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题型解析 (一)把握作者的感情 诗歌一般借助于具体的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 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我们读诗、赏诗,首先要领悟作者在诗中的 情感,这是与作者产生共鸣的基础,也是读诗的根本。今年高考考查的主要题型 有 1、分析诗句所包含的情感 所谓分析诗句所包含的情感,即抽取诗歌中某一句,要求考生分析这句诗中 所包含的作者的情感,根据所选句子的特点,又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设题 1)借景抒情。抽取诗中景物描写的句子,要求考生分析出作者借以抒发 的情感。如2007年高考江苏卷: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末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干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借景抒情是古诗创作中常用的手法,这里作者写了“极目远望,水天相接, 树木迢迢,一片带雨的乌云飘来,遮住了大半个山”之景,其特征辽阔、低沉, 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以及路途艰险、对朋友前途的关切之情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题型解析 (一)把握作者的感情 诗歌一般借助于具体的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 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我们读诗、赏诗,首先要领悟作者在诗中的 情感,这是与作者产生共鸣的基础,也是读诗的根本。今年高考考查的主要题型 有: 1、分析诗句所包含的情感 所谓分析诗句所包含的情感,即抽取诗歌中某一句,要求考生分析这句诗中 所包含的作者的情感,根据所选句子的特点,又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设题 (1)借景抒情。抽取诗中景物描写的句子,要求考生分析出作者借以抒发 的情感。如 2007 年高考江苏卷: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借景抒情是古诗创作中常用的手法,这里作者写了“极目远望,水天相接, 树木迢迢,一片带雨的乌云飘来,遮住了大半个山”之景,其特征辽阔、低沉, 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以及路途艰险、对朋友前途的关切之情
同时以“雨云埋山”显示了前途迷茫的郁闷。这种方法考生以前也学过,如李白 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有“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诗句, 它所抒发的情感与此相仿。据此,此题的答案为: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 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 (2)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比较含蓄,有时理解不一定到位,而扣住直抒胸臆句分析作 者的感情则比较简单。如2007年高考全国卷一: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南·超然台①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针。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干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时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趋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前一 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 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登超然台望见的景色,引起了作者的乡思,但他无法回家,因此只能在酒醒之后苦涩地 “咨嗟”不已,无奈地说:“休对”老朋友说什么乡思之愁,“且将”心火煮新茶聊以自慰吧! 因此题中所列的“咨嗟”、“休对”、“且将”都是直抒胸臆的词,表达了了作者无奈、苦涩的 再如2007年高考安徽卷:
同时以“雨云埋山”显示了前途迷茫的郁闷。这种方法考生以前也学过,如李白 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有“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诗句, 它所抒发的情感与此相仿。据此,此题的答案为: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 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 (2)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比较含蓄,有时理解不一定到位,而扣住直抒胸臆句分析作 者的感情则比较简单。如 2007 年高考全国卷一: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南·超然台①作 苏 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针。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时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趋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前一 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 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登超然台望见的景色,引起了作者的乡思,但他无法回家,因此只能在酒醒之后苦涩地 “咨嗟”不已,无奈地说:“休对”老朋友说什么乡思之愁,“且将”心火煮新茶聊以自慰吧! 因此题中所列的“咨嗟”、“休对”、“且将”都是直抒胸臆的词,表达了了作者无奈、苦涩的 心情。 再如 2007 年高考安徽卷: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免。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③轩举,意气飞扬。 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词的下片主要是直抒胸臆句,“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 老当益壮的情怀。“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作者期待像雄鹰一样 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3)含蕃直露兼有。这种题型虽比较复杂,但只要掌握了方法,做好它还是没有难度 的。