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2)两大社会基本矛盾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4)人民群众的含义(5)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理解:(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 筑之间的关系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分析:(1)联系社会实际,说明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2)联系我国调整生产关 系的实际,说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3)分析社会现实,说明改革是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 (4)联系历史和现实,说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能力目标:(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2)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 (3)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社会的物质性,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 线,积极投身实践与群众实践相结合 二、【重点、难点】: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 3、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4、社会发展的总趋势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三、【整体感知】: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认识我们生活的社会可划分为物质生活即社 会存在和精神生活即社会意识两大部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 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是客观的,决定了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这 趋势是人民群众在实践中不断解决社会的基本矛盾实现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四、【方法点津】:(1)运用对比方法认识几种社会生活概况。(2)联系社会实际对社会 的物质性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加以理解。(3)撰写论文,深入理解某一知识点 五、【课文导语】: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高级运动形式,其发展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 地进行,因此,在社会运动和自然运动中存在着共同的规律。但是,社会又不同于自然界。 在自然界中起作用的完全是盲目的、自发的力量,社会历史则是由有意识的人的活动构成的 那么,社会历史发展有什么规律?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什么关系?社会历史的主体是谁?探 讨和回答这些问题,是正确认识和把握人生、实现人生价值和理想的前提。 第一框题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的本质 是什么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以往社会历史理论陷入唯心主义的原因 ◇课堂探究:(1)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人们可以认识自然界的规律,从而唯物主义 地解释自然界,为什么不能认识社会的规律,从而唯物主义地解释人类社会?(2)为什么马 克思能够发现社会发展的规律 ◇探究提示:(1)这是因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没有意识,它们的变化发展完全是自进行 的。社会历史是人们活动的结果,而人的活动是有自觉意识和目的的。由此便形成一种假象, 似乎社会历史是由人们的动机、目的等决定的。以往的社会历史理论被这种假象所迷惑,它 们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没有进一步追溯到产生这些思想动机的物质原 因一一社会存在,从而陷入唯心主义。 (2)马克思能够从实际出发,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认识人的本质,认 识社会发展的运行规律,而不是从主观思想动机出发。实践观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另外,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无产阶级的出现,是客观条件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2)两大社会基本矛盾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 (4)人民群众的含义 (5)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理解:(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 筑之间的关系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分析:(1)联系社会实际,说明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 (2)联系我国调整生产关 系的实际,说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3)分析社会现实,说明改革是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 (4)联系历史和现实,说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能力目标: (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 (3)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社会的物质性,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 线,积极投身实践与群众实践相结合 二、【重点、难点】: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 3、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4、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三、【整体感知】: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认识我们生活的社会可划分为物质生活即社 会存在和精神生活即社会意识两大部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 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是客观的,决定了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这一 趋势是人民群众在实践中不断解决社会的基本矛盾实现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四、【方法点津】: (1)运用对比方法认识几种社会生活概况。(2)联系社会实际对社会 的物质性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加以理解。(3)撰写论文,深入理解某一知识点。 五、【课文导语】: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高级运动形式,其发展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 地进行,因此,在社会运动和自然运动中存在着共同的规律。但是,社会又不同于自然界。 在自然界中起作用的完全是盲目的、自发的力量,社会历史则是由有意识的人的活动构成的。 那么,社会历史发展有什么规律?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什么关系?社会历史的主体是谁?探 讨和回答这些问题,是正确认识和把握人生、实现人生价值和理想的前提。 第一框题 社会发展的规律一、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的本质 是什么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以往社会历史理论陷入唯心主义的原因。 ◇课堂探究:(1)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人们可以认识自然界的规律,从而唯物主义 地解释自然界,为什么不能认识社会的规律,从而唯物主义地解释人类社会? (2)为什么马 克思能够发现社会发展的规律? ◇探究提示:(1)这是因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没有意识,它们的变化发展完全是自进行 的。社会历史是人们活动的结果,而人的活动是有自觉意识和目的的。由此便形成一种假象, 似乎社会历史是由人们的动机、目的等决定的。以往的社会历史理论被这种假象所迷惑,它 们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没有进一步追溯到产生这些思想动机的物质原 因——社会存在,从而陷入唯心主义。 (2)马克思能够从实际出发,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认识人的本质,认 识社会发展的运行规律,而不是从主观思想动机出发。实践观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另外,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无产阶级的出现,是客观条件
