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Philoeoph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No4,2010 ·中国经济转型与发展研究· 中国的城市化及其环境可持续性研究 周宏春李新2 (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10:2北京工业大学循环经济研究院,北京100124) 摘要:中国的城市化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在20世纪90年代后进入加速阶段:在城市化的 不同阶段城市化率呈现明显的变化规律,预计2020年中国嫩市化率将达到60%。在我国城市化 进程中面临水资源短缺、大气污染严重、垃圾图城、噪卢污染等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矛盾,这与墟 市布局不合理、嫩市规模扩大、产业污柒和生活污染治理投入不足等密切相关。因此,应统筹规划 建设低碳城市、推进城市垃授减量化和能源化利用、建设供排水设施、倡导低碳消费,形成城市可 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城市化:环境污染;可持续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调整,国民经济迅速增长,经济建设成就 举世瞩目,综合国力得到极大提升。据统计,1978年到2008年的30年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 3645亿元增长到30.07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8%,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的3倍多:CDP 总量超过德国,位居世界第三位,主要农产品和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高新技术产业蓬勒发展, 水利、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与此同时,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也付出了较大的资源环境代价。一方面,我国城市化进程 在加快,2008年我国有661座城市,城市化率为45.7%,其中地级以上城市287座,大中型城市发 展迅速,全国城镇人口已达6.067亿;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城市病”,如人口膨胀、 住房紧张、交通拥挤、资源和能源供应紧张等,城市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困扰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 一个重要问题。因此,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加快建设环境 保护基础设施,保护城市环境,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成为中国城市管理者必须面对的一个 重大课题。 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及其预测 (一)中国城市化的阶段划分 城市化水平是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达程度和杜会小康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建国 后,我国城市化进程开始起步;改革开放后,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进人21世纪,我国进人了高速 城市化阶段。按照城市化率划分,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李善同,2008)。 第一阶段,城市化起步时期(1949-1957)。随着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的恢复,成千上万的 农村劳动力投身于城市建设中,城市人口迅速增加。1949年,中国仅有城市120个,城镇人口 5765万,城市化水平为10.6%:到1957年末城市发展到176个,城市化水平达到15.4%。1953- 3 万方数据
·中国经济转型与发展研究· JoI瓜NAI.OF NANJING咖RSITY (Philoso也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N04 r 2010 中国的城市化及其环境可持续性研究 周宏春1 李新2 (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10;2北京工业大学循环经济研究院,北京100124) 摘要:中国的城市化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在20世纪90年代后进入加速阶段;在城市化的 不同阶段城市化率呈现明显的变化规律,预计2020年中国城市化率将达到60%。在我国城市化 进程中面临水资源短缺、大气污染严重、垃圾围城、噪声污染等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矛盾,这与城 市布局不合理、城市规模扩大、产业污染和生活污染治理投入不足等密切相关。因此,应统筹规划 建设低碳城市、推进城市垃圾减量化和能源化利用、建设供排水设施、倡导低碳消费,形成城市可 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城市化;环境污染;可持续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调整,国民经济迅速增长,经济建设成就 举世瞩目,综合国力得到极大提升。