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贫困”与“工具陷阱” 当代中国人口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李建民 摘要:思想和工具在人口学研究中都不可或缺:思想是对自然规律和社会规 律的认识逻辑,是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解释范式;工具是沟通主观认识与客观 世界的桥梁。但是,在中国的人口问题研究中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思想的贫困,二 是“工具陷阱”。这造成了虽然每年都有大量的研究文献,却鲜有人口理论的建树的 局面。另一方面,进入后转变时期的中国人口新常态已经确立,人口与社会经济发 展的关系正在发生着转折性、系统性的变化,这给人口研究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中国人口问题研究和理论创新不仅要求我们必须克服思想贫困和工具陷阱这两大障 碍,同时也需要解决几个关键性的认识问题。 关键词:后人口转变中国人口研究思想贫困工具陷阱 作者李建民,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天津300071)。 一、引 言 人口学是一门具有独特魅力的社会科学。它的魅力在于对人类生命活动的观察,在于对个 体生命行为模式及其变化原因的探索,在于对人口变量之间数理结构的解析,在于对人口与自然、 社会环境之间互动关系及变化规律的揭示,同时也在于它与其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广泛联 系。这些特点决定了思想性(理论)与工具性(分析技术)对于人口研究的重要意义。与社会科学 的其他学科相比,人口研究的工具性更为突出,它具有一套专门的分析技术和方法,即人口统计学 (或称“狭义人口学”)。人口学的理论、方法是在对现实问题的研究和探索中孕育、形成和发展的。 尤其是每当社会、经济、技术和人口经历重大变革时,都带来了人口研究的大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完成了人口转变,进入后人口转变国家的人口形 态和人口动态都呈现出新的特点,无论是微观层面还是宏观层面,人口行为趋于多元化、 异质化和个性化,人口现象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变得更为复杂。人口学无论是理论还是 分析方法都遇到了这些新变化、新特点的挑战。换言之,人口学发展和人口问题研究又到 了一个呼唤新理论和新方法的时代,这与17一18世纪人口学初创阶段和20世纪50一70年 代人口研究大发展时期面临的情形非常相似。事实上,人口研究的新热潮已经开始,人口 ·69· ?1994-201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思想的贫困”与 “工具陷阱” ———当代中国人口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李 建 民 摘 要:思想和工具在人口学研究中都不可或缺:思想是对自然规律和社会规 律的认识逻辑,是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解释范式;工具是沟通主观认识与客观 世界的桥梁。但是,在中国的人口问题研究中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思想的贫困,二 是 “工具陷阱”。这造成了虽然每年都有大量的研究文献,却鲜有人口理论的建树的 局面。另一方面,进入后转变时期的中国人口新常态已经确立,人口与社会经济发 展的关系正在发 生 着 转 折 性、系 统 性 的 变 化,这 给 人 口 研 究 带 来 了 新 的 发 展 契 机。 中国人口问题研究和理论创新不仅要求我们必须克服思想贫困和工具陷阱这两大障 碍,同时也需要解决几个关键性的认识问题。 关键词:后人口转变 中国人口研究 思想贫困 工具陷阱 作者李建民,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天津 300071)。 一、引 言 人口学是一门具有独特魅力的社会科学。它的魅力在于对人类生命活动的观察,在于对个 体生命行为模式及其变化原因的探索,在于对人口变量之间数理结构的解析,在于对人口与自然、 社会环境之间互动关系及变化规律的揭示,同时也在于它与其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广泛联 系。这些特点决定了思想性 (理论)与工具性 (分析技术)对于人口研究的重要意义。与社会科学 的其他学科相比,人口研究的工具性更为突出,它具有一套专门的分析技术和方法,即人口统计学 (或称 “狭义人口学”)。人口学的理论、方法是在对现实问题的研究和探索中孕育、形成和发展的。 尤其是每当社会、经济、技术和人口经历重大变革时,都带来了人口研究的大发展。 20世 纪90年 代 以 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完成了人口转变,进入后人口转变国家的人口形 态 和 人 口 动 态 都 呈 现 出 新 的 特 点, 无论是微观层面还是宏观 层 面, 人 口 行 为 趋 于 多 元 化、 异 质 化 和 个 性 化,人 口 现 象 及 其 对 社 会 经 济 的 影 响 变 得 更 为 复 杂。