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问题:船大惯性大,调头要趁早2008年4月 中国人口问题:船大惯性大,调头要趁早 作者:易富贤yifuxian@gmail..com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 目录 1.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组稳定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理论依据不成立 1.1、允许独生子女生二胎只是杯水车薪.… 2 1.2、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组对未来人口预测是错误的 2 1.3、育龄妇女高峰不足以引起出生高峰..3 1.4、停止计划生育后“补偿性生育高峰”越高越好 J 1.5、停止计划生育后“补偿性生育高峰”有多大? 7 1.6.国家计生委没有稳定生育率的能力.… .7 1.7、生育率反弹,“弹”何容易?… 8 1.8、计划生育是一抓就灵,鼓励生育是百求不应 .9 1.9、人口政策攸关国运… …11 2.船大惯性大,调头要趁早一调整人口政策的建议 .12 2.1.停止计划生育…… 12 2.2.提高分配率,改善民生,提高养育能力… 12 2.3.“添丁不加银”一养孩子要适当社会化 12 2.4.将生育当生产看,尊重男女的天然分工,建议设立母亲节 13 2.5.建立新型稳定的家庭模式,赋予婚姻完整的含义 13 2.6.消费要适度,不要过于超前 13 2.7. 保护生育器官… 2.8.挖掘老人资源 .13 2.9.挖掘传统文化,重建新型生育文化… 14 2.10.正视现实,找出对策. .14 3.建议尽快进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4 1.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组稳定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理论依据不成立 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两大基本支柱:一是人口再生产,二是物质再生产。社会可 持续发展的前提是人口本身必须持续发展。要保证人口相对于上一代不增加也不减少,在目 前发达国家,妇女平均需要生育2.1个孩子;中国由于青少年死亡率和出生性别比都比发达 国家要高,因此中国的世代更替水平生育率(妇女人均生孩子数)应该超过2.3(由于有不生 育人口的存在,主流家庭需要生育3个孩子)。但2000年人口普查显示中国的生育率已经降 低到极其危险的1.22,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再次证实中国的生育率只有1.2左右。这些客 观数据说明中国早己错过了人口政策的最佳调整时机,人口政策调整不能再拖了。从网上民 意看,人口政策调整己经形成全民共识。但是国家计生委和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组却通过下面 四个理由阻止人口政策调整[1,2]: (1)、由于近些年来,一些地方的条例对生育政策做了一些微调,对二孩的生育条件有所 放宽。自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全国已累计有近1亿独生子女,进入21世纪,这部分人陆续进入 生育年龄,双独可以生二胎,将使生育水平有所提高。 1
中国人口问题:船大惯性大,调头要趁早 2008 年 4 月 1 中国人口问题:船大惯性大,调头要趁早 作者:易富贤 yifuxian@gmail.com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 目 录 1. 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组稳定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理论依据不成立............................1 1.1、允许独生子女生二胎只是杯水车薪.......................................................................................2 1.2、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组对未来人口预测是错误的...................................................................2 1.3、育龄妇女高峰不足以引起出生高峰.......................................................................................3 1.4、停止计划生育后“补偿性生育高峰”越高越好...................................................................5 1.5、停止计划生育后“补偿性生育高峰”有多大?...................................................................7 1.6. 