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毛泽东的决策思想 (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对毛泽东决策思想的科学体系能有一个较为完整的了解 2、着重掌握毛泽东在决策问题上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3、通过解析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成功解决中国革命和建 设问题的决策范例,使同学们认识到党的决策的正确与否关系到党的事业 的成败和国家的兴衰,进而深刻领悟:决策的正确与否是事业成败的关键。 教学重点:贯串于毛泽东决策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教学难点:决策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方法:采取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思考、讨论,以化知识为能力,体 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思考题: 1、你认为一个决策者应具备怎样的素质? 2、你从有关决策的学习中得出了什么结论? 引论 每个人都希望有所作为,都追求成功、渴望成功,而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决策 的正确。 决策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或实现一个目标,在占有信息和经验的基础上,根据 客观条件,借助一定方法,从提出的若干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满意、合理的方 案而进行的分析、判断和抉择的过程。简而言之,决策就是制定路线、方针、政 策、策略、办法等等。 决策与路线、方针、政策、策略等的关系: 路线是指思想上、政治上或工作上所遵循的根本途径或基本准则。路线又 可分为基本路线和具体路线。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就是基本路线。这个 路线的“总”字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双重意义。从时间上来讲,它是指具有长久的 意义,即事物全过程都适用的意义;从空间上来讲,它是指具有普遍的意义,即 事物各个方面、各个层面都要服从于它的意义。建国以后有过“党在过渡时期的 总路线”、“党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等提法。具体路线是指就解决某一方面或某一具体问题所要遵循的途径或准则。 方针是引导事业前进的方向和目标。 政策是国家或政党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任务,根据路线而制定的行动准 则 ▲策略是为实现一定的战略任务根据形势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斗争方 ▲原则是说话或行事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
1 专题 毛泽东的决策思想 (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对毛泽东决策思想的科学体系能有一个较为完整的了解 2、着重掌握毛泽东在决策问题上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3、通过解析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成功解决中国革命和建 设问题的决策范例,使同学们认识到党的决策的正确与否关系到党的事业 的成败和国家的兴衰,进而深刻领悟:决策的正确与否是事业成败的关键。 教学重点:贯串于毛泽东决策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教学难点:决策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教学时数:3 课时 教学方法:采取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思考、讨论,以化知识为能力,体 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思考题: 1、你认为一个决策者应具备怎样的素质? 2、你从有关决策的学习中得出了什么结论? 引论 每个人都希望有所作为,都追求成功、渴望成功,而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决策 的正确。 决策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或实现一个目标,在占有信息和经验的基础上,根据 客观条件,借助一定方法,从提出的若干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满意、合理的方 案而进行的分析、判断和抉择的过程。简而言之,决策就是制定路线、方针、政 策、策略、办法等等。 ●决策与路线、方针、政策、策略等的关系: ◢路线是指思想上、政治上或工作上所遵循的根本途径或基本准则。路线又 可分为基本路线和具体路线。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就是基本路线。这个“总” 路线的“总”字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双重意义。从时间上来讲,它是指具有长久的 意义,即事物全过程都适用的意义;从空间上来讲,它是指具有普遍的意义,即 事物各个方面、各个层面都要服从于它的意义。建国以后有过“党在过渡时期的 总路线”、“党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等提法。具体路线是指就解决某一方面或某一具体问题所要遵循的途径或准则。 ◢方针是引导事业前进的方向和目标。 ◢政策是国家或政党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任务,根据路线而制定的行动准 则。 ◢策略是为实现一定的战略任务根据形势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斗争方 式。 ◢原则是说话或行事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
▲方法是关于解决思想、说话、行动等问题的门路、程序等 相互关系:决策是为实现目的而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策略等的过程,而 路线、方针、政策、策略等都是决策的结果。 《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毛泽东思想具有 多方面的内容,其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关于政策和策略。毛泽东关于政策和策略的 论述,都属决策 毛泽东在领导党和中国人民进行长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面对错综复杂 的斗争和风云变幻的形势,以其超常的才能、丰富的经验和卓越的见识作出了许 多蔚为奇观和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重大决策,显示出他非凡的决策艺术,闪烁着 毛泽东决策思想的光辉。 毛泽东的决策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 相结合的产物,是时代特征的体现,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决策思想的继承和创 造性发展。其丰富的内容,构成了毛泽东决策思想的完整的科学体系,体现了毛 泽东决策思想的特点,成为了党和国家决策的根本指导思想。 、毛泽东决策思想的科学体系 (一)毛泽东决策的思想路线 实事求是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毛泽东决策的哲学基础。它 的灵魂和核心就是毛泽东倡导的“实事求是”。这是中国共产党认识问题,正确 决策的最根本的思想路线。 是求贯 1937年,毛泽东在《实践论》、《矛盾论》这两篇哲学著作中,以马克思主 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批判地吸取了我国朴素唯物主义 和朴素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借鉴了当代哲学家的研究成果,总结了中国革命的实 践经验,把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推向新的境界。 1.毛泽东特别强调实践对认识的重要作用,明确指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
