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单元概述: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这一单元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主要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历 史的真谛,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明确社会历史的主体,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在此基 础上,引导学生理解人生价值,懂得如何进行价值判断和选择,把握实现和创造人生价值的 基本途径。就全书逻辑体系而言,这一单元是全书的逻辑终结,它与唯物论、认识论和 辩证法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完整体系,在整本教材中具有目的和归宿的意义。 本单元内部的结构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一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发 展规律——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人民群众的作用——人的价值——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正确标准、特征一一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4.11.1社会发展的规律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2、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3、运用社会发展规律的知识,分析我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体制改革 (二)能力目标 形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看待社会现象、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坚定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尊重社会发展规律,走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 、学习重点难点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实践的。 【课前预习案】(20分钟 、阅读与思考 自主学 自主探究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单元概述: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这一单元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主要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历 史的真谛,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明确社会历史的主体,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在此基 础上,引导学生理解人生价值,懂得如何进行价值判断和选择,把握实现和创造人生价值的 基本途径。 就全书逻辑体系而言,这一单元是全书的逻辑终结,它与唯物论、认识论和 辩证法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完整体系,在整本教材中具有目的和归宿的意义。 本单元内部的结构关系: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及其发 展规律——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人民群众的作用——人的价值——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正确标准、特征——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4.11.1 社会发展的规律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2、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3、运用社会发展规律的知识,分析我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体制改革 (二)能力目标 形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看待社会现象、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坚定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尊重社会发展规律,走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学习重点难点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实践的。 【课前预习案】(20 分钟) 一、阅读与思考: 自主学习 自主探究
阅读课本P86-92,在教材中找出并勾画以下知识,初步识记结合自己对课本的理解,自主完成所列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请举出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例子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 (1)社会存在 (2)社会意识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重要性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哪些内容? 4.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普遍规律: 原理: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 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4.什么是经济基础?什么是上层建筑? 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 律 方法论: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使生产关 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 部分,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基|5、如何区分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本矛盾通过改革,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完善加以解决。)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总趋势: (2)实现方式 归纳与总结:根据你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概括本框知识体系
阅读课本 P86--92,在教材中找出并勾画以下知识,初步识记 结合自己对课本的理解,自主完成所列问题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 (1)社会存在: (2)社会意识: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重要性: 2.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4.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普遍规律: 原理: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 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 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 律。 方法论: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使生产关 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 部分,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基 本矛盾通过改革,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完善加以解决。) 三、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总趋势: (2)实现方式: 1.请举出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例子。 2.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哪些内容? 4.什么是经济基础?什么是上层建筑? 5、如何区分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二、归纳与总结:根据你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概括本框知识体系:
【课堂探究案】(20分钟) 探究点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背景材料】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指出,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高速发展,未来五年我国发展 目标要由实现“国强”转向重视“民富”:要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 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 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这些要求的提出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对于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 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请思考 (1)十七届六中全会之所以对我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进行调整的原因。 (2)这一新目标的提出必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重大影响,为什么?这对我们的工作 有什么启示? 【典型例题1】 (2014·高考江苏卷30)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创新设计”起着重要作用。以奔驰、 通用、波音、西门子等为代表的汽车飞机、电力电器设计,引领了现代交通和电气化社会 以英特尔、微软、苹果、联想等为代表的芯片、软件、智能终端设计,造就了信息网络社会 的生活方式。这说明 A.创新推动社会制度的发展 B.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C.创新促进思维方式的变革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探究点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背景材料】