国家计生委没有稳定生育率的能力.......................................................................................7 1.7、生育率反弹,“弹”何容易?...............................................................................................8 1.8、计划生育是一抓就灵,鼓励生育是百求不应.......................................................................9 1.9、人口政策攸关国运.................................................................................................................11 2. 船大惯性大,调头要趁早—调整人口政策的建议......................................................12 2.1. 停止计划生育.........................................................................................................................12 2.2. 提高分配率,改善民生,提高养育能力.............................................................................12 2.3. “添丁不加银”—养孩子要适当社会化.............................................................................12 2.4. 将生育当生产看,尊重男女的天然分工,建议设立母亲节.............................................13 2.5. 建立新型稳定的家庭模式,赋予婚姻完整的含义.............................................................13 2.6. 消费要适度,不要过于超前.................................................................................................13 2.7. 保护生育器官.........................................................................................................................13 2.8. 挖掘老人资源.........................................................................................................................13 2.9. 挖掘传统文化,重建新型生育文化.....................................................................................14 2.10.正视现实,找出对策.............................................................................................................14 3. 建议尽快进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14 1. 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组稳定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理论依据不成立 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两大基本支柱:一是人口再生产,二是物质再生产。社会可 持续发展的前提是人口本身必须持续发展。要保证人口相对于上一代不增加也不减少,在目 前发达国家,妇女平均需要生育 2.1 个孩子;中国由于青少年死亡率和出生性别比都比发达 国家要高,因此中国的世代更替水平生育率(妇女人均生孩子数)应该超过 2.3(由于有不生 育人口的存在,主流家庭需要生育 3 个孩子)。但 2000 年人口普查显示中国的生育率已经降 低到极其危险的 1.22,2005 年 1%人口抽样调查再次证实中国的生育率只有 1.2 左右。这些客 观数据说明中国早已错过了人口政策的最佳调整时机,人口政策调整不能再拖了。从网上民 意看,人口政策调整已经形成全民共识。但是国家计生委和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组却通过下面 四个理由阻止人口政策调整[1,2]: (1)、由于近些年来,一些地方的条例对生育政策做了一些微调,对二孩的生育条件有所 放宽。自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全国已累计有近 1 亿独生子女,进入 21 世纪,这部分人陆续进入 生育年龄,双独可以生二胎,将使生育水平有所提高