人 口 学 无 论 是 理 论 还 是 分 析 方 法 都 遇 到 了 这 些 新 变 化、新 特 点 的 挑 战。换 言 之,人 口 学 发 展 和 人 口 问 题 研 究 又 到 了 一 个 呼 唤 新 理 论 和 新 方 法 的 时 代,这 与17—18世 纪 人 口 学 初 创 阶 段 和 20世 纪50—70年 代 人 口 研 究 大 发 展 时 期 面 临 的 情 形 非 常 相 似。事 实 上,人 口 研 究 的 新 热 潮 已 经 开 始, 人 口 · 96 ·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16年第1期 老龄化、超低生育率、婚姻与家庭的变革、人口健康、国际移民等正成为这一轮研究热潮 的核心议题。① 人口学在中国是一个“舶来品”,虽然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学者就开始关注和研究人口 问题,50年代也曾出现过短暂的“研究”热,但只是昙花一现。人口研究的重新兴起始于20世 纪70年代末,人口快速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巨大压力和迫切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需求是此次人口 研究复兴的契机。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建立了一个比较完备的学科体系,成为中国社会科 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时至今日,中国的人口形态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虽然经济和社会尚 未进入发达阶段,但人口变化趋势正与发达国家趋同。换言之,处于后转变时期的中国人口新 常态已经确立,人口与发展的关系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变革时代。②在此背景下,人口学发展面临 的主要挑战是什么?人口研究的关键性议题是什么?应该如何进行科学的人口研究?笔者在此 从思想和工具及其相互关系角度,对这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二、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思想与工具 本文所谈的思想是指社会科学研究中独立的、深入的、探索性的、具有逻辑性的思维活动 的结果,可以是理论、假说或者观点;工具是指研究方法和分析技术,如目前在社会科学研究 中流行使用的计量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等。思想与工具相辅相成:思想是工具使用的前提和指 引,工具是思想发展的手段。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思想的功能是除魅、解惑、达明,即认识世 界,解释世界,揭示规律:工具的功能是去伪、辩证、存真,即确认事实,求证因果,验证 理论。 思想和工具在社会科学研究中都不可或缺,但思想性是社会科学研究的灵魂。没有思想性 的社会科学研究如同一片荒漠,毫无价值可言,只能给人留下迷茫。思想是对自然规律和社会 规律的认识逻辑,是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解释范式。思想也是人类特有的、最为宝贵的能 力:思想是一种洞察力,思想是一种理解力,思想是一种解释力,思想是一种预见力。它们是 支撑人类思想殿堂的四大支柱。社会科学领域中的思想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先验的理论和 假说,另一类是后验的理论。这两类思想都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历史上许多伟大思想家的 理论都是先验的,这些理论的价值不仅在于对现实问题的解释,而且还在于开辟新的研究领域, 发现新的认识逻辑,创建新的思维模式,提出新的分析范式。 工具的价值在于它是沟通主观认识与客观世界的桥梁,它既可以帮助我们客观地认识世界, 同时也能帮助我们科学地解释世界。工具是认知客观世界的重要手段,是验证思想的重要手段, 也是推动思想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当代社会,任何一个社会现象或者社会行为都是一个复杂的 过程。因此,我们直观看到的现象不一定是真实的存在,呈现的因果关系也可能是虚假的。在 这种情况下,尤其需要科学的分析工具排除假象和无关因素的干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真实关 系。工具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具有四个具体功能:一是量化功能,把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分解为 可测量的“元”或者表征为“变量”,使能对其进行量化处理;二是解析功能,在因素量化的基 础上分析和揭示各因素之间的数理关系;三是预测功能,根据各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及相应的 条件假设,对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行为的变化趋势(包括方向、速率、程度等)进行预测:四 ①参见马力、姜卫平主编:《生命支持系统大百科全书·人口学分卷》,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10年。 ②李建民:《中国的人口新常态与经济新常态》,《人口研究》2015年第1期。 ·70· ?1994-201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老 龄 化、超 低 生 育 率、婚 姻 与 家 庭 的 变 革、人 口 健 康、国 际 移 民 等 正 成 为 这 一 轮 研 究 热 潮 的 核 心 议 题。① 人口学在中国是一个 “舶来品”,虽然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学者就开始关注和研究人口 问题,50年代也曾出现过短暂的 “研究”热,但只是昙花一现。人口研究的重新兴起始于20世 纪70年代末,人口快速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巨大压力和迫切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需求是此次人口 研究复兴的契机。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建立了一个比较完备的学科体系,成为中国社会科 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时至今日,中国的人口形态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虽然经济和社会尚 未进入发达阶段,但人口变化趋势正与发达国家趋同。换言之,处于后转变时期的中国人口新 常态已经确立,人口与发展的关系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变革时代。② 在此背景下,人口学发展面临 的主要挑战是什么?人口研究的关键性议题是什么?应该如何进行科学的人口研究?笔者在此 从思想和工具及其相互关系角度,对这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二、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思想与工具 本文所谈的思想是指社会科学研究中独立的、深入的、探索性的、具有逻辑性的思维活动 的结果,可以是理论、假说或者观点;工具是指研究方法和分析技术,如目前在社会科学研究 中流行使用的计量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等。思想与工具相辅相成:思想是工具使用的前提和指 引,工具是思想发展的手段。在社会 科 学 研 究 中,思 想 的 功 能 是 除 魅、解 惑、达 明,即 认 识 世 界,解释世界,揭示 规 律;工 具 的 功 能 是 去 伪、辩 证、存 真,即 确 认 事 实,求 证 因 果,验 证 理论。 思想和工具在社会科学研究中都不可或缺,但思想性是社会科学研究的灵魂。没有思想性 的社会科学研究如同一片荒漠,毫无价值可言,只能给人留下迷茫。思想是对自然规律和社会 规律的认识逻辑,是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解释范式。思想也是人类特有的、最为宝贵的能 力:思想是一种洞察力,思想是一种理解力,思想是一种解释力,思想是一种预见力。它们是 支撑人类思想殿堂的四大支柱。社会科学领域中的思想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先验的理论和 假说,另一类是后验的理论。这两类思想都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历史上许多伟大思想家的 理论都是先验的,这些理论的价值不仅在于对现实问题的解释,而且还在于开辟新的研究领域, 发现新的认识逻辑,创建新的思维模式,提出新的分析范式。 工具的价值在于它是沟通主观认识与客观世界的桥梁,它既可以帮助我们客观地认识世界, 同时也能帮助我们科学地解释世界。工具是认知客观世界的重要手段,是验证思想的重要手段, 也是推动思想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当代社会,任何一个社会现象或者社会行为都是一个复杂的 过程。因此,我们直观看到的现象不一定是真实的存在,呈现的因果关系也可能是虚假的。在 这种情况下,尤其需要科学的分析工具排除假象和无关因素的干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真实关 系。工具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具有四个具体功能:一是量化功能,把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分解为 可测量的 “元”或者表征为 “变量”,使能对其进行量化处理;二是解析功能,在因素量化的基 础上分析和揭示各因素之间的数理关系;三是预测功能,根据各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及相应的 条件假设,对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行 为 的 变 化 趋 势 (包 括 方 向、速 率、程 度 等)进 行 预 测;四 · 07 ·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 2016年第1期 ① ② 参见马力、姜卫平主编:《生命支持系统大百科全书·人口学分卷》,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10年。 李建民:《中国的人口新常态与经济新常态》,《人口研究》2015年第1期
