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对此,守旧派与洋务派认为,“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民权之说一倡,惠民必喜,乱民必作,纪纲不行,大乱四起”。维新派则运用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批判。谭嗣同指出:“君,未也;民,本也。”严复甚至认为,国家是“民之公产”,王侯将相不过是“通国之公仆隶”,而专制帝王则是“窃国者耳”。君是由民共举出来的,民既可以“共举君”,也可以“共废君”。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的合理性,为实行政治制度变革提供了理论根据。不过与此同时,他们又认为这种变革只能一步步来,“欲兴民权,宜先兴绅权”,即首先要为正在向资产阶级转化的新绅士争取政治地位。只有君主立宪制度才是当时中国理想的政治方案,“兴民权”、“开议院”,实行君主立宪,才是“治国之大经”。第三,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守旧派反对西学,称之为“奇技淫巧”。洋务派认为西方的军事和技术可以学习,但封建的政治制度、科举八股,尤其三纲五常绝对不能触动。而维新派则痛斥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是封建统治者“牢笼天下”的惠民政策,因此要救中国必须废八股、改科举,办学堂、兴西学。严复大声疾呼:“民智者,富强之源”,“欲开民智非讲西学不可”,“救亡之道在此,自强之谋亦在此”。针对洋务派“中体西用”的口号,维新派一针见血地驳斥道:“牛体安能马用”?即体用是不可分的,中学有中学的“体”、“用”,西学有西学的“体”、“用”,把中学之“体”和西学之“用”凑在一起,就如同要让“牛体”产生“马用”一样荒谬。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这场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论战所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进一步开阔了新型知识分子的眼界,解放了人们长期受到束缚的思想。通过论战,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在中国得到进一步的传播维新变法政治运动的惟幕随之拉开。3.县花一现的百日维新1898年1月,康有为写成奏折上呈光绪,这就是《应诏统筹全局折》,在这次上书中他陈述了必须变法的道理和比较具体的变法的三项措施,实际上这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纲领。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下“明定国是”诏书,正式宣布变法,到变法失败为止,共发出100多件维新谕旨。主要内容包括:A政治方面:臣民不论大小皆可上书言事,裁撤完官闲衙,澄清更治,取消国家对旗人的供养B经济方面:保护和奖励农工商业,京师设立农工商总局,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创造改革财政,全国设立邮局C军事方面:军队改习洋操,采用西洋兵制,裁汰绿营,筹建海军D文教方面:设立学堂,提倡西学,允许自由设立报馆和学会,派人出国留学和游历
第二,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对此,守旧派与洋务派认为,“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民权之说一倡,愚民 必喜,乱民必作,纪纲不行,大乱四起”。维新派则运用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对封建 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批判。谭嗣同指出:“君,末也;民,本也。”严复甚至认为,国家是 “民之公产”,王侯将相不过是“通国之公仆隶”,而专制帝王则是“窃国者耳”。君是 由民共举出来的,民既可以“共举君”,也可以“共废君”。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 制制度的合理性,为实行政治制度变革提供了理论根据。不过与此同时,他们又认为这种 变革只能一步步来,“欲兴民权,宜先兴绅权”,即首先要为正在向资产阶级转化的新绅 士争取政治地位。只有君主立宪制度才是当时中国理想的政治方案,“兴民权”、“开议 院”,实行君主立宪,才是“治国之大经”。 第三,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守旧派反对西学,称之为“奇技淫巧”。洋务派认为西方的军事和技术可以学习,但 封建的政治制度、科举八股,尤其三纲五常绝对不能触动。而维新派则痛斥八股取士的科 举制度是封建统治者“牢笼天下”的愚民政策,因此要救中国必须废八股、改科举,办学 堂、兴西学。严复大声疾呼:“民智者,富强之源”,“欲开民智非讲西学不可”,“救 亡之道在此,自强之谋亦在此”。针对洋务派“中体西用”的口号,维新派一针见血地驳 斥道:“牛体安能马用”?即体用是不可分的,中学有中学的“体”、“用”,西学有西 学的“体”、“用”,把中学之“体”和西学之“用”凑在一起,就如同要让“牛体”产 生“马用”一样荒谬。 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这场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 正面交锋。论战所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进一步开阔了新型知识分子的眼界,解放了人们 长期受到束缚的思想。通过论战,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在中国得到进一步的传播, 维新变法政治运动的帷幕随之拉开。 3.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 1898 年 1 月,康有为写成奏折上呈光绪,这就是《应诏统筹全局折》,在这次上书中 他陈述了必须变法的道理和比较具体的变法的三项措施,实际上这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 治纲领。 1898 年 6 月 11 日,光绪帝下“明定国是”诏书,正式宣布变法,到变法失败为止, 共发出 100 多件维新谕旨。主要内容包括: A 政治方面:臣民不论大小皆可上书言事,裁撤冗官闲衙,澄清吏治,取消国家对旗 人的供养 B 经济方面:保护和奖励农工商业,京师设立农工商总局,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创造, 改革财政,全国设立邮局 C 军事方面:军队改习洋操,采用西洋兵制,裁汰绿营,筹建海军 D 文教方面:设立学堂,提倡西学,允许自由设立报馆和学会,派人出国留学和游历
