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熟悉抗凝系统及其纤维蛋白的溶解。 (七)熟悉h血型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八)熟悉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九)了解血细胞生成的部位和一般过程。 (十)了解白细胞生理和血液的免疫学特性。 二、教学内容 (一)血液的生理概述: 1.血液的基本组成。 2.血液的理化特性:血液的比重;血液的粘度:血浆渗透压;血浆pH。 3.血液的免疫学特性:固有免疫,获得性免疫。 (二)血细胞生理: 1.血细胞生成的部位和一般过程。 2.红细胞生理:红细胞的数量和形态:红细胞的生理特征与功能:红细胞生成的调节;红细胞 的破坏。 3.白细胞生理:白细胞的数量及分类;白细胞的生理特性和功能:白细胞的生成和调节:白细 胞的破坏。 4.血小板生理: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血小板的生理特性:血小板的生成和调节:血小板的破 坏。 (三)生理性止血: 1.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血管收缩,血小板止血栓的形成,血液凝固。 2.血液凝固与抗凝: (1)凝血因子。 (2)凝血过程:血液凝固的基本步骤:内源性凝血系统:外源性凝血系统:共同途径
(六)熟悉抗凝系统及其纤维蛋白的溶解。 (七)熟悉Rh血型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八)熟悉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九)了解血细胞生成的部位和一般过程。 (十)了解白细胞生理和血液的免疫学特性。 二、教学内容 (一)血液的生理概述: 1. 血液的基本组成。 2. 血液的理化特性:血液的比重;血液的粘度;血浆渗透压;血浆pH。 3. 血液的免疫学特性:固有免疫,获得性免疫。 (二)血细胞生理: 1. 血细胞生成的部位和一般过程。 2. 红细胞生理:红细胞的数量和形态;红细胞的生理特征与功能;红细胞生成的调节;红细胞 的破坏。 3. 白细胞生理:白细胞的数量及分类;白细胞的生理特性和功能;白细胞的生成和调节;白细 胞的破坏。 4. 血小板生理: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血小板的生理特性;血小板的生成和调节;血小板的破 坏。 (三)生理性止血: 1. 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血管收缩,血小板止血栓的形成,血液凝固。 2. 血液凝固与抗凝: (1)凝血因子。 (2)凝血过程:血液凝固的基本步骤;内源性凝血系统;外源性凝血系统;共同途径
(3)抗凝系统:血管内皮的抗凝作用;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蛋白质C系统;组织因子途径抑 制物:肝素。 3.纤维蛋白的溶解: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组成;纤溶酶原的激活;纤维蛋白原与纤维蛋白的降 解;纤溶抑制物及其作用。 (四)血型和输血原则: 1.血型与红细胞凝集。 2.红细胞血型:AB0血型的分型:ABO血型的发生与分布:AB0血型的检测。h血型系统的发生 与分布;Rh血型系统的抗原与分型:h血型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3.血量和输血的原则。 第四章血液循环 一、教学要求 (一)掌握心脏的泵血过程。 (二)掌握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三)掌握心肌生物电及心肌生理特性。 (四)掌握正常心电图各波的生理意义。 (五)掌握动脉血压形成的原理及影响因素。 (六)掌握静脉血压及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 (七)掌握组织液生成及心血管活动的神经调节。 (八)掌握几种主要的体液因素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九)熟悉心脏泵血功能储备。 (十)熟悉微循环的组成和生理功能。 (十一)了解心脏做功量的测定和心功能评价
(3)抗凝系统:血管内皮的抗凝作用;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蛋白质C系统;组织因子途径抑 制物;肝素。 3. 纤维蛋白的溶解: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组成;纤溶酶原的激活;纤维蛋白原与纤维蛋白的降 解;纤溶抑制物及其作用。 (四)血型和输血原则: 1. 血型与红细胞凝集。 2. 红细胞血型:ABO血型的分型;ABO血型的发生与分布;ABO血型的检测。Rh血型系统的发生 与分布;Rh血型系统的抗原与分型;Rh血型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3. 血量和输血的原则。 第四章 血液循环 一、教学要求 (一)掌握心脏的泵血过程。 (二)掌握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三)掌握心肌生物电及心肌生理特性。 (四)掌握正常心电图各波的生理意义。 (五)掌握动脉血压形成的原理及影响因素。 (六)掌握静脉血压及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 (七)掌握组织液生成及心血管活动的神经调节。 (八)掌握几种主要的体液因素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九)熟悉心脏泵血功能储备。 (十)熟悉微循环的组成和生理功能。 (十一)了解心脏做功量的测定和心功能评价
(十二)了解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以及血流动力学。 (十三)了解心血管活动的自身调节和器官循环。 二、教学内容 (一)心脏的泵血功能 1.心脏泵血过程和机制:心动周期的概念:心脏的泵血过程:心房的初级泵血功能:心音的产 生。 2.心输出量与心脏做功:每搏输出量和射血分数:每分输出量与心指数:心脏做功量的测定。 3.心脏泵血功能储备:心脏泵血功能储备的概念,搏出量储备,心率储备。 4.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心室收缩的前负荷、后负荷、心肌收缩能力和心率对心输出量的影 响。 5.心功能评价。 (二)心脏的生物电活动和生理特性 1.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原理:心室肌的静息电位,心室肌的动作电位产生机制,心房 肌动作电位。 2.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窦房结P细胞的动作申位及形成机制,浦肯野细胞的动 作电位。 3.心肌的生理特性: (1)兴奋性:心肌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影响心肌兴奋性的因素,兴奋性周期性变化与心肌收 缩活动之间的关系。 (2)传导性:兴奋在心脏内传播的途径和特点:影响传导性的因素。 (3)自动节律性:心脏的正常起博点和潜在起博点:影响自律性的因素。 (4)心肌细胞的收缩特性。 (5)体表心电图:心电图的基本形成原理:正常心电图的波形及生理意义:心肌动作电位和心 电图的关系
(十二)了解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以及血流动力学。 (十三)了解心血管活动的自身调节和器官循环。 二、教学内容 (一)心脏的泵血功能 1. 心脏泵血过程和机制:心动周期的概念;心脏的泵血过程;心房的初级泵血功能;心音的产 生。 2. 心输出量与心脏做功:每搏输出量和射血分数;每分输出量与心指数;心脏做功量的测定。 3. 心脏泵血功能储备:心脏泵血功能储备的概念,搏出量储备,心率储备。 4. 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心室收缩的前负荷、后负荷、心肌收缩能力和心率对心输出量的影 响。 5. 心功能评价。 (二)心脏的生物电活动和生理特性 1. 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原理:心室肌的静息电位,心室肌的动作电位产生机制,心房 肌动作电位。 2. 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窦房结P细胞的动作电位及形成机制,浦肯野细胞的动 作电位。 3. 心肌的生理特性: (1)兴奋性:心肌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影响心肌兴奋性的因素,兴奋性周期性变化与心肌收 缩活动之间的关系。 (2)传导性:兴奋在心脏内传播的途径和特点;影响传导性的因素。 (3)自动节律性:心脏的正常起博点和潜在起博点;影响自律性的因素。 (4)心肌细胞的收缩特性。 (5)体表心电图:心电图的基本形成原理;正常心电图的波形及生理意义;心肌动作电位和心 电图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