“思想的贫困”与“工具陷阱” 是实验功能,即通过测量和观察模拟环境中人们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分析人们的行为模式,进 而验证相关的理论,如实验经济学、实验社会学等;五是数据和变量处理功能,如最大限度地 运用可得数据,接续缺失的数据链条,介入工具变量等等。社会科学研究工具的发展主要得益 于数学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例如,数学为人口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数学模型虽然不能直 接解释人类的行为,但是它可以清晰地呈现人类行为的集成形态及其内部结构,可以根据人类 行为与影响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预测人类行为的变化。 社会研究的工具并非只是单纯的技术,而是反映和体现着思想的价值。一方面,工具的发 展都是在思想和理论的指引下完成的,工具的发展轨迹始终映射着思想的发展脉络。事实上, 许多现代分析工具都是在对具体的社会问题的研究中开发出来的。以人口学为例,生命表是在 对死亡率和生存概率的研究中发展出来的,生育率的分析方法则是在对生育率转变的分析中不 断进步的。因此,工具的发展是思想和理论发展需求引致、推动的。另一方面,任何一项社会 科学研究的工具都是建立在特定的方法论基础之上,这些方法论本身就是重要的思想。没有方 法论的工具不是一个完整的工具,只知工具而不知其方法论者,就没有真正掌握工具,甚至会 导致工具的误用。还需要指出的是,工具并不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脱离了思想的工具,也就 失去了意义、失去了灵魂。 三、中国人口研究中的思想贫困与“工具陷阱” 人口研究在中国方兴未艾,2010年以来全国每年发表的以人口为主题的文献多达35万, 其中在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超过了13万篇。①在中国的人口研究中,不乏具有学术价值和真 知灼见的研究,②但鲜见真正意义上的人口理论建树。实际上,已有一些人口学家指出过这个问 题。③导致这种局面,有两个关键原因:一是思想的贫困,二是“工具陷阱”。需要说明的是, 笔者在此节的讨论并非针对某个人或某篇文章,而是就人口研究中存在的一些现象和问题谈一 些自己的认识,如果能引起同行学者们的讨论、争论甚至批判也是吾之所愿。 (一)思想的贫困 思想的贫困限制了我们的研究视野,在工具揭示的事实面前无从解释,或者解释得苍白无 力。分析的惯性思维,研究的路径依赖,都不能适应发生着结构性、转折性变化的中国人口及 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中国人口研究的思想贫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缺乏本土化理论。理论的产生基本上都是以社会现实为基础的,人口理论也不例外。 人口学之所以诞生于西欧,经典的人口理论之所以产生于欧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西欧在世 界上率先出现和完成了人口转变,人口变化与工业化、现代化的关系及其重要性最早在欧美呈 现。中国的人口转变在世界上具有典型意义,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在发展中国家当中也具有 ①中国知网检索所得。 ②宋健曾做过一个比较全面的总结,见宋健:《30年来中国人口学方法的发展特点》,《中国人口科学》 2008年第6期。 ③参见翟振武等:《中国人口科学研究的发展与展望》,《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张纯元: 《中国人口科学现状、问题、对策之我见》,《市场与人口分析》2001年第6期:钟逢千:《关于当前我 国人口理论研究的思考》,《人口研究》2002年第2期:宋健、巫锡炜:《中国人口问题与人口学发 展一21世纪初十年的回眸与展望》,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 ·71· ?1994-201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是实验功能,即通过测量和观察模拟环境中人们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分析人们的行为模式,进 而验证相关的理论,如实验经济学、实验社会学等;五是数据和变量处理功能,如最大限度地 运用可得数据,接续缺失的数据链条,介入工具变量等等。社会科学研究工具的发展主要得益 于数学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例如,数学为人口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数学模型虽然不能直 接解释人类的行为,但是它可以清晰地呈现人类行为的集成形态及其内部结构,可以根据人类 行为与影响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预测人类行为的变化。 