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讲魏晋南北朝的学术 经学的发展 玄学的兴起 史学的繁荣
第十讲 魏 晋 南 北 朝 的 学 术 一、经学的发展 二、玄学的兴起 三、史学的繁荣
经学的发展 古文经立于学官 东汉古文经学主要在民间传播。中叶以后,其学日盛,周防 卢植等古文学家开始担任太学博士。 《隋书·经籍志》:董卓之乱,献帝西迁,图书缣帛,军人皆 取为帷囊。所收而西,犹七十余载。两京大乱,扫地皆尽。 曹魏太学十九家博士: 《易》:郑氏、王氏 《周礼》:郑氏、王氏 《书》:贾氏、马氏、郑氏、王氏《春秋左传》:服氏、王氏 《诗》:郑氏、王氏 《公羊传》:颜氏、何氏 《仪礼》:郑氏、王氏 《谷梁传》:尹氏 《礼记》:郑氏、王氏
一、经学的发展 1. 古文经立于学官 东汉古文经学主要在民间传播。中叶以后,其学日盛,周防、 卢植等古文学家开始担任太学博士。 《隋书·经籍志》:董卓之乱,献帝西迁,图书缣帛,军人皆 取为帷囊。所收而西,犹七十余载。两京大乱,扫地皆尽。 曹魏太学十九家博士: 《易》:郑氏、王氏 《周礼》:郑氏、王氏 《书》:贾氏、马氏、郑氏、王氏 《春秋左传》:服氏、王氏 《诗》:郑氏、王氏 《公羊传》:颜氏、何氏 《仪礼》:郑氏、王氏 《谷梁传》:尹氏 《礼记》:郑氏、王氏
一、经学的发展 2.学术中心移于家族 黄初中,太学初立,博士十余人,学多偏狭,不敢亲教,备员 而已。 《太平御览》卷二三六引《魏志》 自汉代学校制度废弛,博士传授之风气止息以后,学术中心移 于家族,而家族复限于地域,故魏、晋、南北朝之学术、宗教、皆 与家族、地域两点不可分离。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一、经学的发展 2. 学术中心移于家族 黄初中,太学初立,博士十余人,学多偏狭,不敢亲教,备员 而已。 ——《太平御览》卷二三六引《魏志》 自汉代学校制度废弛,博士传授之风气止息以后,学术中心移 于家族,而家族复限于地域,故魏、晋、南北朝之学术、宗教、皆 与家族、地域两点不可分离。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一、经学的发展 3.义疏学取代传注学 西汉今文经学章句之学,研究各家的师说,强调师法、家法 东汉古文经学传注之学,以经文为主,参考各家解释,做出 传注 魏晋南北朝经学义疏之学,对汉儒传注作解释。“宁道孔圣误, 讳言郑服非
一、经学的发展 3. 义疏学取代传注学 西汉今文经学 章句之学,研究各家的师说,强调师法、家法 东汉古文经学 传注之学,以经文为主,参考各家解释,做出 传注 魏晋南北朝经学 义疏之学,对汉儒传注作解释。“宁道孔圣误, 讳言郑服非
经学的发展 4.礼学成为研究重点 何佟之,少好三《礼》,师心独学,强力专精,手不释卷。读《礼论》 三百余篇,略皆上口。为国子助教,为诸生讲《丧服》。 司马筠,博通经术,尤明三《礼》。子寿传父业,明三《礼》。 崔灵恩,遍习五经,尤精三《礼》、三《传》。 南史·儒林传 孔佥,通五经,尤明三《礼》、《孝经》、《论语》。兄子元素又善 三《礼》,有盛名。 沈峻,博通五经,尤长三《礼》。 文阿,通三《礼》、三《传》。 皇侃,尤明三《礼》、《孝经》、《论语》,撰《礼记讲疏》五十卷。 y沈洙,通三《礼》、《春秋左氏传》。 郑灼,性精勤,尤明三《礼》。 时有晋陵张崖、吴郡陆诩、吴兴沈德威、会稽贺德基,俱以礼学自命
一、经学的发展 4. 礼学成为研究重点 《 南 史· 儒 林 传 》 何佟之,少好三《礼》,师心独学,强力专精,手不释卷。读《礼论》 三百余篇,略皆上口。为国子助教,为诸生讲《丧服》。 司马筠,博通经术,尤明三《礼》。子寿传父业,明三《礼》。 崔灵恩,遍习五经,尤精三《礼》、三《传》。 孔佥,通五经,尤明三《礼》、《孝经》、《论语》。兄子元素又善 三《礼》,有盛名。 沈峻,博通五经,尤长三《礼》。 文阿,通三《礼》、三《传》。 皇侃,尤明三《礼》、《孝经》、《论语》,撰《礼记讲疏》五十卷。 沈洙,通三《礼》、《春秋左氏传》。 郑灼,性精勤,尤明三《礼》。 时有晋陵张崖、吴郡陆诩、吴兴沈德威、会稽贺德基,俱以礼学自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