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像希伯来文明一样是有原典的文明 中华的儒家文化和西方的基督教文化都是有原典的文化。 “原典”在此指一种类型的文化的原创性经典,它像种子一样 决定了该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发展样式。《圣经》可谓是基督教 文化的原典,儒家的《易经》、《书经》、《诗经》、《论语》 等是儒家文化的原典,其中《易经》占群经之首的地位。为什 么像《圣经》和《易经》那样古老的书一直到现在都在产生巨 大的影响呢?我认为这要归功于诠释。诠释是文化的生命。任 何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的发展都依赖于对其经典文本的诠释。 诠释使文化得以传承和更新。如果没有诠释,后人就不能理解 先辈的思想,文化也就不能延续下去。如果没有诠释,新的思 想不会引入,文化也就不会在原先的基础上逐步更新
中华的儒家文化和西方的基督教文化都是有原典的文化。 “原典”在此指一种类型的文化的原创性经典,它像种子一样 决定了该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发展样式。《圣经》可谓是基督教 文化的原典,儒家的《易经》、《书经》、《诗经》、《论语》 等是儒家文化的原典,其中《易经》占群经之首的地位。为什 么像《圣经》和《易经》那样古老的书一直到现在都在产生巨 大的影响呢?我认为这要归功于诠释。诠释是文化的生命。任 何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的发展都依赖于对其经典文本的诠释。 诠释使文化得以传承和更新。如果没有诠释,后人就不能理解 先辈的思想,文化也就不能延续下去。如果没有诠释,新的思 想不会引入,文化也就不会在原先的基础上逐步更新。 中华文明像希伯来文明一样是有原典的文明
诠释的主导线索和文化的发展方向 通常认为西方的诠释学起源于对《圣经》的诠释,而东方的诠释 学起源于对《易经》的诠释。更为深入的研究不难发现在《圣经 》和《易经》编撰的过程中就已经开始了诠释。正如任何一部伟 大的文学作品一样,它不是只有一个论题和一条线索,而是一个可以 从各个角度加以开采的宝藏,像《圣经》和《易经》那样的在历史 的过程中形成的经典,经众多思想家的创作和编撰,思想内涵是十分 丰富的,因此当然不止存在一条诠释的线索。然而在这些众多的论 题和线索中,仍然有可能找到它们的主线索或主导思想。从这种 诠释的主导线索我们可以看出基督教文化和儒家文化的不同的发 展方向
通常认为西方的诠释学起源于对《圣经》的诠释,而东方的诠释 学起源于对《易经》的诠释。更为深入的研究不难发现在《圣经 》和《易经》编撰的过程中就已经开始了诠释。正如任何一部伟 大的文学作品一样,它不是只有一个论题和一条线索,而是一个可以 从各个角度加以开采的宝藏,像《圣经》和《易经》那样的在历史 的过程中形成的经典,经众多思想家的创作和编撰,思想内涵是十分 丰富的,因此当然不止存在一条诠释的线索。然而在这些众多的论 题和线索中,仍然有可能找到它们的主线索或主导思想。从这种 诠释的主导线索我们可以看出基督教文化和儒家文化的不同的发 展方向。 诠释的主导线索和文化的发展方向
易经记录占筮活动和相关的生活经验 《易经》本是一部有关巫术或算命的书,上古先民关心自 己的命运,通过举行祭祀仪式而算卦,以卜吉凶。占卜者 不但想预知吉凶,而且还想知道如何趋吉避凶,于是他们 自然要关注算卦后所采取的行动的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在 有了文字以后,易官便记录占筮活动和相关的生活经验, 根据卦爻的象数,对占筮的内容和所记录的相关的生活经 验进行分类和总结,找出对他们影响最深刻、最典型、最 富有象征意义的词句,厘订出卦爻辞,变成为《易》的经 文。易经主要是供占筮用的,但卦爻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分 类和所记录的相关的生活经验可以供人借鉴,并为激发哲 理思考提供了活生生的源泉
《易经》本是一部有关巫术或算命的书,上古先民关心自 己的命运,通过举行祭祀仪式而算卦,以卜吉凶。占卜者 不但想预知吉凶,而且还想知道如何趋吉避凶,于是他们 自然要关注算卦后所采取的行动的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在 有了文字以后,易官便记录占筮活动和相关的生活经验, 根据卦爻的象数,对占筮的内容和所记录的相关的生活经 验进行分类和总结,找出对他们影响最深刻、最典型、最 富有象征意义的词句,厘订出卦爻辞,变成为《易》的经 文。易经主要是供占筮用的,但卦爻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分 类和所记录的相关的生活经验可以供人借鉴,并为激发哲 理思考提供了活生生的源泉。 易经记录占筮活动和相关的生活经验