社会研究的工具并非只是单纯的技术,而是反映和体现着思想的价值。一方面,工具的发 展都是在思想和理 论 的 指 引 下 完 成 的,工具的发展轨迹始终映射着思想的发展脉络。事 实 上, 许多现代分析工具都是在对具体的社会问题的研究中开发出来的。以人口学为例,生命表是在 对死亡率和生存概率的研究中发展出来的,生育率的分析方法则是在对生育率转变的分析中不 断进步的。因此,工具的发展是思想和理论发展需求引致、推动的。另一方面,任何一项社会 科学研究的工具都是建立在特定的方法论基础之上,这些方法论本身就是重要的思想。没有方 法论的工具不是一个完整的工具,只知工具而不知其方法论者,就没有真正掌握工具,甚至会 导致工具的误用。还需要指出的是,工具并不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脱离了思想的工具,也就 失去了意义、失去了灵魂。 三、中国人口研究中的思想贫困与 “工具陷阱” 人口研究在中国方兴未艾,2010年以来全国每年发表的以人口为主题的文献多达3.5万, 其中在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超过了1.3万篇。① 在中国的人口研究中,不乏具有学术价值和真 知灼见的研究,② 但鲜见真正意义上的人口理论建树。实际上,已有一些人口学家指出过这个问 题。③ 导致这种局面,有两个关键原因:一是思想的贫困,二是 “工 具 陷 阱”。需 要 说 明 的 是, 笔者在此节的讨论并非针对某个人或某篇文章,而是就人口研究中存在的一些现象和问题谈一 些自己的认识,如果能引起同行学者们的讨论、争论甚至批判也是吾之所愿。 (一)思想的贫困 思想的贫困限制了我们的研究视野,在工具揭示的事实面前无从解释,或者解释得苍白无 力。分析的惯性思维,研究的路径依赖,都不能适应发生着结构性、转折性变化的中国人口及 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中国人口研究的思想贫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缺乏本土化理论。理论的产生基本上都是以社会现实为基础的,人口理论也不例外。 人口学之所以诞生于西欧,经典的人口理论之所以产生于欧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西欧在世 界上率先出现和完成了人口转变,人口变化与工业化、现代化的关系及其重要性最早在欧美呈 现。中国的人口转变在世界上具有典型意义,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在发展中国家当中也具有 · 17 · “思想的贫困”与 “工具陷阱” ① ② ③ 中国知网检索所得。 宋健曾做过一个比较全面的总结,见 宋 健: 《30年来中国人口学方法的发展特点》, 《中 国 人 口 科 学》 2008年第6期。 参见翟振武等:《中国人口科学研究的发展与展望》,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 第6期;张 纯 元: 《中国人口科学现状、问题、对策之我见》,《市场与人口分析》2001年第6期;钟逢干: 《关于当前我 国人口理论研究的思考》, 《人 口 研 究》2002年 第2期;宋 健、巫 锡 炜: 《中国人口问题与人口学发 展———21世纪初十年的回眸与展望》,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16年第1期 典型意义,而这正是孕育人口理论的沃土。但是,在中国非常缺乏本土化的、真正意义上的人 口理论建树,即使有若干理论,也都具有浓重的政治或政策色彩,或者只停留在经验层面。导 致这种状况的原因或许有很多,但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缺乏对当代中国社会变迁和制度变革 的深刻理解,缺乏对中国人口与社会经济关系的全面认识,缺乏对个体人口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的细致观察。此外,缺乏方法论研究也是人口理论罕有建树的重要原因。方法论创新是思想突 破的重要路径,也是思想发展的重要条件。各个学科都有自己特殊的方法论,生命表、队列分 析方法、生命周期(或生命历程)理论等都是人口学重要的方法论。人口问题研究具有跨学科 特点,因此,不同学科(如经济学、社会学、生物学、心理学等等)的方法论都可以引入人口 研究,或者提供借鉴。但是,这个丰富的思想宝藏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 第二,惯性思维。在人口问题研究中缺乏批判性、创造性的思维,在快速发展的人口形势 和深刻变化的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格局面前,仍囿于旧有的思维定势。例如,凡论中国人 口国情必举“人口多,底子薄”。尽管过去了30多年,无论是人口还是经济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这种口号式的论断仍被许多人不假思索地作为研究的前提假设,甚至作为既定结论。但是,绝 对的人口数量并不能说明任何问题。如果没有认真、深入地研究中国人口规模与社会经济、资 源环境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的变化,单就人口规模而论,只能沦为泛泛空谈。更何况人口规 模只是人口形态的一个方面,我们不能脱离人口形态其他方面(如人口素质、年龄结构、人口 分布等),孤立地分析人口规模的影响。