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同一等级道路应采用相同的净高。 3城市道路与公路以及不同净高要求的道路之间应衔接过 渡,并应设置必要的指示、诱导标志及防撞等设施。 4对加铺罩面、冬季积雪的道路,净高宜适当预留。 5对通行无轨电车、有轨电车、双层客车等其他特种车辆 的道路,最小净高应满足车辆通行的要求。 3.0.10各级道路设计交通量的预测年限应符合下列规定: 1各级道路设计交通量的预测年限:快速路、主干路应为 20年;次干路应为15年;支路宜为10年~15年。 2设计交通量预测年限的起算年应为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 告中的计划通车年。 3.0.11道路路线应避开泥石流、滑坡、崩塌、地面沉降、塌 陷、地震断裂活动等自然灾害易发区;当不能避开时,必须采取 保证道路安全运行的有效措施。 8
2 同一等级道路应采用相同的净高。 3 城市道路与公路以及不同净高要求的道路之间应衔接过 渡,并应设置必要的指示、诱导标志及防撞等设施。 4 对加铺罩面、冬季积雪的道路,净高宜适当预留。 5 对通行无轨电车、有轨电车、双层客车等其他特种车辆 的道路,最小净高应满足车辆通行的要求。 3. 0.10 各级道路设计交通量的预测年限应符合 列规定: 1 各级道路设计交通量的预测年限:快速路、主干路应为 20 年;次干路应为 15 年;支路宜为 10 ~15 年。 设计交通量预测年限的起算年应为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 告中的计划通车年。 3.0.11 道路路线应避开泥石流、滑坡、崩塌、地面沉阵、塌 陷、地震断裂活动等自然灾害易发区;当不能避开时,必须采取 保证道路安全运行的有效措施。 8
4总体设计 4.1一般规定 4.1.1快速路、主干路、大桥和特大桥、隧道、交通枢纽应进行 总体设计,其他道路可根据相关因素、重要程度进行总体设计。 4.1.2总体设计应贯穿于道路设计的各个阶段,应系统、全面 地协调道路工程项目外部与内部各专业间的关系,确定本项目及 其各分项的技术标准、建设规模、主要技术指标和设计方案,并 应符合安全、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 4.1.3总体设计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1制定设计原则: 2明确道路性质、功能定位、服务对象; 3确定技术标准、建设规模、主要技术指标; 4确定工程范围、总体方案和道路用地,并协调与相邻工 程的衔接; 5提出交通组织设计方案; 6落实节能环保、风险控制措施。 4.2总体设计要点 4.2.1路线走向应符合城市路网总体规划。确定工程起终点位 置时,应有利于相邻工程及后续项目的衔接,或拟定具体实施设 计方案。 4.2.2设计速度应根据道路等级、功能定位和交通特性,并结 合沿线地形、地质与自然条件等因素,经论证确定。当不同设计 速度衔接时,路段前后的线形技术指标应协调与配合。 4.2.3快速路、主干路应根据预测交通量进行通行能力和服务 水平评价,并结合定性分析,确定机动车车道数规模。非机动车 9
总体设计 4.1 一般规定 4. 1. 1 快速路、主干路、大桥和特大桥、隧道、交通枢纽应进行 总体设计,其他道路可根据相关因素、重要程度进行总体设计。 4. 1. 2 总体设计应贯穿于道路设计的各个阶段,应系统、全面 地协调道路工程项目外部与内部各专业间的关系,确定本项目及 其各分项的技术标准、建设规模、主要技术指标和设计方案,并 应符合安全、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 4. 1. 3 总体设计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1 制定设计原则; 2 明确道路性质、功能定位、服务对象; 3 确定技术标准、建设规模、主要技术指标; 4 确定工程范围、总体方案和道路用地,并协调与相邻工 程的衔接; 5 提出交通组织设计方案; 6 落实节能环保、风险控制措施。 4.2 总体设计要点 4.2.1 路线走向应符合城市路网总体规划。确定工程起终点位 置时,应有利于相邻工程及后续项目的衔接,或拟定具体实施设 计方案。 4.2.2 设计速度应根据道路等级、功能定位和交通特性,并结 合沿线地形、地质与自然条件等因素,经论证确定。当不同设计 速度衔接时,路段前后的线形技术指标应协调与配合。 4.2.3 快速路、主干路应根据预测交通量进行通行能力和服务 水平评价,并结合定性分析,确定机动车车道数规模。非机动车 9
车道数、人行道宽度也可根据预测交通量和使用要求,按通行能 力论证确定。 4.2.4横断面布置应根据道路等级、红线宽度、交通组织和建 设条件等,划分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分车带、设施 带、绿化带等宽度,并应满足地下管线综合布置要求;特殊断面 还应包括停车带、港湾式公交停靠站、路肩和排水沟的宽度。 4.2.5高架路或隧道的设置应根据道路等级、相交道路或铁路的 间距、交通组织以及道路用地、地形地质、沿线环境等实施条件, 经多方案比选和技术经济论证,确定总体设计方案以及布设长度、 横断面布置、匝道和出入口布置、结构形式、衔接段设计等。 4.2.6交叉口节点设置应根据相交道路等级、使用要求、交通 流量流向、车流运行特征、控制条件以及社会经济效益、环境等 因素,合理确定交叉口的位置、间距、分类、选型、交通组织和 交叉口用地范围等;并应在交叉口范围内提出行人、非机动车系 统和公交站点的布置方案。 