中国人口问题:船大惯性大,调头要趁早2008年4月 (2)、未来十几年,我国人口总量仍将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预计每年净增人口在800万 人到1000万人之间,总人口到2033年达到峰值15亿人左右。 (3)、由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第三次出生人口高峰的影响,2005年一2020年,20 岁一29岁生育旺盛期的妇女数量将形成一个小高峰,导致出生人口数量出现一个小高峰。 (4)、近期放开生育政策会引起“补偿性生育”和“抢生”,会出现人口大起大落的后 果,不利于人口平稳、健康地发展。 1.1、允许独生子女生二胎只是杯水车薪 就算这“近1亿独生子女”在1980年到2007年之间平均分配,那么每年只有370万独 生子女(其实不到370万,因为还有少部分是1970年代出生的:穆光宗教授认为独生子女只 有8000万[3],不到1亿)。目前政策只允许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生育二胎(河南还例 外)。根据1990年人口普查数据[4],1980年到1990年出生性别比平均为109,那么每年的 370万独生子女中只有177万独生女;而1980年到1990年平均每年总出生人口2200多万。 就是说,今后几年1个育龄独生女面对的是1.1个独生子和5.4个非独生子,她们的配偶是 独生子的概率很低,这177万独生女中只有30万左右与独生子结婚,对总人口增加几乎没有 影响。即便每年177万独生女全部可以生二胎(政策生育率为2.0,比目前的1.38多 0.62),考虑到15%左右的单身、不孕不育人群,也不过多出生93万人口:即便只要一方是 独生子女就可以生二胎,每年多出生不超过170万人口,相对于总出生人口来说比例也不 大。因此,允许独生子女生二胎只是杯水车薪,这样的微调不能成为阻止人口政策调整的理 由。 1.2、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组对未来人口预测是错误的 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组认为:未来十几年每年净增人口在800万到1000万之间,中国人口 总量到2010年控制在13.6亿人,到2020年控制在14.5亿人,2033年达到峰值15亿左右 [2,5]. 依照这种趋势,那么2006年应该增加1300万以上(《大国空巢》15章有详细分析)。 但是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5年、2006年、2007年人口增量 分别只有768万、692万、681万[6,7,8],没有1300万,也没有1000万,甚至没有800 万。随着老年人口的激增,死亡人口将激增,每年净增人口将急速减少,2006年、2007年每 年净增人口只有600多万,一两年的预测就与事实相差甚远,未来十几年每年净增人口还能 在800万到1000万之间?总人口会达到15亿人左右?其实国家统计局的这个600多万数据 还是“修正”后的数据。依照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客观数据,2001年到2005年这5年共 出生6846万人,死亡4143万人,平均每年只增加541万。2001年到2005年每年平均死亡 828万人口,每年只增加541万人口,今后每年死亡人口翻番,育龄妇女差不多减半,每年净 增人口还能在800万到1000万之间? 2006年笔者根据前17年人口变化推测未来15年人口变化,发现中国人口将于2016年开 始负增长,高峰人口只有13.4亿。 2
中国人口问题:船大惯性大,调头要趁早 2008 年 4 月 2 (2)、未来十几年,我国人口总量仍将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预计每年净增人口在 800 万 人到 1000 万人之间,总人口到 2033 年达到峰值 15 亿人左右。 (3)、由于 20 世纪 80 年代至 90 年代第三次出生人口高峰的影响,2005 年━2020 年,20 岁━29 岁生育旺盛期的妇女数量将形成一个小高峰,导致出生人口数量出现一个小高峰。 (4)、近期放开生育政策会引起“补偿性生育”和“抢生”,会出现人口大起大落的后 果,不利于人口平稳、健康地发展。 1.1、允许独生子女生二胎只是杯水车薪 就算这“近 1 亿独生子女”在 1980 年到 2007 年之间平均分配,那么每年只有 370 万独 生子女(其实不到 370 万,因为还有少部分是 1970 年代出生的;穆光宗教授认为独生子女只 有 8000 万[3],不到 1 亿)。目前政策只允许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生育二胎(河南还例 外)。根据 1990 年人口普查数据[4],1980 年到 1990 年出生性别比平均为 109,那么每年的 370 万独生子女中只有 177 万独生女;而 1980 年到 1990 年平均每年总出生人口 2200 多万。 就是说,今后几年 1 个育龄独生女面对的是 1.1 个独生子和 5.4 个非独生子,她们的配偶是 独生子的概率很低,这 177 万独生女中只有 30 万左右与独生子结婚,对总人口增加几乎没有 影响。即便每年 177 万独生女全部可以生二胎(政策生育率为 2.0,比目前的 1.38 多 0.62),考虑到 15%左右的单身、不孕不育人群,也不过多出生 93 万人口;即便只要一方是 独生子女就可以生二胎,每年多出生不超过 170 万人口,相对于总出生人口来说比例也不 大。因此,允许独生子女生二胎只是杯水车薪,这样的微调不能成为阻止人口政策调整的理 由。 1.2、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组对未来人口预测是错误的 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组认为:未来十几年每年净增人口在 800 万到 1000 万之间,中国人口 总量到 2010 年控制在 13.6 亿人,到 2020 年控制在 14.5 亿人,2033 年达到峰值 15 亿左右 [2,5]。 依照这种趋势,那么 2006 年应该增加 1300 万以上(《大国空巢》15 章有详细分析)。 但是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 2005 年、2006 年、2007 年人口增量 分别只有 768 万、692 万、681 万[6,7,8],没有 1300 万,也没有 1000 万,甚至没有 800 万。