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课文内容汇总 第一单元 1古诗三首 《绝句》[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迟日]春季太阳落山渐晚,所以说“迟日”。 [泥融]这里指泥土湿软。 [鸳鸯]一种鸟,常在水边嬉戏,雄鸟与雌鸟常结对生活。 诗人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朝河南府巩 县(河南郑州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 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 释义: 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暖和的沙 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赏析 诗一开始,就从大处着墨,描绘出在初春灿烂阳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 春景,用笔简洁而色彩浓艳。“迟日”即春日,语出《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迟迟” 这里用以突出初春的阳光,以统摄全篇。同时用一“丽”字点染“江山”,表现了春日阳 光普照,四野青绿,溪水映日的秀丽景色。这虽是粗笔勾画,笔底却是春光骀荡。 第二句诗人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芳香来展现明媚 的大好春光。因为诗人把春风、花草及其散发的馨香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所以读者通过联 想,可以有惠风和畅、百花竞放、风送花香的感受,收到如临其境的艺术效果 在明丽阔远的图景之上,三、四两句转向具体而生动的初春景物描绘。 第三句诗人选择初春最常见,也是最具有特征性的动态景物来勾画。春暖花开,泥融 土湿,秋去春归的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这生动的描写,使画面更加充满 勃勃生机,春意盎然,还有一种动态美。杜甫对燕子的观察十分细致,“泥融”紧扣首句, 因春回大地,阳光普照才“泥融”;紫燕新归,衔泥做巢而不停地飞翔,显出一番春意闹
三年级下册课文内容汇总 第一单元 1 古诗三首 《绝句》[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迟日]春季太阳落山渐晚,所以说“迟日”。 [泥融]这里指泥土湿软。 [鸳鸯]一种鸟,常在水边嬉戏,雄鸟与雌鸟常结对生活。 诗人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朝河南府巩 县(河南郑州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 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 释义: 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暖和的沙 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赏析: 诗一开始,就从大处着墨,描绘出在初春灿烂阳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 春景,用笔简洁而色彩浓艳。“迟日”即春日,语出《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迟迟”。 这里用以突出初春的阳光,以统摄全篇。同时用一“丽”字点染“江山”,表现了春日阳 光普照,四野青绿,溪水映日的秀丽景色。这虽是粗笔勾画,笔底却是春光骀荡。 第二句诗人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芳香来展现明媚 的大好春光。因为诗人把春风、花草及其散发的馨香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所以读者通过联 想,可以有惠风和畅、百花竞放、风送花香的感受,收到如临其境的艺术效果。 在明丽阔远的图景之上,三、四两句转向具体而生动的初春景物描绘。 第三句诗人选择初春最常见,也是最具有特征性的动态景物来勾画。春暖花开,泥融 土湿,秋去春归的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这生动的描写,使画面更加充满 勃勃生机,春意盎然,还有一种动态美。杜甫对燕子的观察十分细致,“泥融”紧扣首句, 因春回大地,阳光普照才“泥融”;紫燕新归,衔泥做巢而不停地飞翔,显出一番春意闹
的情状。 第四句是勾勒静态景物。春日冲融,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这春天的温暖,在溪边 的沙洲上静睡不动。这也和首句紧相照应,因为“迟日”才沙暖,沙暖才引来成双成对的 鸳鸯出水,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中,是那样悠然自适。从景物的描写来看,和第三句动态的 飞燕相对照,动静相间,相映成趣。这两句以工笔细描衔泥飞燕、静睡鸳鸯,与一、二两 句粗笔勾画阔远明丽的景物相配合,使整个画面和谐统一,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生意勃发, 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图。就诗中所含蕴的思想感情而言,反映了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 “荣的欢悦情怀的表露, 《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惠崇春江晚景]惠荣是北宋名僧,能诗善画。