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政治大學 宗教研究所碩士譎文 死亡與宗教生活 以佛教臨終助念為例 指導教授:林端博士 研究生 王千蕙 中華民國九十三年大月
國立政治大學 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 死亡與宗教生活: 以佛教臨終助念為例 指 導 教 授 : 林 端 博 士 研 究 生 : 王 千 蕙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三 年 六 月
第一章豬論 3 第一節研究動機 第二節研究問題與研究背景… 第二章臨終助念的宗教內溷 15 第一節歷史背景 15 、助念的佛教史考察 15 、台灣助念活動之興赶 第二節理論與儀式 助念的理論 、助念的儀式 第三章當代台灣助念的實跪 第一節台灣助念活動圖像 46 、助念團的功能 二、台灣的助念團體 52 第二節助念與喪儀 台灣喪葬處理傳統… 57 佛化喪葬儀式 63 第三節助念與往生故事 瑞相∶尋找往生證據 助念往生的故事 76 第四章意義、死亡與臨終助念 79 第一節誰在通過死亡 意義與儀式 意義的回歸
1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 3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3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研究背景 …………………………………………….……10 第二章 臨終助念的宗教內涵 ……………………………….….15 第一節 歷史背景 ………………………………………………………….….. 15 一、助念的佛教史考察 ……………………………………………….…. 15 二、台灣助念活動之興起 …………………………………………….…. 26 第二節 理論與儀式 …………………………………………………………... 33 一、助念的理論 …………………………………………………………... 33 二、助念的儀式 …………………………………………………………... 38 第三章 當代台灣助念的實踐 ………………………………….. 46 第一節 台灣助念活動圖像 ……………………………………………………. 46 一 、助念團的功能 ……………………………………………………….. 46 二 、台灣的助念團體 …………………………………………………….. 52 第二節 助念與喪儀 ……………………………………………………………. 57 一 台灣喪葬處理傳統 …………………………………………………….. 57 二 佛化喪葬儀式 ………………………………………………………….. 63 第三節 助念與往生故事 ………………………………………………………. 70 一 瑞相:尋找往生證據 ………………………………………………….. 70 二 助念往生的故事 ……………………………………………………….. 76 第四章 意義、死亡與臨終助念 ...……………………….……... 79 第一節 誰在通過死亡 …………………………………………………………... 79 一 意義與儀式 ……………………………………………………………. 79 二 意義的回歸 …………….…………………………………………...…. 82
第二節理想的死亡 說再見的方式 87 臨終喜劇 91 第五章論 94 研究提要 研究反思 後續硏’構想 98 參考謇目…… 99 表目錄 表1無量壽經中九種往生狀況 表2助念流程表 表3助念團列表 表4往生瑞相列表 固目錄 圖1佛教與傳統的靈桌佈置 圖2助念用品 圖3助念場景
