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 1.有人认为:“从实力来讲,孙中山比起洪秀全来,相差不知几千万里了,而诺大的清帝国 不亡于洪、杨,却被孙文的几个口号叫垮了,何哉?主题使然也。孙中山把主题摸对了,几 颗炸弹一丢,满清帝国就土崩瓦解了。”这反映出:①三民主义基本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发 展的趋势②实力是否强大,对历史进程的发展无关紧要③清政府舆论管制不成功 ④一个人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将个人事业同时代的要求相结合 A ①②③④ ③④ 2.“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 革命,并不是把来分作两次去做。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政体立宪政体。照现 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是革命”。孙中山这段话强调的是( A.驱逐满人 汉人掌 C.建立民 D.平均地权 3.孙中山先生在1924年的演说中提到“由于我们的革命,只有革命党的奋斗;因为没有革 命军的奋斗,所以一般官僚军阀把持民国,我们的革命便不能完全成功。”从中可以分析出 A.孙中山已正确认识到了革命失败的根源 B.孙中 山认识到了建立革命武装的重要性 C.孙中山认为革命军应是政治、军事并重的新型军队 D.孙中山否定 了革命党的历史功绩 4.孙中山说:“在国内,君主可以不要,忠字是不能不要的……为四万万人效忠,比较为 人效忠,自然是高尚得多,故忠字的道德还要保存。”孙中山对“忠”的理解是 第1页共12页
第 1 页 共 12 页 第 16 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一、单选题(共 15 题;共 30 分) 1.有人认为:“从实力来讲,孙中山比起洪秀全来,相差不知几千万里了,而诺大的清帝国 不亡于洪、杨,却被孙文的几个口号叫垮了,何哉?主题使然也。孙中山把主题摸对了,几 颗炸弹一丢,满清帝国就土崩瓦解了。”这反映出: ①三民主义基本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发 展的趋势 ②实力是否强大,对历史进程的发展无关紧要 ③清政府舆论管制不成功 ④一个人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将个人事业同时代的要求相结合( ) A. ①②④ B. ①②③④ C. ①④ D. ② ③④ 2.“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 革命,并不是把来分作两次去做。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政体立宪政体。照现 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是革命”。孙中山这段话强调的是( ) A. 驱逐满人 B. 汉人掌 权 C. 建立民 国 D. 平均地权 3.孙中山先生在 1924 年的演说中提到“由于我们的革命,只有革命党的奋斗;因为没有革 命军的奋斗,所以一般官僚军阀把持民国,我们的革命便不能完全成功。”从中可以分析出 ( ) A. 孙中山已正确认识到了革命失败的根源 B. 孙中 山认识到了建立革命武装的重要性 C. 孙中山认为革命军应是政治、军事并重的新型军队 D. 孙中山否定 了革命党的历史功绩 4.孙中山说:“在国内,君主可以不要,忠字是不能不要的……为四万万人效忠,比较为一 人效忠,自然是高尚得多,故忠字的道德还要保存。”孙中山对“忠”的理解是
A.弘扬传统的忠孝思想 B.保持忠君爱国思想 C.要有牺 牲和奉献精神 D.强调国家民族意识 5.以下对三民主义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民族主义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的愿望 ②民权主义是要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③民生主义是要变土地私有制为土地公有制 ④三民主义是西方政治思想与中国民主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②③④ ①②④ C.② ③④ D.①②③ 6.作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三民主义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有反映中国人民的民主要 求 没有表达资产 阶级在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 没 提 D.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 7.当历史学家谈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反法西斯主义、黑人民权运动等史实时,人们会 不由自主地想到下列哪一概念?( A.共和 B.社会保 人权 D.君 主立宪 8.孙中山认为,西方国家贫富不均,劳资矛盾尖锐,“社会革命其将不远”,中国应该防患 于未然,因此他提出了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 第2页共12页
第 2 页 共 12 页 A. 弘扬传统的忠孝思想 B. 保持忠君爱国思想 C. 要有牺 牲和奉献精神 D. 强调国家民族意识 5.以下对三民主义的评述,正确的是( ) ①民族主义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的愿望; ②民权主义是要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③民生主义是要变土地私有制为土地公有制; ④三民主义是西方政治思想与中国民主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② ③④ D. ①②③ 6.作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三民主义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 A. 没有反映中国人民的民主要 求 B. 没有表达资产 阶级在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 C. 没 有 提 出 推 翻 封 建 帝 制 D. 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 7.当历史学家谈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反法西斯主义、黑人民权运动等史实时,人们会 不由自主地想到下列哪一概念? ( ) A. 共和 B. 社会保 障 C. 人 权 D. 君 主立宪 8.孙中山认为,西方国家贫富不均,劳资矛盾尖锐,“社会革命其将不远”,中国应该防患 于未然,因此他提出了 A. 民族主义 B. 民权主 义 C. 民生主
