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上海,组织洋枪队随同清军一起对抗太平军。1864年7月19日,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二、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1.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意义(1)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太平天国极大削弱了清王朝的统治基础,旧的统治秩序再也无法恢复原样。(2)打击了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势力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的过程,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于外国侵略势力和坚决捍卫国家独立和民族利益的决心和勇气,表现出农民不仅是反封建的主力军,也是反对帝国主义的重要力量。(3)对近代国家的出路的探索A《天朝田亩制度》它把农民千百年来渴望土地的要求和建立理想社会的愿望系统化,纲领化,是太平天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建国制度和政策,也是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农民革命纲领。主要内容是实现“凡天下由,天下人同耕”的愿望和“凡天下田,丰荒相通”的平均主义思想,在社会生活上实行某种公有制的社会体制。虽然这种方案违反了社会的发展规律,无法贯彻实行,1854年,太平天国决定“照旧交粮纳税。”但是这个纲领极大调动了农民参与革命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了广大农民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要求。B《资政新篇》《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洪仁制定的带有施政纲领性质的文献,要求在中国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以及进行一些上层建筑的改革,按照西方资本主义的模式反对封建制度,改造中国,虽然未得到实行,但是它毕竞是符合时代潮流的救国方案,为以后的革命斗争,提供启示和借鉴。2太平天国起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1)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2)主观原因:A没有指导革命的先进理论拜上帝会虽然在初期起到了动员和组织群众的作用,但是它从根本上说与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思想和风俗习惯相抵触,随着形势的发展,不再适应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并且由于小生产者的局限性,太平天国的领袖的实践活动与他们的理论相悸而行,导致革命队伍的思想混乱和人心散。B没有科学彻底的革命纲领《天朝由亩制度》是希望在落后的小生产的基础上,以平均分配的关系,达到大同也界的幻想,把整个社会改造成划一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这是违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
护”上海,组织洋枪队随同清军一起对抗太平军。1864 年 7 月 19 日,天京陷落,太平天 国运动失败。 二、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1.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意义 (1)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太平天国极大削弱了清王朝的统治基础,旧的统治秩 序再也无法恢复原样。 (2)打击了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势力 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的过程,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于外国侵略势力和坚决捍 卫国家独立和民族利益的决心和勇气,表现出农民不仅是反封建的主力军,也是反对帝国 主义的重要力量。 (3)对近代国家的出路的探索 A《天朝田亩制度》 它把农民千百年来渴望土地的要求和建立理想社会的愿望系统化,纲领化,是太平天 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建国制度和政策,也是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中国近代 史上第一个农民革命纲领。主要内容是实现“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愿望和“凡天下 田,丰荒相通”的平均主义思想,在社会生活上实行某种公有制的社会体制。虽然这种方 案违反了社会的发展规律,无法贯彻实行,1854 年,太平天国决定“照旧交粮纳税。”但 是这个纲领极大调动了农民参与革命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了广大农民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 的要求。 B《资政新篇》 《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洪仁玕制定的带有施政纲领性质的文献,要求在 中国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以及进行一些上层建筑的改革,按照西方资本主义的模式 反对封建制度,改造中国,虽然未得到实行,但是它毕竟是符合时代潮流的救国方案,为 以后的革命斗争,提供启示和借鉴。 