再如,许多研究中国低生育率的文章都强调生育政策的 影响,但实际上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早已达到了低生育率的必要和充分条件,而后 者才是影响中国目前生育率及其未来走向的关键因素。惯性思维的另一个突出表现是片面强调 中国人口的特殊性。因自然生态环境不同,历史传统和文化不同,社会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不 同,经济发展形式和阶段不同,世界上每一个国家的人口形态及其变化都有其特殊性的一面。 但是,无论国家之间存在着多大差异,人口变化的基本形态和主要趋势是基本相同的。在过去 半个多世纪,世界各国的人口变化之间的差异显著缩小,在一些方面甚至趋同。①事实上,中国 的人口变化既有特殊性的一面,同时也有普遍性的一面。例如,中国的人口变化在一些方面 (如低生育率、老龄化,以及即将到来的人口负增长等)正在与发达国家趋同,同时在某些方面 又兼有发展中国家的普遍性(如人口乡城迁移的不完整性、制度安排滞后于人口变化带来的社 会需求、家庭的社会支持系统薄弱,等等)。惯性思维是一种思想惰性,这种惰性往往造成思想 的僵化。片面强调中国人口问题的特殊性容易导致两种认知偏差:一是忽视中国人口变化的内 在规律;二是狭隘地理解中国人口问题的特殊性。事实上,中国人口研究正面临着一个尴尬局 面:一方面强调中国人口问题的特殊性,另一方面又缺乏本土化的人口理论。这看起来似乎矛 盾的现象恰恰是思维惰性和思想僵化的必然结果。这种矛盾现象至少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对 中国人口问题特殊性停留在表面认识,没有进行理论上的深入思考;二是过分强调中国人口的 特殊性,致使我们的研究视野被阻挡。 第三,研究表层化。一些研究仅仅停留在表层,缺乏深入的分析。具体有三种表现:一是 实证研究中的“半成品”现象,即只有模型结果,没有研究结论,更缺乏深入的理论分析。模 型输出的结果只是研究的一个中间成果,如果没有对结果的深入分析,就难以得到符合逻辑、 符合事实的结论,更不可能提出有价值的观点和理论。二是比较研究中的简单类比现象,例如 在生育率、老龄化等人口现象的国际比较研究中,仅看数据表面,不见数据背后隐含的丰富信 D United Nations,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The 2015 Revision.http://esa.un.org/unpd/wpp/. ·72· ?1994-201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典型意义,而这正是孕育人口理论的沃土。但是,在中国非常缺乏本土化的、真正意义上的人 口理论建树,即使有若干理论,也都具有浓重的政治或政策色彩,或者只停留在经验层面。导 致这种状况的原因或许有很多,但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缺乏对当代中国社会变迁和制度变革 的深刻理解,缺乏对中国人口与社会经济关系的全面认识,缺乏对个体人口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的细致观察。此外,缺乏方法论研究也是人口理论罕有建树的重要原因。方法论创新是思想突 破的重要路径,也是思想发展的重要条件。各个学科都有自己特殊的方法论,生命表、队列分 析方法、生命周期 (或生命历程)理论等都是人口学重要的方法论。人口问题研究具有跨学科 特点,因此,不同学科 (如经济学、社会 学、生 物 学、心 理 学 等 等)的方法论都可以引入人口 研究,或者提供借鉴。但是,这个丰富的思想宝藏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 第二,惯性思维。在人口问题研究中缺 乏 批 判 性、创 造 性 的 思 维,在快速发展的人口形势 和深刻变化的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格局面前,仍囿于旧有的思维定势。例如,凡论中国人 口国情必举 “人口多,底子薄”。尽管过去了30多年,无论是人口还是经济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这种口号式的论断仍被许多人不假思索地作为研究的前提假设,甚至作为既定结论。但是,绝 对的人口数量并不能说明任何问题。如果没有认真、深入地研究中国人口规模与社会经济、资 源环境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的变化,单就人口规模而论,只能沦为泛泛空谈。更何况人口规 模只是人口形态的一个方面,我们不能脱离人口形态其他方面 (如人口素质、年龄结构、人口 分布等),孤立地分析人口规模的影响。再如,许多研究中国低生育率的文章都强调生育政策的 影响,但实际上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早已达到了低生育率的必要和充分条件,而后 者才是影响中国目前生育率及其未来走向的关键因素。惯性思维的另一个突出表现是片面强调 中国人口的特殊性。因自然生态环境不同,历史传统和文化不同,社会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不 同,经济发展形式和 阶 段 不 同,世界上每一个国家的人口形态及其变化都有其特殊性的一面。 但是,无论国家之间存在着多大差异,人口变化的基本形态和主要趋势是基本相同的。