这首诗是苏轼为惠崇的画作《春江晚景》 所写的题画诗。 [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一种肥而味美的鱼,有毒。 诗人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 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释义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 已经满是蒌蒿,芦苇也开始抽出嫩芽,这些可都是烹调河豚的好佐料,而河豚此时正要逆 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赏析 好的题画诗,既要扣合绘画主题,又不能拘于画面内容,既要能再现画境,同时又能 跳出画外,别开生面,离开绘画而不失其独立的艺术生命。苏轼这首诗可以说做到了这一 诗的前三句咏画面景物,最后一句是由画面景物引起的联想。整首诗又如同诗人即景 言情,当下所得,意象妙会而自然。说前三句再现画境,其实两者也不全然等同。第二句 中“水暖”(温度)、“鸭先知”(知觉)云云,是不能直接画出的。诗能描写如画,诗咏物
的情状。 第四句是勾勒静态景物。春日冲融,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这春天的温暖,在溪边 的沙洲上静睡不动。这也和首句紧相照应,因为“迟日”才沙暖,沙暖才引来成双成对的 鸳鸯出水,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中,是那样悠然自适。从景物的描写来看,和第三句动态的 飞燕相对照,动静相间,相映成趣。这两句以工笔细描衔泥飞燕、静睡鸳鸯,与一、二两 句粗笔勾画阔远明丽的景物相配合,使整个画面和谐统一,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生意勃发, 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图。就诗中所含蕴的思想感情而言,反映了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 “荣的欢悦情怀的表露。 《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惠崇春江晚景]惠崇是北宋名僧,能诗善画。这首诗是苏轼为惠崇的画作《春江晚景》 所写的题画诗。 [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一种肥而味美的鱼,有毒。 诗人简介: 苏轼(1037 年 1 月 8 日—1101 年 8 月 24 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 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释义: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 已经满是蒌蒿,芦苇也开始抽出嫩芽,这些可都是烹调河豚的好佐料,而河豚此时正要逆 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赏析: 好的题画诗,既要扣合绘画主题,又不能拘于画面内容,既要能再现画境,同时又能 跳出画外,别开生面,离开绘画而不失其独立的艺术生命。苏轼这首诗可以说做到了这一 点。 诗的前三句咏画面景物,最后一句是由画面景物引起的联想。整首诗又如同诗人即景 言情,当下所得,意象妙会而自然。说前三句再现画境,其实两者也不全然等同。第二句 中“水暖”(温度)、“鸭先知”(知觉)云云,是不能直接画出的。诗能描写如画,诗咏物
性物理又过于画。这是因为绘画属于视觉艺术,而诗是语言艺术,有着表现上的绝对自由。 最后一句进一步发挥联想,在前三句客观写景的基础上作出画中景物所属时令的判断,从 而增添了南方风物之美的丰富感觉,这更是画所不能的。 《三衢道中》[宋]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三衢]即浙江衢州,境内有三衢山,所以又叫“三衢”。 [小溪泛尽]乘小船到小溪的尽头 [却]再,又 [阴]树荫。 诗人简介 曾几(1085-16),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南宋诗人。曾几学识渊博,勤于政事。 其诗的特点讲究用字炼句,作诗不用奇字、僻韵,风格活泼流动,咏物重神似 释义 梅子黄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和的好天气,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 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山路上绿树荫成,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 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加添了些幽趣 赏析 这是一首纪行诗,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写诗人行于三衢山道中的见闻感 受。首句点明此行的时间,“梅子黄时”正是江南梅雨时节(黄梅天),难得有这样“日 日晴”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自然也为之一爽,游兴愈浓。诗人乘轻舟泛溪而行,溪 尽而兴不尽,于是舍舟登岸,山路步行。一个“却”字,道出了他高涨的游兴。三四句紧 承“山行”,写绿树荫浓,爽静宜人,更有黄鹂啼鸣,幽韵悦耳,渲染出诗人舒畅愉悦的 情怀。“来时路”将此行悄然过渡到归程,“添得”二字则暗示出行归而兴致犹浓,故能 注意到归途有黄鹂助兴,由此可见出此作构思之机巧、剪裁之精当。 作者将一次平平常常的行程,写得错落有致,平中见奇,不仅写出了初夏的宜人风光, 而且诗人的愉悦情状也栩栩如生,让人领略到平的意趣。 诗还有个特点,就是通过对比融入感情。诗将往年阴雨连绵的黄梅天与眼下的晴朗对 比;将来时的绿树及山林的幽静与眼前的绿树与黄莺叫声对比,于是产生了起伏,引出了 新意。全诗又全用景语,浑然天成,描绘了浙西山区初夏的秀丽景色;虽然没有铺写自己