2 ◢方法是关于解决思想、说话、行动等问题的门路、程序等。 相互关系:决策是为实现目的而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策略等的过程,而 路线、方针、政策、策略等都是决策的结果。 《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毛泽东思想具有 多方面的内容,其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关于政策和策略。毛泽东关于政策和策略的 论述,都属决策。 毛泽东在领导党和中国人民进行长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面对错综复杂 的斗争和风云变幻的形势,以其超常的才能、丰富的经验和卓越的见识作出了许 多蔚为奇观和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重大决策,显示出他非凡的决策艺术,闪烁着 毛泽东决策思想的光辉。 毛泽东的决策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 相结合的产物,是时代特征的体现,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决策思想的继承和创 造性发展。其丰富的内容,构成了毛泽东决策思想的完整的科学体系,体现了毛 泽东决策思想的特点,成为了党和国家决策的根本指导思想。 一 、毛泽东决策思想的科学体系 (一)毛泽东决策的思想路线 —— 实事求是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毛泽东决策的哲学基础。它 的灵魂和核心就是毛泽东倡导的“实事求是”。这是中国共产党认识问题,正确 决策的最根本的思想路线。 1937 年,毛泽东在《实践论》、《矛盾论》这两篇哲学著作中,以马克思主 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批判地吸取了我国朴素唯物主义 和朴素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借鉴了当代哲学家的研究成果,总结了中国革命的实 践经验,把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推向新的境界。 1.毛泽东特别强调实践对认识的重要作用,明确指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
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但是人的社会实践并不限于生 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活动等其它形式。因此 人的认识在物质生活以外还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在各种不同程度上知道人 和人的各种关系,尤其以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给予人的认识发展以深刻的影响。 因而,他强调“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毛 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4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 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别的办法可解决的。 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 践,才能认识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亲身参加变革现实斗争,才能认识 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他用形象生动的比喻阐明了实践对于认识的重要作用: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 出版社1991年版第287页) 2.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出发的,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基于这 认识论的原理,毛泽东强调任何决策都要以实践为依据。他在《反对本本主义》 中指出:“无产阶级要取得胜利,就完全要靠他的政党一一共产党的斗争策略的 正确和坚决。共产党的正确而不动摇的斗争策略,决不是少数人坐在房子里能够 产生的,它是要在群众的斗争过程中才能产生的,这就是说要在实际经验中才能 产生。”(《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5页)并且第一次提出了把马克 思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毛泽东选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6页) 3.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批评了当时党内存在的教条主 义和经验主义倾向,在全党提倡“实事求是”的态度,并对“实事求是”作了科 学的解释:“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 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 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物的 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 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 义一般原理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毛泽东把这种态度称为“有 的放矢”的态度。“矢”就是箭,“的”就是靶,放箭要对准靶,马克思主义与中 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与靶的关系,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所以要找马克思列宁主义这 根“矢”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这个“的”。为此,他号召全党要有目的地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为 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中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用以 指导决策实践。 (二)毛泽东决策的客观依据 中国国情 1.民主革命时期: ①经济上一一自给自足的农村自然经济为主导,垄断的官僚资本主义经济与 式微的民族工商业经济并存。 ②政治上一一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专制独裁统治建立,对内 无民主自由,对外无民族独立。 ③文化上——实行所谓的“党化教育”、“三民主义教育”。 ④社会性质一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 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但是人的社会实践并不限于生 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活动等其它形式。因此, 人的认识在物质生活以外还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在各种不同程度上知道人 和人的各种关系,尤其以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给予人的认识发展以深刻的影响。 因而,他强调“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毛 泽东选集》第一卷 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 第 284 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 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别的办法可解决的。 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 践,才能认识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亲身参加变革现实斗争,才能认识 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他用形象生动的比喻阐明了实践对于认识的重要作用: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人民 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287 页) 2.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出发的,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基于这 一认识论的原理,毛泽东强调任何决策都要以实践为依据。他在《反对本本主义》 中指出:“无产阶级要取得胜利,就完全要靠他的政党——共产党的斗争策略的 正确和坚决。共产党的正确而不动摇的斗争策略,决不是少数人坐在房子里能够 产生的,它是要在群众的斗争过程中才能产生的,这就是说要在实际经验中才能 产生。”(《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 第 115 页)并且第一次提出了把马克 思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毛泽东选集》第 一卷 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 第 116 页) 3.1941 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批评了当时党内存在的教条主 义和经验主义倾向,在全党提倡“实事求是”的态度,并对“实事求是”作了科 学的解释:“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 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 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物的 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 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 义一般原理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毛泽东把这种态度称为“有 的放矢”的态度。