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犯罪学的思想渊源、创立和发展 第一节犯罪学的思想渊源 什么是犯罪,为什么会产生犯罪?自古以来就引起人们的争议和思索。关于 犯罪学思想起源的问题,在当代西方犯罪学著作中有着各自不同的解释。一般地 说,绝大多数西方犯罪学家认为,犯罪学思想自古希腊罗马就开始出现。18世 纪启蒙思想家的出现,标志着对犯罪行为进行自然主义探讨的开始。他们的哲学 不是用超自然的力量,而是用人本身的因素来解释人的行为 般认为,莫尔的著作《乌托邦》是犯罪社会学的先驱,而观相学和颅相学 家的思想则是法精神病学和犯罪心理学的先驱。犯罪学作为研究社会犯罪现象、 犯罪原因及预防和治理犯罪的一门科学,是历代思想家研究的结果。 国外历代思想家对犯罪问题的论述 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开始,到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欧洲确立,许多思想家和 哲学家的法律思想中,都有过对犯罪问题的思考和认识。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曾围绕正义的问题,对法律应惩罚不 正义行为进行过论述。他认为,法律是维护正义的手段,而不正义的行为是人的 种恶性表现。在一个人的品行中,具有“较善”和“较恶”两个部分,如果“较 善”的部分能控制“较恶”的部分而占优势,就要受到赞扬:反之,就要受到责 备。他还认为,如果一个人的“较善”部分占优势,完全处于支配地位,那么就 有了正义,用不着法律。但是如果一个人对其恶性放松控制,其兽行就会活跃起 来,这时就必须使用法律的力量,禁止人们不得放纵欲望。柏拉图认为不良行为 的根源是人的本性中的恶性。但同时他也指出,不良的教育和不良的环境,也会 促使人的恶性占优势以致于使人作恶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代表中等奴隶主阶级的伟大的科学家和杰出的思想家 他在其著作《政治学》中,论述了有关法律的许多问题,体现了他的法律思想 他认为犯罪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的罪恶本性。他认为,犯罪有三种情况:一是由 于缺乏衣食而犯罪;二是由于人们在温饱之余,受情欲的驱使,寻欢作乐而犯罪 三是由于人们追求无穷的权威和肆意纵乐而犯罪。根据这三种情况,亚里士多德 提出了三项救治的办法。对于第一种情况,采取给予相当的资财和职业的办法加
1 第二章 犯罪学的思想渊源、创立和发展 第一节 犯罪学的思想渊源 什么是犯罪,为什么会产生犯罪?自古以来就引起人们的争议和思索。关于 犯罪学思想起源的问题,在当代西方犯罪学著作中有着各自不同的解释。一般地 说,绝大多数西方犯罪学家认为,犯罪学思想自古希腊罗马就开始出现。18 世 纪启蒙思想家的出现,标志着对犯罪行为进行自然主义探讨的开始。他们的哲学 不是用超自然的力量,而是用人本身的因素来解释人的行为。 一般认为,莫尔的著作《乌托邦》是犯罪社会学的先驱,而观相学和颅相学 家的思想则是法精神病学和犯罪心理学的先驱。犯罪学作为研究社会犯罪现象、 犯罪原因及预防和治理犯罪的一门科学,是历代思想家研究的结果。 一、国外历代思想家对犯罪问题的论述 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开始,到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欧洲确立,许多思想家和 哲学家的法律思想中,都有过对犯罪问题的思考和认识。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曾围绕正义的问题,对法律应惩罚不 正义行为进行过论述。他认为,法律是维护正义的手段,而不正义的行为是人的 一种恶性表现。在一个人的品行中,具有“较善”和“较恶”两个部分,如果“较 善”的部分能控制“较恶”的部分而占优势,就要受到赞扬;反之,就要受到责 备。