2.太平天国起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1)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2)主观原因: A 没有指导革命的先进理论 拜上帝会虽然在初期起到了动员和组织群众的作用,但是它从根本上说与中国数千年 的传统思想和风俗习惯相抵触,随着形势的发展,不再适应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并且由 于小生产者的局限性,太平天国的领袖的实践活动与他们的理论相悖而行,导致革命队伍 的思想混乱和人心涣散。 B 没有科学彻底的革命纲领 《天朝田亩制度》是希望在落后的小生产的基础上,以平均分配的关系,达到大同世 界的幻想,把整个社会改造成划一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这是违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
空想。《资政新篇》提出的按资本主义模式发展国家,但是脱离了领袖们的阶级实际,也缺之实现的土壤和环境,不可能由农民阶级变成现实。C没有正确的革命政策方针农民阶级无法抵御封建思想的侵蚀,革命政权日益封建化,等级,特权观念日益膨胀,内部的宗派争端造成了太平大国的严重内耗,导致了严重的军事政治和思想危机:未能联合其他农民起义力量;在夺取天京后,忙于建设政权和贪图享受,未能抓住时机推翻清政府的统治。这都表现除了目光短浅和革命的不彻底性。第二节洋务运动的兴衰鸦片战争前,中西之间已经有了接触和交往,但在决决大国的心态下,中国人对于西方的一切事物都加以排斥,认为西方先进科技是“奇技淫巧”。鸦片战争后,一些开明的地主阶级官僚开始“开眼看世界”,主动了解和认识西方。在内外交困的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中一些开明官僚在被迫与西方交往过程中,开始了解西方,了解世界,思想开始发生变化,并希望通过局部的改革以自强,阻止列强的进逼,产生“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和行动。这些勇于走出传统,勇于接受新事物的人与格守传统的封建顽固派之间出现了明显的分歧,逐渐从中国地主阶级中分化出来,这样便产生了中国最早的洋务派。一、洋务实业的兴办洋务新政又称“同光新政”,是指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从事交涉和签订条约,购买洋枪洋炮轮船机器聘请洋人,雇佣外国军官,依洋法操练军队,用西法开矿筑路设厂建造,兴办航运,电报业,以及学习外洋科学技术,兴办船政,水师学堂,派遣留学生等一系列活动。总理衙门是推动洋务运动发展的中央机构,它的出现标志着朝廷承认“夷务”升格为“洋务”,其办事大臣奕欣是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奕欣是洋务的支持者而不是实践者,洋务派的主要势力和作为都在地方而非中央。地方的代表人物有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堂等。1.兴办近代企业洋务派首先兴办的是军用工业。19世纪60-70年代,以“求强”为主,主要内容是编练新式军队,创办的军事工业。内忧外患的威胁使得洋务派不得不先提出”自强”,把军事的发展放在首位。这时期,洋务派共建立近代军事工业24个,较重要的有:曾国藩安庆内军所(最早的,1861);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最大的);左宗棠福州船政局;崇厚天津机器制造局。特点:
空想。《资政新篇》提出的按资本主义模式发展国家,但是脱离了领袖们的阶级实际,也 缺乏实现的土壤和环境,不可能由农民阶级变成现实。 C 没有正确的革命政策方针 农民阶级无法抵御封建思想的侵蚀,革命政权日益封建化,等级,特权观念日益膨胀, 内部的宗派争端造成了太平天国的严重内耗,导致了严重的军事政治和思想危机;未能联 合其他农民起义力量;在夺取天京后,忙于建设政权和贪图享受,未能抓住时机推翻清政 府的统治。这都表现除了目光短浅和革命的不彻底性。 第二节 洋务运动的兴衰 鸦片战争前,中西之间已经有了接触和交往,但在泱泱大国的心态下,中国人对于西 方的一切事物都加以排斥,认为西方先进科技是“奇技淫巧”。鸦片战争后,一些开明的 地主阶级官僚开始“开眼看世界”,主动了解和认识西方。在内外交困的 19 世纪 60 年代, 清政府中一些开明官僚在被迫与西方交往过程中,开始了解西方,了解世界,思想开始发 生变化,并希望通过局部的改革以自强,阻止列强的进逼,产生“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 想和行动。这些勇于走出传统,勇于接受新事物的人与恪守传统的封建顽固派之间出现了 明显的分歧,逐渐从中国地主阶级中分化出来,这样便产生了中国最早的洋务派。 一、洋务实业的兴办 洋务新政又称“同光新政”,是指 19 世纪 60-90 年代洋务派从事交涉和签订条约,购 买洋枪洋炮轮船机器聘请洋人,雇佣外国军官,依洋法操练军队,用西法开矿筑路设厂建 造,兴办航运,电报业,以及学习外洋科学技术,兴办船政,水师学堂,派遣留学生等一 系列活动。 总理衙门是推动洋务运动发展的中央机构,它的出现标志着朝廷承认“夷务”升格为 “洋务”,其办事大臣奕欣是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奕欣是洋务的支持者而不是实践者, 洋务派的主要势力和作为都在地方而非中央。地方的代表人物有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 左宗堂等。 1.兴办近代企业 洋务派首先兴办的是军用工业。 19 世纪 60-70 年代,以“求强”为主,主要内容是编练新式军队,创办的军事工业。 内忧外患的威胁使得洋务派不得不先提出”自强”,把军事的发展放在首位。这时期, 洋务派共建立近代军事工业 24 个,较重要的有: 曾国藩 安庆内军械所(最早的,1861); 李鸿章 江南制造总局(最大的); 左宗棠 福州船政局; 崇 厚 天津机器制造局。 特点:
