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案 教师姓名:倪诚 授课学科:方剂学 授课时间:2学时 授课班级: 教案完成时间: 主讲教师:倪诚 教学单元题目 (辛温解表剂)九味羌活汤 辛凉解表剂概说、银翘散、桑菊饮、麻杏甘石汤 1.熟悉辛凉解表剂的适应范围及配伍规律。 2.掌握九味羌活汤、银翘散、麻杏甘石汤。 教学要求 3.熟悉桑菊饮。 【教学重点】 1.辛凉解表剂的配伍规律。 教学内容: 2.九味羌活汤、银翘散、麻杏石甘汤的制方原理及应用要点。 (包括教授的重 【难点疑点】 点内容,所要解决 1.九味羌活汤证中里热兼证的形成?较之于《伤寒论》麻、 桂剂,九味羌活汤的组方用药风格及其意义(风药使用、分经论治 的疑难点) 与解表清里)? 2.辛温解表方中何以配伍清热药?银翘散方中何以配伍辛温 药? 3.怎样理解麻杏甘石汤证中“汗出而喘无大热”、方中君药的 确认以及临床运用该方时调整麻黄与石膏配伍用量的依据? 11
11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案 教 师 姓 名: 倪 诚 授课学科: 方剂学 授 课 时 间: 2 学时 授课班级: 教案完成时间: 主讲教师: 倪 诚 教学单元题目 (辛温解表剂)九味羌活汤 辛凉解表剂概说、银翘散、桑菊饮、麻杏甘石汤 教学要求 1.熟悉辛凉解表剂的适应范围及配伍规律。 2.掌握九味羌活汤、银翘散、麻杏甘石汤。 3.熟悉桑菊饮。 教学内容: (包括教授的重 点内容,所要解决 的疑难点) 【教学重点】 ⒈ 辛凉解表剂的配伍规律。 ⒉ 九味羌活汤、银翘散、麻杏石甘汤的制方原理及应用要点。 【难点疑点】 ⒈ 九味羌活汤证中里热兼证的形成?较之于《伤寒论》麻、 桂剂,九味羌活汤的组方用药风格及其意义(风药使用、分经论治 与解表清里)? ⒉ 辛温解表方中何以配伍清热药?银翘散方中何以配伍辛温 药? ⒊ 怎样理解麻杏甘石汤证中“汗出而喘无大热”、方中君药的 确认以及临床运用该方时调整麻黄与石膏配伍用量的依据?
教学方法: 1.包括课堂讲授、 讨论、多媒体演 示、参观学习、 实验、实习等。 课堂讲授、讨论、多媒体演示 2.同时注明所用 挂图、标本、课堂 示教等。 总体安排:90' 教学时间安排: 具体安排: (总体安排及每 复习10' 部分内容教学时 九味羌活汤15' 间安排) 辛凉解表剂概说10' 银翘散25’ 桑菊饮5' 麻杏石甘汤25' 1.九味羌活汤中配用生地、黄芩的意义?简述其临床用方的思 路。 2.结合风温表热证的病机要点阐述辛凉解表类方的配伍结 构。 复习思考题 3.比较银翘散与桑菊饮的组成、配伍和主治异同。 及课堂作业 4.怎样理解麻黄杏仁石膏汤的“宣泄肺热”功效?临床有汗或 无汗是否均可用本方?如何调整麻黄与石膏的配伍剂量? 5.结合麻黄汤、大青龙汤和麻黄杏仁石膏汤的证候特点,说 明麻黄与桂枝同用,麻黄、桂枝与石膏同用以及麻黄与石膏同用体 现三方的不同功效。 1.如何理解桂枝汤证“有汗”仍用汗法以及发汗与止汗的辩 课堂测验及 证关系? 2.小青龙汤中为什么重用炙甘草和配伍酸收之品? 提问试题 备注 12
