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的形式特征 句式: 有六字句和五字句两种(不计语气词兮、些 只等),为“三三”或 “三二”节奏,前者以《离 骚》和《九章》为主,后者以《九歌》为主 。 语气词“兮”的运用:普遍带有规律性,成为语言 形式的显著特征,主要有三种情况: 《九歌》模式:”兮”在句中,如“若有人兮山之 阿 《橘颂》模式:上下两句均为四字句 “兮”字用在 下句之未,如“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大招》 改为“只”,《招魂》改为些”) 《离骚》模式:上下两句字数增多 “兮”字用在上 句之未,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楚辞的形式特征 句式:有六字句和五字句两种(不计语气词兮、些、 只等),为“三三”或“三二”节奏,前者以《离 骚》和《九章》为主,后者以《九歌》为主。 语气词“兮”的运用:普遍带有规律性,成为语言 形式的显著特征,主要有三种情况: 《九歌》模式:“兮”在句中,如“若有人兮山之 阿”。 《橘颂》模式:上下两句均为四字句,“兮”字用在 下句之末,如“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大招》 改为“只”,《招魂》改为“些”) 《离骚》模式:上下两句字数增多,“兮”字用在上 句之末,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楚辞》的编定 西汉末刘向整理屈、宋作品,始编定《楚辞》 王逸 《楚辞章句叙》云:“逮至刘向典校经书,分为十六 卷。 《四库全书总目》云:“初, 刘向裒集屈原《离骚》 《九歌》、《天问》、 《九章》 、 《远游》 《 居》、《渔父》,宋玉 《九辩》 《招魂》, 景差 《大招》,而以贾谊《惜誓》,准南小山 《招隐士》 东方朔《七谏》,严忌《袁时命》,王褒《九怀》及 刘向所作《九叹》,共为《楚辞》16卷,是为总集之 祖。逸又益以己作《九思》与班固二叙',为17卷 而各为之注。 刘向所编16卷本久佚,惟王逸17卷本 《楚辞章句》 传世
《楚辞》的编定 西汉末刘向整理屈、宋作品,始编定《楚辞》。 王逸《楚辞章句叙》云:“逮至刘向典校经书,分为十六 卷。” 《四库全书总目》云:“初,刘向裒集屈原《离骚》、 《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 居》、《渔父》,宋玉《九辩》、《招魂》,景差 《大招》,而以贾谊《惜誓》,淮南小山《招隐士》, 东方朔《七谏》,严忌《哀时命》,王褒《九怀》及 刘向所作《九叹》,共为《楚辞》16卷,是为总集之 祖。逸又益以己作《九思》与班固二‘叙’,为17卷, 而各为之注。” 刘向所编16卷本久佚,惟王逸17卷本《楚辞章句》 传世
ErAD 衣被词人,非一代也 楚辞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诗》、《骚》并称,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 两大源头。 楚辞以其深邃的思想、浓郁的情感、丰富的 想象、瑰丽的文辞,以及比兴寄托手法,为 后人提供了创作的楷模。对其后的赋体、骈 文、五七言诗的形成,又都发生了深远的影 响
衣被词人,非一代也 楚辞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诗》、《骚》并称,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 两大源头。 楚辞以其深邃的思想、浓郁的情感、丰富的 想象、瑰丽的文辞,以及比兴寄托手法,为 后人提供了创作的楷模。对其后的赋体、骈 文、五七言诗的形成,又都发生了深远的影 响
第二节 屈原 和 离骚
屈原 和 离骚 第二节
rAB 屈原一千古之送 《史记·屈原列传》 贾谊作赋以吊屈原,引用了《离骚》及《九 章》中的内容 。刘安和东方朔亦有表彰或摹仿屈原之作。 。屈原 “箭垛式人物”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屈原的出仕和流放问题。 *
屈原——千古之谜 《史记·屈原列传》 贾谊作赋以吊屈原,引用了《离骚》及《九 章》中的内容。 刘安和东方朔亦有表彰或摹仿屈原之作。 屈原——“箭垛式人物”。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屈原的出仕和流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