“矢”就是箭,“的”就是靶,放箭要对准靶,马克思主义与中 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与靶的关系,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所以要找马克思列宁主义这 根“矢”,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这个“的”。为此,他号召全党要有目的地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为 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中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用以 指导决策实践。 (二)毛泽东决策的客观依据 —— 中国国情 1.民主革命时期: ①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农村自然经济为主导,垄断的官僚资本主义经济与 式微的民族工商业经济并存。 ②政治上——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专制独裁统治建立,对内 无民主自由,对外无民族独立。 ③文化上——实行所谓的“党化教育”、“三民主义教育”。 ④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⑤社会阶级结构一一两头小中间大。 ⑥社会矛盾一一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①经济上一一居领导地位的国营经济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 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并存 ②政治上一一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建立 ③文化上一一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④社会性质一一新民主主义社会 ⑤社会矛盾一一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 的矛盾 3.一九五六年“一化三改”完成后 我国是一个大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落后,生产不发达、也很不平 衡 我国的主要矛盾: ①人民对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②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 状况之间的矛盾 三)毛泽东决策的出发点 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完全彻底地为全中国人民谋利益的 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因此,毛泽东自始至终把“一切为了 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作为决策的根本出发点。他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中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毛泽东选集》第三 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57页)不同阶级的政党都是代表不同阶级利益、为不 同阶级服务的。资产阶级政党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为资产阶级服务的:无产阶 级政党则是代表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利益、为全体人民服务的。因为“他们没有 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的不分民族 的共同利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64页)所以共产党 领导的“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62页)同时无产阶级还意识到“只 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毛泽东正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这一根本观点 和中国共产党长期实践经验,明确提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 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 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毛泽东选集》第 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4~1095页)毛泽东决策的根本出发点,就包含着这 么三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组成部分 1.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 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指出:“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 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 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04页)一切共产 党员和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应牢记党的这一根本宗旨,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
4 ⑤社会阶级结构——两头小中间大。 ⑥社会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①经济上——居领导地位的国营经济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 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并存。 ②政治上——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建立。 ③文化上——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④社会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 ⑤社会矛盾——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 的矛盾 3.一九五六年“一化三改”完成后: 我国是一个大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落后,生产不发达、也很不平 衡。 我国的主要矛盾: ①人民对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②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 状况之间的矛盾。 (三)毛泽东决策的出发点 ——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完全彻底地为全中国人民谋利益的 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因此,毛泽东自始至终把“一切为了 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作为决策的根本出发点。他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中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毛泽东选集》第三 卷 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 第 857 页)不同阶级的政党都是代表不同阶级利益、为不 同阶级服务的。资产阶级政党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为资产阶级服务的;无产阶 级政党则是代表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利益、为全体人民服务的。因为“他们没有 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的不分民族 的共同利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 第 264 页)所以共产党 领导的“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 第 262 页)同时无产阶级还意识到“只 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毛泽东正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这一根本观点 和中国共产党长期实践经验,明确提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 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 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 (《毛泽东选集》第 三卷 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 第 1094~1095 页)毛泽东决策的根本出发点,就包含着这 么三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组成部分: 1.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 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指出:“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 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 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毛泽东选集》第三卷 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 第 1004 页)一切共产 党员和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应牢记党的这一根本宗旨,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