变法失败由于维新运动触犯了慈禧太后和一些守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抵制和反对,9月21日,慈禧太后正式宣布训政,28日,谭嗣同,杨锐,林旭,杨深秀,等六人被杀害在北京菜市口,时人称他们为“戊戌六君子”,参加维新的官员也相继被革职,除了京师大学堂外,新政被扫除无遗。变法失败。二、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1.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1)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变法期间,维新派通过办报刊,学会和学堂,大量地传播了西方的近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介绍了西方的自由平等学说和君主立宪制度。(2)促进中华民族的觉醒这场运动是19世纪末民族危机的产物,是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矛盾激化的表现。维新派提出了近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概念,强调国家为国民所有,匹夫有责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3)为近代民族资本企业和近代文教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维新变法颁布的保护和鼓励民族企业发展的政策,激发了人民“实业救国”的热情,形成民族企业的第一次投资高潮。(4)为民主革命活动的展开提供了启示维新变法的失败证明了自上而下的改革根本行不通,要想使国家复兴,必须推翻清王朝的统治。2.皮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主要原因是维新派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可联系第一次课教案中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分析。)(1)不敢否定封建主义。维新派虽然同封建势力有矛盾,但是不敢摧毁封建势力,不想推翻现有的政权和制度,希望通过和平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实现变法图强,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身上,在理论指导上,打出孔子的招牌进行变法,虽然具有减少改革阻力的策略意义,但也暴露了维新派的软弱无力。(2)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虽然同帝国主义有矛盾,缺乏彻底反抗帝国主义的勇气,认为不必正面反对帝国主义,通过资本主义改革,使中国富强起来,就能免于帝国主义的侵略,甚至寄希望于英美的支持。(3)惧怕人民群众。维新派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子。他们不但脱离人民群众,而且惧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康有为在每次上书中都反复提醒光绪皇帝不要忘记人民
变法失败 由于维新运动触犯了慈禧太后和一些守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抵制和反对,9 月 21 日,慈禧太后正式宣布训政,28 日,谭嗣同,杨锐,林旭,杨深秀,等六人被杀害在 北京菜市口,时人称他们为“戊戌六君子”,参加维新的官员也相继被革职,除了京师大 学堂外,新政被扫除无遗。变法失败。 二、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1.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1)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变法期间,维新派通过办报刊,学会和学堂,大量地传播了西方的近代自然科学和社 会科学知识,介绍了西方的自由平等学说和君主立宪制度。 (2)促进中华民族的觉醒 这场运动是 19 世纪末民族危机的产物,是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矛盾激化的表现。维 新派提出了近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概念,强调国家为国民所有,匹夫有责,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3)为近代民族资本企业和近代文教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维新变法颁布的保护和鼓励民族企业发展的政策,激发了人民“实业救国”的热情, 形成民族企业的第一次投资高潮。 (4)为民主革命活动的展开提供了启示 维新变法的失败证明了自上而下的改革根本行不通,要想使国家复兴,必须推翻清王 朝的统治。 2.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主要原因是维新派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可联系第一次课教案中 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分析。) (1)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维新派虽然同封建势力有矛盾,但是不敢摧毁封建势力,不想推翻现有的政权和制度, 希望通过和平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实现变法图强,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身上, 在理论指导上,打出孔子的招牌进行变法,虽然具有减少改革阻力的策略意义,但也暴露 了维新派的软弱无力。 (2)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虽然同帝国主义有矛盾,缺乏彻底反抗帝国主义的勇气,认为不必正面反对帝国主义, 通过资本主义改革,使中国富强起来,就能免于帝国主义的侵略,甚至寄希望于英美的支 持。 (3)惧怕人民群众。 维新派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子。他们不但脱离人民群 众,而且惧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康有为在每次上书中都反复提醒光绪皇帝不要忘记人民