2 第二節 理想的死亡 …………………………………………………………….... 87 一 說再見的方式 …………………………………………………………… 87 二 臨終喜劇 ………………………………………………………………… 91 第五章 結論 …………………………………………………….... 94 一 研究提要………………………………………………………………… 94 二 研究反思…………………………………………………………… 95 三 後續研究構想…………………………………………………………….. 98 參考書目 …………………………………………………………… 99 表 目 錄 表 1 無量壽經中九種往生狀況 ………………………………………………….. 22 表 2 助念流程表 ………………………………………………………………….. 45 表 3 助念團列表 ………………………………………………………………….. 56 表 4 往生瑞相列表 ……………………………………………………………….. 73 圖 目 錄 圖 1 佛教與傳統的靈桌佈置 …………………………………………………….. 32 圖 2 助念用品 …………………………………………………………………….. 39 圖 3 助念場景 …………………………………………………………………..… 44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研究動機 聽到我念的是宗教所’人們的臉上會浮起一抹詭異的微笑’壓低著聲音問 起最近上了肚會版的宗教事件,「…是真的嗎?…真的有用嗎?」我在腦海裡搜 索著宗教晢學、宗教心理學或是宗教肚會學的詞彙’試著讓對面的先生女上瞭解 宗教硏究是怎麼一回事’我嘗試著表達「在學校裡·我們不是這樣硏究問題」 但是如果更坦然一點’我應當誠實以告「我們不硏究這個。在學院裡我們閱讀 宗教的歷史、經典與晢學·我們從人類學、心理學與沚會學的魚度來理解宗教現 象·然而每當思及:宗教( religion)是甚麼?又或者宗教性( religiousness)是 甚麽?就會發現經驗的與描迒的、認知的與行爲的、特殊的與普暹的、神聖的與 世俗的又或者靈驗的與科學的'種種似乎對立又相容的現象與概念糾纏在一起 爲了有效地理解並硏宪宗教這個主題·硏’者皆不斷地尋找一個單純又完 整的概念·以將宗教從各種事物中區分岀來不論稱之爲宗教性、神聖性、終極 或超越·我們彷彿就能安心地將世界分爲宗教的與痄宗教的’相信這個引人入勝 (信)的部分能幫助我們區刖岀宗教與肚團、聯誼會或同好會的不同。然而·事 實是·我們反而發現了宗教無所不在·祉會學家不是認爲他們在政治的獻身、體 育的狂熱或是音樂的迷醉中找到了宗教嗎?而宗教現象學家則揭露了神聖會顯 我所說的「我們不硏’這個」·其實有兩層含意’一是廣泛地指較駑特殊及神秘的宗教經驗 一是專指風水、術數、算命、收驚等富有宗教色彩的民間活動。前者所牽涉的是方法論以及學術 規範的問題·有待後文討論;後者則是限於當前台灣宗教硏究的倫好丶相關硏’均相當缺乏·僅 有少數肚會學者與人類學者會分別從肚會意義與民間宗教的鱼度加以討論, 2對於宗教( religion)的定義,哲學家、肚會學家、人類學家、心理學家等’都會透過周詳的考 察·試圖賦予這個詞彙圓滿的解釋·或是在考察後·認駑應該摒棄這個詞彙·代以其他描迒性的 字眼·如神聖、終極、彼岸等等·以求適切地將宗教自其他事物中界定岀來。在此’我並不打算 駑已然門派林立的宗教定義再添一筆·本文試圖呈獻於讀者的是宗教生活的面·而宗教一詞可 靦駑一個全面性的指涉·用來開啓後文的問題與討論。 3wC. Smith(1978:49,195)會考察宗教一詞的用法’並將之歸納四種內涵:一、宗教可用 來指涉一個人內心的敬虔·二、宗教被靚駑_種系統·可被爲-種理想的展現·三、則是一種 實證性的歷史或吐會現象·四、宗教被用來泛指以上種種。由於宗教一詞的瞹昧不明·Smih建 議人們捨棄「宗教」一字·由傜仰與傳統來加以理解·並改以「宗教性」( religiousness)字來表 達。Smih探用形容詞屬性的字詞·來章顯內在於人的宗教屬性 4韋伯( Max Weber透過揭露宗教、經濟、政治、藝術與性愛間的緊張與互斥關倸,說明了各頜 域的怒極性。(1992:138-139)