据统计,1978年到2008年的30年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 3 645亿元增长到30.07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8%,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的3倍多;GDP 总量超过德国,位居世界第三位,主要农产品和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 水利、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与此同时,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也付出了较大的资源环境代价。一方面,我国城市化进程 在加快,2008年我国有661座城市,城市化率为45.7%,其中地级以上城市287座,大中型城市发 展迅速,全国城镇人口已达6.067亿;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城市病”,如人口膨胀、 住房紧张、交通拥挤、资源和能源供应紧张等,城市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困扰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 一个重要问题。因此,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加快建设环境 保护基础设施,保护城市环境,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成为中国城市管理者必须面对的一个 重大课题。 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及其预测 (一)中国城市化的阶段划分 城市化水平是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达程度和社会小康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建国 后,我国城市化进程开始起步;改革开放后,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进入2l世纪,我国进入了高速 城市化阶段。按照城市化率划分,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李善同,2008)。 第一阶段,城市化起步时期(1949—1957)。随着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的恢复,成千上万的 农村劳动力投身于城市建设中,城市人口迅速增加。1949年,中国仅有城市120个,城镇人口 5 765万,城市化水平为10.6%;到1957年末城市发展到176个,城市化水平达到15.4%。1953— 万方数据
1957年,全国GDP年均增长6.7%,城镇人口年均增长6.25%。总体来看,这一时期的城市发展 和城镇人口增长与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是基本适应的。城市化体现在城市数量和布局两个方 周宏春 面:从城市数量上看,1949年我国5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98个,1957年增加到140个:从城市布局 等 上看,除东部沿海外,中西部地区兴起了一系列新兴工业城市,如包头、兰州、西安、太原、郑州、株 必 洲、成都、乌鲁木齐等。 国 第二阶段,城市化波动发展时期(1958-1978)。在这20年间,我国城市化率经历了三起两 落的变化:三次上升时期分别是1958-1960年,163-1964年及1972-1978年,两次回落时期分 季 市 别是1960-1963年和1964-1972年。受“大跃进”影响,1957-1961年期间,全国城市由176个 增加到208个,城镇人口由9949万增长到12707万,城市化水平由15.40%上升到19.29%。随 产 着“大跃进”受挫,再加上自然灾害、农业歉收等多种因素,全国经济从过热迅速进人紧缩阶段,城 市发展也同样呈现出由扩大到紧缩的变化。从1962年开始,全国各地陆续撤销了一大批城市, 年 到1965年底只剩下168个城镇,比19%1年减少了40个,城市化水平由161年的19.29%下降到 可 165年的17.98%。1966年开始“文化大革命”后,国民经济处于徘徊不前状态,农业发展缓慢, 续 城市化进程处于低迷发展阶段。1966-1978年的13年间,城市只增加25个,城市化水平在 17.3%上下波动。 研 第三阶段,城市化稳定快速发展时期(1979-1999)。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增长,城市化得 到了快速稳定发展。城市数量从1978年的193个增加到1999年的666个,新增城市473个。城 市化率从18.96%提高到34.78%,增加15.82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79个百分点。这一期间,农 村生产率大幅提高,剩余劳动力开始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城市化进程显著加快。 第四阶段,城市化加快发展时期(2000-至今)。进人新世纪,国家对推进城市化和促进劳动 力转移更加重视,出台了多种政策,如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不合理限制,完善对农民进城 就业的职业介绍服务和培训工作,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多渠道安排农民工子女就学等。目 前,全国城市数量稳定在660个左右。2000-2008年,全国城市化水平从36.2%提高到45.7%, 平均每年提高1.19个百分点。 (二)中国城市化的主要特点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推进,产生了一些新的城市发展格局,主要体现在以下儿个方面: 第一,城市间的竞争成为新时期新阶段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城市化是经 济增长的重要源泉。过去30年地区间的竞争有效促进了经济增长,未来5-10年经济可持续增 长的动力也将主要来自于城市间的竞争。 