随着老年人口的激增,死亡人口将激增,每年净增人口将急速减少,2006 年、2007 年每 年净增人口只有 600 多万,一两年的预测就与事实相差甚远,未来十几年每年净增人口还能 在 800 万到 1000 万之间?总人口会达到 15 亿人左右?其实国家统计局的这个 600 多万数据 还是“修正”后的数据。依照 2005 年 1%人口抽样调查客观数据,2001 年到 2005 年这 5 年共 出生 6846 万人,死亡 4143 万人,平均每年只增加 541 万。2001 年到 2005 年每年平均死亡 828 万人口,每年只增加 541 万人口,今后每年死亡人口翻番,育龄妇女差不多减半,每年净 增人口还能在 800 万到 1000 万之间? 2006 年笔者根据前 17 年人口变化推测未来 15 年人口变化,发现中国人口将于 2016 年开 始负增长,高峰人口只有 13.4 亿
中国人口问题:船大惯性大,调头要趁早2008年4月 据1987年-2005年人口总量变化预测2016年中国人口负增长 年增加人口(万) 人口总数(亿) 1800 13.50 1600 直线回归拟合 13.25 R2=0.9792 1400 推测人口总数 13.00 1200 12.75 1000 !实际年度增加 12.50 800 12.25 600 负增长开始时间十 12.00 400 11.75 200 0 实际人口总数 11.50 11.25 -200 推测年度增加 11.00 -400 10.75 昌邑多當器官高赏常司月言司常 年份 2005年1月笔者用同样的方法预测2006年中国人口增加609万,而计生委预测至少增加 1167万。国家统计局公布2006年人口增加692万(有水分),与笔者的预测结果接近,而与 计生委的预测相距甚远。并且我采纳的是国家统计局统计年鉴的“修正”的人口数据,这个 数字有很大的水份,比如依照国家统计局“修正”的资料,2000年增加957万:而依照人口 普查原始数据,2000年死亡814万,出生1379万,就是说实际上只增加565万。因此要是不 停止计划生育的话,人口负增长时间还要提前,人口高峰也不可能达到13.4亿。 1.3、育龄妇女高峰不足以引起出生高峰 再看看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组强调的20岁一29岁生育旺盛期的妇女数量与出生高峰的关 系。 中国三次出生高峰和育龄妇女高峰(万人) 3100 13500 2800 20-29岁妇女 12000 2500 1050020 生2200 900329 人 口 1900 7500岁 妇 1600 6000女 1300 每年出生人口 4500 1000 3000 8886是8 年份 图中数据采纳历次人口普查资料[4,9,10],2000到2005年出生女孩数据采用2005年1% 人口抽样调查资料。从图可见,育龄妇女高峰不一定导致出生高峰。1990年之后育龄妇女人 口大幅增加,但是出生人口却急速减少。2005年到2020年的育龄妇女高峰明显低于1990年 到2000年的那个高峰,1990年到2000年那么大一个育龄妇女高峰都没有引发出生高峰, 2005年到2020年那个小育龄妇女高峰还能引发第四次出生高峰? 3
中国人口问题:船大惯性大,调头要趁早 2008 年 4 月 3 -400 -200 0 200 400 600 800 1000 1200 1400 1600 1800 1988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2010 2012 2014 2016 2018 2020 10.75 11.00 11.25 11.50 11.75 12.00 12.25 12.50 12.75 13.00 13.25 13.50 直线回归拟合 R2 = 0.9792 推测人口总数 实际年度增加 实际人口总数 推测年度增加 负增长开始时间 据1987年-2005年人口总量变化预测2016年中国人口负增长 年增加人口(万) 人口总数(亿) 年份 2005 年 1 月笔者用同样的方法预测 2006 年中国人口增加 609 万,而计生委预测至少增加 1167 万。国家统计局公布 2006 年人口增加 692 万(有水分),与笔者的预测结果接近,而与 计生委的预测相距甚远。并且我采纳的是国家统计局统计年鉴的“修正”的人口数据,这个 数字有很大的水份,比如依照国家统计局“修正”的资料,2000 年增加 957 万;而依照人口 普查原始数据,2000 年死亡 814 万,出生 1379 万,就是说实际上只增加 565 万。因此要是不 停止计划生育的话,人口负增长时间还要提前,人口高峰也不可能达到 13.4 亿。 1.3、育龄妇女高峰不足以引起出生高峰 再看看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组强调的 20 岁━29 岁生育旺盛期的妇女数量与出生高峰的关 系。 B a bies 1000 1300 1600 1900 2200 2500 2800 3100 X Data 1950 195 1960 1965 1970 1975 1980 1985 19 0 19 5 20 2 5 2010 2 15 2020 25 W o m en 3000 4500 6000 7500 9000 10500 12000 13500 中国三次出生高峰和育龄妇女高峰(万人) 出 生 人 口 20 | 29 岁 妇 女 年份 20-29岁妇女 每年出生人口 图中数据采纳历次人口普查资料[4,9,10],2000 到 2005 年出生女孩数据采用 2005 年 1% 人口抽样调查资料。从图可见,育龄妇女高峰不一定导致出生高峰。1990 年之后育龄妇女人 口大幅增加,但是出生人口却急速减少。2005 年到 2020 年的育龄妇女高峰明显低于 1990 年 到 2000 年的那个高峰,1990 年到 2000 年那么大一个育龄妇女高峰都没有引发出生高峰, 2005 年到 2020 年那个小育龄妇女高峰还能引发第四次出生高峰?