性物理又过于画。这是因为绘画属于视觉艺术,而诗是语言艺术,有着表现上的绝对自由。 最后一句进一步发挥联想,在前三句客观写景的基础上作出画中景物所属时令的判断,从 而增添了南方风物之美的丰富感觉,这更是画所不能的。 《三衢道中》[宋]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三衢]即浙江衢州,境内有三衢山,所以又叫“三衢”。 [小溪泛尽]乘小船到小溪的尽头。 [却]再,又。 [阴]树荫。 诗人简介: 曾几(1085--1166),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南宋诗人。曾几学识渊博,勤于政事。 其诗的特点讲究用字炼句,作诗不用奇字、僻韵,风格活泼流动,咏物重神似。 释义: 梅子黄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和的好天气,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 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山路上绿树荫成,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 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加添了些幽趣。 赏析: 这是一首纪行诗,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写诗人行于三衢山道中的见闻感 受。首句点明此行的时间,“梅子黄时”正是江南梅雨时节(黄梅天),难得有这样“日 日晴”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自然也为之一爽,游兴愈浓。诗人乘轻舟泛溪而行,溪 尽而兴不尽,于是舍舟登岸,山路步行。一个“却”字,道出了他高涨的游兴。三四句紧 承“山行”,写绿树荫浓,爽静宜人,更有黄鹂啼鸣,幽韵悦耳,渲染出诗人舒畅愉悦的 情怀。“来时路”将此行悄然过渡到归程,“添得”二字则暗示出行归而兴致犹浓,故能 注意到归途有黄鹂助兴,由此可见出此作构思之机巧、剪裁之精当。 作者将一次平平常常的行程,写得错落有致,平中见奇,不仅写出了初夏的宜人风光, 而且诗人的愉悦情状也栩栩如生,让人领略到平的意趣。 诗还有个特点,就是通过对比融入感情。诗将往年阴雨连绵的黄梅天与眼下的晴朗对 比;将来时的绿树及山林的幽静与眼前的绿树与黄莺叫声对比,于是产生了起伏,引出了 新意。全诗又全用景语,浑然天成,描绘了浙西山区初夏的秀丽景色;虽然没有铺写自己
的感情,却在景物的描绘中锲入了自己愉快欢悦的心情。 2燕子郑振铎 身乌黑的羽毛,一对轻快有力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那 样可爱的活泼的小燕子 三月的春日里,清风微微地吹拂着,如毛的细雨由天上洒落着,千条 万条的柔柳,红的白的黄的花,青的草,绿的叶,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 成了烂漫无比的春天。这时候,那些小燕子,那么伶俐可爱的小燕子,也由 南方飞来,加入这光彩夺目的图画中,为春光平添了许多生趣。 小燕子带了它的剪刀似的尾巴,在阳光满地时,斜飞于旷亮无比的天空, 叽的一声,已由这里的稻田上,飞到那边的高柳下了。 赏析: 作者描绘了充满生机的如诗如画般的春天景色,赞美了活泼可爱的小燕子,表达了对 光彩夺目的春天到来的欢欣热爱之情 这篇课文不长,但是用到的修辞手法有很多。正是这些修辞使文章増色添彩。如课文 中用“剪刀似的尾巴”突出燕子尾巴的特点;用“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突出青草绿叶、 各色鲜花的多而集中,表现了春天万物吐翠、百花争艳的美好景色 在课文第三、四自然段可以抓住“斜”,让学生感受燕子的飞行姿势,以及它飞行时 灵活、自由自在的身影;抓住“掠”,体会燕子飞行速度之快;抓住“叽的一声”,感受 燕子飞行时的欢快心情。把以上几方面联系起来,学生就能感受到,这些自由飞翔的美丽 的小燕子,为这湖光春色增添了动势和情趣,使这早春美景生气勃勃,令人神往。 课文中所描写的草、叶、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几痕细线”“小黑点”等,都 要能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画面,仿佛见到了这样的景象 3荷花叶圣陶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 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
的感情,却在景物的描绘中锲入了自己愉快欢悦的心情。 2 燕子 郑振铎 一身乌黑的羽毛,一对轻快有力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那 样可爱的活泼的小燕子。 二三月的春日里,清风微微地吹拂着,如毛的细雨由天上洒落着,千条 万条的柔柳,红的白的黄的花,青的草,绿的叶,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 成了烂漫无比的春天。这时候,那些小燕子,那么伶俐可爱的小燕子,也由 南方飞来,加入这光彩夺目的图画中,为春光平添了许多生趣。 小燕子带了它的剪刀似的尾巴,在阳光满地时,斜飞于旷亮无比的天空, 叽的一声,已由这里的稻田上,飞到那边的高柳下了。 赏析: 作者描绘了充满生机的如诗如画般的春天景色,赞美了活泼可爱的小燕子,表达了对 光彩夺目的春天到来的欢欣热爱之情。 这篇课文不长,但是用到的修辞手法有很多。正是这些修辞使文章增色添彩。如课文 中用“剪刀似的尾巴”突出燕子尾巴的特点;用“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突出青草绿叶、 各色鲜花的多而集中,表现了春天万物吐翠、百花争艳的美好景色。 