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建立在对生活过程本身的“深度描写”上,而不是建立在抽 3 象的概念演绎上。 以上所述既是我在研究下岬村礼物馈赠文化中的体验,也 是我为自己设立的追求目标,希望能在今后的长期实践中不断 努力而成为合格的人类学家。从993年起,我又三次回到下岬 村进行实地调查,现已开始撰写有关该村的另一本民族志,重点 考察在过去的50年中发生在农民家庭与个人生活领域的种种 变化。回顾以往的体验也许会对今后的研究有些帮助。 记得我在1996年春初次看到本书英文版样书时,欣喜之余 也曾为自己不得不用英文写作而感到遗憾。当我现在面对本书 中文译稿时,那种七分喜悦三分遗憾的心情再次出现。 我想,最直接的缺憾恐怕来自于语言表达方面的限制。本 书最初是面向英语读者,用英文写作的;其结构安排和表述方式 在译成中文之后都难免有不符合国情之处。酷如,有关社会交 换理论的讨论可能失之于过分简要,而对于农村习俗的某些描 述又可能太细致。我本计划用中文将本书重写一端,根据国内 读者的需要做些增测调整。但是,在过去的两年中,儿次尝试都 因为时间紧张而不了了之。就文字表述而言,尽管两位译者和 我本人都努力使译文本土化,不尽符合中文表达习惯的语句仍 然未能完全避免。书中不时出现的洋腔洋调使我十分无奈并有 些失败感。 假如我是在1998年而不是1991年写这本书,我会更多地 考虑女性在礼物交换与社会关系网络建设中的作用。其实,我 在书中已经注意到女性村民参加礼物馈赠活动至少与男性村民 一样地频繁;更重要的是,地们还通过积极地参与生育礼仪和创 造新的仪式(如流产后的仪式)而形成她们自己的女性关系网 络。问题在于,我的分析中缺乏对于女性视角的重视;其结果是 中文版自序
下岬村女性村民的主体性未能在本书中得到应有的再现。与书 4■ 中的男性村民相比,女性村民作为个体行动者的形象是无声的 和边缘化的。我在本书英文版付印之后便意识到这一严重缺 陷,并准备在关于下岬村的进一步研究中予以改正。 此外,如果能够重新来过,我会努力收集国内学界关于礼物 交换、面子和关系与人情的研究成栗,并同国内学者对话。我在 1991年秋开始写本书的初稿;当时所涉猎的主要是英语文献以 及部分在香港、台湾出版的中文论著,对于大陆学者在这方面取 得的成果几乎一无所知。另外,作为人类学者,我也更重视自己 从实地调查中得来的第一手资料,并且自觉地将下岬村个案与 人类学家在世界其他地方(如太平洋岛屿或印度的某个村庄)所 进行的研究相比较。这种因专业训练而形成的倾向也使我在比 较分析文献资料方面未能尽力:现在想来也是很遗憾的。 本书中译本的完成和出版有赖于王铭铭、梁晓燕,杨念群等 的支持和两位译者的辛勤劳动,谨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阁云翔 1998年12月于北京大学勺园招待所 礼物的流动
致 谢 在许多人和有关机构的帮助和支持下,本书才最终得以完 成。在此,我首先向我的导师及朋友华生(James.L.[Woody] Watson)致以谢意。自从1989年起,和伍迪(即华生)在一起工 作,使我享受到一种未曾见闻于中国学术界的亦师亦友的关系。 伍迪总是热情、主动并且耐心地助人。在哈佛大学求学期间,正 是伍迪对我的工作的用心指导、建设性的批评和一贯鼓励,使我 得以克服中西传统间的文化及学术方面的障得。 非常幸运的是,在哈佛大学有那么多教授关心我和我的工 作。我要特别感谢凯博文(Arthur Kleinman)给我的理论灵感、方 法论指导和批评性建议。自从1986年有幸师从张光直(Kwag chih Chang)以来,我一直得到他热情的帮助和文持。魏帚德 (Andrew Walder)和华若碧(Rubie Watson)虽然不是我的指导委 员会的成员,但也是我的老师和顾问。哥伦比亚大学的孔迈隆 (Myron Cohen)在1989年最先读了我关于礼物的研究计划;从那 以后他一直给我批评和建议,这对于本项研究的进展起了很大 的促进作用。傅高义(Ezra Vogel)是另一个我要特别感谢的“非 正式”导师。 就学术成长而言,哈佛内外的许多曾引导我进入西方学术 传统的人使我受益匪浅。这里只能提及一小部分姓名:托马斯· 戈尔德(Thomas Gold)、凯瑟琳·哈特福德(Kathleen Hartford)、戴 致湖
幕珍(Jean Oi)、社维明(Wei-ming Tu)、安戈(Jonathan Unger)、罗 2■ 伯特·维勒(Robert Weller)、杨美惠(Mayfair Yang)和崔大伟(David Zweig)。我想特别感谢努尔·耶尔曼(Nur Yalman)和托马斯·巴 菲尔德(Thomas Barfield),是他们的慷慨相助使我得以度过在哈 佛的头两年(也是最困难的两年)。同样重要的是,我从我的同 学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半业后我非常想念他们。 我也对哈佛的南茜·哈斯特(Nancy Hearst)熟练的编辑技能 和斯坦福出版社的缪里·贝尔(Muriel Bell)对本书的热情支持表 示感谢。 由于村民们和地方政府中朋友的支持,我在黑龙江省下岬 村的田野工作愉快而有成效。我特别感激胡彦君先生和郭恒文 先生,他们在整个田野调查中都和我在一起工作。他们是十分 可敬而博识的人,并且很有幽默感。如果没有他们的帮助,我的 研究将更为困难,甚至将是不可能的。 我的研究生学习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哈佛一蒸京学社。该学 社资助了我头三年半的学习,并且为论文写作又提供了一年的 奖学金。我在1991年的田野调查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资助(获 准编号为BNS9101369)。我还获得了哈佛大学人类学系和东亚 研究理事会的奖学金。在此谨对这些提供资助的机构致以 谢意。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龚小夏。在过去的14年里,她始终是 我专业追求最坚定的支持者,对我工作最严厉的批评者,也是对 于我的思想最有价值的磨砺者。 阁云翔 礼物的流动
中文版自序 目 致谢 1导论:人类学中的礼物与中国社会[1] 录 人类学话语中的礼物[4 中国社会中的礼物馈赠与人际关系[13】 本项研究的框架[19] 2下岬村:田野工作地点的概述[23] 下押村的源起[24] 社会变迁与经济发展[28] 身分群体及其近米的变化[33] 亲属结构[36] 3礼物世界:初步的分类[42] 分类范畴和礼单〔42] 仪式性场合中的表达性礼物馈赠[S0] 非仪式性情境中的表达性礼物馈赠[58] 下钾村的工具性送礼[64] 4礼物经济与关系网络[71] 村民们的随礼开支[72】 义务性礼物馈赠与关系的培养[7] 礼物馈赠与行动中的关系网络[84] 5乡村社会中的关系结构[5] 本土的关系概念与地方的小世界[95] 关系网络的型构[102] 实践性亲属关系与私人网络:深层的含义[111]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