第二,在大中城市加快发展的同时已呈现大城市群、城镇化、省直管县等齐头并进的新格局。: 2008年,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唐、辽中南、山东半岛和海峡两岸六大城市群已经成形,面 积占国土面积的12.38%,人口占全国22.3%;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持续稳定发展,全国城镇人口 已达6.067亿人。 第三,东部和中西部城市化将全面推进,且重点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2008年,全国城市化 率为45.7%,其中东部地区为55.15%,中部和西部地区仅为39.41%和36.96%,中西部地区城 市化的发展空间巨大。例如,以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为代表的中部六大城市群正在全面推 进;成都、重庆等西部城市群的发展,将成为连接东部地区与世界其他地区的重要接口。 第四,与城市化进程相对应,中国城市环境质量变化也呈现阶段性特征。20世纪80年代,流 经城市的河段受到污染,如辽宁本溪的太子河、江苏徐州的奎河、上海的苏州河等,夏季出现河水 黑臭现象:到20世纪90年代,80%的城市河流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当时环境保护公报常见 万方数据
1957年,全国GDP年均增长6.7%,城镇人口年均增长6.25%。总体来看,这一时期的城市发展 和城镇人口增长与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是基本适应的。城市化体现在城市数量和布局两个方 面:从城市数量上看,1949年我国50万人El以下的城市98个,1957年增加到140个;从城市布局 上看,除东部沿海外,中西部地区兴起了一系列新兴工业城市,如包头、兰州、西安、太原、郑州、株 洲、成都、乌鲁木齐等。 第二阶段,城市化波动发展时期(1958—1978)。在这20年间,我国城市化率经历了三起两 落的变化:三次上升时期分别是1958—1960年、1963—1964年及1972—1978年,两次回落时期分 别是1960—1963年和1964—1972年。受“大跃进”影响,1957—1961年期间,全国城市由176个 增加到208个,城镇人口由9 949万增长到12 707万,城市化水平由15.40%上升到19.29%。随 着“大跃进”受挫,再加上自然灾害、农业歉收等多种因素,全国经济从过热迅速进入紧缩阶段,城 市发展也同样呈现出由扩大到紧缩的变化。从1962年开始,全国各地陆续撤销了一大批城市, 到1965年底只剩下168个城镇,比1961年减少了40个,城市化水平由1961年的19.29%下降到 1965年的17.98%。1966年开始“文化大革命”后,国民经济处于徘徊不前状态,农业发展缓慢, 城市化进程处于低迷发展阶段。1966—1978年的13年间,城市只增加25个,城市化水平在 17.3%上下波动。 第三阶段,城市化稳定快速发展时期(1979—1999)。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增长,城市化得 到了快速稳定发展。城市数量从1978年的193个增加到1999年的666个,新增城市473个。城 市化率从18.96%提高到34.78%,增加15.82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79个百分点。这一期间,农 村生产率大幅提高,剩余劳动力开始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城市化进程显著加快。 第四阶段,城市化加快发展时期(2000一至今)。进入新世纪,国家对推进城市化和促进劳动 力转移更加重视,出台了多种政策,如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不合理限制,完善对农民进城 就业的职业介绍服务和培训工作,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多渠道安排农民工子女就学等。目 前,全国城市数量稳定在660个左右。2000-2008年,全国城市化水平从36.2%提高到45.7%, 平均每年提高1.19个百分点。 (二)中国城市化的主要特点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推进,产生了一些新的城市发展格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城市间的竞争成为新时期新阶段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城市化是经 济增长的重要源泉。过去30年地区间的竞争有效促进了经济增长,未来5一10年经济可持续增 长的动力也将主要来自于城市间的竞争。 第二,在大中城市加快发展的同时已呈现大城市群、城镇化、省直管县等齐头并进的新格局。 2008年,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唐、辽中南、山东半岛和海峡两岸六大城市群已经成形,面 积占国土面积的12.38%,人口占全国22.3%;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持续稳定发展,全国城镇人121 已达6.067亿人。 第三,东部和中西部城市化将全面推进,且重点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2008年,全国城市化 率为45.7%,其中东部地区为55.15%,中部和西部地区仅为39.41%和36.96%,中西部地区城 市化的发展空间巨大。例如,以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为代表的中部六大城市群正在全面推 进;成都、重庆等西部城市群的发展,将成为连接东部地区与世界其他地区的重要接口。 第四,与城市化进程相对应,中国城市环境质量变化也呈现阶段性特征。20世纪80年代,流 经城市的河段受到污染,如辽宁本溪的太子河、江苏徐州的奎河、上海的苏州河等,夏季出现河水 黑臭现象;到20世纪90年代,80%的城市河流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当时环境保护公报常见 ◇周宏春等中国的城市化及其环境可持续性研究 群参F驴#。∞#擎、,》£#雾,象簪带#教≯矿§§擎致醚缵§《秀《≤≥溪蘧w墨溅 万方数据
