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讲授 第五章运动与免疫 【目的要求】 1、掌握免疫的概念,免疫系统的组成以及各组分的特点与功能。 2、掌握体液免疫应答和细胞免疫应答的过程与特点。 3、掌握免疫功能对不同运动的应答和适应特征,了解运动性免疫抑制的机理。 4、了解免疫调理的基本思路和措施,了解运动者自我保护的方法。 【教学内容】 1、免疫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2、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 3、身体运动对免疫机能的影响 4、运动性免疫抑制现象 5、免疫调理的基本思路和措施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第六章血液与运动 【目的要求】 1、了解血液的基本组成成分及运动对其影响。 2、掌握血液的主要理化性质和血液的基本功能。 3、熟悉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和血液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 【教学内容】 1、血液的组成与特性 2、血液的功能 【教学方式】 自主学习 第七章呼吸与运动 【目的要求】 1、了解肺通气原理,掌握运动时应采用的合理呼吸方法。 2、熟悉肺通气功能的评定方法和肺通气功能对训练的适应规律。 3、熟悉气体的交换过程,了解其影响因素。 4、掌握运动时呼吸功能的变化规律了解其调节机制。 5、熟悉肺换气功能的评定方法和肺换气功能对训练的适应规律。 【教学内容】 1、肺通气 2、气体的交换 3、呼吸运动的调节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第八章 血液循环与运动 -4
- 4 - 课堂讲授 第五章 运动与免疫 【目的要求】 1、掌握免疫的概念 , 免疫系统的组成以及各组分的特点与功能。 2、掌握体液免疫应答和细胞免疫应答的过程与特点。 3、掌握免疫功能对不同运动的应答和适应特征 , 了解运动性免疫抑制的机理。 4、了解免疫调理的基本思路和措施 , 了解运动者自我保护的方法。 【教学内容】 1、免疫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2、神经 - 内分泌 - 免疫调节网络 3、身体运动对免疫机能的影响 4、运动性免疫抑制现象 5、免疫调理的基本思路和措施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第六章 血液与运动 【目的要求】 1、了解血液的基本组成成分及运动对其影响。 2、掌握血液的主要理化性质和血液的基本功能。 3、熟悉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和血液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 【教学内容】 1、血液的组成与特性 2、血液的功能 【教学方式】 自主学习 第七章 呼吸与运动 【目的要求】 1、了解肺通气原理 , 掌握运动时应采用的合理呼吸方法。 2、熟悉肺通气功能的评定方法和肺通气功能对训练的适应规律。 3、熟悉气体的交换过程 , 了解其影响因素。 4、掌握运动时呼吸功能的变化规律了解其调节机制。 5、熟悉肺换气功能的评定方法和肺换气功能对训练的适应规律。 【教学内容】 1、肺通气 2、气体的交换 3、呼吸运动的调节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第八章 血液循环与运动
【目的要求】 1、熟悉心肌的生理特性,掌握心动周期的概念及心脏泵血的过程,掌握评定心脏功能的指标及方法。 2、掌握动脉血压的概念,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了解微循环:掌握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 3、熟悉心血管功能的调节机制。 4、掌握运动训练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 【教学内容】 1、心脏生理 2、血管生理 3、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4、运动时心血管功能的变化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第九章消化、吸收与排泄和运动 【目的要求】 1、了解胃肠道和肾的功能。 2、熟悉肾功能与运动,了解肾功能在人体酸碱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内容】 1、胃肠道生理 2、肾生理 3、肾功能与运动 【教学方式】 自主学习 第十章身体素质 【目的要求】 1、掌握肌肉力量、速度、无氧耐力和有氧耐力的概念及肌肉力量分类。 2、了解身体素质训练的常见方法,为进行相关康复提供参考。 3、掌握有氧耐力素质的生理学基础,理解有氧耐力训练中的生理机制。 3、了解无氧耐力素质的生理学基础。 4、掌握肌肉力量训练的基本原则,熟悉肌肉力量训练的方法。 【教学内容】 1、力量素质 2、速度素质 3、无氧耐力素质 4、有氧耐力素质 5、平衡、灵敏、柔韧与协调素质 6、身体素质训练的几种方法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和实验结合 第十一章运动与身体机能变化 【目的要求】 -5