教材运用“相关链接”阐述了社会历史规律长期以来不能被人们所认识的原因,即对社 会历史的片面了解和物质生产实践的局限: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产生的条件,即生产力的迅 速发展,物质生产实践在广度和深度上提高了人们的认识能力,以及无产阶级的出现。 ◇课堂探究:(1)想一想,宗教所描绘的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是什么关系? (2)人的许多不切实际的念头、思想和实际生活之间是什么关系? ◇探究提示:(1)宗教所描绘的世界是对现实世界的歪曲的虚幻的反映,其内容来源于 现实世界。在现实世界中都能找到宗教所描绘的事物的原型,宗教所描绘的事物是对现实世 界中存在的事物的加工和再创造 (2)人的这些念头、思想都来源于实际生活,是对实际生活超脱、虚幻的反 映。没有具体的实际生活就不会产生相关的不切实际的念头与思想。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教材用“相关链接”栏目介绍了人类社会生活的两大组成部分一一社会存在、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的含义: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 资料的生产方式 (2)、社会意识的含义: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 称,它既包括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 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 (1)纷繁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背后,其动因不是人们的社会意识决定人们的社会存在, 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包括歪曲虚假的社会意识, 无论其主观色彩多么浓厚,也不管它披上何种神秘的外衣,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2)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既 由他生活其中的社会环境所决定,又与他个人所处的社会地位、受到的教育、从事的职业等 密切相关。人们所处的社会经济关系不同、社会实践不同,所形成的社会意识就不同。在阶 级社会中,人们的社会意识在不同程度上带有阶级性。不同的阶级、同一阶级的不同阶层所 处的社会经济地位和利益不同,决定了他们的社会意识不同。 (3)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由于社会总是处于不断地变化和发展 中,所以与之密切相联系的社会意识也必然要相应地变化和发展。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等的变 化,人们的社会意识也会发生或早或迟、或快或慢、或大或小的变化。 教材用“专家点评”栏目说明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不同决定了社会意 识的不同,从而使社会意识具有多样性、时代性、阶级性等特征。 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课堂探究:(1)在社会主义里,为什么会存在落后的和腐 朽的思想?(2)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能不能产生先进的社会意识?为什么? ◇探究提示:(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 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这些落后的和腐朽的思想产生于剥削阶级社会,是剥削阶 级特定的经济、政治关系的产物。尽管我们现在已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但这些落后 的、腐朽的思想不会立刻消失,它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落后于社会存在,故在社会主义 社会仍然存在。 (2)在资本主义社会也能产生先进的社会意识,近代空想社会主义就产生于资本主义生 产方式兴起之后,这些思想不仅比较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的某些矛盾和罪恶现象,而且提 出了许多有价值的主张和设想,包含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萌芽,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来源 这些社会意识的产生反映了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现状不满,渴望更好的社会出现。这种先 进的社会意识源于社会存在,又高于社会存在,推动了社会存在向前发展 (1对这一知识我们应把握两个方面,其一是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绝对的 任何社会意识都根源于社会存在,并随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其二,社会意识
教材运用“相关链接”阐述了社会历史规律长期以来不能被人们所认识的原因,即对社 会历史的片面了解和物质生产实践的局限;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产生的条件,即生产力的迅 速发展,物质生产实践在广度和深度上提高了人们的认识能力,以及无产阶级的出现。 ◇课堂探究:(1)想一想,宗教所描绘的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是什么关系? (2)人的许多不切实际的念头、思想和实际生活之间是什么关系? ◇探究提示:(1)宗教所描绘的世界是对现实世界的歪曲的虚幻的反映,其内容来源于 现实世界。在现实世界中都能找到宗教所描绘的事物的原型,宗教所描绘的事物是对现实世 界中存在的事物的加工和再创造。 (2)人的这些念头、思想都来源于实际生活,是对实际生活超脱、虚幻的反 映。没有具体的实际生活就不会产生相关的不切实际的念头与思想。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教材用“相关链接”栏目介绍了人类社会生活的两大组成部分——社会存在、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的含义: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 资料的生产方式。 (2)、社会意识的含义: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 称,它既包括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 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 (1)纷繁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背后,其动因不是人们的社会意识决定人们的社会存在, 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包括歪曲虚假的社会意识, 无论其主观色彩多么浓厚,也不管它披上何种神秘的外衣,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2)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既 由他生活其中的社会环境所决定,又与他个人所处的社会地位、受到的教育、从事的职业等 密切相关。人们所处的社会经济关系不同、社会实践不同,所形成的社会意识就不同。在阶 级社会中,人们的社会意识在不同程度上带有阶级性。不同的阶级、同一阶级的不同阶层所 处的社会经济地位和利益不同,决定了他们的社会意识不同。 (3)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由于社会总是处于不断地变化和发展 中,所以与之密切相联系的社会意识也必然要相应地变化和发展。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等的变 化,人们的社会意识也会发生或早或迟、或快或慢、或大或小的变化。 教材用“专家点评”栏目说明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不同决定了社会意 识的不同,从而使社会意识具有多样性、时代性、阶级性等特征。 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课堂探究:(1)在社会主义里,为什么会存在落后的和腐 朽的思想? (2)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能不能产生先进的社会意识?为什么? ◇探究提示:(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 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这些落后的和腐朽的思想产生于剥削阶级社会,是剥削阶 级特定的经济、政治关系的产物。尽管我们现在已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但这些落后 的、腐朽的思想不会立刻消失,它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落后于社会存在,故在社会主义 社会仍然存在。 (2)在资本主义社会也能产生先进的社会意识,近代空想社会主义就产生于资本主义生 产方式兴起之后,这些思想不仅比较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的某些矛盾和罪恶现象,而且提 出了许多有价值的主张和设想,包含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萌芽,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来源。 这些社会意识的产生反映了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现状不满,渴望更好的社会出现。这种先 进的社会意识源于社会存在,又高于社会存在,推动了社会存在向前发展。 (1)对这一知识我们应把握两个方面,其一是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绝对的, 任何社会意识都根源于社会存在,并随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其二,社会意识