的表述是,我国环境质量局部有改善,总体在恶化,并由城市向农村转移,由东部向中西部地区转 南京大学学 移。城市大气环境污染则表现为尘污染、煤烟型污染、流动源污染等。值得肯定的是,目前我国 的一些大城市的大气环境质量已经明显好转,如北京、上海、南宁、贵阳等。 (三)中国城市化的未来趋势及其预期 哲学 根据发达国家城市化经验,一个国家的城市化率达到30%后将进人城市化加速阶段,达到 人 60%后进人平缓发展阶段。换句话说,城市化率在30-60%之间是城市化的黄金时期。根据有 关预测,到2020年我国城市化率有望提高10多个百分点,达到60%左右;如果这个时期城乡一 学 体化的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有重大突破,城市化率有可能提高15个百分点,达到65%左右。据 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预测,2010年中国城市化率将达到49%左右,到2020年达到60%(如表1 会科学 所示)。 表1中国主要年份的城市化水平 年份 总人口(亿) 城镇人口(亿)城市人口(亿)城镇化率(%) 每年新增城镇人口(万) 2003 12.92 5.4 3.8 40.5 2164 年第四 2005 13.07 5.6 3.5 43.3 2154 2008 13.28 6.07 3.7 45.7 128 2010 13.30 6.1 4.9 49.2 2122 2020 14.39 8.63 6.47 60.0 1920 注:2003-2008年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2010和2020年数据来源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预测。 另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2008)发布的报告,按城市化的现有发展趋势,城市在未来经济发展 中将占据更加主导的地位。预计到2025年,中国将出现221个100万人口的大城市,23个500 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武汉、重庆和成都等8个城市,将成为人口超 过1000万的巨型城市,中国城市人口将于2025年达到9.26亿,66%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到 2030年将突破10亿,其中70%的城市人口增长将由流动人口构成。 二、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直辖市及省会城市的规模也在不断膨胀。由于城市有限的资 源供给与纳污能力,城市人口剧增和城市经济加速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问 题,城市污染物排放远远超过城市的环境承载能力和容纳能力。城市环境问题不仅给居民的日 常生活带来不利影响,也制约着城市化进程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如何保护城市环境,实现城市 化与生态化的协调发展是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目前,我国城市环境污染主要表 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周民良,2008)。 (一)城市缺水与水源污染并存 淡水资源分布不均,人均占有量远远低于其他大国。目前,我国年缺水量达40亿立方米, 缺水城市遍及全国,其中华北、东北、西北和沿海地区较为突出。全国(不含港澳台地区,下同) 600多个城市中存在供水不足问题的有420多个,占城市总数的2/3,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有110 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70亿立方米,每年因城市缺水影响产值达2000亿元至3000亿元,一些 特大城市出现供水紧张,给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万方数据
的表述是,我国环境质量局部有改善,总体在恶化,并由城市向农村转移,由东部向中西部地区转 移。城市大气环境污染则表现为尘污染、煤烟型污染、流动源污染等。值得肯定的是,目前我国 的一些大城市的大气环境质量已经明显好转,如北京、上海、南宁、贵阳等。 (三)中国城市化的未来趋势及其预期 根据发达国家城市化经验,一个国家的城市化率达到30%后将进入城市化加速阶段,达到 60%后进入平缓发展阶段。换句话说,城市化率在30—60%之间是城市化的黄金时期。根据有 关预测,到2020年我国城市化率有望提高10多个百分点,达到60%左右;如果这个时期城乡一 体化的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有重大突破,城市化率有可能提高15个百分点,达到65%左右。据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预测,2010年中国城市化率将达到49%左右,到2020年达到60%(如表l 所示)。 表1 中国主要年份的城市化水平 注:2003-2008年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2010和2020年数据来源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预测。 另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2008)发布的报告,按城市化的现有发展趋势,城市在未来经济发展 中将占据更加主导的地位。预计到2025年,中国将出现221个100万人口的大城市,23个500 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武汉、重庆和成都等8个城市,将成为人口超 过1 000万的巨型城市,中国城市人口将于2025年达到9.26亿,66%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到 2030年将突破10亿,其中70%的城市人口增长将由流动人口构成。 