D.民粹主义 9.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是(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 C.民生主 D.民主与科学 10.2012年11月29日,习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大型展览时阐述了中国梦的昨天、今 天和明天。在实现“中国梦”的昨天,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思想指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 帝制。以下论述能够体现民权主义思想的是( 就算汉人为君主 也不能不革 命 B.“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 C.“驱逐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百六十年之龌龊,复四千年之祖国” 11.毛泽东指出:“只有这种三民主义,才是新时期的革命的三民主义,中国共产党才称之 中国今日之必须’,才宣布‘愿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新时期的革命的三民主义” 的突出特点是() A 马 主义理 论为基 提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 明 提 阀 D.体现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12.列宁在辛亥革命后指出,孙中山的思想首先是同“防止资本主义的愿望结合在一起的”。 列宁具体指的是孙中山的() A.民族主义思想 B.民权主义思 民生主义思 D.国民革命思想 13.历史学家杨天石在《帝制的终结一一简明辛亥革命史》一书中对孙中山的定性问题有一 第3页共12页
第 3 页 共 12 页 义 D. 民粹主义 9.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是( ) A. 民族 主义 B. 民权主 义 C. 民生主 义 D. 民主与科学 10.2012 年 11 月 29 日,习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大型展览时阐述了中国梦的昨天、今 天和明天。在实现“中国梦”的昨天,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思想指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 帝制。以下论述能够体现民权主义思想的是( ) A. “ 就 算 汉 人 为 君 主 , 也 不 能 不 革 命” B. “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 C. “驱逐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D. “涤二 百六十年之龌龊,复四千年之祖国” 11.毛泽东指出:“只有这种三民主义,才是新时期的革命的三民主义,中国共产党才称之 ‘中国今日之必须’,才宣布‘愿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新时期的革命的三民主义” 的突出特点是( ) A. 以 马 克 思 主 义 理 论 为 基 础 B. 提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 C. 明 确 提 出 推 翻 军 阀 统 治 D. 体现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12.列宁在辛亥革命后指出,孙中山的思想首先是同“防止资本主义的愿望结合在一起的”。 列宁具体指的是孙中山的( ) A. 民 族 主 义 思 想 B. 民权主义思 想 C. 民 生 主 义 思 想 D. 国民革命思想 13.历史学家杨天石在《帝制的终结——简明辛亥革命史》一书中对孙中山的定性问题有一
些新的思考。他认为,孙中山不是“资产阶级革命家”,可以把孙中山定性为“平民知识分 子革命家”(简称“平民革命家”)。下面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虏 中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节制资 D.“天下为 14.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宣言》中指出:“前代革命虽起于民众,及其成功则独夫取而代 之,不复与民众为伍。今日革命则立于民众之地位,而为之向导,所关切者民众之利益… 故革命事业由民众发之,亦由民众成之。”据此可知,孙中山旨在阐明( 民 主 B.民主革命的主要对象 民 革 命 主 D.民主革命失败的根源 15.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说:“这是孙中山最具前瞻性的思想遗产。也是当时最为曲高和寡 的政治主张,但在百年之后却成为中国与世界面临的最为紧要的严重问题。”这段话评论的 是( A.民族主义 B.民生主 C.民权主 义 D.民主主义 、材料分析题(共3题;共35分) 16.一个世纪以来,民族主义作为中华民族从古代文明走向现代文明的一个核心观念,在近 现代中国社会大变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族)被设想为由平等的成员组成的主权共同体,在一个又一个的欧洲国家里, 第4页共12页