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即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在存在时间上有时会有一定的不一致性, 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性质不同,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也不 同。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 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社存在与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 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 识的变化发展。社会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其中承认社会存 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 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是:要么认为社会的变化发展是由人们的主观意志,特别是少数杰 出人物、帝王将相的思想动机决定的:要么认为是由“天命…‘神”“绝对精冲”决定的。 其实质都是把精神看成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认为社会意识决 ※文科班补充:思维与存在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1)区别:①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则不是。② 对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社 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 (2)联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 体表现 4.社会生活的本质 社会生活纷繁复杂,但最终可划分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两大部分。社会意识尽管带有主 观色彩,但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由社会存在决定其性质和变化发展。随着生产 力的巨大发展和无产阶级的产生,二者的紧密结合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产生创造了条 件,深刻揭示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 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文科班补充:历史唯心主义没有正确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把精神看作豢发展的最终 原因,完全颠倒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也陷入唯心主义, 不能正确认识人的本质,不能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他们从客观主义、自然主义和人本 主义出发,认为人与自然界只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在人与自然关系中,人永远是处于被 动地位。马克思主义论证了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而这种社会性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实践 是个人与社会、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基础。人类社会生活的两大部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 间的辩证关系,也在实践中得以证实。人们在实践中提升社会意识、改造社会存在,促进人 与自然的共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社会生活的本 质是实践。 小结:(1)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 反作用,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2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社会存在决 定社会意识。(3)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实践观点,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4)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一—社会发展的动力来自哪里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 况的规律。社会意识 ◇课堂探究:(1)想一想,怎样才能揭开社会历史之谜?(2)想一想,物质生产在社会存在 和发展中起着什么作用
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即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在存在时间上有时会有一定的不一致性, 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性质不同,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也不 同。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 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社存在与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 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 识的变化发展。社会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其中承认社会存 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 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是:要么认为社会的变化发展是由人们的主观意志,特别是少数杰 出人物、帝王将相的思想动机决定的;要么认为是由“天命…‘神”“绝对精冲”决定的。 其实质都是把精神看成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认为社会意识决 ※文科班补充:思维与存在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1)区别:①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则不是。② 对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社 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 (2)联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 体表现。 4.社会生活的本质。 社会生活纷繁复杂,但最终可划分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两大部分。社会意识尽管带有主 观色彩,但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由社会存在决定其性质和变化发展。随着生产 力的巨大发展和无产阶级的产生,二者的紧密结合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产生创造了条 件,深刻揭示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 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文科班补充:历史唯心主义没有正确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把精神看作豢发展的最终 原因,完全颠倒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也陷入唯心主义, 不能正确认识人的本质,不能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他们从客观主义、自然主义和人本 主义出发,认为人与自然界只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在人与自然关系中,人永远是处于被 动地位。马克思主义论证了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而这种社会性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实践 是个人与社会、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基础。人类社会生活的两大部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 间的辩证关系,也在实践中得以证实。人们在实践中提升社会意识、改造社会存在,促进人 与自然的共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社会生活的本 质是实践。 小结:(1)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 反作用,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2)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社会存在决 定社会意识。(3)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实践观点,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4)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来自哪里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 况的规律。社会意识 ◇课堂探究:(1)想一想,怎样才能揭开社会历史之谜? (2)想一想,物质生产在社会存在 和发展中起着什么作用