二、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直辖市及省会城市的规模也在不断膨胀。由于城市有限的资 源供给与纳污能力,城市人口剧增和城市经济加速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问 题,城市污染物排放远远超过城市的环境承载能力和容纳能力。城市环境问题不仅给居民的日 常生活带来不利影响,也制约着城市化进程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如何保护城市环境,实现城市 化与生态化的协调发展是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目前,我国城市环境污染主要表 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周民良,2008)。 (一)城市缺水与水源污染并存 淡水资源分布不均,人均占有量远远低于其他大国。目前,我国年缺水量达400亿立方米, 缺水城市遍及全国,其中华北、东北、西北和沿海地区较为突出。全国(不含港澳台地区,下同) 600多个城市中存在供水不足问题的有420多个,占城市总数的2/3,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有1 10 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70亿立方米,每年因城市缺水影响产值达2 000亿元至3 000亿元,一些 特大城市出现供水紧张,给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曰 南京大学学报一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v 二。一O年第四期 鬻㈡麟觳羹 万方数据
在城市供水日益紧张的情况下,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污染问题(仇宝兴,2007)。我国30% 的重点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不到Ⅲ类标准,流经城市90%的河段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50个 周宏春 城市的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低于50%。一些城市周围的湖泊,如太湖、巢湖、滇池等也出现 等 大面积的藻类污染。一些城市内湖,除北京的昆明湖为Ⅳ类水外,武汉东湖、杭州西湖、南京玄武 湖、济南大明湖均为劣V类水质,总氨或总磷污染严重,不仅影响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也影响 中 城市景观。 城市污水处理率水平较低,中水回用不足(如表2所示)。2008年,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率为 市 65.3%,而欧美发达国家都在80%以上,美国、荷兰等国家的污水处理率甚至超过90%。①生活 化 污水集中处理率普遍较低,一些中小城市污水处理率不到50%,一些中小城市还没有建设污水处 理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为零。 环 境 表22000-2007年废水排放及处理情况 可 指标 2000 2001 2004 2005 2006 2007 续 废水排放总量(亿吨) 415.2 432.9 482.4 524.5 536.8 556.8 研 工业废水排放总量 194.2 202.6 221.1 243.1 240.2 246.6 生活污水排放总量 220.9 230.2 261.3 281.4 29%.6 310.2 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万吨) 1445 1404.81339.21414.21428.2 1381.8 氨氮排放量(万吨) 125.2 133 149.8 141.4 132.3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 76.9 85.2 90.7 91.2 90.7 91.7 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去除量(万吨) 819.81045.81043.91088.3 1099.3 1265.4 工业废水中氨氮去除量(万吨) 34.1 46.6 48.3 55.3 51.8 废水治理设施(万套) 6.45 6.13 6.63 6.92 7.58 7.82 败据来源:作者根据国家统计局及国家环保部公布的数据整理而得 在城市污水项目建设方面,B0T(建设一运营一移交)方式占主导地位(卢中原、郭兴旺, 2009)。原建设部关于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改革调查结果显示,东部沿海城市污水处理B0T项 目数达到50%以上,其次为中西部地区,其他地区所占比例较小:从城市污水处理厂B0T项目的 规模来看,大多集中在1-3万立方米/日的项目上,超过5万立方米/日的项目不足20%。城市 污水处理设施不完善及处理能力的不足造成了城市用水的紧张。 (二)城市空气污染严重 城市空气污染主要来自于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硫、烟尘及粉尘等。《中国环境统计公报》数据 显示,2008年全国废气排放中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321.2万吨,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1991.3 万吨,占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85.8%;生活二氧化硫排放量329.9万吨,占排放总量的14.2%。 烟尘排放量901.6万吨,其中工业烟尘排放量670.7万吨,占烟尘排放总量的74.4%:生活烟尘 排放量230.9万吨,占烟尘排放总量的25.6%(见下页表3)。 二氧化硫排放是产生酸雨的主要原因。排放量增加加重了我国城市酸雨污染程度。我国酸 ①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2009:(2008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ttp:/nw.1000 efya.cn/download/20090720 pd);国家统计局,2009:(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btp:/www.时ats.x.cn/j中/ndjg中/qgndtjg中/20090226 402540710.htm)。 万方数据