(1)浓厚的封建性A生产经费来自清政府的税收,企业本身没有资本积累B工人来源与清军士兵,企业管理沿袭封建衙门的规章制度C生产目的是不计生产成本,不参与市场交换,直接由清政府调拨各军使用(2)浓厚的买办性技术,设备和原料,极大程度上依赖外国(3)一定的集团性所有权属于清政府,但是经营管理权,产品支配权牢牢掌握在创办人或创办集团手中。民用工业19世纪70-90年代,除继续推行“求强”外,提出“求富”口号,在兴办军事工业的基础上,大力举办民用工业和筹建海军。洋务派在兴办企业过程中遇到经费奇缺,原材料供应不足和交通运输困难等困难,认识到必须发展民用工业以积累资金,建立了必要的经济基础,辅助军工企业的发展,并且希望通过兴办民用工业抵制洋商倾销洋货和进行经济掠夺,以达到求富的目的。这时期比较重要的民用企业有20几个,主要有:上海轮船招商局李鸿章开平矿务局李鸿章天津电报总局李鸿章(盛宣怀总办)汉阳铁厂张之洞特点:A洋务派的军事工业采用的是“官办”形式,民用的工业大部分采取“官督商办”的经营方式,少数企业采取官办和官商合办的形式,基本上是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B这些企业,大都具有断性,压抑民族资本的作用C经营管理腐败,成为官僚买办营私舞弊的场所,企业号损。官方把持一切,商方无权过问。D产品部分投放市场,客观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刺激了民间资本和官方资本投资中国近代工业,客观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2.建立新式海陆军70年代中期筹划,80年代中期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部分船只国产(可见洋务新政的军事工业的实效。)为了统一海军指挥权,1885年10月成立了海军衙门。3.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1)创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2)派遣留学生二、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1.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1)浓厚的封建性 A 生产经费来自清政府的税收,企业本身没有资本积累 B 工人来源与清军士兵,企业管理沿袭封建衙门的规章制度 C 生产目的是不计生产成本,不参与市场交换,直接由清政府调拨各军使用 (2)浓厚的买办性 技术,设备和原料,极大程度上依赖外国 (3)一定的集团性 所有权属于清政府,但是经营管理权,产品支配权牢牢掌握在创办人或创办集团手中。 民用工业 19 世纪 70-90 年代,除继续推行“求强”外,提出“求富”口号,在兴办军事工业的 基础上,大力举办民用工业和筹建海军。 洋务派在兴办企业过程中遇到经费奇缺,原材料供应不足和交通运输困难等困难,认 识到必须发展民用工业以积累资金,建立了必要的经济基础,辅助军工企业的发展,并且 希望通过兴办民用工业抵制洋商倾销洋货和进行经济掠夺,以达到求富的目的。 这时期比较重要的民用企业有 20 几个,主要有: 上海轮船招商局 李鸿章 开平矿务局 李鸿章 天津电报总局 李鸿章(盛宣怀总办) 汉阳铁厂 张之洞 特点: A 洋务派的军事工业采用的是“官办”形式,民用的工业大部分采取“官督商办” 的经营方式,少数企业采取官办和官商合办的形式,基本上是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 B 这些企业,大都具有垄断性,压抑民族资本的作用 C 经营管理腐败,成为官僚买办营私舞弊的场所,企业亏损。官方把持一切,商方无 权过问。 D 产品部分投放市场,客观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刺激了民间资本和官方资本投 资中国近代工业,客观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2.建立新式海陆军 70 年代中期筹划,80 年代中期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部分船只国产(可 见洋务新政的军事工业的实效。)为了统一海军指挥权,1885 年 10 月成立了海军衙门。 3.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1)创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 (2)派遣留学生 二、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1.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1)现实意义一一洋务新政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兴办铁路,轮和电报等新式交通业,建立了近代化海军,这在外国势力频繁军事入侵的时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开学习西方风气之先一一进一步打开厂学习西方的风气,为西学的传播和中国科技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打下了初步基础;(3)促进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一一洋务运动虽然一定程度上压制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但他所建立的近代工矿,交通业却加速了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促进了中国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客观上为中国资产阶级的形成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并且导致了中国阶级结构的变化,为中国民主革命奠定了阶级基础。2.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不甘心国势衰弱,遭受外来侵略的命运而采取的一次以自强和求富为目的的活动,洋务派作为地主阶级的一部分,其阶级属性决定了他们首先是封建制度的维护者。他们希望“师夷长技以自强”,但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迫切需要及自身认识能力上的局限性,使其“师夷长技”局限在学习技术的层次,不可能从根本上实现自强和求富的目的,后来的甲午战争的失败证实了这一点。