3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聽到我念的是宗教所,人們的臉上會浮起一抹詭異的微笑,壓低著聲音問 起最近上了社會版的宗教事件,「…是真的嗎?…真的有用嗎?」我在腦海裡搜 索著宗教哲學、宗教心理學或是宗教社會學的詞彙,試著讓對面的先生女士瞭解 宗教研究是怎麼一回事,我嘗試著表達「在學校裡,我們不是這樣研究問題」, 但是如果更坦然一點,我應當誠實以告「我們不研究這個1 」。在學院裡我們閱讀 宗教的歷史、經典與哲學,我們從人類學、心理學與社會學的角度來理解宗教現 象,然而每當思及:宗教(religion)2 是甚麼?又或者宗教性(religiousness)3 是 甚麼?就會發現經驗的與描述的、認知的與行為的、特殊的與普遍的、神聖的與 世俗的、又或者靈驗的與科學的,種種似乎對立又相容的現象與概念糾纏在一起。 為了有效地理解並研究宗教這個主題,研究者皆不斷地尋找一個單純又完 整的概念,以將宗教從各種事物中區分出來,不論稱之為宗教性、神聖性、終極 或超越,我們彷彿就能安心地將世界分為宗教的與非宗教的,相信這個引人入勝 (信)的部分能幫助我們區別出宗教與社團、聯誼會或同好會的不同。然而,事 實是,我們反而發現了宗教無所不在,社會學家不是認為他們在政治的獻身、體 育的狂熱或是音樂的迷醉中找到了宗教嗎4 ?而宗教現象學家則揭露了神聖會顯 1 我所說的「我們不研究這個」,其實有兩層含意,一是廣泛地指較為特殊及神秘的宗教經驗, 一是專指風水、術數、算命、收驚等富有宗教色彩的民間活動。前者所牽涉的是方法論以及學術 規範的問題,有待後文討論;後者則是限於當前台灣宗教研究的偏好,相關研究均相當缺乏,僅 有少數社會學者與人類學者曾分別從社會意義與民間宗教的角度加以討論。 2 對於宗教(religion)的定義,哲學家、社會學家、人類學家、心理學家等,都曾透過周詳的考 察,試圖賦予這個詞彙圓滿的解釋,或是在考察後,認為應該摒棄這個詞彙,代以其他描述性的 字眼,如神聖、終極、彼岸等等,以求適切地將宗教自其他事物中界定出來。在此,我並不打算 為已然門派林立的宗教定義再添一筆,本文試圖呈獻於讀者的是宗教生活的一面,而宗教一詞可 視為一個全面性的指涉,用來開啟後文的問題與討論。 3 W. C. Smith(1978:49,195)曾考察宗教一詞的用法,並將之歸納為四種內涵:一、宗教可用 來指涉一個人內心的敬虔,二、宗教被視為一種系統,可被視為一種理想的展現,三、則是一種 實證性的歷史或社會現象,四、宗教被用來泛指以上種種。由於宗教一詞的曖昧不明,Smith 建 議人們捨棄「宗教」一字,由信仰與傳統來加以理解,並改以「宗教性」(religiousness)一字來表 達。Smith 採用形容詞屬性的字詞,來彰顯內在於人的宗教屬性。 4 韋伯(Max Weber)透過揭露宗教、經濟、政治、藝術與性愛間的緊張與互斥關係,說明了各領 域的終極性。(1992:138-139)
現於水、月亮、生死、草木或大地的任何地方3 最終·我發現在那些先生女土面前所隱忍未說的話·其實已經說明了問題 的關鍵·作爲一個學院內的硏究者·我該問自己的是「宗教硏’是甚麼?」因此 肚會學家將宗教作爲一種肚會事實加以理解·而心理學家探究宗教存在於人類心 理與精神的本質’人類學家深廴田野、希望理解不同文化下的人們所表現的宗教 象徵’他們都做岀精冧而傑岀的討論·開拓了宗教硏究的課題與親野。然而身處 宗教學門的我,應當從何處開始? 大量的宗教硏’使用人文與肚會科學的方法·前者傾向於從事文本的探 討·諸如宗教經典、哲學與歷史的考察·而以閱讀、分析、詮釋作暠主要的硏究 方法’多數的宗教史、宗教思想、宗教晢學屬之;後者則從事理論建構以及肚會 實證的硏究·其硏究旨趣在於找岀傜仰行爲背後所蘊含的某種結構、動機或普逼 性·因此宗教硏’往往是功能、制度、組織、網絡和市場的硏’究。爲了達到理解 的深度’硏究者被要求對於硏究對象富有同情的理解’然而卻不表示硏究者承認 這些宗教描迒具有任何可靠性。普逼的狀態是·在有關宗教的硏究中’各種關於 宗教的靈異經驗與神秘現象不是被刪減地毫無痕跡·就是被詮釋爲某種事物的象 徵或隱喻。 