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类型:通识课 学时:32 学分:2 适应对象:本科 先修课程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08年修订版 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调 整后新增加的内容,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这门 课程主要讲授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抵御外来侵略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 反动统治以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 作为大学的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不同于历史学科的专 业课。这门课程不仅要使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的历史知识,并且要通过该 课的讲授,使学生正确地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 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使学生学会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历史进程和分析历史事件; 使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正确认识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提高分析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面向本专科大学生开设的公共政治理论课,是国家高等 学校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必修课,它从历史教育角度承担 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功能。 、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包括重点、难点、具体内容及思考题) 导言(2学时) 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
本编综述云变幻的八十年 教学目的:通过冲述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的历史概述,使学生了解由于鸦 片战争以及资本—帝国主义一次又一次的侵略,中国开始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人民的两大任务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1、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 2、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 3、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 、外国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1、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近代中国的基本矛盾和面临的主要任务 1、两对基本矛盾 2、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四、基本历史线索 1940-1919年的中国 重点难点:正确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理解近代中 国的两大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五、思考题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2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对近代以来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以及中国人民的 反侵略斗争的讲述,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是一个坚贞不屈,勇于反抗外来压迫的民族, 以增强民族的自信心。 第一节资本一帝国主义的侵略 2
军事侵略 政治控制 三、经济掠夺 四、文化奴役 第二节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第三节反侵略斗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社会制度的腐败和经济技术的落后 、从睁眼看世界到“救亡图存”、“振兴中华” 重点难点:正确分析近代中国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思考题 1.资本一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危害是什么? 2.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具有什么意义? 3.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2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讲述近代社会各阶级、阶层对国家民族出路的探索过程,使学生 了解当时无论是农民阶级、还是地主阶级的改革派以及资产阶级维新派都不能实现中 国真正的独立与富强。 第一节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第二节地主阶级统治集团“自救”活动的兴衰 洋务新政的兴办 洋务新政的失败 第三节维新运动的进行与天折 戊戌维新运动的兴起
、思想启蒙及其意义 、戊戌维新运动天折的教训。 重点难点:了解近代中国不同阶级阶层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认识无论农民战 争、地主阶级改良还是资产阶级的维新都不能实现中国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思考题 1.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2.如何认识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封建帝制的终结(4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讲述辛亥革命的发生及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立,说明这场资产阶级革 命是历史的必然,以说到辛亥革命的胜利是历史上的巨变,但是最终失败说明资产阶 级共和方案不能救中国,也说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 必然。 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第二节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封建帝制的覆灭 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三节辛亥革命的失败 、共和制蜕变为封建军阀专制 、旧民主义革命的终结 重点难点:理解近代中国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认识辛亥革命与中国 历史的巨大变化,认识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历史必然性。 思考题 1.革命派在与改良派论战中是如何论述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和进步性的?
2★.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变? 3★.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失败?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中编从五四运动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1919-1949) 本编综述天翻地覆的三十年(2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概述19191949年的历史体系,说明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仍然是 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并处在一个极其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让学生较清楚的了解这30 年的历史进程即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所处的时代与国际环境 1、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2、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与国际格局的变化 三座大山的重压 1、从北洋政府到国民党政府 2、占优势地位的中国封建经济 3、外国在华资本的垄断地位 4、官僚资本的膨胀与民族资本的困境 5、人民的悲惨境遇 三、三种建国方案,两个中国之命运 1、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 2、两个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 四、基本历史线索 1919-199年的中国 重点难点:认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比较分析近代中 国三种建国方案、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方案最终成为人民的选择。 思考题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什么时代条件下和国际环境中发生和发展的?这给 中国革命带来了哪些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