中国人口问题:船大惯性大,调头要趁早2008年4月 中国三次出生高峰和历年总和生育率 3250 8.0 3000 2750 出生人口 出生人 2500 2250 2000 595 54 1750 50.51015 和生育率 1500 1250 1000 生育率 750 .0 o时 年份 从上图可见,生育率才是出生高峰的直接原因,1950年代的出生高峰是由于6.0左右的 高生育率。1962年到1977年的人口高峰前半部分(1962年到1970年)是由于高生育率;后 半部分(1970年到1977年)是由于1950年代出生的妇女到了生育年龄,并且平均每个妇女 仍然生育4个左右孩子。1982年到1991年的出生高峰是由于1960年代生育高峰出生的女孩 到了生育年龄,并且还由于1980年代维持2.4的生育率。光从育龄妇女结构来说,中国1980 年代的出生高峰应该延续到2000年,但是随着生育率的下降,第三次生育高峰在1991年之 后嘎然而止。 综合上面两图,合并成“出生高峰、生育率、育龄妇女的相关图”。我们可以从这幅图 清楚地看出,影响出生高峰的主要是生育率而不是育龄妇女高峰。 出生高峰、生育率、育龄妇女的相关图 日本历年出生人F 280 20-29岁妇女 260 240 生人口 220 200 180 160 140 生育率 年年出生人口 120 生育率 100 6s0 年份 年骨 日本1940年代的第一次出生高峰在2.0左右的生育率前提下才在1970年前后引发出第 二次出生高峰(并且第二个高峰明显偏小),但是由于生育率降低到1.5以下,第二次出生 高峰在1990年代不能继发出第三次出生高峰。 由于有不孕不育、单身等人群的存在以及养育能力的限制,生育率会远低于生育意愿。 比如日本生育意愿一直高于2个孩子,但是实际生育率却只有1.25左右。台湾省2006年育 龄妇女理想子女数为2.29人,已婚妇女的理想数较高为2.53人,只比20年前少0.5人,但 是实际生育率却大幅滑落,从1986年和2000年的1.68人,降到2006年的1.1人[11]。中 国国家计生委《2006年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现在全国生育意愿 4
中国人口问题:船大惯性大,调头要趁早 2008 年 4 月 4 Year 1945 1950 195 1960 1965 1970 1975 1980 1985 19 0 19 5 20 20 5 T F R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5.5 6.0 6.5 7.0 7.5 8.0 B a bies 750 1000 1250 1500 1750 2000 2250 2500 2750 3000 3250 总 和 生 育 率 年份 出生人口 生育率 中国三次出生高峰和历年总和生育率 出 生 人 口 ( 万 ) 从上图可见,生育率才是出生高峰的直接原因,1950 年代的出生高峰是由于 6.0 左右的 高生育率。1962 年到 1977 年的人口高峰前半部分(1962 年到 1970 年)是由于高生育率;后 半部分(1970 年到 1977 年)是由于 1950 年代出生的妇女到了生育年龄,并且平均每个妇女 仍然生育 4 个左右孩子。1982 年到 1991 年的出生高峰是由于 1960 年代生育高峰出生的女孩 到了生育年龄,并且还由于 1980 年代维持 2.4 的生育率。光从育龄妇女结构来说,中国 1980 年代的出生高峰应该延续到 2000 年,但是随着生育率的下降,第三次生育高峰在 1991 年之 后嘎然而止。 综合上面两图,合并成“出生高峰、生育率、育龄妇女的相关图”。我们可以从这幅图 清楚地看出,影响出生高峰的主要是生育率而不是育龄妇女高峰。 