12 教学方法: ⒈包括课堂讲授、 讨论、多媒体演 示、参观学习、 实验、实习等。 ⒉同时注明所用 挂图、标本、课堂 示教等。 课堂讲授、讨论、多媒体演示 教学时间安排: (总体安排及每 部分内容教学时 间安排) 总体安排:90’ 具体安排: 复习 10’ 九味羌活汤 15’ 辛凉解表剂概说 10’ 银翘散 25’ 桑菊饮 5’ 麻杏石甘汤 25’ 复习思考题 及课堂作业 ⒈ 九味羌活汤中配用生地、黄芩的意义? 简述其临床用方的思 路。 ⒉ 结合风温表热证的病机要点阐述辛凉解表类方的配伍结 构。 ⒊ 比较银翘散与桑菊饮的组成、配伍和主治异同。 ⒋ 怎样理解麻黄杏仁石膏汤的“宣泄肺热”功效? 临床有汗或 无汗是否均可用本方? 如何调整麻黄与石膏的配伍剂量? ⒌ 结合麻黄汤、大青龙汤和麻黄杏仁石膏汤的证候特点,说 明麻黄与桂枝同用,麻黄、桂枝与石膏同用以及麻黄与石膏同用体 现三方的不同功效。 课堂测验及 提问试题 ⒈ 如何理解桂枝汤证“有汗”仍用汗法以及发汗与止汗的辩 证关系? ⒉ 小青龙汤中为什么重用炙甘草和配伍酸收之品? 备 注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案 教师姓名:倪诚 授课学科:方剂学 授课时间:2学时 授课班级: 教案完成时间: 主讲教师:倪诚 (辛凉解表剂)柴葛解肌汤、升麻葛根汤 教学单元题目 扶正解表剂概说、败毒散一参苏饮、麻黄细辛附子汤一再造散、 加减葳蕤汤 1.熟悉扶正解表剂的适应范围及配伍规律。 2.掌握败毒散。 教学要求 3.熟悉柴葛解肌汤、参苏饮、麻黄细辛附子汤。 4.了解升麻葛根汤、再造散、加减藏蕤汤。 【教学重点】 1.扶正解表剂的配伍规律。 教学内容: 2.柴葛解肌汤、败毒散、麻黄细辛附子汤的制方原理及应用 要点。 (包括教授的重 点内容,所要解决 【难点疑点】 1.柴葛解肌汤的方证(《伤寒六书》载本方“治阳明胃经受邪” 的疑难点) 和后世本方主“三阳合病”)病机与立法组方要点。 2.解表透疹类方的制方规律:升麻葛根汤中芍药(白芍药和 赤芍药)的选配? 3.扶正解表方中配伍扶正药的意义?此类方配伍用药的技 巧。 4.败毒散原方主治中不涉气虚见证的理解?人参配伍意义? 该方方证病机与其组方配伍间的联系。 13
13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案 教 师 姓 名: 倪 诚 授课学科: 方剂学 授 课 时 间: 2 学时 授课班级: 教案完成时间: 主讲教师: 倪 诚 教学单元题目 (辛凉解表剂)柴葛解肌汤、升麻葛根汤 扶正解表剂概说、败毒散-参苏饮、麻黄细辛附子汤-再造散、 加减葳蕤汤 教学要求 ⒈ 熟悉扶正解表剂的适应范围及配伍规律。 ⒉ 掌握败毒散。 ⒊ 熟悉柴葛解肌汤、参苏饮、麻黄细辛附子汤。 ⒋ 了解升麻葛根汤、再造散、加减葳蕤汤。 教学内容: (包括教授的重 点内容,所要解决 的疑难点) 【教学重点】 ⒈ 扶正解表剂的配伍规律。 ⒉ 柴葛解肌汤、败毒散、麻黄细辛附子汤的制方原理及应用 要点。 【难点疑点】 ⒈ 柴葛解肌汤的方证(《伤寒六书》载本方“治阳明胃经受邪” 和后世本方主“三阳合病”)病机与立法组方要点。 ⒉ 解表透疹类方的制方规律;升麻葛根汤中芍药(白芍药和 赤芍药)的选配? ⒊ 扶正解表方中配伍扶正药的意义?此类方配伍用药的技 巧。 ⒋ 败毒散原方主治中不涉气虚见证的理解?人参配伍意义? 该方方证病机与其组方配伍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 1.包括课堂讲授、 讨论、多媒体演 示、参观学习、 实验、实习等。 课堂讲授、讨论、多媒体演示 2.同时注明所用 挂图、标本、课堂 示教等。 