在城市供水日益紧张的情况下,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污染问题(仇宝兴,2007)。我国30% 的重点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不到Ⅲ类标准,流经城市90%的河段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50个 城市的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低于50%。一些城市周围的湖泊,如太湖、巢湖、滇池等也出现 大面积的藻类污染。一些城市内湖,除北京的昆明湖为Ⅳ类水外,武汉东湖、杭州西湖、南京玄武 湖、济南大明湖均为劣V类水质,总氮或总磷污染严重,不仅影响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也影响 城市景观。 城市污水处理率水平较低,中水回用不足(如表2所示)。2008年,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率为 65.3%,而欧美发达国家都在80%以上,美国、荷兰等国家的污水处理率甚至超过90%。①生活 污水集中处理率普遍较低,一些中小城市污水处理率不到50%,一些中小城市还没有建设污水处 理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为零。 表2 2000—2007年废水排放及处理情况 数据来源:作者根据国家统计局及国家环保部公布的数据整理呵碍。 在城市污水项目建设方面,BOT(建设一运营一移交)方式占主导地位(卢中原、郭兴旺, 2009)。原建设部关于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改革调查结果显示,东部沿海城市污水处理BOT项 目数达到50%以上,其次为中西部地区,其他地区所占比例较小;从城市污水处理厂BOT项目的 规模来看,大多集中在1—3万立方粑日的项目上,超过5万立方粑日的项目不足20%。城市 污水处理设施不完善及处理能力的不足造成了城市用水的紧张。 (二)城市空气污染严重 城市空气污染主要来自于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硫、烟尘及粉尘等。《中国环境统计公报》数据 显示,2008年全国废气排放中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 321.2万吨,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1 991.3 万吨,占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85.8%;生活二氧化硫排放量329.9万吨,占排放总量的14.2%。 烟尘排放量901.6万吨,其中工业烟尘排放量670.7万吨,占烟尘排放总量的74.4%;生活烟尘 排放量230.9万吨,占烟尘排放总量的25.6%(见下页表3)。 二氧化硫排放是产生酸雨的主要原因。排放量增加加重了我国城市酸雨污染程度。我国酸 ①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2009:Ooos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http://www.1000dya.on/download/20090720. pdf);国家统计局,2009:(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StalS.g呻.en/tjgb/ndtjgh/qgndtjgb/t20090226 _402540710.htm)。 ◇周宏春等中国的城市化及其环境可持续性研究 删爹务≯弘移豁嚣貉镪篓蒙致瓣静豁辫繁∞嚣鼽p鍪缓■罐磁秀。铭豢;。磁囊镁。滋 万方数据
雨控制区由80年代的西南局部地区发展到西南、华南、华中和华东,其中以华中酸雨区为重,覆 京大学学 盖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0%以上,成为继欧洲、北美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重酸雨区。在监测的447个 城市中,出现酸雨的252个,占52.8%。部分城市逢雨即酸,湖南的常德,江西的德兴,浙江的丽 水、安吉、开化的酸雨概率高达100%。 学 表32000-2008年中国城市废气排放情况(万吨) 文 指标 2000 2001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二氧化硫排放址 1995.11947.22254.9 2549.4 2588.8 2468.1 2321.2 工业 1612.51566 1891.42168.42234.82140 1991.3 会科学) 生活 382.6 381.2 363.5 381.0 354.0 328.1 329.9 烟尘排放总量 1165.4 1069.91095 1182.51088.8 986.6 901.6 6 工业 953.3 852.1886.5 948.9 864.5 771.1 670.7 生活 212.1 217.9 208.5 233.6 224.3 215.5 230.9 O年第四期 工业粉尘排放量 1092 990.6 904.8 911.2 808.4 698.7584.9 数据来源:作者根据回家统计局及国家环保部公布的数据整理而得。 废气排放也导致了城市空气质量变化。