在过去 半个多世纪,世界各国的人口变化之间的差异显著缩小,在一些方面甚至趋同。① 事实上,中国 的人口变化既 有 特 殊 性 的 一 面,同 时 也 有 普 遍 性 的 一 面。例 如,中 国 的 人 口 变 化 在 一 些 方 面 (如低生育率、老龄化,以及即将到来的人口负增长等)正在与发达国家趋同,同时在某些方面 又兼有发展中国家的普遍性 (如人口乡城迁移的不完整性、制度安排滞后于人口变化带来的社 会需求、家庭的社会支持系统薄弱,等等)。惯性思维是一种思想惰性,这种惰性往往造成思想 的僵化。片面强调中国人口问题的特殊性容易导致两种认知偏差:一是忽视中国人口变化的内 在规律;二是狭隘地理解中国人口问题的特殊性。事实上,中国人口研究正面临着一个尴尬局 面:一方面强调中国人口问题的特殊性,另一方面又缺乏本土化的人口理论。这看起来似乎矛 盾的现象恰恰是思维惰性和思想僵化的必然结果。这种矛盾现象至少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对 中国人口问题特殊性停留在表面认识,没有进行理论上的深入思考;二是过分强调中国人口的 特殊性,致使我们的研究视野被阻挡。 第三,研究表层化。一些研究仅仅停留在表层,缺乏深入的分析。具体有三种表现:一是 实证研究中的 “半成品”现象,即只有 模 型 结 果,没 有 研 究 结 论,更缺乏深入的理论分析。模 型输出的结果只是 研 究 的 一 个 中 间 成 果,如果没有对结果的深入分析,就 难 以 得 到 符 合 逻 辑、 符合事实的结论,更不可能提出有价值的观点和理论。二是比较研究中的简单类比现象,例如 在生育率、老龄化等人口现象的国际比较研究中,仅看数据表面,不见数据背后隐含的丰富信 · 27 ·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 2016年第1期 ① UnitedNations,WorldPopulationProspects:The2015Revision,见http://esa.un.org/unpd/wpp/
“思想的贫困”与“工具陷阱” 息,缺乏对比较对象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背景的深入了解。这种表层化的比较研究既难 以正确认识中国人口问题的特殊性,也容易忽略中国人口问题的普遍性。例如,目前中国和欧 洲的总和生育率水平几乎相同,同属于很低的生育率。但是,中欧的生育率内部结构和人们的 生育行为有很大差异,中国的情况是普婚普育,欧洲则有很大比例的夫妇(或同居伴侣)是 “丁克族”,但已育妇女通常生育两个或者更多的孩子,独生子女的比例远远低于中国,①而人们 的平均生育意愿则大大高于中国。②换言之,从特殊性来看,中国缺乏欧洲国家对家庭的政策支 持,从普遍性来看,中国生育率结构将来会与欧洲趋同,在这种情形中,中国很可能在低生育 率陷阱中陷得更深、更久。三是研究结论失之于武断。有些研究得出自己的结论或者提出学术 观点,但缺乏逻辑严密的论证,并回避与其他研究者的不同实证结果和不同研究结论的比较及 原因探讨。这就使得研究结论或观点缺乏说服力。 第四,学术研究的政策化倾向。学术研究与政策研究有本质的区别,学术研究探求的是事 实、规律和真理,政策研究则旨在得到特定条件下的可达目标及可行手段。学术思维和政策思 维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政策研究既不能替代学术研究,更不能作为学术研究的评判标准。学 术研究不是政策研究的附庸,应该保持独立性。科学的决策倚赖科学的学术研究,而学术研究 不应依赖或依附政策研究。但是,在中国的人口研究中有一种政策化倾向,或者是把学术问题 与政策问题相混淆,或者是把政策目标作为学术研究的基准。例如,把政府的人口控制目标作 为分析人口与经济关系的前提;把政策目标生育率作为判断中国生育率水平高低以及人口转变 是否完成的标准。这种倾向使学术研究的独立性、客观性立场受到影响,研究视野受到约束, 学术思想被禁锢,很容易掉进政策路径依赖的思维陷阱。 (二)“工具陷阱” 所谓“工具陷阱”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为了使用工具而使用工具,背离了研究的根本目的, 进而导致研究的庸俗化;二是错用、误用分析工具,进而导致错误的结论。这两种情况在中国 的人口研究中都不是个别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模型的滥用。当今的社会科学研究,凡举文必模型。这一方面是因为计量模型在社 会问题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工具性价值,可以把社会现象中的因果关系用数学和统计方法解 析与呈现,可以简化复杂系统关系或复杂问题的研究,有很多问题甚至非用模型分析不能解决; 另一方面也有模型滥用的原因。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许多分析模型已经“黑箱化”,只要把 变量输入模型就可以直接得到输出结果,因此对于一些研究者而言,这个过程就变成了一个 “黑箱”,而对于模型的方法论、原理、适用条件、局限性等都不需要了解。但是,任何模型的 应用都是有前提的,这些前提实际上是模型适用性的约束条件。抛开这些约束条件而随意使用 模型,很可能得出荒谬的结论。我们经常可以在研究文献中看见这样的论断:人口增长率每下 降1%,GDP就增长X%,或者人均收入水平每提高1%,生育率就下降X%,等等。其实,这 样的结论是有严格的前提条件的(如特定的对象、特定的假设、特定的数据、特定的变量、特 定的参数等),不能无条件地推论,否则就很可能导致模型的错用和输出结果的误解。