【课堂探究案】(20 分钟) 探究点一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背景材料】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指出,经过改革开放 30 年的高速发展,未来五年我国发展 目标要由实现“国强”转向重视“民富”;要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 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 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这些要求的提出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对于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 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请思考: (1)十七届六中全会之所以对我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进行调整的原因。 (2)这一新目标的提出必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重大影响,为什么?这对我们的工作 有什么启示? 【典型例题 1】 (2014·高考江苏卷 30)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创新设计”起着重要作用。 以奔驰、 通用、波音、西门子等为代表的汽车飞机、电力电器设计,引领了现代交通和电气化社会; 以英特尔、微软、苹果、联想等为代表的芯片、软件、智能终端设计,造就了信息网络社会 的生活方式。 这说明 ( ) A. 创新推动社会制度的发展 B. 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C. 创新促进思维方式的变革 D.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探究点二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背景材料】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 会结果 (1)辨析:有人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构建一个没有矛盾的社会 (2)用社会基本矛盾的有关知识分析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典型例题2】(2014·高考福建卷35)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 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下列选项能正确反映社会基本矛盾运行规律的是 ①充分发挥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的重要作用 ②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 济制度 ③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④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建设为人民 服务的政府 C④→③ D①→④→② 【典型例题3】(2011·高考山东卷24)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2011年2月25日,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刑法修正案(八)。该修正案首次将飙车、醉驾、拒不支付 劳动报酬等严重危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规定为犯罪。这次刑法修改反映的哲学道理是 A生产关系应适应生产力的要求 B政治制度决定立法实践的变化 C上层建筑应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 D社会意识能脱离社会存在而发展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 会结果。 (1)辨析:有人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构建一个没有矛盾的社会。 (2)用社会基本矛盾的有关知识分析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典型例题 2】(2014·高考福建卷 35)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 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下列选项能正确反映社会基本矛盾运行规律的是 ( ) ①充分发挥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的重要作用 ②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 济制度 ③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④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建设为人民 服务的政府 A ③→②→④ B ②→①→③ C ④→③→① D ①→④→② 【典型例题 3】(2011·高考山东卷 24)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2011 年 2 月 25 日,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刑法修正案(八)。该修正案首次将飙车、醉驾、拒不支付 劳动报酬等严重危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规定为犯罪。这次刑法修改反映的哲学道理是 ( ) A 生产关系应适应生产力的要求 B 政治制度决定立法实践的变化 C 上层建筑应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 D 社会意识能脱离社会存在而发展
【当堂检测案】(10分钟)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1、下列事物属于社会意识范畴的有() ①生产关系②三权分立思想 ③生产力 ④《圣经》 ⑤敦煌艺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②④⑤ 2、“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国家的法律,尽管在具体条文和形式上可能千差万别,但在本质 上都只是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的要求而己。”这句话表明() A、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社会存在的性质由社会意识的性质决定 D、社会存在是不断变化的 3、信贷消费已成为当今人们的热门话题,但我们世代提倡“量入为出”,崇尚“无债一身轻” 因而消费的信贷“步履蹒跚”。从哲学角度,这说明()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B、量变到质变有一个过程 C、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D、错误的意识必然阻碍事物的发展 4、下列对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的认识,错误的是(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B、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 基础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D、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 5、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国务院进行“大部制”机构改革,形成“宽职能、大部门” 的政府组织结构和体制机制。这表明()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②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状态 ③机构臃肿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④机构精简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6、“……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 高举旗帜开创未来。”我们之所以能够“改革开放富起来”,是因为() ①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②改革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③改革就是改变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④改革使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的发 展要求 A、①② C、③④ D、①④
【当堂检测案】(10 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12 分) 1、下列事物属于社会意识范畴的有( ) ①生产关系 ②三权分立思想 ③生产力 ④《圣经》 ⑤敦煌艺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②④⑤ 2、“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国家的法律,尽管在具体条文和形式上可能千差万别,但在本质 上都只是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的要求而已。”这句话表明( ) A、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社会存在的性质由社会意识的性质决定 D、社会存在是不断变化的 3、信贷消费已成为当今人们的热门话题,但我们世代提倡“量入为出”,崇尚“无债一身轻”, 因而消费的信贷“步履蹒跚”。从哲学角度,这说明( ) 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B、量变到质变有一个过程 C、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 D、错误的意识必然阻碍事物的发展 4、下列对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的认识,错误的是( )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B、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 基础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D、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 5、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国务院进行“大部制”机构改革,形成“宽职能、大部门” 的政府组织结构和体制机制。这表明( )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②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状态 ③机构臃肿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④机构精简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6、“……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 高举旗帜开创未来。”我们之所以能够“改革开放富起来”,是因为 ( ) ①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②改革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③改革就是改变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④改革使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的发 展要求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