他还认为,如果一个人的“较善”部分占优势,完全处于支配地位,那么就 有了正义,用不着法律。但是如果一个人对其恶性放松控制,其兽行就会活跃起 来,这时就必须使用法律的力量,禁止人们不得放纵欲望。柏拉图认为不良行为 的根源是人的本性中的恶性。但同时他也指出,不良的教育和不良的环境,也会 促使人的恶性占优势以致于使人作恶。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代表中等奴隶主阶级的伟大的科学家和杰出的思想家。 他在其著作《政治学》中,论述了有关法律的许多问题,体现了他的法律思想。 他认为犯罪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的罪恶本性。他认为,犯罪有三种情况:一是由 于缺乏衣食而犯罪;二是由于人们在温饱之余,受情欲的驱使,寻欢作乐而犯罪; 三是由于人们追求无穷的权威和肆意纵乐而犯罪。根据这三种情况,亚里士多德 提出了三项救治的办法。对于第一种情况,采取给予相当的资财和职业的办法加
以救治;对于第二种情况,采取培养其德性,克服其含有恶性的过分的欲望的办 法救治;对第三种情况,则采取教育的办法,使人知道知足,与世无争,以此来 加以救治。此外,亚里士多德的“中道”伦理思想,也贯穿在他对犯罪问题的论 述中。他认为,极富和极贫阶级都不具备节制和中道的美德,他们不能顺从理性 因为,极富阶级常常是逞强放肆,以致于易犯重罪;而极贫阶级则往往懒散无赖 易犯小罪。惟有中产阶级善德最佳,境界最高,很少野心 在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对犯罪学思想发展最有贡献的是英国的法律思想 家托马斯·莫尔,他是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其著作《乌托邦》 中,他全面分析了当时产生盗窃犯罪的社会原因。他认为造成一切罪恶和劳动人 民贫困的总根源是私有制。只有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社会制度,才能铲除 一切罪恶的根源。 孟德斯鸠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启蒙运动的杰出代表,法国著名的资产阶 级法学家。他在《论法的精神》中,一方面把犯罪的原因同封建贵族的特权、贪 污腐化及专制制度的各种弊端联系起来,另一方面又认为犯罪与气候寒暖、地理 性因素有关。他说,愈靠近赤道犯罪愈多,愈靠近两极,酗酒的人愈多。因此, 孟德斯鸠也被称为“犯罪地理学派”的代表。 第二节犯罪学的创立 从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开始,在整个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犯罪日益严重 化,从而引起人们的注意。因此,一些学者开始针对上述情况探索资本主义社会 中日益严重化的犯罪问题。 对西方犯罪学的创立起了重要作用的,是意大利的犯罪人类学派,其代表是 意大利精神病医生、犯罪人类学家龙勃罗梭。他深受达尔文进化论和社会学创始 人孔德实证主义的影响,创立了犯罪学的实证主义学派。实证主义学派从古典学 派的自由意志观点转向犯罪行为的“因果关系”论。龙勃罗梭曾调查査了3839名 犯罪者以及383个犯人的头盖骨,发现犯罪人的头盖骨具有显著的可认为隔世遗 传的特征,创设了其著名的生来性犯人说。根据其主张,凡是真正的犯罪者均具 有某种在人类学上可证明的身体特征,为人类学上的特殊类型人。此类人与其社 会生活条件的好坏无关,而不可抗拒的必然成为犯罪人。通常认为龙勃罗梭是犯 罪学的创始人。他的著作《犯罪人论》的出版标志着犯罪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
