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磁学
中国古代对磁的认识: <吕氏春秋》:“慈石召铁,或引之也”。东汉高诱 在《吕氏春秋注》中谈到:“石,铁之母也。以有 慈石,故能引其子。石之不慈者,亦不能引也” 磁石在许多国家的语言中都含有慈爱之意。 Magnetism:吸引力,诱惑力,磁力,磁性 《晋书·马隆传》:夹道累磁石,贼负铁镗,行不得前,隆卒 悉被犀甲,无所溜碍”)。 淮南子》中有“慈石能吸铁,及其于铜则不通矣”,“慈 石之能连铁也,而求其引瓦,则难矣
<吕氏春秋》: “慈石召铁,或引之也” 。东汉高诱 在《吕氏春秋注》中谈到: “石,铁之母也。以有 慈石,故能引其子。石之不慈者,亦不能引也” 中国古代对磁的认识: 磁石在许多国家的语言中都含有慈爱之意。 Magnetism: 吸引力, 诱惑力, 磁力,磁性 《晋书·马隆传》:夹道累磁石,贼负铁镗,行不得前,隆卒 悉被犀甲,无所溜碍”)。 淮南子》中有“慈石能吸铁,及其于铜则不通矣” , “慈 石之能连铁也,而求其引瓦,则难矣”
在我国很早就发现了磁石的指向性,并制出了指向 仪器司南.我国古籍中,关于指南针的最早记载,始 见于沈括的《梦溪笔谈>.磁针的制作,采用了人工磁 化方法。正是由于指南针的出现,沈括最先发现了磁 偏现象,“常微偏东,不全南也” 遗憾的是,关于磁的认识尽管极为丰富,而关于磁现象的 本质及解释,往往又是含糊的,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就 连被称作“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的沈括,对磁现象也认 为,“莫可原其理”,“未深考耳”,致使在我国历史上, 直未能产生可与英国吉尔伯特《论磁》比美的著作
在我国很早就发现了磁石的指向性,并制出了指向 仪器 司南.我国古籍中,关于指南针的最早记载,始 见于沈括的《梦溪笔谈>.磁针的制作,采用了人工磁 化方法。正是由于指南针的出现,沈括最先发现了磁 偏现象, “常微偏东,不全南也” 遗憾的是,关于磁的认识尽管极为丰富,而关于磁现象的 本质及解释,往往又是含糊的,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就 连被称作“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的沈括,对磁现象也认 为, “莫可原其理” , “未深考耳” ,致使在我国历史上, 一直未能产生可与英国吉尔伯特《论磁》比美的著作
我国古代对电的认识,是从雷电及摩擦起电现象开始的 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甲骨文中就有了 “雷”及“电”的形声字。西周初期,在青铜器 上就已经出现加雨字偏旁的“電”字. 明代刘基(1311~1375)说得更为明确:“雷者,天气之郁 而激而发也。阳气困于阴,必迫,迫极而迸,迸而声为雷, 光为电”。 在我国,摩擦起电现象的记述颇丰,其常用材料早期多 为琥珀及玳瑁。西晋张华(232~300)记述了梳子与丝绸摩 擦起电引起的放电及发声现象:“今人梳头,脱著衣时,有 随梳、解结有光者,亦有咤声” 近代电学正是在对雷电及摩擦超电的大量记载和认识的基础 上发展起来的
我国古代对电的认识,是从雷电及摩擦起电现象开始的。 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甲骨文中就有了 “雷”及“电”的形声字。西周初期,在青铜器 上就已经出现加雨字偏旁的“電”字. 明代刘基(1311~1375)说得更为明确: “雷者,天气之郁 而激而发也。阳气困于阴,必迫,迫极而迸,迸而声为雷, 光为电” 。 在我国,摩擦起电现象的记述颇丰,其常用材料早期多 为琥珀及玳瑁。西晋张华(232~300)记述了梳子与丝绸摩 擦起电引起的放电及发声现象: “今人梳头,脱著衣时,有 随梳、解结有光者,亦有咤声” 。 近代电学正是在对雷电及摩擦起电的大量记载和认识的基础 上发展起来的
Review 1。古希腊,公元前600年,琥珀摩擦吸引草屑 2.1820年,奥斯特(电流磁效应),安培(电流元与电流元 之间的相互作用) 1831年,法拉第,电磁感应现象,引入场的概念。 1865年,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预言电磁波的存在, 10年后,赫兹发现电磁波;1905年,爱因斯坦创立狭义 相对论,通过落仑兹变换说明电磁统一,导致无线电、电 视,通信等现代技术的发展
Review 1。古希腊,公元前600年,琥珀摩擦吸引草屑。 2. 1820年,奥斯特( ,安培(电流元与电流元 之间的相互作用)。 1831年,法拉第,电磁感应现象,引入场的概念。 1865年,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预言电磁波的存在, 10年后,赫兹发现电磁波;1905年,爱因斯坦创立狭义 相对论,通过落仑兹变换说明电磁统一,导致无线电、电 视,通信等现代技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