总体安排:90' 教学时间安排: 具体安排: (总体安排及每 复习提问10' 部分内容教学时 柴葛解肌汤15' 间安排) 解表透疹类方的制方规律、升麻葛根汤5' 扶正解表剂概说10' 败毒散一参苏饮25' 麻黄细辛附子汤一再造散20' 加减葳蕤汤5' 1.升麻葛根汤解肌透疹,如何理解方中芍药的配伍意义? 2.扶正解表方在组方用药上应注意什么? 3.结合败毒散方证病机要点阐述其制方原理?请简述本方临 复习思考题 床可用于痢疾的机理。 及课堂作业 4.再造散主治何证?方中为何使用附子和细辛而不用麻黄? 为何用炒芍药和煨姜? 课堂测验及 背诵九味羌活汤、银翘散、桑菊饮、麻杏甘石汤方歌 提问试题 备注 14
14 教学方法: ⒈包括课堂讲授、 讨论、多媒体演 示、参观学习、 实验、实习等。 ⒉同时注明所用 挂图、标本、课堂 示教等。 课堂讲授、讨论、多媒体演示 教学时间安排: (总体安排及每 部分内容教学时 间安排) 总体安排:90’ 具体安排: 复习提问 10’ 柴葛解肌汤 15’ 解表透疹类方的制方规律、升麻葛根汤 5’ 扶正解表剂概说 10’ 败毒散-参苏饮 25’ 麻黄细辛附子汤-再造散 20’ 加减葳蕤汤 5’ 复习思考题 及课堂作业 ⒈ 升麻葛根汤解肌透疹,如何理解方中芍药的配伍意义? ⒉ 扶正解表方在组方用药上应注意什么? ⒊ 结合败毒散方证病机要点阐述其制方原理?请简述本方临 床可用于痢疾的机理。 ⒋ 再造散主治何证? 方中为何使用附子和细辛而不用麻黄? 为何用炒芍药和煨姜? 课堂测验及 提问试题 背诵九味羌活汤、银翘散、桑菊饮、麻杏甘石汤方歌 备 注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案 教师姓名:倪诚 授课学科:方剂学 授课时间:2学时 授课班级: 教案完成时间: 主讲教师: 倪诚 泻下剂概说 教学单元题目 寒下剂概说、大承气汤 温下剂概说、大黄附子汤一温脾汤 1,熟悉泻下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以及使用注意。 2.熟悉寒下剂的适应范围及配伍规律。 教学要求 3.掌握大承气汤、温脾汤。 4.熟悉大黄附子汤。 【教学重点】 1,泻下剂的适应范围、分类和使用要点。 教学内容: 2.寒下剂、温下剂的配伍规律。 3.大承气汤、温脾汤的制方原理及应用要点。 (包括教授的重 【难点疑点】 点内容,所要解决 1,对大承气汤证“痞、满、燥、实”的正确理解。 的疑难点) 2.大、小、调胃承气汤的鉴别应用。 3.对温下剂温脾汤中配伍苦寒之大黄的理解。 15
15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案 教 师 姓 名: 倪 诚 授课学科: 方剂学 授 课 时 间: 2 学时 授课班级: 教案完成时间: 主讲教师: 倪 诚 教学单元题目 泻下剂概说 寒下剂概说、大承气汤 温下剂概说、大黄附子汤-温脾汤 教学要求 ⒈ 熟悉泻下剂的概念、适应范围、分类以及使用注意。 ⒉ 熟悉寒下剂的适应范围及配伍规律。 ⒊ 掌握大承气汤、温脾汤。 ⒋ 熟悉大黄附子汤。 教学内容: (包括教授的重 点内容,所要解决 的疑难点) 【教学重点】 ⒈ 泻下剂的适应范围、分类和使用要点。 ⒉ 寒下剂、温下剂的配伍规律。 ⒊ 大承气汤、温脾汤的制方原理及应用要点。 【难点疑点】 ⒈ 对大承气汤证“痞、满、燥、实”的正确理解。 ⒉ 大、小、调胃承气汤的鉴别应用。 ⒊ 对温下剂温脾汤中配伍苦寒之大黄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