2 以救治;对于第二种情况,采取培养其德性,克服其含有恶性的过分的欲望的办 法救治;对第三种情况,则采取教育的办法,使人知道知足,与世无争,以此来 加以救治。此外,亚里士多德的“中道”伦理思想,也贯穿在他对犯罪问题的论 述中。他认为,极富和极贫阶级都不具备节制和中道的美德,他们不能顺从理性。 因为,极富阶级常常是逞强放肆,以致于易犯重罪;而极贫阶级则往往懒散无赖, 易犯小罪。惟有中产阶级善德最佳,境界最高,很少野心。 在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对犯罪学思想发展最有贡献的是英国的法律思想 家托马斯• 莫尔,他是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其著作《乌托邦》 中,他全面分析了当时产生盗窃犯罪的社会原因。他认为造成一切罪恶和劳动人 民贫困的总根源是私有制。只有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社会制度,才能铲除 一切罪恶的根源。 孟德斯鸠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启蒙运动的杰出代表,法国著名的资产阶 级法学家。他在《论法的精神》中,一方面把犯罪的原因同封建贵族的特权、贪 污腐化及专制制度的各种弊端联系起来,另一方面又认为犯罪与气候寒暖、地理 性因素有关。他说,愈靠近赤道犯罪愈多,愈靠近两极,酗酒的人愈多。因此, 孟德斯鸠也被称为“犯罪地理学派”的代表。 第二节 犯罪学的创立 从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开始,在整个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犯罪日益严重 化,从而引起人们的注意。因此,一些学者开始针对上述情况探索资本主义社会 中日益严重化的犯罪问题。 对西方犯罪学的创立起了重要作用的,是意大利的犯罪人类学派,其代表是 意大利精神病医生、犯罪人类学家龙勃罗梭。他深受达尔文进化论和社会学创始 人孔德实证主义的影响,创立了犯罪学的实证主义学派。实证主义学派从古典学 派的自由意志观点转向犯罪行为的“因果关系”论。龙勃罗梭曾调查了 3839 名 犯罪者以及 383 个犯人的头盖骨,发现犯罪人的头盖骨具有显著的可认为隔世遗 传的特征,创设了其著名的生来性犯人说。根据其主张,凡是真正的犯罪者均具 有某种在人类学上可证明的身体特征,为人类学上的特殊类型人。此类人与其社 会生活条件的好坏无关,而不可抗拒的必然成为犯罪人。通常认为龙勃罗梭是犯 罪学的创始人。他的著作《犯罪人论》的出版标志着犯罪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
产生。他对犯罪人的主观恶性和人格特征的经验主义研究,把犯罪学的研究“从 神学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把犯罪现象当作一种自然现象来研究 龙勃罗梭的生来犯人说,今日虽已被否认,但他对犯罪学的发展有着不可磨 灭的贡献。主要有: (1)激起了对犯罪人犯罪原因的研究。龙勃罗梭首先以科学的方法研究犯 罪人,将刑法理论自原来的行为本位移至犯罪人本位上,从而激起了 各国学者对犯罪人犯罪原因的研究。故被称为犯罪学鼻祖 (2)提出了科学化、个别化的犯罪对策。以前的报应刑是划一的、呆板的 以致于不足以预防再犯。龙勃罗梭提出对犯罪人必须分类给予特殊的 处遇,即犯罪人的处遇须依犯罪人的特性二个别化 龙勃罗梭的学生,意大利犯罪学家菲利,是犯罪人类学派的主要代表之 他既承认龙勃罗梭的“天生犯罪人”论,又同龙勃罗梭有着很大的分歧。他在自 己的著作中提出了犯罪的“三元论”。所谓的“三元论”是指犯罪原因应当包括 三方面的因素:体质因素、社会方面的因素和地理环境因素。他认为,无论轻罪 或重罪,都是这三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菲利的主要著作是《实证主义犯罪 学》(1883年)、《犯罪社会学》(1884年)。