在课文第三、四自然段可以抓住“斜”,让学生感受燕子的飞行姿势,以及它飞行时 灵活、自由自在的身影;抓住“掠”,体会燕子飞行速度之快;抓住“叽的一声”,感受 燕子飞行时的欢快心情。把以上几方面联系起来,学生就能感受到,这些自由飞翔的美丽 的小燕子,为这湖光春色增添了动势和情趣,使这早春美景生气勃勃,令人神往。 课文中所描写的草、叶、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几痕细线”“小黑点”等,都 要能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画面,仿佛见到了这样的景象。 3 荷花 叶圣陶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 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
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 的 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 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 起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 阵微风吹过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 的荷花都在舞蹈。封过了,我停止了舞蹭,静静地站在那儿。婧蜒飞过来, 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 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赏析: 本文描写了夏日公园里一池荷花盛开时的情景,以及“我”沉浸在此景中,与荷花融 为一体的感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描写了荷花的清新美丽,展现了一幅各具姿态、色 彩明艳、活生生的水中荷花的画面,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文是按看荷花的顺序来写的。全文共五个自然段 第一段讲清早到公园去玩,一进门就闻到荷花的清香。这里的“一…就……”说明 荷花的香味传得很远。 第二、三自然段讲看荷花。课文先介绍了荷叶的样子。“挨挨挤挤”说明荷叶数量多 长势旺盛。“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这一比喻句十分形象地说明了荷叶的颜色、样子。 接着介绍白荷花的千姿百态,用“有的……有的……有的……”一组排比句分别描绘了荷 花刚开时、全开时、未开时的样子。可以想象得出来:满池的荷花各有各的姿态,该有多 么迷人啊!“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这 是作者看到荷花的感想。这句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作者对荷花的赞美。赞美了荷花千 姿百态,并充满了生机;第二层是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因为只有大自然才能赋于各种植
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 的。 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 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 起。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 阵微风吹过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 的荷花都在舞蹈。封过了,我停止了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 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 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赏析: 本文描写了夏日公园里一池荷花盛开时的情景,以及“我”沉浸在此景中,与荷花融 为一体的感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描写了荷花的清新美丽,展现了一幅各具姿态、色 彩明艳、活生生的水中荷花的画面,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文是按看荷花的顺序来写的。全文共五个自然段。 第一段讲清早到公园去玩,一进门就闻到荷花的清香。这里的“一……就……”说明 荷花的香味传得很远。 第二、三自然段讲看荷花。课文先介绍了荷叶的样子。“挨挨挤挤”说明荷叶数量多, 长势旺盛。“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这一比喻句十分形象地说明了荷叶的颜色、样子。 接着介绍白荷花的千姿百态,用“有的……有的……有的……”一组排比句分别描绘了荷 花刚开时、全开时、未开时的样子。可以想象得出来:满池的荷花各有各的姿态,该有多 么迷人啊!“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这 是作者看到荷花的感想。这句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作者对荷花的赞美。赞美了荷花千 姿百态,并充满了生机;第二层是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因为只有大自然才能赋于各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