1950 1960 1970 1980 19 0 20 2010 2020 出生高峰、生育率、育龄妇女的相关图 年份 20-29岁妇女 生育率 每年出生人口 Year 1920 1930 1940 1950 1960 1970 1980 19 0 20 T F R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B a bies 100 120 140 160 180 200 220 240 260 280 总 和 生 育 率 年份 出生人口 生育率 日本历年出生人口数和总和生育率 出 生 人 口 ( 万 ) 日本 1940 年代的第一次出生高峰在 2.0 左右的生育率前提下才在 1970 年前后引发出第 二次出生高峰(并且第二个高峰明显偏小),但是由于生育率降低到 1.5 以下,第二次出生 高峰在 1990 年代不能继发出第三次出生高峰。 由于有不孕不育、单身等人群的存在以及养育能力的限制,生育率会远低于生育意愿。 比如日本生育意愿一直高于 2 个孩子,但是实际生育率却只有 1.25 左右。台湾省 2006 年育 龄妇女理想子女数为 2.29 人,已婚妇女的理想数较高为 2.53 人,只比 20 年前少 0.5 人,但 是实际生育率却大幅滑落,从 1986 年和 2000 年的 1.68 人,降到 2006 年的 1.1 人[11]。中 国国家计生委《2006 年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现在全国生育意愿
中国人口问题:船大惯性大,调头要趁早2008年4月 低下,平均只有1.73,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妇女的平均理想子女数分别只为1.78个和 1.60个。未婚育龄妇女的平均理想子女数只为1.46个[12]。在如此低的生育意愿下,不停止 计划生育,根本不可能出现第四次出生高峰。 1.4、停止计划生育后“补偿性生育高峰”越高越好 有人担心停止计划生育之后会引起“补偿性生育高峰”。但是纵观人类数千年文明史, 人口从来就不是平稳的,人口出生高峰往往导致此后的综合国力的提升。古今中外,盛世的 最重要的标志是人口的增长。 日本战后的出生高峰“团块世代”是日本后面经济腾飞的主力,三年的出生高峰奠定了 几十年的繁荣。欧洲战后婴儿潮也导致经济的快速发展。日本和欧洲现在出生人口倒是平稳 地减少了,但是意味着今后国力的减弱。 美国历年出生人口数和总和生育率 450 4.0 400 3.5 出 出生人口 350 人口 3.0和 生 300 2.5育 250 2.0 生育率 200 1.5 年份 美国现在一霸独强,很大程度是得益于战后两次出生高峰。美国1955年到1965年这10 年平均每年出生415万,是1930年代的1.7倍。1960、1970年代,美国的婴儿潮人口带动了 玩具、卡通、流行音乐的成长:1980年代,步入结婚活跃期的婴儿潮人口带动了房地产、汽 车业的成长;1990年代,步入消费黄金期的婴儿潮人口又带动了个人电脑和互联网的成长。 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皮尔泽指出,“婴儿潮出生的人虽然只占现美国人口的28%,但所创造 的经济价值却占美国整体经济10兆美元的一半,婴儿潮人口创造了历史上最大的股市涨幅、 房屋需求、国际航空、个人计算机、电脑网络和运动休闲工具的需求”。美国在1980年代之 后由于生育率的回升,又出现新的出生高峰,每年出生人口从1976年的317万上升到1990 年的416万(增加1/3)。而欧洲和日本1980年代之后由于生育率持续下降,出生人口却在 不断减少,综合国力与美国的差距也在不断拉大。用以人为本的的方法分析各国的实力才能 发现真正的原因。 中国1961年只出生1100万孩子,但是1963年超过3000万,差不多是1961年的三倍, 不是一样过来了?1962年到1980年这次出生高峰共出生4.4亿人口,没有这4.4亿青壮劳动 力和旺盛的消费能力,改革开放还谈什么成就?现在中国还谈什么崛起? 1952年到1958年这个出生高峰平均每年出生1991万,1959年到1962年这个低谷平均 每年只出生1407万。1963年到1971年平均每年出生2646万,是1959年到1962年的1.88 5