第 4 页 共 12 页 些新的思考。他认为,孙中山不是“资产阶级革命家”,可以把孙中山定性为“平民知识分 子革命家”(简称“平民革命家”)。下面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A. “ 驱 除 鞑 虏 , 恢 复 中 华” B . “创立民国” C. “ 平均地权 ” 与 “ 节制资 本 ” D. “ 天下为 公” 14.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宣言》中指出:“前代革命虽起于民众,及其成功则独夫取而代 之,不复与民众为伍。今日革命则立于民众之地位,而为之向导,所关切者民众之利益…… 故革命事业由民众发之,亦由民众成之。”据此可知,孙中山旨在阐明( ) A. 民 主 革 命 的 最 终 理 想 B. 民主革命的主要对象 C. 民 主 革 命 的 主 要 力 量 D. 民主革命失败的根源 15.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说:“这是孙中山最具前瞻性的思想遗产。也是当时最为曲高和寡 的政治主张,但在百年之后却成为中国与世界面临的最为紧要的严重问题。”这段话评论的 是( ) A. 民族主义 B. 民生主 义 C. 民权主 义 D. 民主主义 二、材料分析题(共 3 题;共 35 分) 16.一个世纪以来,民族主义作为中华民族从古代文明走向现代文明的一个核心观念,在近 现代中国社会大变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族)被设想为由平等的成员组成的主权共同体,在一个又一个的欧洲国家里
封建的“等级社会”相继被以世俗、平等为原则并宣称人民主权的社会所取代,这些社会被 重新界定和重新建构成民族国家。 美·格林菲尔德《民族主义:走向现代的五条道路》 材料二:中国传统的民族主义是建立在“华夷之辨”的族群认识论基础之上,在方法论上常 常表现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夷夏大防”式的狭隘的种族主义。到了近代,西方的 坚船利炮打破了中国封闭的大门,也带来了西方的民族主义,它直接促使中国民族观念的近 代化。民族主义是近代中国先进分子追求国家民族独立,摆脱帝国主义压迫,走繁荣富强道 路的指导思想。从完整意义上说,它包括对外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对内清除民族歧视和民族 压迫。 张宪文等著《中华民国史·第一卷》 材料三: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华民族和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 一阶段的显著特征,就是人们越来越自觉地将注意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力求在市场经 济普遍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现代化。 一姜义华著《现代性:中国重撰》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方近代民族主义的思想原则 2)根据材料二的视角,你认为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有何不足?根据上述 材料,概述中国近现代民族主义的主要内容。 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 孙中山学贯中西,兼通文理,纵晓古今。他把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王道等普世观念,同西方的自由、平等、博爱、人 权、民主、法治、科学等普世精神,进行融合,而创造出三民主义学说。他不仅包容兼通东 西方文化,还能与时俱进。当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后,他又吸纳部分马克思主义,称自己的民 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 摘自朱相远《辛亥百年的主航道》 材料二 孙中山和我们具有各不相同的宇宙观,从不同的阶级立场出发去观察和处理 问题,但在20世纪20年代,在怎样和帝国主义作斗争的问题上,却和我们达到了这样一个 基本上一致的结论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1)根据材料一,说明孙中山提出、发展三民主义的思想渊源 第5页共12页
第 5 页 共 12 页 封建的“等级社会”相继被以世俗、平等为原则并宣称人民主权的社会所取代,这些社会被 重新界定和重新建构成民族国家。 ——美•格林菲尔德《民族主义:走向现代的五条道路》 材料二:中国传统的民族主义是建立在“华夷之辨”的族群认识论基础之上,在方法论上常 常表现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夷夏大防”式的狭隘的种族主义。到了近代,西方的 坚船利炮打破了中国封闭的大门,也带来了西方的民族主义,它直接促使中国民族观念的近 代化。民族主义是近代中国先进分子追求国家民族独立,摆脱帝国主义压迫,走繁荣富强道 路的指导思想。从完整意义上说,它包括对外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对内清除民族歧视和民族 压迫。 ——张宪文等著《中华民国史•第一卷》 材料三:20 世纪 70 年代末以来,中华民族和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 一阶段的显著特征,就是人们越来越自觉地将注意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力求在市场经 济普遍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现代化。 ——姜义华著《现代性:中国重撰》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方近代民族主义的思想原则。 (2)根据材料二的视角,你认为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有何不足?根据上述 材料,概述中国近现代民族主义的主要内容。 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孙中山学贯中西,兼通文理,纵晓古今。他把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王道等普世观念,同西方的自由、平等、博爱、人 权、民主、法治、科学等普世精神,进行融合,而创造出三民主义学说。他不仅包容兼通东 西方文化,还能与时俱进。当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后,他又吸纳部分马克思主义,称自己的民 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 ——摘自朱相远《辛亥百年的主航道》 材料二 孙中山和我们具有各不相同的宇宙观,从不同的阶级立场出发去观察和处理 问题,但在 20 世纪 20 年代,在怎样和帝国主义作斗争的问题上,却和我们达到了这样一个 基本上一致的结论。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1)根据材料一,说明孙中山提出、发展三民主义的思想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