《周易大传》完成了一个解巫术的过程 如果说《易》的经文是巫师的用语的话,那么《周易大传》的 诠释则是哲人的话语了。尽管《周易大传》为孔子作之说不可 信,但从孔子的“韦编三绝”到战国时代的各位吸纳了儒家和 道家思想的注家的诠释表明,《周易大传》完成了一个解神话 ( demythicization)的过程,更确切地说,一个解巫术的过程 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启蒙运动”。它体现了中国文化的 早熟和包容的性质。说其早熟,因为欧洲的启蒙运动发生于欧 洲历史上的近代,约500年前才开始,而中国的“启蒙运动” 发生在中国古代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约在2500年前就开始了; 说其包容,因为欧洲的启蒙运动是通过理性精神对宗教信仰的 激烈批判完成的,而中国的“启蒙运动”是通过对古代筮书的 诠释完成的,它并不彻底否定“天帝”和“天命”,但对 怪”、“神”采取存疑的审慎态度,把关注的重点转向“天 道”与“人道”的关系
如果说《易》的经文是巫师的用语的话,那么《周易大传》的 诠释则是哲人的话语了。尽管《周易大传》为孔子作之说不可 信,但从孔子的“韦编三绝”到战国时代的各位吸纳了儒家和 道家思想的注家的诠释表明,《周易大传》完成了一个解神话 (demythicization)的过程,更确切地说,一个解巫术的过程。 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启蒙运动” 。它体现了中国文化的 早熟和包容的性质。说其早熟,因为欧洲的启蒙运动发生于欧 洲历史上的近代,约500年前才开始,而中国的“启蒙运动” 发生在中国古代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约在2500年前就开始了; 说其包容,因为欧洲的启蒙运动是通过理性精神对宗教信仰的 激烈批判完成的,而中国的“启蒙运动”是通过对古代筮书的 诠释完成的,它并不彻底否定“天帝”和“天命” ,但对 “怪” 、 “神”采取存疑的审慎态度,把关注的重点转向“天 道”与“人道”的关系。 《周易大传》完成了一个解巫术的过程
“天道”和“圣言” 中国儒家在诠释的时候注重于天道(自然)的结构与人际关系 (社会)的结构的对应,而西方基督教思想家在诠释的时候注 重于上帝的言与理性的逻各斯的关系。儒家理想的社会结构是 模仿天道的,“替天行道”成为儒家推行社会变革的诠释学理 由。但是,社会毕竞有其自身的结构和发展规律,过分注重于 社会结构与天道(自然结构)的对应,往往致使儒家思想家不 从社会自身和人本身的正义观念出发提出社会改造的方案,再 加上“天不变,道也不变”的观念,使他们在改革社会体制方 面常常缺乏创新意识。基督教思想家在推行社会变革时常常援 引“圣言”,即圣经中的启示真理。他们的理想国是“上帝之 国”,但是他们认为这种理想国靠人力是无法实现的,所以寄 希望于等待耶稣的再次降临。另一方面,由于圣经中的上帝之 言与希腊哲学家所理解的理性的逻各斯挂钩,促使西方世界在 近代发生一场轰轰烈烈的启蒙运动,它是西方思想中两种难以 调和的张力互相转化的结果,它激发西方思想家从理性本身出 发考虑社会体制的合理性和人类正义的问题
中国儒家在诠释的时候注重于天道(自然)的结构与人际关系 (社会)的结构的对应,而西方基督教思想家在诠释的时候注 重于上帝的言与理性的逻各斯的关系。儒家理想的社会结构是 模仿天道的, “替天行道”成为儒家推行社会变革的诠释学理 由。但是,社会毕竟有其自身的结构和发展规律,过分注重于 社会结构与天道(自然结构)的对应,往往致使儒家思想家不 从社会自身和人本身的正义观念出发提出社会改造的方案,再 加上“天不变,道也不变”的观念,使他们在改革社会体制方 面常常缺乏创新意识。基督教思想家在推行社会变革时常常援 引“圣言” ,即圣经中的启示真理。他们的理想国是“上帝之 国” ,但是他们认为这种理想国靠人力是无法实现的,所以寄 希望于等待耶稣的再次降临。另一方面,由于圣经中的上帝之 言与希腊哲学家所理解的理性的逻各斯挂钩,促使西方世界在 近代发生一场轰轰烈烈的启蒙运动,它是西方思想中两种难以 调和的张力互相转化的结果,它激发西方思想家从理性本身出 发考虑社会体制的合理性和人类正义的问题。 “天道”和“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