在這裡’宗教硏究的第一個困境乃是宗教經驗的問題’一旦我們想在一篇 學術論文中談到宗教經驗ν便不可避冤要遭遇「宗教經驗的實存與否」以及「被 迒說的經驗與經驗本身的落差」’這兩個層次的詰問。對此’宗教現象學 ( Phenomenology of Religion)在面對宗教神秘與靈異的顯現時已建立起方法 上的共識。宗教現象學強調’硏’者在面對紛陳的宗教現象時’應力求一種中立 的、不帶偏見而富同情的理解’由宗教自身的脈絡來理解宗教’透過硏究宗教所 顯現、表迒與體驗的世界’來把握宗教的本質、結構與意義。所謂的顯現是指「神 聖」在世俗頜域中的展現’表迒意謂著對神聖事務的描迒·體驗指的則是僐仰 熱情、敬畏等心理現象。(游淙褀1988:25-26) 從表面上看來’宗教現象學似乎已經賦予硏究者敘迒各種宗教現象的正當 性’並點亮了一盞宗教學方法論的眀燈。然而’正如宗教現象學最常被質疑的問 Mircea eliade(1974:1-14)由現象學的角度入手,認駑宗教是一種有別於其他事物的顯現,使人 得以與砷聖相連。因而我們可以藉由觀察事物是否是一種聖顯( (hierophany)·來揭露他的宗教意 涵。聖顯具有雙重的意義·他是某種砷聖的模型·顯示岀人對待神聖的態度·同時也是歷史的事 件·是一種經驗事實。藉由對原始宗教的考察· Eliade說明了水、月亮、生死、草木的榮枯以及 大地所具有的聖顯性質
4 現於水、月亮、生死、草木或大地的任何地方5 。 最終,我發現在那些先生女士面前所隱忍未說的話,其實已經說明了問題 的關鍵,作為一個學院內的研究者,我該問自己的是「宗教研究是甚麼?」因此 社會學家將宗教作為一種社會事實加以理解,而心理學家探究宗教存在於人類心 理與精神的本質,人類學家深入田野、希望理解不同文化下的人們所表現的宗教 象徵,他們都做出精彩而傑出的討論,開拓了宗教研究的課題與視野。然而身處 宗教學門的我,應當從何處開始? 大量的宗教研究使用人文與社會科學的方法,前者傾向於從事文本的探 討,諸如宗教經典、哲學與歷史的考察,而以閱讀、分析、詮釋作為主要的研究 方法,多數的宗教史、宗教思想、宗教哲學屬之;後者則從事理論建構以及社會 實證的研究,其研究旨趣在於找出信仰行為背後所蘊含的某種結構、動機或普遍 性,因此宗教研究往往是功能、制度、組織、網絡和市場的研究。為了達到理解 的深度,研究者被要求對於研究對象富有同情的理解,然而卻不表示研究者承認 這些宗教描述具有任何可靠性。普遍的狀態是,在有關宗教的研究中,各種關於 宗教的靈異經驗與神秘現象不是被刪減地毫無痕跡,就是被詮釋為某種事物的象 徵或隱喻。 在這裡,宗教研究的第一個困境乃是宗教經驗的問題,一旦我們想在一篇 學術論文中談到宗教經驗,便不可避免要遭遇「宗教經驗的實存與否」,以及「被 述說的經驗與經驗本身的落差」,這兩個層次的詰問。對此,宗教現象學 (Phenomenology of Religion)在面對宗教神秘與靈異的顯現時,已建立起方法 上的共識。宗教現象學強調,研究者在面對紛陳的宗教現象時,應力求一種中立 的、不帶偏見而富同情的理解,由宗教自身的脈絡來理解宗教,透過研究宗教所 顯現、表述與體驗的世界,來把握宗教的本質、結構與意義。所謂的顯現是指「神 聖」在世俗領域中的展現,表述意謂著對神聖事務的描述,體驗指的則是信仰、 熱情、敬畏等心理現象。(游淙祺 1988:25-26) 從表面上看來,宗教現象學似乎已經賦予研究者敘述各種宗教現象的正當 性,並點亮了一盞宗教學方法論的明燈。然而,正如宗教現象學最常被質疑的問 5 Mircea Eliade(1974:1-14)由現象學的角度入手,認為宗教是一種有別於其他事物的顯現,使人 得以與神聖相連。因而我們可以藉由觀察事物是否是一種聖顯(hierophany),來揭露他的宗教意 涵。聖顯具有雙重的意義,他是某種神聖的模型,顯示出人對待神聖的態度,同時也是歷史的事 件,是一種經驗事實。藉由對原始宗教的考察,Eliade 說明了水、月亮、生死、草木的榮枯以及 大地所具有的聖顯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