这些著作中的思想对西方犯罪学的发 展有过重大贡献 加罗法洛是意大利犯罪人类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他既同意龙勃罗梭的“天 生犯罪人”论,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把犯罪分为自然犯罪和人定犯罪。所谓 自然犯罪,是指违背了利他情绪的道德观念的一种犯罪(利他情绪是一种怜悯和 正直的道德观念)。所谓人定犯罪,是指法律规定的犯罪。他认为人定犯罪实际 上不一定就是犯罪。自然犯罪的本质是恶劣的,人定犯罪的本质不一定恶劣。在 惩罚与改造罪犯上,他主张对自然犯罪人应实行与社会永远隔离或不定期刑;而 对缺乏道德教育或约束的罪犯主张不监禁,强制他们赔偿所造成的精神或物质损 失等。一般认为,加罗法洛所著《犯罪学》(1885年)的出版,成为犯罪学独立 于其它学科的开端,并得到普遍承认。但是,第一次使用“犯罪学”这个术语的 则是法国人类学家托皮纳尔,他早在1879年就提出这个术语 在西方犯罪学看来,从龙勃罗梭的《犯罪人论》发表到加罗法洛《犯罪学》 的出版,标志着犯罪学作为一门独立于其他社会科学的学科的诞生
3 产生。他对犯罪人的主观恶性和人格特征的经验主义研究,把犯罪学的研究“从 神学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把犯罪现象当作一种自然现象来研究。 龙勃罗梭的生来犯人说,今日虽已被否认,但他对犯罪学的发展有着不可磨 灭的贡献。主要有: (1) 激起了对犯罪人犯罪原因的研究。龙勃罗梭首先以科学的方法研究犯 罪人,将刑法理论自原来的行为本位移至犯罪人本位上,从而激起了 各国学者对犯罪人犯罪原因的研究。故被称为犯罪学鼻祖。 (2) 提出了科学化、个别化的犯罪对策。以前的报应刑是划一的、呆板的 以致于不足以预防再犯。龙勃罗梭提出对犯罪人必须分类给予特殊的 处遇,即犯罪人的处遇须依犯罪人的特性二个别化。 龙勃罗梭的学生,意大利犯罪学家菲利,是犯罪人类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 他既承认龙勃罗梭的“天生犯罪人”论,又同龙勃罗梭有着很大的分歧。他在自 己的著作中提出了犯罪的“三元论”。所谓的“三元论”是指犯罪原因应当包括 三方面的因素:体质因素、社会方面的因素和地理环境因素。他认为,无论轻罪 或重罪,都是这三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菲利的主要著作是《实证主义犯罪 学》(1883 年)、《犯罪社会学》(1884 年)。这些著作中的思想对西方犯罪学的发 展有过重大贡献。 加罗法洛是意大利犯罪人类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他既同意龙勃罗梭的“天 生犯罪人”论,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把犯罪分为自然犯罪和人定犯罪。所谓 自然犯罪,是指违背了利他情绪的道德观念的一种犯罪(利他情绪是一种怜悯和 正直的道德观念)。所谓人定犯罪,是指法律规定的犯罪。他认为人定犯罪实际 上不一定就是犯罪。自然犯罪的本质是恶劣的,人定犯罪的本质不一定恶劣。在 惩罚与改造罪犯上,他主张对自然犯罪人应实行与社会永远隔离或不定期刑;而 对缺乏道德教育或约束的罪犯主张不监禁,强制他们赔偿所造成的精神或物质损 失等。一般认为,加罗法洛所著《犯罪学》(1885 年)的出版,成为犯罪学独立 于其它学科的开端,并得到普遍承认。但是,第一次使用“犯罪学”这个术语的 则是法国人类学家托皮纳尔,他早在 1879 年就提出这个术语。 在西方犯罪学看来,从龙勃罗梭的《犯罪人论》发表到加罗法洛《犯罪学》 的出版,标志着犯罪学作为一门独立于其他社会科学的学科的诞生