- 5 - 【目的要求】 1、熟悉心肌的生理特性 , 掌握心动周期的概念及心脏泵血的过程 , 掌握评定心脏功能的指标及方法。 2、掌握动脉血压的概念 , 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 ;了解微循环 ;掌握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 3、熟悉心血管功能的调节机制。 4、掌握运动训练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 【教学内容】 1、心脏生理 2、血管生理 3、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4、运动时心血管功能的变化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第九章 消化、吸收与排泄和运动 【目的要求】 1、了解胃肠道和肾的功能。 2、熟悉肾功能与运动,了解肾功能在人体酸碱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内容】 1、胃肠道生理 2、肾生理 3、肾功能与运动 【教学方式】 自主学习 第十章 身体素质 【目的要求】 1、掌握肌肉力量、速度、无氧耐力和有氧耐力的概念及肌肉力量分类。 2、了解身体素质训练的常见方法,为进行相关康复提供参考。 3、掌握有氧耐力素质的生理学基础,理解有氧耐力训练中的生理机制。 3、了解无氧耐力素质的生理学基础。 4、掌握肌肉力量训练的基本原则 , 熟悉肌肉力量训练的方法。 【教学内容】 1、力量素质 2、速度素质 3、无氧耐力素质 4、有氧耐力素质 5、平衡、灵敏、柔韧与协调素质 6、身体素质训练的几种方法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和实验结合 第十一章 运动与身体机能变化 【目的要求】
1、掌握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变化的规律和各阶段的特点及其生理机制。 2、了解机体对运动负荷刺激的反应与适应特征和运动训练的生理本质。 3、掌握运动训练效果的生理学评定方法并能应用于运动训练和康复实践。 【教学内容】 4、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变化的规律 5、运动训练的生理本质 6、运动训练效果的生理学评定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第十二章运动技能的形成 【目的要求】 1、掌握运动技能的生理学基础。 2、熟悉影响运动技能形成的因素,有意识的在康复训练过程中运用到运动技能形成规律。 3、熟悉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为临床康复运动功能锻炼提供参考。 【教学内容】 1、运动技能的生理学基础 2、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 3、影响运动技能形成的因素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第十三章年龄、性别与运动 【目的要求】 1、掌握儿童少年、老年人的生理特点以及体育教育教学与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 2、了解基本动作的特征,掌握身体素质发展的特点及年龄变化。 3、熟悉运动处方的制定与生理学评价。 【教学内容】 1、儿童少年与运动 2、女性与运动 3、老年人与运动 【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 第十四章肥胖、体重控制与运动处方 【目的要求】 1、熟悉理想体重与身体成分的评估。 2、掌握体重控制与运动减肥的生理学机制。 3、熟悉运动处方的制定与实施。 【教学内容】 1、身体成分概述 2、肥胖与体重控制 6、运动处方 -6
- 6 - 1、掌握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变化的规律和各阶段的特点及其生理机制。 2、了解机体对运动负荷刺激的反应与适应特征和运动训练的生理本质。 3、掌握运动训练效果的生理学评定方法并能应用于运动训练和康复实践。 【教学内容】 4、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变化的规律 5、运动训练的生理本质 6、运动训练效果的生理学评定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第十二章 运动技能的形成 【目的要求】 1、掌握运动技能的生理学基础。 2、熟悉影响运动技能形成的因素,有意识的在康复训练过程中运用到运动技能形成规律。 3、熟悉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为临床康复运动功能锻炼提供参考。 【教学内容】 1、运动技能的生理学基础 2、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 3、影响运动技能形成的因素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第十三章 年龄、性别与运动 【目的要求】 1、掌握儿童少年、老年人的生理特点以及体育教育教学与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 2、了解基本动作的特征 , 掌握身体素质发展的特点及年龄变化。 3、熟悉运动处方的制定与生理学评价。 【教学内容】 1、儿童少年与运动 2、女性与运动 3、老年人与运动 【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 第十四章 肥胖、体重控制与运动处方 【目的要求】 1、熟悉理想体重与身体成分的评估。 2、掌握体重控制与运动减肥的生理学机制。 3、熟悉运动处方的制定与实施。 【教学内容】 1、身体成分概述 2、肥胖与体重控制 6、运动处方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第十五章环境与运动 【目的要求】 1、了解人体保持体温相对恒定的原理,掌握热环境运动对人体的影响及其热服习的产生。 