在全国重点监测的519个城市中,空气质量达到一 级标准的21个(占4.0%),二级标准的378个(占72.8%),三级标准的113个(占21.8%),劣于 三级标准的7个(占1.4%),受到污染的城市达23.2%。北京、上海等超大型城市废气排放量 大,如上海2008年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高达364416吨,工业烟尘和粉尘排放量分别达到37138 吨和48390吨。 环境污染已造成不良影响,危害群众健康,影响我国的国际贸易和国际形象。我国一些城市 的大气污染已影响儿童的肺功能。世界银行(2007)指出,空气污染尤其是大城市空气污染,是导 致肺癌等疾病上升的主要原因。在中国主要城市中每年约有17.8万人因大气污染过早死亡,每 年因此致病造成的工作日损失达740万人年。钟南山(2002)也曾经指出,慢性阻塞肺疾病 (COPD)是中国人的主要杀手,我国COPD患病率为8.2%,而导致慢性阻塞肺疾病发生的原因 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大气污染。 (三)垃圾围城现象普遍,处理能力不足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工业经济发展及城市人口增长迅速,所产生的工业固体废 弃物及生活垃圾也在不断增加。据统计,2008年我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19.0亿吨,比上年增 加8.3%。由于垃圾处理能力赶不上垃圾产生量,许多城市出现“垃圾围城”现象。 在垃圾处理方式上,许多城市的生活垃圾处理仍以填埋为主,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 率平均为57.76%,约30%城市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零:全国危险废物(特指医疗垃圾)集 中处理率平均为60.44%,有30%城市的危险废物集中处理率为零,而城市工业固体物综合利用 率仅为64.9%。以北京市为例,平均日产垃圾1.8万吨,并以每年8%的速度增长,现有设施处理 的总能力是1.041万吨/日,缺口达8000吨:北京市处理的生活垃圾有94.1%采用卫生填埋方 式,垃圾围城现象相当突出。 在城市绿化环境方面,2007年,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仅为9平方米(如下页表4所示), 而主要发达国家的绿地面积都在40平方米以上,如华盛顿市居民人均占有公园绿地面积达40.8 平方米,柏林人均绿地面积达50.0平方米,而堪培拉人均绿地面积高达70.5平方米。 3 万方数据
黧p “ }1i i{ 蚤j: 魏菇 雨控制区由80年代的西南局部地区发展到西南、华南、华中和华东,其中以华中酸雨区为重,覆 盖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0%以上,成为继欧洲、北美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重酸雨区。在监测的447个 城市中,出现酸雨的252个,占52.8%。部分城市逢雨即酸,湖南的常德。江西的德兴,浙江的丽 水、安吉、开化的酸雨概率高达100%。 表3 2000—2008年中国城市废气排放情况(万吨) 数据来源:作者根据l訇冢统计局及国冢环保部公布的数据整理而得。 废气排放也导致了城市空气质量变化。在全国重点监测的519个城市中,空气质量达到一 级标准的21个(占4.0%),二级标准的378个(占72.8%),三级标准的113个(占21.8%),劣于 三级标准的7个(占1.4%),受到污染的城市达23.2%。北京、上海等超大型城市废气排放量 大,如上海2008年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高达364 416吨,工业烟尘和粉尘排放量分别达到37 138 吨和48 390吨。 环境污染已造成不良影响,危害群众健康,影响我国的国际贸易和国际形象。我国一些城市 的大气污染已影响儿童的肺功能。世界银行(2007)指出,空气污染尤其是大城市空气污染,是导 致肺癌等疾病上升的主要原因。在中国主要城市中每年约有17.8万人因大气污染过早死亡,每 年因此致病造成的工作日损失达740万人年。钟南山(2002)也曾经指出,慢性阻塞肺疾病 (COPD)是中国人的主要杀手,我国COPD患病率为8.2%,而导致慢性阻塞肺疾病发生的原因 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大气污染。 (三)垃圾围城现象普遍。处理能力不足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工业经济发展及城市人口增长迅速,所产生的工业固体废 弃物及生活垃圾也在不断增加。据统计,2008年我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19.0亿吨,比上年增 加8.3%。由于垃圾处理能力赶不上垃圾产生量,许多城市出现“垃圾围城”现象。 在垃圾处理方式上,许多城市的生活垃圾处理仍以填埋为主,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 率平均为57.76%,约30%城市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零;全国危险废物(特指医疗垃圾)集 中处理率平均为60.44%,有30%城市的危险废物集中处理率为零,而城市工业固体物综合利用 率仅为64.9%。以北京市为例,平均日产垃圾1.8万吨,并以每年8%的速度增长,现有设施处理 的总能力是1.041万Ⅱ屯/日,缺口达8 000吨;北京市处理的生活垃圾有94.1%采用卫生填埋方 式,垃圾围城现象相当突出。 在城市绿化环境方面,2007年,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仅为9平方米(如下页表4所示), 而主要发达国家的绿地面积都在40平方米以上,如华盛顿市居民人均占有公园绿地面积达40.8 平方米,柏林人均绿地面积达50.0平方米,而堪培拉人均绿地面积高达70.5平方米。 南京大学学报一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v 二。一。年第四期 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