(1)外国资本主义压迫中国已经丧失关税自主权等种种主权,因此中国企业在生产销售和原料采购等方面都遭受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和强大竞争压力。(2)封建势力的阻碍顽固派的压制以及小农经济的限制(3)洋务企业自身的封建性主要表现在所有制形式和管理体制对企业生产的限制上。3.启示(补充内容)洋务运动的实践表明:只有求得国家独立,才能从容地建设现代化:洋务改革必须有制度和政权的有力保证才能成功。第三节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天折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在中国投资设厂利润丰厚,刺激了中国一部分人投资新式企业,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一些爱国人士把发展民族工商业作为挽救民族危亡的一种手段而且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了广求利源,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条件。一、戊戌维新运动1.维新派倡导救亡和变法的活动1895年4月,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举国上下一片愤概,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康有为组织了1300名举人在5月2日联名上书朝廷,请求皇帝“下鼓天下
(1)现实意义——洋务新政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兴办铁路,轮船和电报等新式交通 业,建立了近代化海军,这在外国势力频繁军事入侵的时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开学习西方风气之先——进一步打开了学习西方的风气,为西学的传播和中国 科技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打下了初步基础; (3)促进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洋务运动虽然一定程度上压制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 展,但他所建立的近代工矿,交通业却加速了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促进了中国商品市场 和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客观上为中国资产阶级的形成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为中国民族资本 主义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并且导致了中国阶级结构的变化,为中国民主革命奠 定了阶级基础。 2.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不甘心国势衰弱,遭受外来侵略的命运而采取的一次以自强和求 富为目的的活动,洋务派作为地主阶级的一部分,其阶级属性决定了他们首先是封建制度 的维护者。他们希望“师夷长技以自强”,但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迫切需要及自身认识 能力上的局限性,使其“师夷长技”局限在学习技术的层次,不可能从根本上实现自强和 求富的目的,后来的甲午战争的失败证实了这一点。 (1)外国资本主义压迫 中国已经丧失关税自主权等种种主权,因此中国企业在生产销售和原料采购等方面都 遭受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和强大竞争压力。 (2)封建势力的阻碍 顽固派的压制以及小农经济的限制 (3)洋务企业自身的封建性 主要表现在所有制形式和管理体制对企业生产的限制上。 3.启示(补充内容) 洋务运动的实践表明:只有求得国家独立,才能从容地建设现代化;洋务改革必须有 制度和政权的有力保证才能成功。 第三节 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在中国投资设厂利润丰厚,刺激了中国一部分人投资新式 企业,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一些爱国人士把发展民族工商业作为挽救民族危亡的一种手段, 而且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了广求利源,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得 到初步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条件。 一、戊戌维新运动 1.维新派倡导救亡和变法的活动 1895 年 4 月,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举国上下一片愤慨,正在北京 参加会试的康有为组织了 1300 名举人在 5 月 2 日联名上书朝廷,请求皇帝“下诏鼓天下