众所周 ①G.Lanzieri,“Towards a 'baby recession’in Europe?,”Eurostat Statistics in Focus,no.l3,20l3。见 http://ec.europa.eu/eurostat/en/web/products-statistics-in-focus/-/KS-SF-13-013. 2 OECD.Family Database.http://www.oecd.org/social/database.htm:Eurostat,Family Indica- tors.http://appsso.eurostat.ec.europa.eu/nui/submitViewTableAction.do. ·73· ?1994-201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息,缺乏对比较对象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背景的深入了解。这种表层化的比较研究既难 以正确认识中国人口问题的特殊性,也容易忽略中国人口问题的普遍性。例如,目前中国和欧 洲的总和生育率水平几乎相同,同属于很低的生育率。但是,中欧的生育率内部结构和人们的 生育行为有 很 大 差 异,中 国 的 情 况 是 普 婚 普 育,欧 洲 则 有 很 大 比 例 的 夫 妇 (或 同 居 伴 侣)是 “丁克族”,但已育妇女通常生育两个或者更多的孩子,独生子女的比例远远低于中国,① 而人们 的平均生育意愿则大大高于中国。② 换言之,从特殊性来看,中国缺乏欧洲国家对家庭的政策支 持,从普遍性来看,中国生育率结构将来会与欧洲趋同,在这种情形中,中国很可能在低生育 率陷阱中陷得更深、更久。三是研究结论失之于武断。有些研究得出自己的结论或者提出学术 观点,但缺乏逻辑严密的论证,并回避与其他研究者的不同实证结果和不同研究结论的比较及 原因探讨。这就使得研究结论或观点缺乏说服力。 第四,学术研究的政策化倾向。学术研究与政策研究有本质的区别,学术研究探求的是事 实、规律和真理,政策研究则旨在得到特定条件下的可达目标及可行手段。学术思维和政策思 维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政策研究既不能替代学术研究,更不能作为学术研究的评判标准。学 术研究不是政策研究的附庸,应该保持独立性。科学的决策倚赖科学的学术研究,而学术研究 不应依赖或依附政策研究。但是,在中国的人口研究中有一种政策化倾向,或者是把学术问题 与政策问题相混淆,或者是把政策目标作为学术研究的基准。例如,把政府的人口控制目标作 为分析人口与经济关系的前提;把政策目标生育率作为判断中国生育率水平高低以及人口转变 是否完成的标准。这 种 倾 向 使 学 术 研 究 的 独 立 性、客 观 性 立 场 受 到 影 响,研 究 视 野 受 到 约 束, 学术思想被禁锢,很容易掉进政策路径依赖的思维陷阱。 (二)“工具陷阱” 所谓 “工具陷阱”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为了使用工具而使用工具,背离了研究的根本目的, 进而导致研究的庸俗化;二是错用、误用分析工具,进而导致错误的结论。这两种情况在中国 的人口研究中都不是个别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模型的滥用。当今的社会科学研 究,凡 举 文 必 模 型。这一方面是因为计量模型在社 会问题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工具性价值,可以把社会现象中的因果关系用数学和统计方法解 析与呈现,可以简化复杂系统关系或复杂问题的研究,有很多问题甚至非用模型分析不能解决; 另一方面也有模型滥用的原因。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许多分析模型已经 “黑箱化”,只要把 变量输入模型就可以直接得到输出结 果,因 此 对 于 一 些 研 究 者 而 言,这 个 过 程 就 变 成 了 一 个 “黑箱”,而对于模型的方法论、原理、适 用 条 件、局限性等都不需要了解。但 是,任 何 模 型 的 应用都是有前提的,这些前提实际上是模型适用性的约束条件。抛开这些约束条件而随意使用 模型,很可能得出荒谬的结论。我们经常可以在研究文献中看见这样的论断:人口增长率每下 降1%,GDP就增长 X%,或者人均收入水平每提高1%,生育率就下降 X%,等等。其实,这 样的结论是有严格的前提条件的 (如特定的对象、特定的假设、特定的数据、特定的变量、特 定的参数等),不能 无 条 件 地 推 论,否则就很可能导致模型的错用和输出结果的误解。众 所 周 · 37 · “思想的贫困”与 “工具陷阱” ① ② G.Lanzieri,“Towardsa‘babyrecession’inEurope?,”EurostatStatisticsinFocus,no.13,2013。见 http://ec.europa.eu/eurostat/en/web/products-statistics-in-focus/-/KS-SF-13-013。 OECD.Family Database.http://www.oecd.org/social/database.htm;Eurostat,FamilyIndica- tors.http://appsso.eurostat.ec.europa.eu/nui/submitViewTableAction.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