我无微无致的照顾,为了铺垫我对父亲的感情,也就是铺垫"背影"。 二、小结 (以讨论的方式进行) 【讨论】对本文的中心有以下几种看法,你认为正确的是,简要说明理由。 A、表现父亲疼爱儿子 B、表现父亲的生活艰难和老境颓唐 C、表现儿子体谅父亲 D、表现父亲怜爱儿子,儿子体谅父亲,父子之间的美好亲情 〖板书〗父子情深 三、布置作业 1、将预习提示中的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抄写在作业本上。 2、思考课后第一题。 课后心得: 第 2 课、《永久的悔》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三台县西平镇初级中学校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杨素琼★ 1.学习掌握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朴实语言中所含的复杂感情。 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本文的教学主要从找出文章线索人手,然后围绕这个线索按照段落顺序逐步讲解,所运用 的方法主要有问题法、讨论法、教师范读、演讲法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使其懂得审视自己的行为,珍惜亲情,探寻与父母、 长辈相处的最佳方式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1.学习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平实的语言中所饱含的深情。 2.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情感教育。 难点:1.本文的线索是吃的东西,这一点较不常见,对此应稍作分析 2文章对母亲的描写不多,却感人至深,其原因何在? 教学突破:对学生情感的教育不能用说教的方式,可通过演讲,引导学生自己明白体会。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查阅资料,掌握作者情况及作品背景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第一课时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从文题入手,创建情景,导入课文(1.)讲述让自己悔恨的往事,进入新课学习 2.分析课文第1、2自然段 3.朗读课文,在教师指导下研读1、2自然段 4.让学生默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 5.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线索,思考相关问题 创建情景。导入课文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师:在学习本课之前,我想请大家回忆一下,有没有什么事情让你们至今想起仍悔恨不 已呢?.鼓励学生举手讲述,注意对学生的心结进行开导。3.师:本文题为永久的悔", 它的作者是当代语言学家季羡林老师,写这篇文章时季老师已年近九十,却还在对一件往 事耿耿于怀,可见这件事在他的内心深处有着怎样的地位。那么,让这为九十多岁的老人难 忘,始终无法释怀的到底是一件什么样的事呢?(板书课题)1.低头沉思,回忆往事。2.举 手讲述让自己至今懊恼不已的往事,注意情节的完整性。3.听教师讲述,了解文章的创作 背景,对本文的学习产生兴趣。 二、分析课文第1、2自然段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让学生齐读课文第l、2自然段。2.师: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抽学生回答。板 书: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3.师:为什么说它是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抽学生回答。板 书: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4.师:作者在第1段用了两个成语"俯拾皆是"和"唾手可得 ,它们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抽学生回答,总结。5.让学生用上面两个成语造句,并 加以点评。1.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感情。2.思考回答。生:不该离开故乡,离开 母亲。3.思考回答。生:因为它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4.思考回答。生:这两个 成语说明作者后悔的事有很多,但却能不假思索地说出让他感触最深的事,因为它一直在他 心中,是作者无法解开的心结。5.用"俯拾皆是"和"唾手可得"造句 三、让学生默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明了文章线索(约分钟) 断课标语文版八年级语文教案 菌7页
★三台县西平镇初级中学校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杨素琼★ 新课标语文版八年级语文教案 第 7 页 1.学习掌握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朴实语言中所含的复杂感情。 2.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本文的教学主要从找出文章线索人手,然后围绕这个线索按照段落顺序逐步讲解,所运用 的方法主要有问题法、讨论法、教师范读、演讲法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使其懂得审视自己的行为,珍惜亲情,探寻与父母、 长辈相处的最佳方式。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学习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平实的语言中所饱含的深情。 2.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情感教育。 难点: 1.本文的线索是吃的东西,这一点较不常见,对此应稍作分析。 2 文章对母亲的描写不多,却感人至深,其原因何在? 教学突破:对学生情感的教育不能用说教的方式,可通过演讲,引导学生自己明白体会。