第三节犯罪学的发展 20世纪上半叶是西方犯罪学发展的鼎盛时期。在这个时期,犯罪学研究已经 在许多国家蓬勃发展起来。犯罪社会学、犯罪心理学研究占据了犯罪学研究的主 要领地,而犯罪人类学研究则处于次要地位。 、社会学的犯罪理论 社会学的犯罪理论,将犯罪视为社会的病理现象,以外部的社会环境的因素为 促成犯罪的主要原因。其犯罪的原因,强调社会上自然的各种条件,如气候、季 节、地域等因素对犯罪的影响,以及社会环境的各条件,如职业、交友、教育 家庭、婚姻、经济状况、文化环境等因素对犯罪的影响。属于犯罪社会学派的主 要学者极其理论有: (一)拉柯沙尼的环境说(法国) 拉柯沙尼被称为环境说的创始者。他强调在犯罪原因中以社会的因素最为 重要,如是个人的原因超过(大于)社会的原因时,则称为精神病人,而非犯 罪人。他甚至认为犯罪人的精神、性格上的异常,也由有缺陷的社会状态所引 起,故制造犯罪者为社会。在此情况下,经济的状态,具有巨大的作用。贫困 的毒害产生了最大多数的犯罪,此种社会环境才是犯罪的制造者。他比喻犯罪 为细菌,社会环境为培养床,如同细菌在尚未找到适当的培养床前仅为微生物 样。如无社会恶之存在,犯罪即无从产生。因此,他认为社会应对犯罪负责, 应惩罚者应为社会而非犯罪人。(有罪者为犯罪人以外的所有人)。 (二)李斯特的环境理论 李斯特也视犯罪为一种社会的病态现象,认为其原因中,包括个人和社会 的二种因素,然而行为当时的犯罪人格及素质,是在他所生长的社会环境中发展 而形成的,尤其多数的犯罪者,是经济上的压力下的牺牲者。因此认为防止犯罪 最有效的手段是社会政策。故“最好的刑事政策是最好的社会政策 (三)塔尔德的“模仿论” 塔尔德提出的“模仿规律”对以后犯罪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他在 自己的著作《模仿规律》中,指出:“社会生活中所有重要行为的实施都受模仿 的支配。”模仿遵循三个规律:(1)模仿取决于交往的程度;(2)模仿往往是由 较高社会阶层到较低社会阶层,从城市到农村;(3)当两种相互排斥的行为同时
4 第三节 犯罪学的发展 20 世纪上半叶是西方犯罪学发展的鼎盛时期。在这个时期,犯罪学研究已经 在许多国家蓬勃发展起来。犯罪社会学、犯罪心理学研究占据了犯罪学研究的主 要领地,而犯罪人类学研究则处于次要地位。 一、社会学的犯罪理论 社会学的犯罪理论,将犯罪视为社会的病理现象,以外部的社会环境的因素为 促成犯罪的主要原因。其犯罪的原因,强调社会上自然的各种条件,如气候、季 节、地域等因素对犯罪的影响,以及社会环境的各条件,如职业、交友、教育、 家庭、婚姻、经济状况、文化环境等因素对犯罪的影响。属于犯罪社会学派的主 要学者极其理论有: (一)拉柯沙尼的环境说(法国) 拉柯沙尼被称为环境说的创始者。他强调在犯罪原因中以社会的因素最为 重要,如是个人的原因超过(大于)社会的原因时,则称为精神病人,而非犯 罪人。他甚至认为犯罪人的精神、性格上的异常,也由有缺陷的社会状态所引 起,故制造犯罪者为社会。在此情况下,经济的状态,具有巨大的作用。贫困 的毒害产生了最大多数的犯罪,此种社会环境才是犯罪的制造者。他比喻犯罪 为细菌,社会环境为培养床,如同细菌在尚未找到适当的培养床前仅为微生物 一样。如无社会恶之存在,犯罪即无从产生。因此,他认为社会应对犯罪负责, 应惩罚者应为社会而非犯罪人。(有罪者为犯罪人以外的所有人)。 (二)李斯特的环境理论 李斯特也视犯罪为一种社会的病态现象,认为其原因中,包括个人和社会 的二种因素,然而行为当时的犯罪人格及素质,是在他所生长的社会环境中发展 而形成的,尤其多数的犯罪者,是经济上的压力下的牺牲者。因此认为防止犯罪 最有效的手段是社会政策。故“最好的刑事政策是最好的社会政策”。 (三)塔尔德的“模仿论” 塔尔德提出的“模仿规律”对以后犯罪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他在 自己的著作《模仿规律》中,指出:“社会生活中所有重要行为的实施都受模仿 的支配。”模仿遵循三个规律:(1)模仿取决于交往的程度;(2)模仿往往是由 较高社会阶层到较低社会阶层,从城市到农村;(3)当两种相互排斥的行为同时