务作为决策的根本出发点。 2.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 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大公无私,为全人类谋利益,是共产党员的人 生追求,也是共产党人衡量自己行为的价值尺度。因而毛泽东强调:“共产党人 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 护为最高标准。”(《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6页) 3.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 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因而一切决策都应当对人民负责,就是要在客 观上使人民因为党的决策正确而获得益处,就是要力求使党的决策不犯或少犯错 误,避免给人民造成损失。因此,党的任何一项决策都要采取严肃、认真的态度, 经过充分的调查论证,选择有利于人民的最优方案,而不应当采取轻率态度 (四)毛泽东决策的立足点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精神财富的创造 者;人民不仅是旧世界的掘墓人,而且是新世界的创造者;人民的解放是人民自 己的事情,人民也有力量,有智慧解放自己。毛泽东就是依据这个历史唯物主义 的基本原理确立的党的决策方针的。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依靠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 然结果。也是毛泽东决策思想的根本立足点。 1.因为各国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直接活动舞台在本国。马克思、恩格斯在 《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是国际性的事业。但是,“如果不就 内容而就形式来说,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首先是一国范围内的斗争。每 一个国家的无产阶级当然首先应该打倒本国的资产阶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62页)这就是说,一个国家的无产阶级要为无产阶级 的国际事业而斗争,首先必须立足于本国,搞好本国的革命和建设。把本国的事 情办好了,这本身就是对其它国家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解放斗争的支援,就是 在履行自己的国际主义义务。所以,毛泽东一直把中国无产阶级斗争的舞台植根 于本国的沃土之中。 2.在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尤其需要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革命和建设事 业。我们不论是搞革命还是搞建设,都需要争取外援,特别是需要学习外国一切 对我们有益的先进事物。但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经济落后的大国, 靠外援,谁也包揽不起,谁也代替不了。所以,毛泽东说:“我们希望有外援, 但是我们不能依赖它,我们依靠自己的努力,依靠全体军民的创造力。”(《毛泽东 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16页)而且“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 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 林的能力。”(《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61页)1958年毛泽东确立 了“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以之作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处理 对外关系的根本指导思想。 3.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自立于世界先进民 族之林的锐利武器 (五)毛泽东决策的着眼点
5 务作为决策的根本出发点。 2. 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 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大公无私,为全人类谋利益,是共产党员的人 生追求,也是共产党人衡量自己行为的价值尺度。因而毛泽东强调:“共产党人 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 护为最高标准。”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 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 第 1096 页) 3. 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 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因而一切决策都应当对人民负责,就是要在客 观上使人民因为党的决策正确而获得益处,就是要力求使党的决策不犯或少犯错 误,避免给人民造成损失。因此,党的任何一项决策都要采取严肃、认真的态度, 经过充分的调查论证,选择有利于人民的最优方案,而不应当采取轻率态度。 (四)毛泽东决策的立足点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精神财富的创造 者;人民不仅是旧世界的掘墓人,而且是新世界的创造者;人民的解放是人民自 己的事情,人民也有力量,有智慧解放自己。毛泽东就是依据这个历史唯物主义 的基本原理确立的党的决策方针的。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依靠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 然结果。也是毛泽东决策思想的根本立足点。 1.因为各国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直接活动舞台在本国。马克思、恩格斯在 《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是国际性的事业。但是,“如果不就 内容而就形式来说,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首先是一国范围内的斗争。每 一个国家的无产阶级当然首先应该打倒本国的资产阶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 卷 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 第 262 页)这就是说,一个国家的无产阶级要为无产阶级 的国际事业而斗争,首先必须立足于本国,搞好本国的革命和建设。把本国的事 情办好了,这本身就是对其它国家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解放斗争的支援,就是 在履行自己的国际主义义务。所以,毛泽东一直把中国无产阶级斗争的舞台植根 于本国的沃土之中。 2.在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尤其需要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革命和建设事 业。我们不论是搞革命还是搞建设,都需要争取外援,特别是需要学习外国一切 对我们有益的先进事物。但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经济落后的大国, 靠外援,谁也包揽不起,谁也代替不了。所以,毛泽东说:“我们希望有外援, 但是我们不能依赖它,我们依靠自己的努力,依靠全体军民的创造力。”(《毛泽东 选集》第三卷 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 第 1016 页)而且“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 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 林的能力。”(《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 第 161 页)1958 年毛泽东确立 了“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以之作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处理 对外关系的根本指导思想。 3.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自立于世界先进民 族之林的锐利武器。 (五)毛泽东决策的着眼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