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查阅资料,掌握作者情况及作品背景。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第一课时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 从文题入手,创建情景,导入课文 ( 1.)讲述让自己悔恨的往事,进入新课学习 2. 分析课文第 l、2 自然段 3. 朗读课文,在教师指导下研读 l、2 自然段 4. 让学生默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 5. 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线索,思考相关问题 一、创建情景。导入课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师:在学习本课之前,我想请大家回忆一下,有没有什么事情让你们至今想起仍悔恨不 已呢?2.鼓励学生举手讲述,注意对学生的心结进行开导。3.师:本文题为"永久的悔", 它的作者 是当代语言学家季羡林老师,写这篇文章时季老师已年近九十,却还在对一件往 事耿耿于怀,可见这件事在他的内心深处有着怎样的地位。那么,让这为九十多岁的老人难 忘,始终无法释怀的到底是一件什么样的事呢?(板书课题)1.低头沉思,回忆往事。2.举 手讲述让自己至今懊恼不已的往事,注意情节的完整性。3.听教师讲述,了解文章的创作 背景,对本文的学习产生兴趣。 二、分析课文第 l、2 自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让学生齐读课文第 l、2 自然段。2.师: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 抽学生回答。 板 书: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3.师:为什么说它是作者心中"永久"的悔? 抽学生回答。 板 书: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4.师:作者在第 1 段用了两个成语"俯拾皆是"和"唾手可得 ",它们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抽学生回答,总结。5.让学生用上面两个成语造句,并 加以点评。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感情。 .2.思考回答。 生:不该离开故乡,离开 母亲。3.思考回答。 生:因为它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4.思考回答。 生:这两个 成语说明作者后悔的事有很多,但却能不假思索地说出让他感触最深的事,因为它一直在他 心中,是作者无法解开的心结。5.用"俯拾皆是"和"唾手可得"造句。 三、让学生默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明了文章线索(约 分钟)
★三台县西平镇初级中学校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杨素琼★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请学生默读课文。2.师:刚才大家都阅读了课文,对文章的内容有了大致了解。请大 家思考一下,作者这篇怀念母亲的文章是围绕什么展开的?1.默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 2.踊跃回答。生:全文是围绕吃的东西展开的。 3.师:很正确,具体有哪些吃的呢?抽学生回答。板书:白的黄的红的4.师:不错, 白的、黄的、红的"就是本文的线索,它贯穿文章始终。作者为什么要以吃的为线索呢?这 点作者在文中作了说明,请大家找出来。5.抽学生朗读相关语句。6.师:因为孩子最容易 关心吃的东西,所以作者对小时候的记忆总与吃的联系在一起,这一点可以理解。但为什 么母亲吃不到好东西这件事也会让他想起母亲呢?组织学生讨论。7.让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并加以总结。3.思考问题。生:白的麦子面,黄的小米面和棒子面,红的高粱饼。4.阅 读课文,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5.朗读:."第一,我作为一个孩子容易关心吃的东西。第 除了黄的以外,所有我在上面提到的好吃的东西,几乎都与母亲无缘。"6.分组讨论, 每组选一个小组长,作好讨论记录。生:母亲之所以只吃红的是因为她把白的和黄的让给 了我,这让我感动至深。生:母亲艰辛一生,作者儿时无法体会,成人时又无法报答,内心 悲凉。7.汇报讨论结果,在教师点拨下明确。 四、本课小结 本课熟悉了课文内容,明确了文章线索,对第、2自然段进行了分析,知晓了作者心中永 久的悔是什么,初步感受了母亲对”我"的关爱和我对母亲的怀念。 五、板书设计 永久的悔 季羡林 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永久的悔: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线索:白的黄的红的 第二课时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阅读3、4自然段,对作者家境和母亲形象有初步认识 2.阅读5-8自然段,初步感受母亲对自己的关爱 3.重点研读9-11自然段,进一步感受母子情深 4.辅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 阅读理解3、4自然段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让学生阅读第3、4段,思考这两段主要讲了什么,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抽多名学生 回答,并总结。3.师:这两段篇幅不长,却将作者父辈生活的艰辛深深地印人读者脑海。 文中有些词语极富表现力,请大家找出来。4.指导学生用这些词语造句,以加深理解。5.师: 母亲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抽学生回答,将内容板书(见板书设计)6.师:如何理解这个五 里路,就是我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组织学生讨论)1.阅读3、4自然段,思考 这两段在文中的作用。2生:这两段主要讲述了作者贫困的家境,将母亲的大致轮廓也勾勒 了出来,为后文的展开铺垫了感情基调。3、生:立椎之地、孤苦伶仃、无依无靠、举目无 亲、背井离乡、千辛万苦…4.用上述词语造句。5.生:娘家姓赵,十分贫穷:不识一字, 连名字都没有:走过的最长的路就是从娘家到婆家的五里路。6.讨论这一句话中所饱含的 深情 二、分析阅读5-8自然段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让学生细读5~8段,掌握其内容。2.师:吃白的是最高标准,其次是黄的和红的,作 断课标语文版八年级语文教案 第8页
