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题要求考生不但要结合全诗分析,还要结合注释中的背景资料来答题,从注释②中可 知,一、二句中的“无梦还家”“独立青峰”表达了作者国破家亡的孤寂、痛苦之情。三 四句写到梅花的意象,结合注释①可知,表现了诗人孤傲不群、坚贞自励的情怀。 由此可见,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时,除了把握诗句的内容外,还要联系作者生平经历及 时代背景,做到知人论世。再如2007年高考湖北卷: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做此题时固然要学会抓住诗中描写的景物进行分析,但若考生不了解华清宫的有关背 景,恐怕也很难理解透作者在诗中的感情。华清宫即中国唐代离宫。以温泉汤池著称。在今 陕西省临潼县骊山北麓。据文献记载,秦始皇曾在此“砌石起宇;西汉、北魏、北周、隋代 亦建汤池。唐贞观十八年(644)太宗皇帝诏令在此造殿,赐名汤泉宫。天宝六载(747)改 名华清宫。当时这里台殿环列,盛况空前,但安史之乱后皇帝很少游幸。至唐末废圮,五代 成为道观。知道这一背景,再读这二首诗,作者的写作意图就出来了。第一首诗通过对华清 宫外“飞雪暗云”的寒冷天气与宫内“绿树碧檐”的景物形成鲜明对比,再通过“无人知道 外边寒”的控诉,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封建统治者。第二首诗通过对唐明皇在
此题要求考生不但要结合全诗分析,还要结合注释中的背景资料来答题,从注释②中可 知,一、二句中的“无梦还家”“独立青峰”表达了作者国破家亡的孤寂、痛苦之情。三、 四句写到梅花的意象,结合注释①可知,表现了诗人孤傲不群、坚贞自励的情怀。 由此可见,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时,除了把握诗句的内容外,还要联系作者生平经历及 时代背景,做到知人论世。再如 2007 年高考湖北卷: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做此题时固然要学会抓住诗中描写的景物进行分析,但若考生不了解华清宫的有关背 景,恐怕也很难理解透作者在诗中的感情。华清宫即中国唐代离宫。以温泉汤池著称。在今 陕西省临潼县骊山北麓。据文献记载,秦始皇曾在此“砌石起宇”,西汉、北魏、北周、隋代 亦建汤池。唐贞观十八年(644)太宗皇帝诏令在此造殿,赐名汤泉宫。天宝六载(747)改 名华清宫。当时这里台殿环列,盛况空前,但安史之乱后皇帝很少游幸。至唐末废圮,五代 成为道观。知道这一背景,再读这二首诗,作者的写作意图就出来了。第一首诗通过对华清 宫外“飞雪暗云”的寒冷天气与宫内“绿树碧檐”的景物形成鲜明对比,再通过“无人知道 外边寒”的控诉,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封建统治者。第二首诗通过对唐明皇在
华清宫游乐歌舞,不理国事,导致安史之乱的史实的吟咏,讽刺了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 朝的兴衰 3、比较不同诗中作者的感情 高考对诗人情感的考査,方法除了整体感知外,有时还可根据作者心境、身份、地位的 不同,比较诗中具体情感的异同。这个比较具体又可分为二类: (1)比较不同诗中同样词语心境的异同。如2007年高考辽宁卷: 阅读下列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秋夜独坐(节选) 唐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 宋·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 这二首诗中虽然都写了“独坐”,但由于作者所写的环境不一,因而导致所抒发的感情 心境)也不相同。分析时同样要结合全诗进行整体感知。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
华清宫游乐歌舞,不理国事,导致安史之乱的史实的吟咏,讽刺了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 朝的兴衰。 3、比较不同诗中作者的感情 高考对诗人情感的考查,方法除了整体感知外,有时还可根据作者心境、身份、地位的 不同,比较诗中具体情感的异同。这个比较具体又可分为二类: (1)比较不同诗中同样词语心境的异同。如 2007 年高考辽宁卷: 阅读下列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秋夜独坐(节选) 唐·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 宋·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 这二首诗中虽然都写了“独坐”,但由于作者所写的环境不一,因而导致所抒发的感情 (心境)也不相同。分析时同样要结合全诗进行整体感知。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