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史称“公车上书”,标志看酿多年的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潮和爱国救亡运动有机地联系在一起。2、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19世纪未20世纪初,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兴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思想家们,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猛烈击传统的封建专制制度和守旧的思想文化,认为只有在中国实行维新变法,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道路,才能把中国从被帝国主义瓜分的厄运中解救出来,实现民族的生存和国家的独立富强,代表人物主要有:A康有为(1858-1927)广东南海人,在香港和上海游历的经历使他认识到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进步性:决心向西方寻找救国的真理,多次上书清帝,要求变法图强。1890年,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当时引起了思想界的强烈震动,成为维新变法的理论根据。另外,他还和另外的一些维新志士在北京,上海和广东等地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开办学堂,大力宣传维新思想,制造变法舆论,训练变法人才。B梁启超(1873-1929)是康有为的学生和得力助手。担任《时务报》的主笔,写了《变法通议》等重要文章,指出“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明确提出中国要变法图强,必须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制度。他的政论在爱国知识分子和开明官僚中引起强烈反响,大大加强了维新变法的声势。C严复(1854-1921)曾在英国学习海军,除了撰写维新变法的政论外,更大的贡献是把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介绍到中国,康有为在他的政论中,吸收了严复在《天演论》中的进化论史观。D谭嗣同(1863-1898)湖南人,主要著作《仁学》,在这部书中,虽然认为中国的威望危亡“唯变法可以救之”,但就其思想深层而言,带有民主革命的色彩。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并且在思想上,理论上和组织上都有了一定的准备,从而为开创维新变法的政治实践创造了条件。论战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第一,要不要变法。守旧派坚持“祖宗之法不可变”,有的人甚至主张“宁可亡国,不可变法”。洋务派官僚张之洞也在《劝学篇》一书中反复强调封建的纲常伦理不可变。而维新派则根据西方资产阶级进化论的观点,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他们提出,“变者,古今之公理也”,任何事物“无时不变,无事不变”,“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只有维新变法,革除积,才能挽救中国所面临的危亡局面,以图求存和自强
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史称“公车上书”,标志着 酝酿多年的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潮和爱国救亡运动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2、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兴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资产 阶级维新派的思想家们,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猛烈抨击传统的封建专制制度 和守旧的思想文化,认为只有在中国实行维新变法,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道路,才能把 中国从被帝国主义瓜分的厄运中解救出来,实现民族的生存和国家的独立富强,代表人物 主要有: A 康有为(1858-1927) 广东南海人,在香港和上海游历的经历使他认识到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进步性, 决心向西方寻找救国的真理,多次上书清帝,要求变法图强。1890 年,撰写了《新学伪经 考》和《孔子改制考》,在当时引起了思想界的强烈震动,成为维新变法的理论根据。另 外,他还和另外的一些维新志士在北京,上海和广东等地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开办学堂, 大力宣传维新思想,制造变法舆论,训练变法人才。 B 梁启超(1873-1929) 是康有为的学生和得力助手。担任《时务报》的主笔,写了《变法通议》等重要文章, 指出“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明确提出中国要变法图强,必须学习西 方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制度。他的政论在爱国知识分子和开明官僚中引起强烈反响,大 大加强了维新变法的声势。 C 严复(1854-1921) 曾在英国学习海军,除了撰写维新变法的政论外,更大的贡献是把西方的社会政治学 说介绍到中国,康有为在他的政论中,吸收了严复在《天演论》中的进化论史观。 D 谭嗣同(1863-1898) 湖南人,主要著作《仁学》,在这部书中,虽然认为中国的威望危亡“唯变法可以救 之”,但就其思想深层而言,带有民主革命的色彩。 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并且在思想上,理论上和组织上都有了一定的准 备,从而为开创维新变法的政治实践创造了条件。 论战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 第一,要不要变法。 守旧派坚持“祖宗之法不可变”,有的人甚至主张“宁可亡国,不可变法”。洋务派 官僚张之洞也在《劝学篇》一书中反复强调封建的纲常伦理不可变。而维新派则根据西方 资产阶级进化论的观点,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他们提出,“变者, 古今之公理也”,任何事物“无时不变,无事不变”,“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 小变仍亡”。只有维新变法,革除积弊,才能挽救中国所面临的危亡局面,以图求存和自 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