★三台县西平镇初级中学校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杨素琼★ 新课标语文版八年级语文教案 第 8 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请学生默读课文。2.师:刚才大家都阅读了课文,对文章 的内容有了大致了解。请大 家思考一下,作者这篇怀念母亲的文章是围绕什么展开的? 1.默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 2.踊跃回答。 生:全文是围绕吃的东西展开的。 3.师:很正确,具体有哪些吃的呢? 抽学生回答。 板书:白的黄的红的 4.师:不错," 白的、黄的、红的"就是本文的线索,它贯穿文章始终。作者为什么要以吃的为线索呢?这一 点作者在文中作了说明,请大家找出来。5.抽学生朗读相关语句。6.师:因为孩子最容易 关心吃的东西,所以作者对小时候的记忆总与吃的 联系在一起,这一点可以理解。但 为什 么母亲吃不到好东西这件事也会让他想起母亲呢? 组织学生讨论。7.让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并加以总结。 3.思考问题。 生:白的麦子面,黄的小米面和棒子面,红的高粱饼。4.阅 读课文,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5.朗读:."第一,我作为一个孩子容易关心吃的东西。第 二.除了黄的'以外,所有我在上面提到的好吃的东西,几乎都与母亲无缘。"6.分组讨论, 每组选一个小组长,作好 讨论记录。生:母亲之所以只吃红的是因为她把白的和黄的让给 了我,这让我感动至深。生:母亲艰辛一生,作者儿时无法体会,成人时又无法报答,内心 悲凉。7.汇报讨论结果,在教师点拨下明确。 四、本课小结 本课熟悉了课文内容,明确了文章线索,对第 l、2 自然段进行了分析,知晓了作者心中永 久的悔是什么,初步感受了母亲对"我"的关爱和我对母亲的怀念。 五、板书设计 永久的悔 季羡林 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永久的悔: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线索:白的黄的红的 第二课时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阅读 3、4 自然段,对作者家境和母亲形象有初步认识 2.阅读 5-8 自然段,初步感受母亲对自己的关爱 3.重点研读 9-11 自然段 ,进一步感受母子情深 4.辅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 一、阅读理解 3、4 自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让学生阅读第 3、4 段,思考这两段主要讲了什么,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抽多名学生 回答,并总结。3.师:这两段篇幅不长,却将作者父辈生活的艰辛深深地印人读者脑海。 文中有些词语极富表现力,请大家找出来。4.指导学生用这些词语造句,以加深理解。5.师: 母亲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 抽学生回答,将内容板书(见板书设计)6.师:如何理解"这个五 里路,就是我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组织学生讨论) 1.阅读 3、4 自然段,思考 这两段在文中的作用。2.生:这两段主要讲述了作者贫困的 家境,将母亲的大致轮廓也勾勒 了出来,为后文的展开铺垫了感情基 调。3、生:立椎之地、孤苦伶仃、无依无靠、举目无 亲、背井离乡、千辛万苦……4.用上述词语造句。5.生:娘家姓赵,十分贫穷;不识一字, 连名字都没有;走过的最长的路就是从娘家到婆家的五里路。6.讨论这一句话中所饱含的 深情 二、分析阅读 5-8 自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让学生细读 5~8 段,掌握其内容。2.师:吃白的是最高标准,其次是黄的和红的,作
★三台县西平镇初级中学校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扬素琼★ 者家平常都吃些什么呢?抽学生回答。3.师:但"我"却偶尔可以吃到点白的或黄的,有哪 几种途径可以得到呢?抽学生回答,将内容板书(见板书设计)。4.让学生齐读第7段,注 意读出感情。5.组织学生讨论:文中母亲在中秋节给我半块月饼的事是整篇文章唯一一处 对母亲行为的描写,语言极其朴实,却让人感触甚深,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呢?1.细读第 5-8段。2.思考回答。生:"白的与我们家无缘,黄的与我们缘分也不大,终日为伍者只 有红的'。"3.生:可以从家境较好的大奶奶那里得到一小块馍馍;中秋节母亲会想办法给 我弄一点月饼:为二大爷割牛草也可得到一点黄的。4.齐读第7段,体会文中流露的母 子情深。5.分组讨论,汇报交流讨论结果,在教师指导下领会文中自然流露的母亲对儿子 的关爱情。 三、重点研读9一Ⅱ!自然段,进一步感受母子情深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饱含深情地朗读"我在她身边呆到六岁..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2.抽一个学生朗 读第10自然段。3.师:这两段是本文最感人的部分、每次读来都让人有一种辛酸的痛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年少时对母亲的恩情理解得并不深刻,等到知道报答 时却已不能,这里包含了作者多少的无奈啊!指导学生领悟这两段作者平实的语言中蕴含的 深情。1.听教师朗读,感受其感情基调。2·充满感情地朗读第⑩0自然段。3.