4.2.7跨江、跨河桥梁应结合航道或水利部门提出的通航、排 洪等控制要求,进行总体布置以及环境景观、附属设施的配套 设计。 4.2.8人行过街设施应根据道路等级、横断面形式、车流量、 行人过街流量和流线确定,可分别采用人行横道、人行天桥或人 行地道的形式,并应提出设置行人过街设施的规模及配套要求。 4.2.9公共交通设施应结合公交线网规划设计,提出公交专用 道、公交站点的布置形式。 4,2.10道路设计应分别对路段、交叉口、出人口提出机动车、 非机动车、行人以及客车、公交车、货车的交通组织设计方案。 4.2.11交通安全和管理设施应按主体工程的技术标准、建设规 模及项目交通特性,确定其相应的技术标准、设施等级、设置内 容和设计方案,并应协调各设施间的衔接与配合。 4.2.12分期修建的道路工程,应按远期规划的技术标准进行总 体设计,并应制定分期修建的设计方案,应近远期工程相结合。 10
车道数、人行道宽度也可根据预测交通量和使用要求,按通行能 力论证确定。 4.2.4 横断面布置应根据道路等级、红线宽度、交通组织和建 设条件等,划分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分车带、设施 带、绿化带等宽度,并应满足地下管线综合布置要求;特殊断面 还应包括停车带、港湾式公交停靠站、路肩和排水沟的宽度。 4.2.5 高架路或隧道的设置应根据道路等级、相交道路或铁路的 间距、交通组织以及道路用地、地形地质、沿线环境等实施条件, 经多方案比选和技术经济论证,确定总体设计方案以及布设长度、 横断面布置、臣道和出人口布置、结构形式、衔接段设计等。 4.2.6 交叉口节点设置应根据相交道路等级、使用要求、交通 流量流向、车流运行特征、控制条件以及社会经济效益、环境等 因素,合理确定交叉口的位置、间距、分类、选型、交通组织和 交叉口用地范围等;并应在交叉口范围内提出行人、非机动车系 统和公交站点的布置方案。 4.2.7 跨江、跨河桥梁应结合航道或水利部门提出的通航、排 洪等控制要求,进行总体布置以及环境景观、附属设施的配套 设计。 4.2.8 人行过街设施应根据道路等级、横断面形式、车流量、 行人过街流量和流线确定,可分别采用人行横道、人行天桥或人 行地道的形式,并应提出设置行人过街设施的规模及配套要求。 4.2.9 公共交通设施应结合公交线网规划设计,提出公交专用 道、公交站点的布置形式。 4.2.10 道路设计应分别对路段、交叉口、出人口提出机动车、 非机动车、行人以及客车、公交车、货车的交通组织设计方案。 4.2.11 交通安全和管理设施应按主体工程的技术标准、建设规 模及项目交通特性,确定其相应的技术标准、设施等级、设置内 容和设计方案,并应协调各设施间的衔接与配合。 4.2.12 分期修建的道路工程,应按远期规划的技术标准进行总 体设计,并应制定分期修建的设计方案,应近远期工程相结合。 10
5横断面设计 5.1一般规定 5.1.1横断面设计应在城市道路规划红线宽度范围内进行,并 应根据道路等级、控制要素和总体设计要点等合理布设。 5.1.2横断面形式应根据设计速度、交通量、交通组成、交通 组织方式等条件选择,并应满足设计年限内的交通需求。 5.1.3横断面设计应与轨道交通线路、环保设施、地上杆线及 地下管线布设等协调。 5.1.4横断面设计应结合沿线地形、两侧建筑物及用地性质进 行布置,并应分别满足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分车带 等宽度的规定。 5.2横断面布置 5.2.1道路横断面可分为单幅路、双幅路、三幅路、四幅路四 种布置形式(图5.2.1),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W或 W. (a)单幅路 图5.2.1道路横断面布置形式(一) 11
5 横断面设计 5.1 一般规定 5.1.1 横断面设计应在城市道路规划红线宽度范围内进行,并 应根据道路等级、控制要素和总体设计要点等合理布设。 5.1.2 横断面形式应根据设计速度、交通量、交通组成、交通 组织方式等条件选择,并应满足设计年限内的交通需求。 5.1.3 横断面设计应与轨道交通线路、环保设施、地上杆线及 地下管线布设等协调。 5. 1. 横断面设计应结合沿线地形、两侧建筑物及用地性质进 行布置,并应分别满足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分车带 等宽度的规定。 5.2 横断面布置 5.2.1 道路横断面可分为单幅路、双幅路、三幅路、四幅路四 种布置形式(图 5.2. 1) ,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 JJ w •--: w (a) 单幅路 5.2.1 道路横断面布置形式(一) 11
(b)双幅路 或 W. (d四幅路 图5.2.1道路横断面布置形式(二) 12
Wm, W, If',戎 Wmhl 或』1}Wp l li 旦 t W. W, 吁书 W" W, W'" .b Wp |或 E (b) 双幅路 Wp W. ZBF iw+- w- n-- hI • W • wbf w4-- w n q •• mt"l- b: wm-h f: wv-- W F W. (c) 三幅路 !W. ←一卜→ W.... , 民平民 w.俨队 hh?可皿 rm~ Wdm ,中 Wm1whh wb 才气或可 W l' W",,' I l' μ'1 l' w'" ",,' I w. I I I Wr I I I (d) 四幅路 5.2.1 道路横断面布置形式(二) 12