2、了解冷环境对人体运动的影响和人在水环境中的急性适应过程。 3、掌握高原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和高原适应的生理机制。 4、了解大气污染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5、掌握生物节律的特点及其利用价值。 【教学内容】 1、冷热环境 2、水环境与运动 3、高原环境与运动 4、大气环境与运动 5、生物节律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运动生理学实验部分 【目的要求】 1、熟悉力量素质的测定。 2、掌握PWC170的测定。 3、掌握身体成分和肥胖简单评价。 【教学内容】 1、力量素质的测定 2、PWC170的测定 3、身体成分和肥胖评价 【教学方式】 实验教学课堂演示 -7
- 7 -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第十五章 环境与运动 【目的要求】 1、了解人体保持体温相对恒定的原理 , 掌握热环境运动对人体的影响及其热服习的产生。 2、了解冷环境对人体运动的影响和人在水环境中的急性适应过程。 3、掌握高原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和高原适应的生理机制。 4、了解大气污染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5、掌握生物节律的特点及其利用价值。 【教学内容】 1、冷热环境 2、水环境与运动 3、高原环境与运动 4、大气环境与运动 5、生物节律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运动生理学实验部分 【目的要求】 1、熟悉力量素质的测定。 2、掌握 PWC170 的测定。 3、掌握身体成分和肥胖简单评价。 【教学内容】 1、力量素质的测定 2、PWC170 的测定 3、身体成分和肥胖评价 【教学方式】 实验教学 课堂演示
五、课时分配 教学内容 理论课时数 实验、实践课时数 自主学习时数 绪论 1 第一章肌肉的活动 第二章能量代谢 2 第三章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 第四章内分泌调节 2 第五章免疫与运动 第六章血液与运动 第七章呼吸与运动 2 第八章血液循环与运动 第九章消化、吸收与排泄 2 第十章身体素质 3 第十一章运动与身体机能变化 2 有氧工作能力间接法 2 第十二章运动技能的形成 2 第十三章年龄、性别与运动 2 第十四章肥胖、体重控制与运动处方 2 第十五章环境与运动 2 合计 26 2 六、学习资源 【课程选用教材】 1.邓树勋,王健,乔德才,郝选明.《运动生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课程选用教材】 1.邓树勋,王健,乔德才,《运动生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邓树勋,陈佩杰,乔德才.《运动生理学导论》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3.姚泰.《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校内学习平台和网络资源】 1.http://www.uk-muscle.co.uk/muscle-research-forum/ 2.htp://jpkc.gipe.cdu.cn/physiology/content.htm广州体育学院精品课程网 3.htp:jpkc.ccnu.edu.cn/xj/2007 ydslx//history.htm华中师范大学精品课程网 4.http://course..jingpinke..com/国家级精品课程网搜索“运动生理学”可浏览 -8
- 8 - 五、课时分配 教学内容 理论课时数 实验、实践课时数 自主学习时数 绪论 1 第一章 肌肉的活动 3 第二章 能量代谢 2 第三章 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 第四章 内分泌调节 2 第五章 免疫与运动 第六章 血液与运动 第七章 呼吸与运动 2 第八章 血液循环与运动 2 第九章 消化、吸收与排泄 2 第十章 身体素质 2 第十一章 运动与身体机能变化 2 有氧工作能力间接法 2 第十二章 运动技能的形成 2 第十三章 年龄、性别与运动 2 第十四章 肥胖、体重控制与运动处方 2 第十五章 环境与运动 2 合计 26 2 六、学习资源 【课程选用教材】 1. 邓树勋,王健,乔德才,郝选明 .《运动生理学》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 【课程选用教材】 1.邓树勋,王健,乔德才 .《运动生理学》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2.邓树勋,陈佩杰,乔德才 .《运动生理学导论》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7 3.姚泰 .《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校内学习平台和网络资源】 1.http://www.uk-muscle.co.uk/muscle-research-forum/ 2.http://jpkc.gipe.edu.cn/physiology/content.htm 广州体育学院精品课程网 3. http://jpkc.ccnu.edu.cn/xj/2007/ydslx/history.htm 华中师范大学精品课程网 4. http://course.jingpinke.com/ 国家级精品课程网搜索“运动生理学”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