中国人口问题:船大惯性大,调头要趁早 2008 年 4 月 5 低下,平均只有 1.73,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妇女的平均理想子女数分别只为 1.78 个和 1.60 个。未婚育龄妇女的平均理想子女数只为 1.46 个[12]。在如此低的生育意愿下,不停止 计划生育,根本不可能出现第四次出生高峰。 1.4、停止计划生育后“补偿性生育高峰”越高越好 有人担心停止计划生育之后会引起“补偿性生育高峰”。但是纵观人类数千年文明史, 人口从来就不是平稳的,人口出生高峰往往导致此后的综合国力的提升。古今中外,盛世的 最重要的标志是人口的增长。 日本战后的出生高峰“团块世代”是日本后面经济腾飞的主力,三年的出生高峰奠定了 几十年的繁荣。欧洲战后婴儿潮也导致经济的快速发展。日本和欧洲现在出生人口倒是平稳 地减少了,但是意味着今后国力的减弱。 Year 1920 1930 1940 1950 1960 1970 1980 19 0 20 T F R 1.5 2.0 2.5 3.0 3.5 4.0 B a bies 200 250 300 350 400 450 总 和 生 育 率 年份 出生人口 生育率 美国历年出生人口数和总和生育率 出 生 人 口 ( 万 ) 美国现在一霸独强,很大程度是得益于战后两次出生高峰。美国 1955 年到 1965 年这 10 年平均每年出生 415 万,是 1930 年代的 1.7 倍。1960、1970 年代,美国的婴儿潮人口带动了 玩具、卡通、流行音乐的成长;1980 年代,步入结婚活跃期的婴儿潮人口带动了房地产、汽 车业的成长;1990 年代,步入消费黄金期的婴儿潮人口又带动了个人电脑和互联网的成长。 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皮尔泽指出,“婴儿潮出生的人虽然只占现美国人口的 28%,但所创造 的经济价值却占美国整体经济 10 兆美元的一半,婴儿潮人口创造了历史上最大的股市涨幅、 房屋需求、国际航空、个人计算机、电脑网络和运动休闲工具的需求”。美国在 1980 年代之 后由于生育率的回升,又出现新的出生高峰,每年出生人口从 1976 年的 317 万上升到 1990 年的 416 万(增加 1/3)。而欧洲和日本 1980 年代之后由于生育率持续下降,出生人口却在 不断减少,综合国力与美国的差距也在不断拉大。用以人为本的的方法分析各国的实力才能 发现真正的原因。 中国 1961 年只出生 1100 万孩子,但是 1963 年超过 3000 万,差不多是 1961 年的三倍, 不是一样过来了?1962 年到 1980 年这次出生高峰共出生 4.4 亿人口,没有这 4.4 亿青壮劳动 力和旺盛的消费能力,改革开放还谈什么成就?现在中国还谈什么崛起? 1952 年到 1958 年这个出生高峰平均每年出生 1991 万,1959 年到 1962 年这个低谷平均 每年只出生 1407 万。1963 年到 1971 年平均每年出生 2646 万,是 1959 年到 1962 年的 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