领悟作者平 实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深情,联想自己的情况,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 4.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为题组织一次小型演讲会,对学生进行情感教 育。4.踊跃发言,说说自己平日是如何与父母、长辈相处的,从哪些小事中可以反映父 母对自己的爱。检讨自己的不足,并思考应该如何去回应、去报答父母、长辈的关爱 四、完成课堂练习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疑难字词练习(见随堂练习设计)。2.指导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1.掌握相关知识。2 挥主观能动性,完成课后习题。 五、本课小结 这节课主要按段落顺序对课文进行了较为详尽地分析,使学生对文中质朴语言所蕴含的复 杂情感有了深入体会,明白了文章之所以动人应在于情而非文。学生通过此课的学习,认识 到父母及长辈对自己的关爱,懂得思索探寻与他们相处的最佳模式,莫等到"子欲养而亲不 待",空悲切 六板书设计 永久的悔 季羡林 母亲:娘家姓赵,十分贫穷不识一字,连名字都没有走过的最长的路就是从娘家到婆家的五 里路毕生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一辈子都没有笑过日日夜夜盼着自己的儿子回来,直到去 世 线索 白的:大奶奶给:中秋节母亲想办法弄 黄的:为二大爷喂牛讨得 红的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般的纪念性的文章都会围绕被怀念的对象展开,但本文语言平实,对母亲的描写着墨极 少,只有一处行为描写和一处语言描写,却同样能触人心弦,让人潸然泪下,作者是如何做 到这一点的呢?可让学生课外模仿作文 练习设计 断课标语文版八年级语文教案 第9页
★三台县西平镇初级中学校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杨素琼★ 新课标语文版八年级语文教案 第 9 页 者家平常都吃些什么呢? 抽学生回答。3.师:但"我"却偶尔可以吃到点白的或黄的,有哪 几种途径可以得到呢? 抽学生回答,将内容板书(见板书设计)。4.让学生齐读第 7 段,注 意读出感情。5.组织学生讨论:文中母亲在中秋节给我半块月饼的事是整篇文章唯一一处 对母亲行为的描写,语言极其 朴实,却让人感触甚深,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呢? 1.细读第 5-8 段。2.思考回答。生:"'白的'与我们家无缘,'黄的'与我们缘分也不大,终日为伍者只 有'红的'。"3.生:可以从家境较好的大奶奶那里得到一小块馍馍;中秋节母亲会想办法给 我弄一点月饼;为二大爷割牛草也可得到一点黄的。 '4.齐读第 7 段,体会文中流露的母 子情深。5.分组讨论,汇报交流讨论结果,在教师指导下领会文中自然流露的母亲对儿子 的关爱情。 三、重点研读 9 一 ll 自然段,进一步感受母子情深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饱含深情地朗读"我在她身边呆到六岁……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2.抽一个学生朗 读第 10 自然段。3.师:这两段是本文最感人的部分、每 次读来都让人有一种辛酸的痛。"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 待",年少时对母亲的恩情理解得并不深刻,等到知道报答 时却已不能,这里包含了作者多少的无奈啊!指导学生领悟这两段作者平实的语言中蕴含的 深情。 1.听教师朗读,感受其感情基调。2·充满感情地朗读第 10 自然段。3.领悟作者平 实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深情,联想自己的情况,体会父母对自 己的爱。 4.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 待"为题组织一次小型演讲会,对学生进行情感教 育。 4.踊跃发言,说说自己平日是如何与父母、长辈相处的,从哪些小事中可 以反映父 母对自己的爱。检讨自己 的不足,并思考应该如何去回应、去 报答父母、长辈的关爱。 四、完成课堂练习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疑难字词练习(见随堂练习设计)。2.指导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1.掌握相关知识。2.发 挥主观能动性,完成课后习题。 五、本课小结 这节课主要按段落顺序对课文进行了较为详尽地分析,使学生对文中质朴语言所蕴含的复 杂情感有了深入体会,明白了文章之所以动人应在于情而非文。学生通过此课的学习,认识 到父母及长辈对自己的关爱,懂得思索探寻与他们相处的最佳模式,莫等到"子欲养而亲不 待",空悲切。 六板书设计 永久的悔 季羡林 母亲:娘家姓赵,十分贫穷不识一字,连名字都没有走过的最长的路就是从娘家到婆家的五 里路毕生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一辈子都没有笑过 日日夜夜盼着自己的儿子回来,直到去 世。 线索 白的:大奶奶给;中秋节母亲想办法弄 黄的:为二大爷喂牛讨得 红的: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一般的纪念性的文章都会围绕被怀念的对象展开,但本文语言平实,对母亲的描写着墨极 少,只有一处行为描写和一处语言描写,却同样能触人心弦,让人潸然泪下,作者是如何做 到这一点的呢?可让学生课外模仿作文。 练习设计