反抗的危险。这种缺点致使不流血的维新变法最后以流血的政变而告终,证明想用和平的改革使中国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在中国行不通。六、思考题:1.结合史实全面地评价洋务运动?2.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失败的原因,意义和经验教训。3.以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为例,说明农民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原因。4.如何认识戊成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七、参考文献:1.李鸿章:《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筹议海防折》,《轮船招商局奖折》2.严复:《天演论》自序3.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1853年6月)4.洪仁:《资政新编》(1859年)5.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1895年5月)
反抗的危险。 这种缺点致使不流血的维新变法最后以流血的政变而告终,证明想用和平的改革使中 国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在中国行不通。 六、思考题: 1.结合史实全面地评价洋务运动? 2.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失败的原因,意义和经验教训。 3.以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为例,说明农民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 原因。 4.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七、参考文献: 1.李鸿章:《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筹议海防折》,《轮船招商局奖折》 2.严复:《天演论》自序 3.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1853 年 6 月) 4.洪仁玕:《资政新编》(1859 年) 5.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1895 年 5 月)
第三章辛亥革命和封建帝制的终结一、教学目的:1.基础知识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要活动,以及辛亥革命的过程和历史意义。2.情感目标通过对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和辛亥革命的过程的学习,了解资产阶级革命派中的仁人志士为了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不屈不挠的英勇献身精神。二、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同盟会的成立和“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爆发和意义三、教学难点:三民主义的内容和局限辛亥革命的意义四、教学时间:2学时五、主要内容: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过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的民族危机更加严重,与此同时,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增强了资产阶级的力量。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它们在迫使中国签订《辛丑条约》以后,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展在华经济势力。外国在华投资规模急速扩张,包括扩大设厂规模和给清政府大量高息贷款,而铁路、矿产的利权更成为帝国主义掠夺的重要目标。1904年至1905年,日、俄两国为了争夺在华利益竞然在中国东北进行战争。经过一年多的厮杀,日本战胜俄国,俄国将所搜得的中国东北南部所有一切侵略特权“转让”给日本。乘日、俄相斗之机,英国派兵侵入中国西藏地区。德国则企图将势力延伸到原属英国势力范围的长江流域。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控制进一步加深了。为了对外支付巨额赔款等,10多年间,清政府的财政开支激增4倍之多。在清朝的最后几年里,各种旧税一次又一次追加,种种巧立名目的新税更是层出不穷,各级官吏还要从中中饱私囊,致使民怨沸腾
第三章 辛亥革命和封建帝制的终结 一、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 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要活动,以及辛亥革命的过程和 历史意义。 2.情感目标 通过对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和辛亥革命的过程的学习,了解资产阶级革命派中的仁 人志士为了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不屈不挠的英勇献身精神。 二、教学重点: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 同盟会的成立和“三民主义” 辛亥革命的爆发和意义 三、教学难点: 三民主义的内容和局限 辛亥革命的意义 四、教学时间:2 学时 五、主要内容: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经过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的民族危 机更加严重,与此同时,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增强了资产阶级的力量。以孙中山为代表 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20 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它们在迫使中国签订《辛丑条约》 以后,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展在华经济势力。外国在华投资规模急速扩张, 包括扩大设厂规模和给清政府大量高息贷款,而铁路、矿产的利权更成为帝国主义掠夺的 重要目标。1904 年至 1905 年,日、俄两国为了争夺在华利益竟然在中国东北进行战争。 经过一年多的厮杀,日本战胜俄国,俄国将所攫得的中国东北南部所有一切侵略特权“转 让”给日本。乘日、俄相斗之机,英国派兵侵入中国西藏地区。德国则企图将势力延伸到 原属英国势力范围的长江流域。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控制进一步加深了。 为了对外支付巨额赔款等,10 多年间,清政府的财政开支激增 4 倍之多。在清朝的最 后几年里,各种旧税一次又一次追加,种种巧立名目的新税更是层出不穷,各级官吏还要 从中中饱私囊,致使民怨沸腾