如2007年高考湖南卷: 阅读下面的宋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 示长安君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 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 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词的下片主要是直抒胸臆句,“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 老当益壮的情怀。“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作者期待像雄鹰一样 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3)含蓄直露兼有。这种题型虽比较复杂,但只要掌握了方法,做好它还是没有难度 的。如 2007 年高考湖南卷: 阅读下面的宋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 示长安君 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长安君为王安石(1021-1086)的大妹,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此诗 为王安石于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出使辽国前所作。此时他尚未拜相变法。 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 这首诗颔联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而颈联则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理解时要各自分析。 颔联中“供笑语”表达了相逢的欢乐,“话平生”则道尽了人生的沧桑:二者相互映衬,更 添一层悲凉况味。“草草杯盘”“昏昏灯火”营造了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更容易生发 悲怆之情。并且“草草”“昏昏”是叠词妙用。“草草”可见酒菜的简单,欢聚中有些许不足; “昏昏”则烘托了人物情感,暗示了将别的伤痛。 颈联:“自怜”与“又作”贯通一气,诗人借此直抒胸臆,表达了心中的万端悲慨。“湖 海”久隔,“尘沙”远赴,旦夕间重逢又别,且是出使不无艰险的辽国,时空的拓展将悲意 又加深了一层。“三年”言时间之长,“万里”谓距离之远,以数字入诗,一纵一横,使悲情 更为浓烈。 (4)托物言志。古人写诗喜欢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某个事物上,通过对这个事物的吟 咏表达自己的情怀,这就是所谓的托物言志。命题者在考查时往往让考生分析作者借某个特 定的物象抒发了怎样的情怀。答题时一般要知人论世,找作者情感与所托之物的共同点,实 现人与物的对接,从而把握作者的感情。如2007年高考海南、宁夏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小斋即事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注:长安君为王安石(1021—1086)的大妹,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此诗 为王安石于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出使辽国前所作。此时他尚未拜相变法。 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 这首诗颔联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而颈联则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理解时要各自分析。 颔联中“供笑语”表达了相逢的欢乐,“话平生”则道尽了人生的沧桑:二者相互映衬,更 添一层悲凉况味。“草草杯盘”“昏昏灯火”营造了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更容易生发 悲怆之情。并且“草草”“昏昏”是叠词妙用。“草草”可见酒菜的简单,欢聚中有些许不足; “昏昏”则烘托了人物情感,暗示了将别的伤痛。 颈联:“自怜”与“又作”贯通一气,诗人借此直抒胸臆,表达了心中的万端悲慨。“湖 海”久隔,“尘沙”远赴,旦夕间重逢又别,且是出使不无艰险的辽国,时空的拓展将悲意 又加深了一层。“三年”言时间之长,“万里”谓距离之远,以数字入诗,一纵一横,使悲情 更为浓烈。 (4)托物言志。古人写诗喜欢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某个事物上,通过对这个事物的吟 咏表达自己的情怀,这就是所谓的托物言志。命题者在考查时往往让考生分析作者借某个特 定的物象抒发了怎样的情怀。答题时一般要知人论世,找作者情感与所托之物的共同点,实 现人与物的对接,从而把握作者的感情。如 2007 年高考海南、宁夏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小斋即事 刘一止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土。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 桧而被罢官。②局:指棋盘 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这首诗里的琴弦、棋盘具有正直、方正的特点,与作者自己方正的人品吻合。自己的方 正人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兴亡的结局。作 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的讥讽 2、整体把握诗中的感情 所谓整体把握情感,往往要结合全诗(词)进行分析评价,从而理出作者借以抒发的感 情,其难度比理解某个句子中作者的情感来得大,要求考生必须全面地分析材料,尽可能多 地解读出其中的内涵。如2007年高考福建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武夷山中 宋谢枋得①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 燕京,绝食而死。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 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 桧”而被罢官。②局:指棋盘。 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这首诗里的琴弦、棋盘具有正直、方正的特点,与作者自己方正的人品吻合。自己的方 正人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兴亡的结局。作 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的讥讽。 2、整体把握诗中的感情 所谓整体把握情感,往往要结合全诗(词)进行分析评价,从而理出作者借以抒发的感 情,其难度比理解某个句子中作者的情感来得大,要求考生必须全面地分析材料,尽可能多 地解读出其中的内涵。如 2007 年高考福建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武夷山中 宋·谢枋得①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 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 燕京,绝食而死。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 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