◇探究提示:(1)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寻找。(2物质 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 变革和更替 此知识点分三层认识,首先,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体一一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来识;其 次,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如何推动社会进步;最后,得出结论:生产关系一定 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的历史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人们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都离不开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这一活动一旦 停止,人类就无法继续生存和发展,更无法进行其他社会关系和其他社会活动,它决定着社 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课堂探究: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探究提示:从社会形态的演变上说明了: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 之相适应。生产力是客观的,不能随心所欲地选择、发展,决定了生产关系也是客观的,也 不能随心所欲地选择、发展。即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 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 基本规律。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 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统一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②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 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 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课堂探究:为什么发展生产力就需要改变生产关系中同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 面、上层建筑中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 ◇探究提示:因为当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不相适应时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同经 济基础不相适应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此知识点分三层分析,首先,明确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二者的含义;其次,分析二者的 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最后,得出结论: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 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含义。经济基础指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该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 形态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二者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上层建筑的状况不同,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性质是不同的。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 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 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 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3)结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 必然的联系,这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探究提示:(1)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寻找。(2)物质 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 变革和更替。 此知识点分三层认识,首先,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来识;其 次,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如何推动社会进步;最后,得出结论:生产关系一定 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的历史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人们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都离不开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这一活动一旦 停止,人类就无法继续生存和发展,更无法进行其他社会关系和其他社会活动,它决定着社 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课堂探究: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探究提示:从社会形态的演变上说明了: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 之相适应。生产力是客观的,不能随心所欲地选择、发展,决定了生产关系也是客观的,也 不能随心所欲地选择、发展。即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 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 基本规律。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 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统一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②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 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 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课堂探究:为什么发展生产力就需要改变生产关系中同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 面、上层建筑中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 ◇探究提示:因为当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不相适应时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同经 济基础不相适应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此知识点分三层分析,首先,明确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二者的含义;其次,分析二者的 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最后,得出结论: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 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含义。经济基础指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该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 形态。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二者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上层建筑的状况不同,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性质是不同的。