★三台县西平镇初级中学校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杨素琼★ 随堂练习设计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1)他非常懒,总爱去邻居家憎饭吃。(2)年少的他懵懵懂懂, 做了很多错事,其中有二件让他至今后悔不已。(3)那个工作对他来说垂手可得。(4)他拿出 一个馒头,扳了一块给我 个性练习设计 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母亲不知有多少个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 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回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请随意想像一个片断(如村边眺望、 临终思念等)对母亲的心理活动进行描写。 教学探讨与反思 第3课《铁骑兵》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故事情节 2.分析文中的几个悬念及表达效果 3.淮准确认读文中字词 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先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入手,让学生讲述历史上以多胜少的战例,然后让学生熟读 课文,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文眼,理清文章脉络,最后针对杨朔散文的特征分析本文的结构 和语言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并学习八路军不畏艰苦、灵活应战的作风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1.文中的悬念及表达效果。2.语化的语言特色 难点:学生可能会觉得文中所写的几个骑兵打乱敌人作战部署的偶然性较大,在教学时要加 以分析。 教学突破要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应对课后思考与练习一着重探讨 教学准备 1.了解杨朔散文的风格。2.了解时代背景 学生准备1.搜集有关资料,了解中外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克强的战例。2.预习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启发思路,导入课文 讲述战例 2.指导学生阅读课文 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3.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找出文眼,理清脉络 4.分析本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领略本文的结构美和语言美 5.解题,指导完成练习 剖析题意,完成课堂练习 、启发思路。导入课文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师:大家平时爱看战争影片,听战争故事吗?2.师:很好。战争的双方如果人数悬殊 胜负便不言而喻,特别是在过去军事科技不是很发达的时代,双方对阵,人数便是决定胜负 的重要因素。你们认为是这样吗?1.纷纷回答:爱看。2.因为课前已搜集相关资料,所以 对教师的观念并不同意。生:不是 断课标语文版八年级语文教案
★三台县西平镇初级中学校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杨素琼★ 新课标语文版八年级语文教案 第 10 页 随堂练习设计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1)他非常懒,总爱去邻居家憎饭吃。 (2)年少的他懵懵懂懂, 做了很多错事,其中有二件让他至今后悔不已。(3)那个工作对他来说垂手可得。(4)他拿出 一个馒头,扳了一块给我。 个性练习设计 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母亲不知有多少个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 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回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请随意想像一个片断(如村边眺望、 临终思念等)对母亲的心理活动进行描写。 教学探讨与反思 第 3 课《铁骑兵》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故事情节。 2.分析文中的几个悬念及表达效果。 3.准确认读文中字词。 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先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入手,让学生讲述历史上以多胜少的战例,然后让学生熟读 课文,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文眼,理清文章脉络,最后针对杨朔散文的特征分析本文的结构 和语言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并学习八路军不畏艰苦、灵活应战的作风。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1.文中的悬念及表达效果。 2.语化的语言特色。 难点:学生可能会觉得文中所写的几个骑兵打乱敌人作战部署的偶然性较大,在教学时要加 以分析。 教学突破 要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应对课后思考与练习一着重探讨。 教学准备 1.了解杨朔散文的风格。 2.了解时代背景。 学生准备 1.搜集有关资料,了解中外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克强的战例。2.预习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启发思路,导入课文 讲述战例 2.指导学生阅读课文 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3.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 找出文眼,理清脉络 4.分析本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领略本文的结构美和语言美 5.解题,指导完成练习 剖析题意,完成课堂练习 一、启发思路。导入课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师:大家平时爱看战争影片,听战争故事吗?2.师:很好。战争的双方如果人数悬殊, 胜负便不言而喻,特别是在过去军事科技不是很发达的时代,双方对阵,人数便是决定胜负 的重要因素。你们认为是这样吗? 1.纷纷回答:爱看。2.因为课前已搜集相关资料,所以 对教师的观念并不同意。 生: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