存在时,其中一种行为能为另一种行为所代替,而且较老式的行为衰退,较新式 的行为流行。塔尔德就是以此为基础来解释犯罪的。他也论述了集团犯罪和职业 犯罪是如何模仿的。 (四)萨瑟兰的不同接触论 对美国犯罪学理论贡献最大、影响最深的,则是犯罪学家萨瑟兰的“不同接 触论”,这个观点表述在他的著作《犯罪学原理》(1924年第一版,以后共再版 九次)一书中。这是第一个重大的论述犯罪行为的社会学理论。这个理论来源 于塔尔德的“模仿规律”的思想,它有助于解释个人犯罪的原因。它注重于个 人社会交往关系的频率、强度和作用问题,而不是重视个人的特征或特殊性 不同接触论说明,研究个人的行为必须掌握其行为模式的机制。它认为,犯罪 行为是从同犯罪者有联系的那些人那里学会的,其基础是学会原则和理论。 (五)塞林的“文化冲突论” 美国社会学者塞林于1958年发表了《文化冲突与犯罪》,强调犯罪行为的发 生,主要由于不同的文化价值与社会规范间的冲突,传统社会关系的解体,一般 价值观念的改变有关。由于文化的差距,产生很多冲突现象,其中有对法律制度 的接受和价值判断标准等等冲突,这些冲突足以造成犯罪的产生。塞林认为移民 过多会促成犯罪率上升。因移民的大量迁入,造成许多种族不同、国籍不同、文 化不同的人们杂居在一起去,使社会环境有所变化。这就容易发生冲突而导致犯 罪 (六)柯恩的“亚文化论” 美国社会学家柯恩,于1955年在其《非行少年之研究》中,以亚文化理 论来说明少年不良行为的原因。 所谓文化,即某社会集团所固有的行为几思考模式,包括知识、信念、价 值观、规范等。在以中产阶级的价值体系以及道德观念为中心的社会中,下层阶 级因各方面条件较差,其言行往往无法符合一般社会标准,因而其社会上的身份、 地位常被否定或贬低,造成其心理上的挫折及适应困难,于是在自己所属阶级集 团中,形成他们自己能接受的特殊价值体系(反抗中产阶级的价值体系),即亚 文化,以满足其欲望及需求。故不良的亚文化是下层社会少年为克服在适应上的 困难或地位挫折感的集团性反应,因而导致各种社会偏差行为或反社会行为。因
5 存在时,其中一种行为能为另一种行为所代替,而且较老式的行为衰退,较新式 的行为流行。塔尔德就是以此为基础来解释犯罪的。他也论述了集团犯罪和职业 犯罪是如何模仿的。 (四)萨瑟兰的不同接触论 对美国犯罪学理论贡献最大、影响最深的,则是犯罪学家萨瑟兰的“不同接 触论”,这个观点表述在他的著作《犯罪学原理》(1924 年第一版,以后共再版 九次)一书中。这是第一个重大的论述犯罪行为的社会学理论。这个理论来源 于塔尔德的“模仿规律”的思想,它有助于解释个人犯罪的原因。它注重于个 人社会交往关系的频率、强度和作用问题,而不是重视个人的特征或特殊性。 不同接触论说明,研究个人的行为必须掌握其行为模式的机制。它认为,犯罪 行为是从同犯罪者有联系的那些人那里学会的,其基础是学会原则和理论。 (五)塞林的“文化冲突论” 美国社会学者塞林于 1958 年发表了《文化冲突与犯罪》,强调犯罪行为的发 生,主要由于不同的文化价值与社会规范间的冲突,传统社会关系的解体,一般 价值观念的改变有关。由于文化的差距,产生很多冲突现象,其中有对法律制度 的接受和价值判断标准等等冲突,这些冲突足以造成犯罪的产生。塞林认为移民 过多会促成犯罪率上升。因移民的大量迁入,造成许多种族不同、国籍不同、文 化不同的人们杂居在一起去,使社会环境有所变化。这就容易发生冲突而导致犯 罪。 (六)柯恩的“亚文化论” 美国社会学家柯恩,于 1955 年在其《非行少年之研究》中,以亚文化理 论来说明少年不良行为的原因。 所谓文化,即某社会集团所固有的行为几思考模式,包括知识、信念、价 值观、规范等。在以中产阶级的价值体系以及道德观念为中心的社会中,下层阶 级因各方面条件较差,其言行往往无法符合一般社会标准,因而其社会上的身份、 地位常被否定或贬低,造成其心理上的挫折及适应困难,于是在自己所属阶级集 团中,形成他们自己能接受的特殊价值体系(反抗中产阶级的价值体系),即亚 文化,以满足其欲望及需求。故不良的亚文化是下层社会少年为克服在适应上的 困难或地位挫折感的集团性反应,因而导致各种社会偏差行为或反社会行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