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 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 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 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3)结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 必然的联系,这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3.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这一知识点是对以上两个知识点的归结,也是本目内容的最终结论,阐明这两个规律普遍 存在于任何社会,贯穿人类社会的始终,论证其基本性,并阐明发现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 律的重要意义 (1)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2)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 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3杜社会发展规律发现的意义 这一发现使人类第一次解开了社会历史领域的“斯芬克斯”,之谜,使人类关于社会 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 教材运用“相关链接”介绍了马克思的两大伟大发现之一的唯物史观,第一次揭示了社 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 础状况的规律,揭示了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全部活动的基础,上层建筑根源于经济基础,从 而使人类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 教材中的“专家点评’’说明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人的活动只能顺应社会发展规律,若违背社会发展规律则不能实现其目的。走历史必由之路, 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 (三)、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将往哪个方向发展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与实现方式。 ◇课堂探究:(1)想一想,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什么?(2)社会发展是通过什么方式实 现的 ◇探究提示:(1)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由低级到高级,前进性与曲折性 相统一。从社会形态看,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依次发展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 会、社会主义社会。 2)是在不断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实现的 (1)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2)实现方式:社会 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 解决中实现的 2.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 (1)、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2)、实现方式: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 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具体表现为:被剥削阶级反对剥削阶级的阶 级斗争,迫使统治阶级不得不调整某些经济和政治关系,使社会基本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 和,从而或多或少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当旧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生产力发 展时,只有通过先进阶级反对反动阶级的革命,才能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建立新的生产关 系,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教材“相关链接”说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资产阶级专政必然走向无产 阶级专政,最终走向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这一前进过程中的阶级社会,阶级斗争是推动 其发展的直接动力。 教材“专家点评”强调了在分析阶级社会中的问题和现象时,要用阶级分析法,这是 我们认识和把握阶级社会各种现象的基本方法 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与解决方式
3.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这一知识点是对以上两个知识点的归结,也是本目内容的最终结论,阐明这两个规律普遍 存在于任何社会,贯穿人类社会的始终,论证其基本性,并阐明发现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 律的重要意义。 (1)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2)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 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3)社会发展规律发现的意义。 这一发现使人类第一次解开了社会历史领域的“斯芬克斯”,之谜,使人类关于社会 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 教材运用“相关链接”介绍了马克思的两大伟大发现之一的唯物史观,第一次揭示了社 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 础状况的规律,揭示了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全部活动的基础,上层建筑根源于经济基础,从 而使人类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 教材中的“专家点评’’说明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人的活动只能顺应社会发展规律,若违背社会发展规律则不能实现其目的。走历史必由之路, 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 (三)、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将往哪个方向发展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与实现方式。 ◇课堂探究:(1)想一想,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什么? (2)社会发展是通过什么方式实 现的? ◇探究提示:(1)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由低级到高级,前进性与曲折性 相统一。从社会形态看,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依次发展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 会、社会主义社会。 (2)是在不断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实现的。 (1)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2)实现方式:社会 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 解决中实现的 2.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 (1)、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2)、实现方式: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 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具体表现为:被剥削阶级反对剥削阶级的阶 级斗争,迫使统治阶级不得不调整某些经济和政治关系,使社会基本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 和,从而或多或少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当旧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生产力发 展时,只有通过先进阶级反对反动阶级的革命,才能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建立新的生产关 系,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教材“相关链接”说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资产阶级专政必然走向无产 阶级专政,最终走向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这一前进过程中的阶级社会,阶级斗争是推动 其发展的直接动力。 教材“专家点评”强调了在分析阶级社会中的问题和现象时,要用阶级分析法,这是 我们认识和把握阶级社会各种现象的基本方法。 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与解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