正是在中外反动派的严重压道下,20世纪初,各阶层人民的斗争风起云涌,遍及全国。从1902年至1911年间,各地民变多达1300余起。其中包括各阶层人民的反洋教斗争,农民、手工业者的抗捐、抗税、抗租斗争,工人的罢工斗争,少数民族与会党的起事等。同时,还发生了拒俄、拒法、抵制美货等爱国运动,收回利权运动和保路运动等。在一些运动中,资产阶级开始成为主要的角色。这些情况说明,随着晚清政局的演变,人民群众已经不能照旧生活下去了。2.清末“新政”及其破产主要表现在:(1)清政府完全成为西方列强控制中国的工具《辛丑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从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加紧控制清政府:政治上通过驻华使节直接控制清政府,把持很多重要的部门,甚至很多外国人进入地方衙门供职:经济上通过对华资本输出把持中国的铁路矿山和财政金融,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军事上通过使馆驻兵,和在北京附近铁路沿线的驻军,置清政府于军事监督之下,使中国进一步陷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渊。(2)晚清“新政”和预备立宪的骗局义和团运动失败后,为了继续取得帝国主义的扶持,安抚统治阶级内部的各个派系并欺骗人民,在逃亡西安期间,就发布了“罪已诏”和改革谕旨,清未立宪活动从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推动了改革思想和实践的进一步深入,但是由于政治制度改革的滞后,很多新政改革流于一纸空文。1906年,为了抵制各地愈演愈烈的革命风暴,西太后下诏预备立宪,1907年宣布在中央筹设咨政院,地方设立咨议局,1908年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23条中共有14条是维护君上的权力的,1911年5月组织了“责任内阁”,但大部分内阁成员由皇族组成,“皇族内阁”遭到立宪派和一些汉族地主的不满和反对,所谓“立宪”骗局至此完全戳穿。清政府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和预备立宪的失败,使人民更加坚定推翻清政府统治的决心。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于是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个知识分子群的出现与戊戌维新运动及20世纪初清政府兴学堂、派留学生的措施有关。这些青年学生接触到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其中不少人在民族危难加深、群众自发斗争高涨形势的推动下,开始摸索救国救民的新道路。当时出国留学成为一种潮流。中国留日学生最多时达近万人。有些人还远渡重洋,赴欧美留学。他们在国外更多地接触到了西方的政治思想而且对世界大势与国内民族危机有了更敏锐的认识。这些青年知识分子,成为了辛亥革命的中坚力量。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1.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
正是在中外反动派的严重压迫下,20 世纪初,各阶层人民的斗争风起云涌,遍及全国。 从 1902 年至 1911 年间,各地民变多达 1300 余起。其中包括各阶层人民的反洋教斗争, 农民、手工业者的抗捐、抗税、抗租斗争,工人的罢工斗争,少数民族与会党的起事等。 同时,还发生了拒俄、拒法、抵制美货等爱国运动,收回利权运动和保路运动等。在一些 运动中,资产阶级开始成为主要的角色。 这些情况说明,随着晚清政局的演变,人民群众已经不能照旧生活下去了。 2.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主要表现在: (1)清政府完全成为西方列强控制中国的工具 《辛丑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从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加紧控制清政府:政治上通过 驻华使节直接控制清政府,把持很多重要的部门,甚至很多外国人进入地方衙门供职;经 济上通过对华资本输出把持中国的铁路矿山和财政金融,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军事上通 过使馆驻兵,和在北京附近铁路沿线的驻军,置清政府于军事监督之下,使中国进一步陷 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渊。 (2)晚清“新政”和预备立宪的骗局 义和团运动失败后,为了继续取得帝国主义的扶持,安抚统治阶级内部的各个派系并 欺骗人民,在逃亡西安期间,就发布了“罪己诏”和改革谕旨,清末立宪活动从客观上促 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推动了改革思想和实践的进一步深入,但是由于政治制度改 革的滞后,很多新政改革流于一纸空文。 1906 年,为了抵制各地愈演愈烈的革命风暴,西太后下诏预备立宪,1907 年宣布在 中央筹设咨政院,地方设立咨议局,1908 年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23 条中共有 14 条 是维护君上的权力的,1911 年 5 月组织了“责任内阁”,但大部分内阁成员由皇族组成,“皇 族内阁”遭到立宪派和一些汉族地主的不满和反对,所谓“立宪”骗局至此完全戳穿。 清政府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和预备立宪的失败,使人民更加坚定推翻清政府统治的 决心。 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是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个知识分子群的出 现与戊戌维新运动及 20 世纪初清政府兴学堂、派留学生的措施有关。这些青年学生接触 到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其中不少人在民族危难加深、群众自发斗争高涨形势的 推动下,开始摸索救国救民的新道路。当时出国留学成为一种潮流。中国留日学生最多时 达近万人。有些人还远渡重洋,赴欧美留学。他们在国外更多地接触到了西方的政治思想, 而且对世界大势与国内民族危机有了更敏锐的认识。这些青年知识分子,成为了辛亥革命 的中坚力量。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